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第3期中兰农先生《盆景作品命名浅议》中谈到“中国盆景在命名方面。存在着太直、太露、无回味余地的通病”。这一点我也有同感。然而其中以潘仲连先生的“听”为例,说该命名未能充分揭示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壮美及深刻内涵,只取其形以迎合低层次的观赏意识。对于这一点,我不以为然。我觉得“听”这一命名同样具有深刻内涵。其一,以潘老先生开拓雄壮之风格,“听”这一命名决不停留于其表象,“听”能让观赏者通过寥寥两棵松,仿佛听到松涛阵阵,颇有  相似文献   

2.
桐城派古文的鼻祖姚鼐在他的《复鲁洯非书》中说:“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的确,夺目的烈日与多情的明月,险峻的高山与曲折的长河,苍劲的青松与多姿的鲜花……这是大自然的法则——刚柔相济。从美学观点来讲,刚与柔并存不悖。有的盆景作品以粗犷的线条。明快的节奏,鲜明的色彩,表现了规模浩大、气势磅礴的自然景观。看后使人回肠荡气,心潮澎湃。我们说这样的作品具有一种阳刚之美。而有的盆景作品,选取自然景观中的一个小侧面,或矶  相似文献   

3.
这里我要为盆景佳作《凤舞》作番辩白。我认为把它贬视为“盆怪”是很不妥当的。它之所以获特等奖,是有充分的理由或根据。说明参加评选的许多专家和观众是有审美眼光和监赏水平的。至于把我的《鹿鸣》也列入所谓的“盆怪”,在此我只想问一句:动物世界中的鹿是属于哪一种“怪物”?当然我不敢敝帚自珍,把《鹿鸣》说成是“立体的画”或“无声的诗”。但我有好些朋友和熟人,尽管来自不同  相似文献   

4.
2006年第4期《中国花卉盆景》刊登了我的《新买来的花要查看盆土情况》一文,文中写道"去年8月底公司买了一批花,为某单位租摆……橡皮树、花叶橡皮树放在室外,白天95%的时间都处在阳光的照射下……每天浇一次水,长势良好"。当时我查了一些资料,说橡皮树是中性植物(指光照),对此我提出了异议。  相似文献   

5.
三角梅开花容易吗?有的书上说它基本上全年开花,4~10月是盛花期。其他书上也都说它花期长。到南方旅游时,看到路边墙头上到处都有盛开的三角梅.可见它开花并不难。可是.我养的三角梅,七八年了一次花也没开过,我周围有些养过三角梅的人也说没开过花。《中国花卉盆景》和其他花卉报刊上曾刊登过许多介绍如何使三角梅开花的经验,说它是短日照植物,要进行连续地遮光,要适时地控水,可见三角梅在北方开花又不那么容易。  相似文献   

6.
“皋芦”一词作为茶树的代名词或茶树的一种,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如《桐君录》;唐《茶经》;明《本草纲目》;《中国植物图鉴》(1936)等都有记载。德国P.E.Siebolda(1852)认为皋芦是一个变种,命名为Var.macrophylla,即中国大叶变种,并记述该种野生于中国南部。日本牧野(1918)将皋芦上升为种,订名为Thea macrophylla Makino,并报道其特征。在Cohen Stuart(1919)对茶树的分类和R.Sealy,(1958)《山茶属的  相似文献   

7.
文后小议     
《中国花卉盆景》一九八六年十二期刊出《漫话淄博文石》一文,在介绍文石命名与发展时,与历史和现实均不相符。文石一名,早在唐代以前的典籍中已经出现,指有纹彩或很精美的石头,是我国园林建筑的专门用石,大者丈余,小者如拳。明末文震亨的《长物志》这一园林专著中,就多次作了记述。用于盆景的,仅是文石中小型的一类,故又称为景石。说文石是“一九八  相似文献   

8.
九年前,我在《中国花卉盆景》1991年第12期上,发表了拙作《立意在先的尝试》。文章结尾说:“我自以为这是在作立意在先的尝试,效果如何,还要看今后的实践。”那末,九年后的今天,该是向读者汇报“效果如何”的时候了。可以十分欣慰地告知读者,我于九年前购得,并在上盆栽种前就已立意命名为《骨肉情》的那盆双干榆桩,经过多年培育和创作,现已达到预定目标,获得初步成功(见近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方黑色灵壁石。其长41厘米,宽15厘米,高19厘米。它的外形,有人说象狐狸;有人说它象玩狗,也有人说它象小灵猫……。然而,说它象个什么,只是看到了事物的外形。这方奇石的最可贵之处,在于通过它的外形载体所展现的卓姿神韵。在于以它的形体语言向人们揭示其深藏于内的“心理活动”。你看,这个小生灵显然是发现了自己的猎物,为  相似文献   

10.
《中国花卉盆景》第9期发表了我的《君子兰养护要六呵护》一文。文章发表后收到一些渎者的来信,比较集中地询问文中忽略的一些细节。比如,“冬天要采取一切措施保温,不能发生冻害;伏天……要设法降温”,具体方法是什么呢?诸如此类。这里我就针对这些问题谈点补遗,我说的纯粹是我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刘俊夫先生在《中国花卉盆景》91年第2期发表的《盆景摆件的应用》一文中说:“摆件,顾名思义是摆设点缀品,它是以植物和山石为主要材料构成的盆景的配景,衬景或补景。”我以为这定义并没有揭露所谓“摆件”的本质属性。以某一种类传统素材为主要材料构成的盆景,还有可能表达不了作者的全部思想感情,为完善其创  相似文献   

12.
资讯     
<科技>最新版《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中译本出版本刊讯经过努力,今年8月,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了由向其柏、臧德奎和孙卫邦等翻译,中国工程院陈俊愉、方智远和束怀瑞等院士审校的《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第七版)》中译本。该译本是根据2004年2月出版的《园艺学报》(国际)第647期上发表的最新版本翻译的。这是继2004年5月发行第六版中译本之后的最新版本。该版本对于促进我国栽培植物命名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它将加速我国栽培植物命名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提升行业素质,是从事园林、园艺业人士的必读之物。该《法规》的第一版…  相似文献   

13.
日前接到小谯副总编约稿电话,说《中国花卉园艺》已创刊20年,将改为月刊,问我能否为此写点什么. 当然要写——有许多要写的!就像一个大家庭中的老者;看着自家一位可爱小丫头;噌噌噌地长成了妙龄美姑娘;在她20岁生日之际;自然有许多话可说;要说! 说实在的;除了工作的《文汇报》;就没有哪家媒体像《中国花卉园艺》一般受到我的关...  相似文献   

14.
苋菜(Amaranthus sp.) 在我国蔬菜园艺上是作为一种叶菜栽培的(有紫、绿两种)。五十年代中期国内也曾以“千穗谷”的名称试种,目的在收获籽粒供食用或饲用,以后却很少提及了。近年来,有的单位又引进了几个国外品种,在国内进行了资源征集,并命名为籽粒苋或粒用苋,试想把它培育和推广种植成为一种粮食作物或辅助粮食作物,想法是很好的。但是,作为一个农  相似文献   

15.
根艺断想     
我喜爱根艺,但我更钦佩作者的发现、想象力与技巧。原本是一截弃之于荒野或墙角的树根,很不起眼,然而一经作者发现,便被雕成《嫦娥奔月》、《大闹天宫》,或飞禽走兽,或其它艺术形象,形神兼备,令人拍案叫绝。假如它不被发现,只不过依旧是丑陋的树根疙瘩,仅作烧柴而已。  相似文献   

16.
读《中国花卉盆景》1986年第6期《根雕的写意与写实》(下称《写》)一文感到有的观点令人难以苟同。这里把我的看法说出来与吴同志商榷。《写》说:“写意就是尊重原材料的美,它不表现在对原材料的周密加工。”那么写实呢?《写》直言不讳:“采用雕刻手段来达到目的时,可谓写实,构成写实的基本因素是模仿。”任何艺术都是生活的再现,但  相似文献   

17.
<正>8月15日,中国花卉协会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国花木之乡"认定工作的通知》,决定在以往开展"中国花木之乡"命名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新一轮"中国花木之乡"和针对某种或某类花木的"中国**之乡"的认定工作,并颁布《"中国花木之乡"认定办法》,申报工作也同期开始。中国花木之乡命名活动开始于2000  相似文献   

18.
自从根艺这一艺术形式有幸中兴以来,不少评论家似乎把它列入工艺美术范畴。近来,北林大彭春生等合著《根艺创作与欣赏》一书中,甚至开宗明义地把“一种独特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形式”说成是“根艺定义的核心”。我以为这一结论未免失当。其明显不妥之处有  相似文献   

19.
我订的《中国花卉盆景》1993年第7期是一位根艺爱好者转交给我的。他说:“要清理阶级队伍了。”我被说得莫明其妙。他翻出《正本清源,以根为本》一文给我看。拜读之后,觉得上述戏言虽然尖刻,但文中确有类似味道。所谓“何日正本清源,众生拭目以待”云云,还很有些压力之感。  相似文献   

20.
朱自振 《茶业通报》2001,23(3):45-47
最近应出版社之约 ,准备整理出版一部《中国古代茶书》。不用说 ,这一年多时间 ,天天和茶书打交道 ,发现、收获、体会自然主要是茶书 ,因此顺便预告 ,我们这期间为《茶业通报》撰写的 ,主要也是有关茶书问题。关于中国古代茶书 ,有的赞为“璀璨明珠” ,有的誉为“茶文化经典” ,这些都过言了。其实 ,形象地说 ,在古代茶书中 ,有黄金 ,也有沙子 ,能够称经称典可以说成明珠的少 ;非经不典甚至是鱼目一类的作品 ,倒较多。所以 ,客观来说 ,古代茶书 ,只能算是茶叶历史之镜 ,文化之库。论茶书中偶而混有鱼目 ,这绝不是夸张。如近出的《中国古代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