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田杂草发生规律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摸清新型耕作模式下四川小麦田杂草发生规律及防除方法,通过以传统翻耕为对照,连续5年定田定点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田杂草发生规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小麦田杂草种类基本相同。免耕不覆盖处理的杂草数量最多,翻耕次之,免耕覆盖稻草最少。小麦田杂草有2个出苗高峰:小麦播后2~3周有一个大的出苗高峰;播后6~7周有一个小高峰。不同耕作方式下杂草对小麦株高和分蘖无明显影响;免耕覆盖稻草与翻耕处理的小麦产量相当,且均明显高于免耕不覆盖处理。说明免耕覆盖稻草既可以显著降低杂草发生数量和为害,同时又可以明显增加小麦产量,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高有华 《种子科技》2012,30(11):40-43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如今春小麦种植技术不断提高,但是在小麦生产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田间杂草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如何除治春小麦田间杂草非常重要。1春小麦田间杂草发生特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小麦田主要杂草藜、野燕麦不同密度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及防治中生态经济阈值模型的初步研究,建立了藜、野燕麦不同密度与小麦有效穗数、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小麦产量损失率间的函数关系式,明确了藜、野燕麦不同密度对构成小麦产量各因素影响作用,制定出适合当地杂草藜和野燕的生态经济阈值,即田间藜密度达到1.45~1.83株/m^2时,野燕麦密度达7.5~8.60株/m^2时,分别使用72%2,4-D丁酯乳油和10%骠马乳油进行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4.
纤维用亚麻是平播密植作物,田间杂草种类多、密度大,对亚麻生长危害性强。在亚麻枞形期的蹲苗阶段(20~30天),杂草生长较快,如不及时清除,将使亚麻生长受到抑制,既影响产量,又影响品质,还给收获带来困难。因此,清除杂草是亚麻栽培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以杂草稻WR04-12和栽培稻辽粳294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杂草稻对栽培稻产量和品质及群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杂草稻密度的逐渐增加,栽培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显著减少,产量显著降低;栽培稻碾磨品质、营养品质、食味品质稍有下降,外观品质变化不明显;栽培稻群体日最低温度有所升高,日最高温度降低,温度日较差降低;日最小湿度显著升高,日最大湿度和湿度日较差显著降低;30 cm处照度受杂草稻密度影响相对较小,60 cm和90 cm处照度随杂草稻密度增大有降低的趋势。杂草稻对栽培稻群体微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可能是导致栽培稻产量和品质降低的间接因素。  相似文献   

6.
硬草对稻茬小麦产量损失及生态经济阈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硬草(Sclerochloa kengiana)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密度越高,干重越大,对小麦产量损失越大.作者于1990年和1991年进行了硬草与稻茬冬小麦共生的田间试验及电算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硬草密度、干重、密重积与小麦产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均呈幂函数关系,回归方程依次为:硬草密度与小麦千粒重、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及产量损失率间的回归关系分别为:  相似文献   

7.
杂草稻对栽培粳稻产量和品质及生长调节剂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杂草稻WR04-12和栽培稻辽粳294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杂草稻对栽培稻产量和品质及群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杂草稻密度的逐渐增加,栽培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显著减少,产量显著降低;栽培稻碾磨品质、营养品质、食味品质稍有下降,外观品质变化不明显;栽培稻群体日最低温度有所升高,日最高温度降低,温度日较差降低;日最小湿度显著升高,日最大湿度和湿度日较差显著降低;30 cm处照度受杂草稻密度影响相对较小,60 cm和90 cm处照度随杂草稻密度增大有降低的趋势。杂草稻对栽培稻群体微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可能是导致栽培稻产量和品质降低的间接因素。  相似文献   

8.
麦田草害一直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多年来杂草综合治理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随着农业生产发展,麦田杂草发生数量产生了一些变化。本文调查了河北省麦田杂草种类与为害特点,分析了麦田杂草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业、生态防除等综合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方式春玉米田杂草的生态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种植方式下,通过对玉米田杂草不同密度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及防治中生态经济阈值模型的初步研究,建立了杂草密度和玉米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函数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清种玉米田中杂草治理的生态经济阈值为7.41-8.00株/m~2,间种苜蓿田中杂草治理的生态经济阈值为8.43-9.47株/m~2.当田问杂草密度低于其生态经济阈值时,不需要防除.  相似文献   

10.
我省是冬小麦生产大省,随着冬小麦的发展,我省小麦种植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也要看到在小麦生产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小麦田间野杂麦和杂草的发生面积很大,加大了生产成本,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的提高。一、冬小麦田间野杂麦和杂草的概念、特点。麦田野杂麦是指具有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杂草稻胁迫对栽培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以杂草稻JS-Y1和栽培稻南粳44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密度杂草稻(0,4,8,12,16株/m2)胁迫对栽培稻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中期光合性能、叶绿素荧光参数、透光率、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随着杂草稻发生密度的增加,杂草稻胁迫不同程度抑制了栽培稻不同生育期生理指标,影响栽培稻正常的生理功能,杂草稻的存在对栽培稻和杂草稻的共生群体的透光率造成了影响,在距地面20,50,80 cm和穗下10 cm,较对照分别降低54.03%~72.49%,39.68%~61.57%,48.98%~54.40%,38.07%~56.76%,达显著水平,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PS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 P),以及膜脂过氧化酶活性,均随着栽培稻生育进程和杂草稻密度的增加而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灌浆中期尤为明显;与对照(杂草稻发生密度为0)相比,杂草稻发生密度为4,8,12,16株/m2时,栽培稻产量分别下降了16.73%,43.01%,66.61%,83.24%,达显著差异。说明不同密度杂草稻胁迫时,影响了栽培稻群体的透光率,造成地上光合能力下降,栽培稻叶片细胞膜系统受到破坏是造成栽培稻产量降低的重要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12.
立收谷水剂催熟对小麦机械收割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个体生长差异及田间管理等因素影响,小麦成熟在个体间不一致,加上麦田杂草和收割机器本身的影响,小麦机器收获的产量损失很大.据调查,机器收获的损失大约300kg/hm2.笔者近几年用20%立收谷水剂对小麦催枯催熟试验,对麦粒、麦秸脱水情况、机器收割负荷影响,以及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子粒损失率等开展了试验调查研究,为其在小麦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茶园杂草种类多、分布面积广、生长繁殖快,大多数恶性杂草常与茶树争光争肥、覆盖茶树蓬面,每年可对茶叶产量造成大约5.9%的潜在损失。如果不及时防治,就会对茶树生长构成严重危害,直接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为了解百草枯等药剂对茶园杂草的防控效果,2009年笔者特在我县亚鱼乡水电茶场内进行了化学除草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河套黄灌区麦田杂草绿色防控问题,在河套黄灌区小麦田杂草严重发生的区域,对小麦与杂草竞争关系观测的基础上,试验测定了采用不同小麦品种、种植密度、有机肥、耕翻次数、地膜覆盖方式等绿色控草措施的效果和小麦产量。结果表明,以藜科杂草、籽粒苋和稗草危害为主的麦田,杂草出土滞后于小麦10天以上。杂草主要分布于行(穴)间,株数分别占66.6%(条播)、97.6%(穴播),且行(穴)中杂草长势较弱,单株鲜重较行(穴)间降低39.3%~41.9%,小麦生长前期生态抑草作用明显;绿色控草措施中除品种和种植密度对控草效果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措施控草效果明显。综合比较得知,黑色地膜全覆膜穴播、常规覆膜穴播、增加耕翻次数、无杂草草籽污染有机肥的株数防效分别为82.3%、71.7%、22.0%、8.6%;黑色地膜全覆膜穴播、常规覆膜穴播、增加耕翻次数、无杂草草籽污染有机肥的鲜重防效分别为98.0%、97.1%、23.9%、9.6%;黑色地膜全覆膜穴播、常规覆膜穴播、增加耕翻次数分别增产69.4%、56.4%、21.1%,可实现有机小麦生产机械化绿色控草以及低成本、高产量、规模化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不同除草剂组合对麦田杂草发生状况和小麦产量的影响,于2016—2017年选用高产小麦品种‘淮麦43号’进行大田试验,共设置了5个除草处理(T1:人工拔草、T2:5%唑啉草酯+50%异丙隆+15%双氟·氯氟吡、T3:4%啶磺草胺+50%异丙隆+15%双氟·氯氟吡、T4:4%啶磺草胺+15%双氟·氯氟吡和T5:15%炔草酯+50 g·L双氟磺草胺),以不除草为对照(CK)。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除草剂后均显著降低了单位面积杂草的发生数目和重量,其中T3和T4表现较好的防除效果,达到90%以上。小麦的产量随着杂草数量和重量的增加而降低。同对照相比,除草后小麦产量均显著增加,其中T2和T3的小麦产量与T1(人工除草)处理增产幅度最大,其次为T4,T5增产的幅度最小。从生理指标分析,T1、T2和T3处理的小麦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叶片光合速率以及籽粒中吲哚-3-乙酸、赤霉素和玉米素+玉米素含量较高,T4和T5的上述生理指标增加较小。这可能是T4和T5处理小麦产量增加幅度较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农田芦苇生物学特性及防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苇是多年生禾本科恶性杂草,其根茎芽大多分布在20 ̄30cm,只要根茎上有芽,虽然很短的根茎,同样可以繁殖生长,芦苇种子在15℃以下不能发芽,30℃发芽速度最快。芦苇对棉花和小麦等作物生长和产量有明显的影响,其影响程度与芦苇的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化学防除试验结果表明,以草甘膦为佳,其方法是以剪茎涂抹防除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17.
<正>对于麦田杂草,农民朋友习惯在浇过返青水后进行防治,这样经常出现杂草防不住或小麦产生药害等问题。实践证明,"麦草"秋治能明显提高防效,不仅用药量少,而且杂草死亡快,可以说,"麦草"秋治,事半功倍。一、麦田杂草种类的变化特点近年来,由于小麦跨区收割、种子调拨以及长期单一使用  相似文献   

18.
鄂北小麦新品种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清 《中国种业》2016,(7):39-41
为指导鄂北地区农民更好地种植小麦新品种,充分挖掘其增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以郑麦9023为对照,连续2年考察了种植密度对新品种鄂麦580和漯麦6010的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225万~375万/hm~2的种植密度区间内,鄂麦580在开花期和收获期,密度对其单株生物产量无显著影响,而其子粒产量在300万/hm~2的种植密度时达到最高;在该密度区间,郑麦9023和漯麦6010在对应时期的单株生物产量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而子粒产量无显著变化。本研究明确了鄂麦580和漯麦6010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湖北省小麦高产创建工作提供依据,能有效指导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19.
杂草稻竞争对栽培稻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防控杂草稻,以杂草稻WR03-12、栽培稻沈农265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替代法,研究杂草稻对栽培稻沈农265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的竞争导致栽培稻沈农265根质量、根体积、根冠比、根伤流速率、根系吸收面积、单位根质量氧化力、单株根系氧化力等显著降低,降低程度随杂草稻密度的增大而加剧.随杂草稻密度增加,栽培稻的产量极显著降低;杂草稻的竞争对栽培稻根系形态生理特性的不利影响很可能是导致栽培稻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麦类作物的种植在我国的时间很长,其中小麦是第二大粮食作物,在我国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但麦田杂草通过与小麦争夺水分、养分、侵占生态空间以及作为一些麦田病虫害的越冬载体和中间寄主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田应用化学除草剂已经成为消灭农田杂草、战胜草荒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