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茶叶》2011,(9):29-29
8月19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了“璀璨武夷星,印象大红袍”发布会,印象大红袍正式与武夷星茶叶有限公司签约品牌授权,将《印象大红袍》品牌授权武夷星茶业,联合推出印象大红袍专属茶品牌。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大红袍”茶产业迅猛发展,呈现出一片火红局面,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其价格急剧飙升,各级媒体对“大红袍”茶叶身价“暴涨”情况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关于天价“大红袍”的新闻也不绝于耳,再次把武夷岩茶推向风口浪尖。但透过价格表象,应该冷静而理性地思考.“大红袍”茶叶价格狂飙是否存有泡沫迹象?“大红袍”会重蹈“普洱茶”之覆辙吗?“大红袍”茶业理性成长之路何在?对此,我们将全面解析其复杂成因,深刻剖析其背后忧思,并积极探析其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刘栩 《中国茶叶》2004,26(2):29-29
依据国家标准GB18745-2002《武夷岩茶》中有关指标要求,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福建武夷山市名岩茶业有限公司提出申请的“大红袍”企业实物标准样进行了检定。最终确认该批样品(5kg)符合GB18745-2002中“大红袍”茶品质要求,可作为标准样品使用。武夷山市名岩茶业有  相似文献   

4.
孙云 《福建茶叶》2009,32(3):41-43
走近武夷山,给您留下不仅是武夷奇山秀水,还有那令您齿颊流芳醇香浓厚的武夷岩茶,而以大红袍叶片为背景“大红袍八三茶人陈椽题”的图案,已成为大红袍形象代言.成为武夷山的名片,也将留在您永久的记忆中。直此陈椽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盛逢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武夷山召开。叙叙陈椽先生的福建缘、武夷情。  相似文献   

5.
《广东茶业》2007,(6):35-35
11月24日,中意茶业经贸合作座谈会在中洲中心举行。意大利茶业协会会长马可、意大利teaway茶叶公司经理Enrico Penna、意大利I Gusci Vegetli公司Abino Ferri夫妇、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秘书长张黎明、广州越秀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广韬和广东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勐海茶厂、福建武夷星公司、广州南方茶叶市场等单位的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  相似文献   

6.
巩志 《中国茶叶》2010,32(2):29-30
武夷岩茶驰名世界,其中尤以大红袍品质最佳,被称为“岩茶之王”,名扬海内外。“福建之茶以武夷产者,声名最著,昔时充为贡品,大红袍为佛茶神品,今亦以品质优异,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7.
福建的武夷岩茶,产制历史悠久。唐诗有:“武夷春暖月初园,采摘新茶献地仙”之句。宋代章岷的《斗茶歌》中也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的记载。“大红袍”叶片厚,色微红,香气馥郁,味道清远,冲泡八、九次甘味如新,有“茶中之王”“茶皇后”之称。说起“大红袍”,还有一段流传较广的历史故事。据说宋皇帝御驾武夷山游览,突然患病不起,山僧献上九龙窠二丛茶泡制的茶水,饮后病全消,宋帝便脱下大红袍令人  相似文献   

8.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茶文化遗产。在众多茶文化遗产中,有一类茶文化是非常有名的,它就是武夷岩茶大红袍,这一种类出现时间相对较晚,因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在明、清时代才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同时,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生产方式的制约,很多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制作工艺都是通过口头相传的方式保留下来的。如何对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传统手工艺进行传承与创新成为目前每一位茶艺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要想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考虑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的创新,也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传播这些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9.
(一)茶王获奖者(6个)乌龙茶武夷岩茶武夷山市岩茶厂乌龙茶闽北水仙建瓯龙兴茶叶有限公司乌龙茶铁观音泉州日香茶业有限公司乌龙茶佛手永春苏坑天源茶厂绿茶品品香牌文洋翠芽福鼎市品品香茶厂花茶茉莉花茶王福安茗春馨香茶叶有限公司(二)金奖获得者(17个)乌龙茶白芽奇兰漳州芗城晨晖茶庄乌龙茶凤凰单丛广东宏伟集团有限公司乌龙茶肉桂武夷山市星愿有限公司乌龙茶闽北水仙建瓯市茶厂乌龙茶“鼎仙岩”牌闽南水仙福建茶叶进出口公司永春支公司、永春湖洋镇政府乌龙茶铁观音安溪县西坪镇龙坪村乌龙茶“鼎仙岩”牌佛手福建茶叶进出口公…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造技艺的工艺元素,工艺元素组合和工艺链条构建方面的研究,探索得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造技艺有半数的工艺元素传承于武夷小种红茶制造工艺,做青工艺元素是前贤理论指导下的自主创新,足火和炖火工艺元素是焙火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工艺元素组合与工艺链条构建是武夷山茶叶制作先人的杰出创造、智慧结晶。从而探明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是传承与创新精妙结合的产物。此外,论文还揭示了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造技艺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对武夷岩茶水仙4个等级、肉桂3个等级和大红袍3个等级的标准实物参考样感官品质特征和基本理化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标准实物参考样的各项指标均符合武夷岩茶地方标准的要求,所制作的武夷岩茶标准样品可用于指导武夷岩茶生产和感官审评检验.  相似文献   

12.
《茶世界》2006,(12)
“武夷山是出产中国岩茶的圣地,【大红袍】更是武夷岩茶的茶中之王。我希望在二○○八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用武夷山的【大红袍】叩开北京奥运大门,让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和奥运官员都能品尝到武夷山的【大红袍】,为世界奥运大家庭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新一代茶人、港商何一心日前在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大胆说出了他心中的愿望。他同时表示:武夷岩茶必须突破原有的制作工艺,在口感、品牌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提升,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途。何一心(大公报何德花整理)何一心是一位香港商人,在内地投资多年。因为喜欢武夷的山水才喜欢上武夷茶。此…  相似文献   

13.
金银永  夏兰芳 《茶叶》2006,32(4):225-227
从绍兴茶业现状出发,认为应采取整合精制茶厂,形成统一对外出口拳头、大力改造初制茶厂,优化茶叶加工环境和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扶持发展名茶产业等3方面对策做强茶产业,提出了全面整顿精制茶厂、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扶持新技术推广和茶厂改造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我市茶业发展现状,针对我市茶业发展的几个问题,提出利用闽北武夷发展新契机,结合我市武夷优秀地理环境资源,借助龙头企业的优势,加快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相似文献   

15.
《福建茶叶》2006,(2):F0002-F0002
福建历来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名茶产区,是久负盛名的“武夷大红袍”,“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等系列乌龙茶,也是世界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红茶”,以及享誉海内外的“白毫银针”系列白茶和“福州茉莉花茶”的发祥地和唯一产区。  相似文献   

16.
<正>大武夷茶产业近三十年来取得了高速发展,各县域形成了岩茶、红茶、白茶的产业聚集,在产量和质量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高度,仅靠传统的茶园扩展和茶厂扩产已难以支撑武夷茶产业再提升一个台阶。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背景下,政府层面和专家层面的思路核心是围绕打造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将茶农与中小茶企转变为资源提供方,龙头企业作为资源整合方,形成合力突破。笔者有幸在2014年出访法国,在法国访学十余家酒庄,  相似文献   

17.
陈德华 《中国茶叶》2010,32(12):38-38
《中国茶叶》2010年第2期上载有巩志先生的《大红袍发展轨迹》一文。该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考述"大红袍脱胎于武夷茶",第二部分则编年式地描述"建国后大红袍发展轨迹"。第一部分的内容,因为年湮代远,可考索者寡,姑不论;作为武夷山大红袍茶树品种发展的见证人,本人自1963年从福安农校茶叶专业大专班毕业分配到崇安(武夷山)从事茶业工作已近50年,对该文第二部分的若干问题不能苟同。笔者现仅就御茶园名丛观察(标本)园五株大红袍茶苗的栽种时间;大红袍小包装茶如何首推市场;大红袍茶树(树苗)如何开始"引种"繁育的真实情况作一介绍,兼与巩志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8.
《福建茶叶》2006,(1):F0004-F0004
福建历来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名茶产区.是久负盛名的“武夷大红袍”、“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等系列乌龙茶,也是世界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红茶”.以及享誉海内外的“白毫银针”系列白荼和“福州菜莉花茶”的发祥地和唯一产区。  相似文献   

19.
福建安溪苏氏茶厂创立于1998年,地处素有“茶海明珠”之称的安溪感德。其后在福州设立福州苏氏茶业有限公司,公司秉承高品质创造不凡品牌的理念,坚持“以质量为基础.以信誉为第一”的宗旨创造未来。  相似文献   

20.
熊慎端 《福建茶叶》2010,32(1):77-77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这是宋代著名诗人朱熹对武夷“山水茶”的动人描绘。 而历时两年创作,由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共同组成的“印象铁三角”领衔的《印象大红袍》已完成最后的创作,进入带妆彩排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