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近代茶业发展阶段的判断和划分:1840年——1949年:中国茶业衰败期;1950年——1978年:中国茶业恢复期;1979年——2000年:中国茶业发展期;2001年——2010年:中国茶业快速发展期;2011年——2020年:中国茶业黄金发展期;在2011年的岁末,我们试图把脉中国茶业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国茶业产业现状,分析了茶业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以茶业科技迎接新世纪茶业的发展之路,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茶业产业组织制度、以现代科技为手段,提高茶叶制品品质和科技含量、扩大行业范围,引导茶叶消费、完善管理机制,加速茶叶流通等四个方面指明了中国茶业在入世后的突破口以及实施茶业科技先行战略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3.
此前笔者在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就曾撰文,探讨茶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和中国茶业如何从危机中获得重生。然而金融危机从爆发到目前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国茶业有什么样的变化,以及茶业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时,要融入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结合互联网电商时代茶叶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特点,通过正确认识中国茶业自身不足,发挥技术优势,彰显低碳特色,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支出,探索低碳经济与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融合、互动体系,构建全新生产平台,推动中国茶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从低碳经济的内涵及要求分析出发,结合低碳经济理念下中国茶业发展要求认知,具体探究低碳经济指引下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明了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分析了茶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WT0背景下中国茶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必要性,提出了以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中国茶业可持续发腱.  相似文献   

6.
陶德臣 《中国茶叶》2011,33(6):32-35
清末民初,社会上在兴洋务、闹维新、搞新政、求变革的同时也兴起了一股振兴茶业的热潮,主要标志是振兴茶业组织,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选派官员出国考察,设立茶业学校,建立改良场、试验站,成立茶业公司,推广机器制茶,改良栽培技术,组织参加国内外博览会等。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改造中国传统茶业,以求改变中国茶业科技落后的状况。这项振兴运动标志着中国茶业开始从低谷中走出来,日益进入近代科技时代。  相似文献   

7.
据《茶叶信息》总第311期报导:为加强国内茶业流通,加速中国茶业与世界接轨,一个全新的专业性茶业网络系统——中国茶业协作网于6月18日在北京正式启动。该网络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支持,北京市义元信息网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是迄今国内茶业领域第一个专  相似文献   

8.
中国茶业在加入WTO前后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芝南 《茶叶通讯》2000,(1):47-47,F003
茶叶源于中国 ,传播于世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WTO)指日可待。中国加入 WTO一方面给中国茶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一方面外国茶叶将进一步挤占中国市场。因此 ,我国茶业发展将进入一个非常时期 ,发展与困难同在 ,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就中国茶业经济现存的问题和原因以及加入 WTO对我国茶业经济的影响作些剖析 ,并对中国茶业的发展战略提出几点浅见。1 中国茶业在加入 WTO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中国茶业自改革开放至 2 0世纪 90年代初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产量逐年增加 ,出口量逐年上升 ,无论是…  相似文献   

9.
海峡茶讯     
《福建茶叶》2008,30(2)
第三届中国安溪铁观音茶王19日出炉;福建茶界积极为汶川大地震捐款捐物;第二届深圳茶业及茶文化博览会开幕;第二届海西茶业形象大使选拔赛厦门赛区开选;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移师澳门举行……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茶业经济的衰落与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中国是世界茶业强国,茶叶产量高,种类多,出口垄断国际市场。19世纪80~90年代,茶叶生产和出口仍居世界首位。1886年后,由于历史上的多种原因,出口有所下降。进入20世纪,中国茶叶出口萎缩,各产茶省茶业一蹶不振,至1949年,中国茶业经济跌入低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茶业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茶叶出口贸易不断增加。1978年改革开放后,茶业经济大幅增长。从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茶业流通领域的改革,茶业经济结构和茶类结构的调整,名优茶的大力发展,以及茶叶出口经营权的扩大,我国茶业经…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国茶业产业现状,分析了茶业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以茶业科技迎接世纪茶业的发展之路,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茶业产业组织制度、以现代科技为手段,提高茶叶制品品质和科技含量,扩大行业范围,引导茶叶消费、完善管理机制,加速茶叶流通等四个方面指明了中国茶业在入世后的突破口以及实施荼业科技先行战略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2.
首先,从地理条件、经济发展阶段、文化背景、茶叶消费习惯、农业生产条件与生产方式等方面分析了中英茶业背景的巨大差异性。然后,从立顿模式将大大降低中国茶叶的销售收入、使中国茶业失去优势、使上千万的人失业,及其在中国茶业上难以复制,进一步论证得出:"工业化产品+大众化品牌+商超货架"的立顿经营模式不适合中国茶业。最后,提出中...  相似文献   

13.
《茶世界》2017,(8)
正茶叶、茶具、茶城、茶连锁、茶金融、茶平台等涉茶企业以及涉茶组织领导人与管理者的商学平台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前瞻的茶业商学课程把脉茶业难点、洞察茶业商机、解读茶业动态、把握茶业趋势思想交融、商业跨界中国茶业的黄埔军校  相似文献   

14.
<正>陆溁,字澄溪,江苏武进(今常州武进区人),生卒年代不祥,清末进士,江南实业学校毕业,留学日本,为"中国近代茶业先驱"~①。综观陆溁自1905年随郑世璜出国考察印度、锡兰茶业,到晚年加入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组,任茶叶审评教师的漫长岁月中,一生事茶时间超过40年。他对近代中国茶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茶业考察,二是组建茶业机构,三是培养茶业人才。一、重视茶业考察陆溁的茶业调查、考察活动始于1905年。当年,南洋大  相似文献   

15.
试论发展21世纪中国茶业的动力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荣 《茶叶》1998,24(4):187-190
21世纪科学技术将飞速持续发展,对茶业新产生深远影响,并为茶业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给茶业带来新的希望与挑战。新世纪中华茶地更加绚丽多采,必将成为茶业发展的新动力源。  相似文献   

16.
福建茶业面临加入世贸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经艰辛的跋涉,中国终于敲响了世贸组织的大门,即将加入世贸组织。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世界经济对中国的需要。加入世贸组织将对中国的经济带来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中国的各行各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茶业发展的趋势与福建茶业的现状以及区域比较优势,来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对中国茶业与福建茶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就应对的策略提出粗浅的看法,供参考。一、世界茶业的发展趋势回顾过去的20世纪,虽然历经咖啡和其他软饮料的竞争,使茶叶的消费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过去的一个世纪特别是上世纪后半期以来,世…  相似文献   

17.
《茶叶科学技术》2006,(1):34-34
2005年中国三绿工程茶叶示范县安溪县人民政府福鼎市人民政府2005年中国三绿工程放心茶中茶协推荐品牌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海堤福州凯捷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北苑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蝴蝶福州超大嘉和茶业有限公司超大厦门金壶春茶业有限公司金壶春福建省银芝集团有限公司银芝厦门国贸茶业有限公司佳韵厦门市利安茶业有限公司飞露厦门华祥苑实业有限公司华祥苑厦门云香茶业有限公司云香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大闽(DM)福建省安溪八马茶业有限公司八马福建省安溪茶厂有限公司凤山福建省安溪县华福茶厂华福福建省安溪岐山魏荫名茶公司…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茶叶贸易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成为支撑中国茶叶贸易、大力发展茶产业的重要催化剂。建立现代区域茶业物流中心,是为了尽快适应中国茶企走向世界的节奏。在中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好坏关系到中国区域经济的实力,因此,需要尽快构建区域茶业物流中心,推动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以福建省泉州为例,探讨了构建区域茶业物流中心的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19.
自神农时代起,我国就有关于茶叶的记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与茶叶相关的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茶业的发展拥有着诸多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在未来长远发展的道路上,如何稳定我国茶业的出口贸易份额,保证我国茶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形象以及能在世界众多茶业大国中处于领先地位是很受人关注的话题。本文针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的现状,分析当前中国茶业出口贸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促进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花开两季中国国际茶博会春秋分别在澳穗举行经国家商务部批准,2008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春秋两季分别在澳门、广州两地举行。春季中国(澳门)茶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澳门茶博会),于5月23-25日,在澳门威尼斯人酒店展览中心举办。秋季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广州茶博会),于11月20-24日,在广州市中洲国际商务展示中心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