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3年3月,我们从广西移来金竹(ph.bambusoides Sieb et Zucc)和我省博爱县的斑竹(ph.bambusoide 。tanakae Makino)、筠竹(ph.glauca McClure f.yun-zhu)、甜竹(ph.flexuosa(Carr.)A.t C.Riv.)变竹(ph.glauCa var.variab-ilis var.nov.)在郑州做栽培试验,1975年笋期都郁闭成林。现初报如下。一、试验材料概述金竹选择一、二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单株做母竹,胸直径约5厘米左右,留五、六盘枝。来鞭长50—60厘米,竹兜带土重30—50斤,1973年2月22—24日起竹,3月6日栽上,  相似文献   

2.
金佛山方竹母竹移栽成活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不同海拔地区通过对不同年龄的金佛山方竹进行母竹移栽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分布区内,海拔高度对其成活率的影响,基本上呈正相关;以1~2年生物幼竹并截干的方式在春秋季节移栽最好,而埋鞭移栽不易成活。  相似文献   

3.
笋用雷竹林引种后新立竹生长规律与经营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雷竹引种后新立竹生长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母竹引种后新立竹数目、胸径、树高、枝下高及与母竹距离有随着母竹年龄增大而增长的趋势。新立竹数目与新立竹年龄(相对母竹而言)之间及新立竹与母竹平均距离之间均存在函数关系。雷竹引种后各年间新立竹数目、胸径、树高、枝下高及新立竹与母竹距离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性水平。年龄对雷竹林分平均单株枝重、枝长、叶数/枝、叶重/枝、叶面积的影响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钩梢处理对平均均叶数/枝、平均叶重/枝及平均单株枝重的影响达到显著性水平或极显著性水平。雷竹株数按径阶分布服从正态分布。雷竹冠幅、胸径、树高及枝下高等生长因子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根据雷竹鞭侧芽分化为岔鞭规律以及新立竹年龄与母竹距离的关系可以确定雷竹初植密度,由树冠重叠系数及其平均径阶决定笋用雷竹林经营密度。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移栽母竹新造石竹林的竹鞭、竹根及新竹生长规律的研究,表明,石竹新竹及新鞭除由母竹去鞭上芽眼萌发外,部分由来鞭上的芽眼和竹蔸基部芽眼萌发而成,竹蔸的再生能力较一般散生竹种为强.石竹造林后,3年即可实现地下郁闭,2年起竹根较多,第3年始形成完整的三级吸收根系;但新造石竹林的地上郁闭较迟.研究结果为新造石竹林的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在移竹造林时,群众选择种竹,习惯地把毛竹分为“公竹”和“母竹”。竹秆节较稀,秆上第一盘分枝为单生一枝者称“公竹”;竹秆节较密,秆上第一盘分枝为双枝者称“母竹”。如九江、奉新、婺源、上饶等地群众认为“公竹”不会出笋或很少出笋,因而在移竹中只选用“母竹”,不选用“公竹”;又如安福县群众则认为“栽竹要成双,栽了不白忙”,意思是说栽竹时,必须把“公竹”和“母竹”搭配起来栽,才能发笋长竹。事实上,毛竹是双性花的一种单子叶植物,并非雌雄异株,没有公母之分,谈不上公母竹。至于第一盘分枝是单枝还是双株,这是毛竹…  相似文献   

6.
以南京林业大学白马基地五年生长叶苦竹(Pleioblastus chino var.hisauchii Makino)试验林为研究对象,研究距离母竹不同位置(0、2、4、6、8 m)竹株的生长发育及秆形形态建成规律。长叶苦竹竹笋-幼竹高生长期为70 d,竹笋-幼竹生长规律均呈“慢—快—慢”的趋势,符合Logistic模型。林中位置竹株的地径、株高、枝下高较林缘位置分别增长了1.46、2.45、49.22倍。长叶苦竹每节节长由基部到梢部都是先增大后减小,但距离母竹越远,竹株的每节平均节长和最长节长以及每节节径和最大节径整体均呈递减趋势,且距离母竹不同位置竹株相对应的每节节长和每节节径均存在正相关性。此外,距离母竹不同位置竹株的地径和株高及枝下高和株高也都呈正相关性。距离母竹不同位置竹株生物量分配均为竹秆生物量占比最大,根最小,且随着与母竹距离由近及远,竹株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均呈递减趋势。通过研究距离母竹不同位置长叶苦竹的竹笋-幼竹高生长、秆形建成及生物量分配,揭示长叶苦竹新造林至成林过程中竹株的生长发育规律,为混生竹竹林的经营培育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竹鼹体长约30~40厘米,头圆、吻钝、眼小,耳短、四肢短粗,额、颊及背面毛灰褐色,毛基灰色具有较长的白色毛尖,宛如体背蒙上一层白霜。母竹鼹有5对乳头,体重约2.5千克。主要分布于我国江南山区.  相似文献   

8.
永安市丘陵区方竹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丘陵区种植方竹需要顺应其生物学特性。选择阴坡、半阴坡的中下坡、凹形小地形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主要环节。经L9(34)正交试验,母竹质量以保留去鞭长30 cm、竹龄2年、地径1.5 cm左右、保留2盘枝的母竹造林成活率最高。在方竹栽培中,竹龄对方竹造林成活率起着关键作用,其次是保留枝数和去鞭的长度。合理浇水是丘陵区方竹丰产培育的重要措施。浇水处理造林成活率可达84.5%,比对照造林成活率提高27.3个百分点。浇水处理2013年的立竹数达到36 675株/hm2左右,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方竹单优群落。立竹数、平均地径、平均竹高比对照分别提高116.8%、100.0%、45.9%,且产笋量增加了109.1%,经方差分析不同处理产笋量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 1.林地垦复。两用丰产林必须垦复,给地下系统的行鞭、孕笋和长竹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坡度小于25°的林地实行全垦,超过25°的实行水平宽带状轮垦。垦复深度为30厘米以上,并挖除乔木伐桩、竹蔸和老竹鞭,清除较大的浮石。林地垦复6~8年重复一次,竹伐蔸则应在砍竹后及早挖去,或采用伐蔸内施肥,或劈破竹蔸等方法,促其提早腐烂,以利于释放土壤空间,行鞭孕笋.调节竹鞭系统  相似文献   

10.
篌竹无性系种群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理论,编制了篌竹竹笋-幼竹无性系种群的动态生命表,篌竹无性系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并绘制了存活曲线、死亡曲线和死亡率曲线。结果表明:(1)篌竹竹笋-幼竹无性系种群的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Ⅱ型,死亡率高达68%,死亡曲线有两个高峰,分株死亡主要集中在前期,主要原因是母竹营养供应不足。(2)篌竹无性系种群的存活曲线也趋向于DeeveyⅡ型,平均期望寿命随年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1998,(5)
梅雨季节种植笋用小竹,因为阴雨天多、降水多、湿度大、温度适宜,其成活率高,生长也最为迅速。若采用当年3~5月份出笋成竹的新竹为母竹,种植后在本年度内就可进入发鞭高峰,生命力旺盛,第二年春季即能出笋养竹。我们多年来推广梅季种植的生产实践证明,此法成效较为显著。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正确选用笋用小竹的竹种笋用小竹的不同竹  相似文献   

12.
新造毛竹林林分结构年际演替规律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结合竹类植物在浙西红壤丘陵的规模化应用,采用固定样地长期连续观测的调查方法研究新造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林分结构演替规律及影响因子.研究表明,新造毛竹林立竹度和立竹胸径是林分结构年际变化的主导因子,立竹枝下高是从属因子;造林后第1~5年竹林地下鞭系主要分布于10~20 cm土壤区段,随着造林年限的延长,20~30 cm土层区间为主要分布区;鞭径随造林年限逐年增粗,第4年趋于稳定.平均鞭节长相对稳定;活侧芽数与总鞭长和平均鞭节长极显著相关,随造林年限总体呈线性增加趋势;立地类型、造林模式、抚育措施、母竹质量和初植密度是竹林林分结构状况的主要影响因子.建议在发展毛竹资源时采用混交造林模式并增加初植密度.图2表6参11  相似文献   

13.
<正> 竹桩施肥是一项成熟的值得推广的竹林施肥新技术。现介绍其原理、效果及其方法,供参考。 (一)原理 毛竹、雷竹、桂竹等散生于竹林中,竹连鞭、鞭生笋、笋长竹、竹养鞭,形成竹竹相通的有机整体。有机养分和无机盐可以通过竹鞭和立竹的输导组织进行竹与竹、竹与笋、竹与鞭之间的调节。毛竹林采伐立竹的年龄一般在7年以  相似文献   

14.
绿竹出笋规律与散生状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和完善丛生竹散生状丰产栽培的技术理论,对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不同笋目和二水笋的出笋规律及其在散生状栽培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竹竹株秆基两侧各笋目(由下及上分别为头目、二目、三目和尾目)出笋顺序依次为二目、三目、尾目和头目。竹笋产量以三目最高,达247.60 g·m-2;二目和头目次之,分别为239.30和222.40 g·m-2;尾目最低,仅70.60 g·m-2。各笋目所发笋至母竹距离分别为24.32 cm(头目),19.48 cm(二目),三目13.06 cm(三目)和8.44 cm(尾目)。各目成竹胸径:头目、二目>母竹,三目与母竹差异不明显,尾目<母竹。绿竹散生状栽培中适宜选择留养秆基中下部笋目成竹,因尾目发笋质量差,产量低,距母竹近,成竹胸径小,培育中可采用有意识抹芽,以减少营养消耗,促进其他笋芽萌发。二水笋至母竹距离明显大于一水笋,且其成竹(仅指单母竹二水笋成竹)胸径与母竹差异不明显,在散生状栽培中的应用潜力很大。表5参10  相似文献   

15.
<正> 雷竹是一种优良的食用笋竹种之一。笋具有味鲜美、脆嫩、营养丰富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雷竹种有三大特点:一是夏季栽植翌年春即出笋成竹,其粗度相似母竹或超粗;二是以二月早笋上市取得经济效益;三是易种植成竹快。夏季雷竹正处新竹鞭粗壮生长,竹鞭芽眼在形成,栽后成活率100%,正处雷雨季节,所以提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竹子的育苗和快速繁殖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黄条金刚竹、铺地竹、菲黄竹、红壳竹和毛竹为试材,通过育苗试验研究了埋鞭育苗法对竹子育苗成活率和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菲黄竹1、2、3节鞭段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50.0%、64.5%和71.1%,平均行鞭距离分别为23.4、38.1和41.4cm,苗高分别为5.7、9.0和9.4cm。铺地竹1、2、3节鞭段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50.0%、67.8%和91.1%,平均行鞭距离分别为22.4、44.1和71.9cm,苗高分别为5.2、8.4和8.2cm。黄条金刚竹1、2、3节鞭段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21.1%、63.3%和56.6%,平均行鞭距离分别为38.7、68.6和54.2cm ,苗高分别为6.5、10.8和12.2cm。红壳竹1、2、3节鞭段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35.0%、45.0%和68.8%,平均行鞭距离分别为0.3、4.4和50.8cm,苗高分别为13.3、25.6和24.2cm。毛竹1、2节鞭段没有成活苗,3节鞭段仅有3株成活苗。[结论]除毛竹外,试验竹种的所埋鞭段越长育苗成活率越高;行鞭距离越远,育成竹苗越高。  相似文献   

17.
丛生竹次生枝的扦插繁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重点研究了丛生竹次生枝的扦插繁殖技术。指出次生枝扦插成活率除因竹种而异之外,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枝龄──6月龄左右的嫩枝扦插成活率可达“60%~90%;枝级──一级次生枝扦插成活率约50%~90%;二级次生枝降至15%~40%;三级次生枝低于2%;扦插季节以春季(3月)最好,成活率为81.8%,4月以后扦插成活率下降至41.7%。此外,研究了人工促进次生枝萌发生长,营建采萌圃的技术,其主要措施是:选母竹──一年生健壮竹株,直径2cm左右为宜。截杆──在小母竹离地1.5m处截断;伤地下茎芽──阻止孕笋,促进萌枝;定──按1.0mx1.5m株行距将母竹定植于采萌圃;圃地管理。  相似文献   

18.
介绍毛竹母竹移栽技术,主要包括母竹选择、林地选择、整地、移栽、幼竹管理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庆元县高山地区优质笋用竹的栽培技术,包括母竹选择、选地与整地、母竹栽培、竹林抚育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3种地被型观赏竹扦插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玉卿 《西北农业学报》2005,14(5):132-134,141
以鹅毛竹、菲黄竹、铺地竹等3种地被型观赏竹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不同扦插基质和不同长度的秆插和鞭插对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鞭插的效果优于秆插;鹅毛竹扦插成活率高于其他2种供试竹种;3种不同扦插基质以土插效果最好,沙插次之,水插较差;不同长度秆段间的扦插成活率无显著差异,而鞭段则以7个芽的成活率为最高,5个芽的次之,3个芽的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