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通过生化功能分析,证实了水稻白叶枯病黄单胞菌野生型菌株T3000产生两种顺乌头酸酶(分别命名为XooAcanA和XooAcanB)。通过三亲本接合的方法,将获得的含水稻白叶枯病黄单胞菌rpf基因簇的重组质粒pGXN3000导入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rpfA基因突变体8476中。经生化功能分析证实,8476/pGXN3000中含有水稻白叶枯病黄单胞菌的顺乌头酸酶XooAcanA;同时还证实了PGXN3000能互补8476,恢复其合成胞外酶和胞外多糖的能力及致病性.这表明在PGXN3000中含有一个完整的水稻白叶枯病黄单胞菌的顺乌头酸酶基因,该基因具有类似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rpfA基因的功能.因此将该基因命名为水稻白叶枯病黄单胞菌rpfA基因。  相似文献   

2.
水稻白叶枯病菌dsp基因的克隆,同源性和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经转座子Tn5诱变的水稻白叶枯病菌dsp基因突变体XooM3104为材料,构建了dsp基因探针质粒pVIR3。采用分子杂交法,从基因文库克隆中筛选出1个dsp基因克隆pNAX3111,含22kb的外源DNA插入片段,具有4个KpnI酶切位点,其中3.0,2.0kb两个片段与探针质粒中Tn5侧翼的dsp基因序列同源。以pNAX3111为探针与Xoo日本系统、中国系统及菲律宾系统的菌株,细菌性条斑病  相似文献   

3.
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XanthomonascampestrisPv.campestris)产生的胞外蛋白酶Ⅰ在致病的早期阶段起重要作用,该酶以及其它胞外酶和胞外多糖的合成受一致病因子调控基因簇(rPf基因簇)的正向调控。本研究利用带有β-半乳糖苷酶报道基因(lacZ)的转座子Tn5-B20诱变蛋白酶Ⅰ基因克隆,获得了lacZ在蛋白酶Ⅰ基因启动子控制下表达的Tn5-B20插入突变质粒。通过将这种突变质粒导入野生型和各rpf基因突变体菌株后,测定lacZ基因在细胞生长周期中的表达水平,不仅进一步证实了这些rpf基因对蛋白酶Ⅰ基因的正向调控作用,而且明确了它们的调控水平.发现rpfA、rpfC、rpfE、rpfG或rpfH突变后,蛋白酶Ⅰ基因的转录会降低90%左右,而rpfB突变后,蛋白酶Ⅰ基因的转录只降低48%。  相似文献   

4.
水稻psb A启动子诱导的GUS基因在烟草叶绿体中的瞬间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水稻psbA基因的启动子与GUS基因融合构成叶绿体瞬间表达载体pRG6,通过基因枪法将该质粒导入烟草叶片细胞叶绿体中,得到GUS基因的瞬间表达。GUS反应产生的监色沉淀局限于细胞内某一特写区域,而在核质表达载体pBI121转化的细胞中蓝色沉淀分布于整个细胞质中。实验表明单子叶植物叶绿体水稻psb A基因的启动子可以十分有效地在双子叶植物烟草细胞叶绿体中起作用,在观察时采用了植物组织切片中的二甲  相似文献   

5.
利用DNA-DNA杂交方法,分离细枝木麻黄的Frankia菌株Co01的nif克隆pCc1GX,赤杨内生菌株At4的nif克隆pAt1GX及沙棘的FrankiaHr18的nif克隆pHr18GX、pHr11-③GX。用基因功能互补法,从Frankia菌株At4的基因文库中分离到二个可能可互补豌豆根瘤菌nod基因功能的克隆pAt2GX、pAt3GX,并制作了pAt2GX、pAt3GX的亚克隆,予进一步实验,获得充分的证据证明pAt2GX、pAt3GX是否带有Frankia菌株At4的nod基因.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克隆了萤光假单胞菌AS1.55(Pseudomonas fluorescensAS1.55)的亮氨酸基因(leu^+)EcoRI片段(-6.6kb),并获得含有该片段的重组质粒pBR322-LEU。从pBR322-LEU质粒中分离出leu^+EcoRI片段,将其插入到nifA质pMC71A的EcoRⅠ位点使氯霉素抗性基因失活,从而构建了不带抗药性基因nifA质粒pMC71A-LEU。  相似文献   

7.
用根据国外已报道的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的RNA2的序列合成的两个引物,通过对BNYVV新疆分离物的RNA逆转录获得了BNYVV的外壳蛋白基因的cDNA,经PCR扩增后用T4聚合酶补平两端,克隆到pGEM-7Zf(+)质粒的SmaI位点,转化大肠杆菌DH5α,经筛选得到正向插入的重组质粒pGEB3。用PCR扩增和酶切均得到590bp的DNA片段。用ABI370A型DNA全自动序列仪测出该c  相似文献   

8.
将苜蓿中华根瘤菌042B总DNA提取,用Sau3AI部分酶切后回收20-30kb长的片段,以pLAFR3为载体,构建基因文库。用苜蓿中华根瘤菌nodABC作探针,经Southern杂交获得了三个阳性克隆A,B和C,将这3个阳性克隆所携带的质粒分别命名为pXCA,pXCB,pXCC。在辅助质粒pRK2013的帮助下,将这3个质粒分别转入nodC^-突变株AK1657后接种苜蓿,携带pXCB质粒的接合  相似文献   

9.
检测到水稻白叶枯病菌能产生一种“跨菌调控因子”,在固体平板上,这种因子由白叶枯病菌分泌到细胞外后可以扩散并进入甘蓝黑腐病菌,调控甘蓝黑腐病菌致病因子的表达.本研究从水稻白叶枯病菌中克隆鉴定了一个与这种“跨菌”调控因子合成有关的基因rpfF,通过转座子诱变和标记置换(markerexchange)技术,构建了rPfF突变体,突变体丧失了产生这种“跨菌”调控因子的能力,在水稻植株上的致病能力明显减弱,DNA序列分析得知rpfF基因编码的产物和大肠杆菌的3-酮脂酰-COA硫解酶(3-ketoacyl-COAthiolase)同源。  相似文献   

10.
rpfC是甘蓝黑腐病菌中全局性调控胞外酶和胞外多糖合成以及致病性的一个基因簇中的一个基因。已从水稻白叶枯病菌中鉴定和克隆到一个在功能上能互补甘蓝黑腐病菌的rpfC突变体的基因,并通过构建突变体证实了这一基因在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性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这一基因的DNA序列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它与甘蓝黑腐病菌的rpfC基因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因此,将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这一基因也称为rpfC基因  相似文献   

11.
水稻白叶枯病菌是一种引起水稻白叶枯病的植物病原细菌,水稻白叶枯病是世界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之一。本研究采用携带同源序列的自杀质粒pK18MobGⅡ整合的办法构建了水稻白叶枯病菌中国菌株13751编码6-磷酸葡糖酸内酯酶的基因XOO2193的非极性突变体GNM2193。对突变体的表型分析发现其毒力在杂交水稻品种特优63上显著减弱,突变体在非寄主植物蓖麻上不能引起过敏反应。此外,突变体胞外多糖的产量是野生型的43.4%。用一段含有XOO2193基因的DNA片段对GNM2193进行功能互补,互补菌株在水稻上的毒力、引起过敏反应的能力和胞外多糖产量恢复到野生型水平。说明XOO2193基因与病菌的毒力和胞外多糖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由革兰氏阴性细菌水稻白叶枯病菌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是亚洲、北美以及非洲部分地区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水稻白叶枯病可使水稻减产高达50%以上。研究表明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毒力主要依靠三型分泌系统所分泌的效应物。为了解水稻白叶枯病菌广西菌株GX1329中含有avrBs3/pthA家族基因的情况,本研究应用Alu I部分酶切其基因组DNA,构建了含有736个克隆的菌株GX1329的基因组文库。BamHI酶切分析随机挑取的15个文库克隆表明,克隆的外源DNA随机性良好,克隆的最小片段为27.7kb,最大为58.5kb,平均大小为39.9kb,文库克隆容量约为2.8×10^3Mb,该文库中包含基因组中任一个基因的概率为99.4%。利用来自水稻白叶枯病菌菲律宾菌株PX086的无毒基因avrXa10的第252位~第486位核苷酸序列作为探针,通过菌落原位杂交从GX1329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到37个含avrBs3/pthA家族基因的克隆。再通过Southern杂交分析,得到了17个独立克隆。这17个克隆中至少含有13个不同的avrBs3/pthA家族基因。这些基因在GX1329基因组中有的单独存在,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串联存在。本工作基本上明确了菌株GX1329基因组中avrBs3/pthA家族基因的数量,为进一步研究菌株GX1329中avrBs3/pthA家族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多元模糊回归预测早稻稻蓟马发生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化州市1985-1997年资料,应用多元模糊回归分析方法,组建了早稻稻蓟马发生程度预测模型。经回测检验,历史符合率达100%,对1998年和1999年发生程度进行预测,结果与大田实际发生情况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4.
水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中国菌株13 751和水稻品种广桂110和IR26的相互作用分别为亲和和不亲和相互作用.13751的rpfC基因缺失突变株SL3751在电镜下的形态和野生型没有显著差别,均为短杆状,大小为(0.5~0.8)×(1.0~2.0) μm.用108 cfu/mL或1010 cfu/mL的SL3751剪叶接种苗期和分蘖盛期的广桂110,接种后5 d内SL3751在广桂110中的生长繁殖和野生型相似,但接种5 d后SL3751在其中的活菌数均稳定在106-7 cfu/叶,最终SL3751的活菌数比13751的低100倍左右.在抗病品种IR26上,接种后5 dSL3751也增殖到106-7cfu/叶,之后也保持在这一水平,最终SL3751的活菌数比野生型的低10倍左右.另外,SL3751在被接种到广桂110和IR26后,它被主要局限在剪叶接种切口下3 cm范围内.野生型接种在广桂110上,接种后3 d就迅速沿叶脉往下扩展,野生型13751在抗病品种IR26中的扩展速度显著慢于其在广桂110中的扩展速度.所有这些都进一步证实rpfC基因在13751在致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水稻突变体R_917是经辐射诱变育成的抗病性强、抗谱广的水稻突变新种质。经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B_15、ZC_13和ZE_3测定,其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经与秀水11、秀水861等品种杂交后代抗性分析,表明R_917的抗性基因容易转育,是一个能广泛应用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6.
根霉菌(Rhizopus oryzae)是热带果蔬采后主要病原真菌之一,不仅引起果实腐烂,影响果实风味,还能分泌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麦角类生物碱,对果蔬贮藏具有极大的危害。本研究从腐烂的草莓(Fragaria ananassa L.cv.Zhangji)中分离主要致病菌,经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 DNA-ITS)序列分析辅以传统的形态学观察法,鉴定其遗传背景,然后利用碳酸氢钠(SB)、硼酸(BA)、肉桂油(Co)、硝普钠(SNP)、亚磷酸盐(Phi)等5种已知抑菌物质处理病原菌。通过检测处理前后病原菌生理、生化指标的改变以及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cv.Ailsa Cragi)果实接种实验,确定5种抑菌物质对病原菌发育及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的病原菌通过回接试验证实为草莓的主要致病菌,致病力强,果实发病部位出现明显的褐化、软化以及水化,病征与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引起的软腐病表型相似。同时,利用ITS通用引物扩增得到大小约600 bp的产物,经比对后与Rhizopus oryzae的r DNA-ITS序列完全一致,因此判断该病原菌为R.oryzae。此外,本研究选用的5种物质对R.oryzae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菌效果均与浓度成正比。当SB、BA、SNP、Co以及Phi的浓度分别达到0.2%、0.2%、0.5%、0.02%及5 mmol/L时,培养6 h后对照病原菌的孢子萌发率超过90%,而抑菌物质处理的孢子萌发率均低于10%。因此,这些浓度被确定为5种物质的最低抑菌浓度。在最低抑菌浓度下,尽管抑制效力有所不同,但5种抑菌物质均能明显延缓芽管伸长及菌丝扩展速度,降低病原菌生物量积累,引起病原菌糖吸收障碍,并对R.oryzae诱发的番茄软腐病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其中BA、Co和Phi在体外抑菌实验中效果优于SB和SNP;SB、BA以及Phi对番茄R.oryzae软腐病的防治效果优于Co与SNP。本研究为果蔬采后病原菌R.oryzae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开发SB、BA、Co、SNP以及Phi等5种抑菌物质的应用潜力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米象为试虫,采用G80F20CN2L-B8(SO)型平板微波炉分别以160、320、480、640和800W微波功率处理不同虫态米象5、10、15、20、25和30s,研究米象致死情况;另外以上述微波功率处理20s,及800W分别处理5、10、15、20和25s,测定混合于小麦中米象成虫的致死情况.同时考察微波对小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