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月21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花卉协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国际生态岛——崇明岛盛大开幕;5月22日,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和中国花卉协会以"花开中国梦·花惠新生活"为主题,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又在崇明岛隆重举行,探讨中国优秀花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对美丽中国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
3月6日至9日 国际茶花协会在我国金华召开年会 中国金华国际茶花节同时举办。这是我国花卉界的一次盛会!其成功举办 引发了我国花卉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中国名花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多 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名花已为期不远! 中国名花历史悠久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化门类——中华花文化 花文化因名花而形成 名花因花文化而更加显著。了解中国名花似乎相对容易 而要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花文化则相对较难。不熟悉中华花文化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名花。中国名花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中国花卉协会正式启动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认定管理工作。中国花卉协会秘书处严格按照《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要求,经过申报、材料审查、召开专家评审会、实地考察、公示等一系列程序,至今已有20家被认定为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在9月26日召开的第十八届中国·中原花卉博览会开幕式上,还举办了第二批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授牌仪式,9月26日下午,召开了中国花文化发展研讨会。近日,就有关中国花文化产业的发展,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花卉协会副秘书长杨淑艳。  相似文献   

4.
萱草发源于中国,花似百合,叶似兰花,花叶秀美,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自唐代开始就已成为中国“母亲花”,象征母亲形象和无私的母爱,所蕴含的孝道文化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关于萱草的文化记载,最早始于《诗经》.《诗经·卫风·伯兮》记载:“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这里的谖草就是萱草.但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萱草不仅是一种花卉.萱草中的黄花是一种经济作物.2000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记载全球萱草属约有15种,我国产11种,是世界上萱草野生种最多的国家,也是萱草属植物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5.
正在为期42天的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大幕刚刚开启之际,5月22日,中国花卉协会和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在崇明共同举办第十一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藉此花香满园的浓厚氛围,以"花开中国梦,花‘惠’新生活"为主题,探讨中国花文化与生态文化对于推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6.
花卉是一种重要旅游资源,综观中外古今,人们对花卉的喜爱由来已久。而当今游客的心理已经悄然变化,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简单观光。为了推动花卉资源资产化、产品市场化的进程,提高花卉旅游的综合实力与经济社会效益,由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专业委员会和东南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07年9月22日至23日在江苏南  相似文献   

7.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中国是花的国度。自古以来,花卉与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已溶合一体了。“簌簌衣中落枣花”,这是“牛衣占柳卖黄瓜”的农民形象。在古代,农民喜爱的,是一些同营生有关,如桃李枣杏、杨柳榆槐一类树木的花朵。而文人们则别有其赏花之道。由于通晓艺术、擅于玩味,其他暂且不论,即是他们的文化、精神活动——棋琴书画,便莫不与花千丝万缕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正9月26日,中国花卉协会在中国花木之乡河南许昌鄢陵召开了中国花文化发展研讨会。中国花卉协会副秘书长杨淑艳,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蜡梅分会会长张启翔,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分会会长周武忠,河南省花卉协会会长何东成,许昌市林业局副局长李晓红,鄢陵县委书记尹二军,第一批、第二批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单位代表,各有关省(区、市)花卉协会和中国花卉协会分支机构  相似文献   

9.
肖正广 《茶业通报》2021,43(1):42-45
茉莉花,虽源于国外,但在中国发扬,成为熏花材料、花茶.且同中国文化发展一脉相承,作为作物则源起于汉唐.作为熏制花茶花材,则形成于两宋,发展于元代,鼎盛于明清,衰落于晚清民国,复兴于当代.并与福建籍作家冰心、陈章武等富有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0.
, 《中国花卉园艺》2013,(3):16-16
举办中国国际茉莉花文化节和举办花文化产业研讨会,推动花文化产业建设,是花文化专业委员会2012年的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11.
<正>本刊讯第二十届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于7月12日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来自荷兰、以色列、乌干达、厄瓜多尔等18个国家的47家花卉园艺企业和国内400余家花卉企业参加了展览。花卉展期间以2018年"十大名花"为重点,在展会周边和展馆序厅设计搭建"十大名花"鲜花大道和鲜花形象主题景观,展厅统一logo形象标识,集中宣传展示。并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拥有花卉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度之一,也为世界花卉栽培的发源地。中国人驯化、培育、利用花卉的历史极其悠久。中国花文化的研究与发展花文化内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花卉与中国人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自然的花卉也就不断地被注入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不断地被融进文化与生活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花卉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花卉为中心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中国花卉文化。花文化内容花市,花展,花节;直接表现或描绘各种名花异卉的琼姿仙  相似文献   

13.
首届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9月23日在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花卉协会、东南大学、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旅游学会、南京市园林局、南京市旅游局、中山陵园管理局、东南大学旅游学系承办。研讨会以"花卉与旅游"为主题,旨在推动花卉资源产业化、产  相似文献   

14.
正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花文化是最富有瑰丽色彩的一笔。人们爱花、种花、赏花、食花、写花、画花,以花为媒,以花会友,借花抒情,以花喻事,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花文化。我国花文化底蕴丰厚,对普及和提高人民群众的花卉鉴赏水平、扩大花卉消费、提升花卉产业大有裨益。花文化艺术融汇于多个领域我国花卉资源丰富,拥有发展花文化的天然优势条件。花文化起源于农耕文化,渗透到了生产领域、生活领域和生态学领域三大方面,广泛地融汇于文  相似文献   

15.
9月11日,由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专业委员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馆专业委员会、广西南宁市人民政府主办,广西横县人民政府承办的2010中国国际茉莉花文化节在横县茉莉花文化公园隆重开幕,来自日本、泰国和国内的有关专家学者、文化艺人和客商汇聚“中国茉莉之乡”,与横县人民共同唱响《好一朵茉莉花》。中国花卉协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和南宁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等相关活动。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为大力发展花文化产业,花文化分会主要做了以下工作。2017年3月,分会协助总会启动了第二批"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遴选工作。参照申报要求,花文化分会秘书处组织人员提前对所有递交的申报材料进行了形式审查。2017年8月3日,分会协助总会在北京召开"第二批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评审会",对35个单位的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此外,2017年4月21日向获得首批"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称号的8家单位发布通知,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花卉园艺》2020,(5):28-28
2019年,花文化分会认真履行分会各项职能,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工作。5月20~22日,在江苏扬州召开花文化分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会议内容包括花文化分会常务理事会议、"个园论竹——竹文化在传统园林中的应用"研讨会、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经验分享交流会以及"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个园&瘦西湖学术考察"活动。  相似文献   

18.
正1月7日,由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周武忠撰写的《中国花文化史》新书首发暨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民革中央社会服务部部长边旭光、中国花卉协会副秘书长陈建武等出席会议。边旭光、陈建武、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尹昌龙和集团副总经理、海天出版社社长聂雄前共同为《中国花文化史》新书发布揭幕。座谈会中,周武忠与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花文化发展历史悠久,花文化的萌芽在7000多年前河姆渡文化的花纹陶片上就已有体现。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许多花卉不但被赋予了吉祥健康的寓意,而且还被赋予了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如牡丹象征富贵,桃花象征春光,红豆象征爱情,杜鹃象征思乡,梅、兰、竹、菊寓意清高和淡泊名利,松、竹、梅象征刚正不阿和不畏严寒的斗争精神,等等。中国花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花卉产业发展的灵魂。没有繁荣的花文化,就不可能有中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花卉协会、扬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花卉与节事学术研讨会将干4月18日至19日在扬州举行。这不仅是我国首次举办的关于花卉与节事的学术研讨会,也是中国扬州“烟花三月”国际旅游节和首届扬州万花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议期间将举办世界名花展、中日韩插花名家表演、百花仙子游园等一系列花文化展示活动,还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办高水准的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