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结合当地气象资料和温控试验结果 ,应用田间调查观察和室内饲养观察进行荔枝蒂蛀虫的预测预报的改进和完善 ,并把测报技术用于实际生产中 ,建立荔枝、龙眼果园荔枝蒂蛀虫种群发生期的预测 ,其结果与实际发生期基本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荔枝蒂蛀虫羽化及交配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荔枝蒂蛀虫羽化规律及其交配行为。[方法]在室内观察荔枝蒂蛀虫的羽化规律、成虫交配行为。[结果]荔枝蒂蛀虫雌、雄茧蛹集中在进入暗期6h后的时间段内羽化,进入暗期2h为羽化高峰;荔枝蒂蛀虫茧蛹第6~9天为羽化高峰期,雌雄性比接近1:1。暗期8h后为荔枝蒂蛀虫的交配高峰期。荔枝蒂蛀虫雌蛾羽化当天不进行交配,2~8日龄雌蛾均可交配.2、3日龄雌蛾进入交配高峰期;1~15日龄雄蛾均可交配,2-5日龄雄蛾进入交配高峰期。[结论]该研究摸清了荔枝蒂蛀虫羽化规律及其交配行为。  相似文献   

3.
通过采用分级、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掌握荔枝蒂蛀虫发育动态,能准确预测预报成虫的羽化及卵孵化高峰期,结合药物防治,把蒂蛀虫为害率控制在5%以下.  相似文献   

4.
应用逐日查蛹羽化进度法对荔枝蛀蒂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的发生期进行了预测预报,并分别评价了根据预测预报施药防治荔枝蛀蒂虫和非测报常规用药防治荔枝蛀蒂虫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根据预测预报,在荔枝蛀蒂虫成虫产卵高峰期施用浓度为6mL·L-1与3mL·L-1的0.3%印楝素乳油,可有效防治荔枝蛀蒂虫的为害,保果效果分别为95.75%和93.33%;喷施1.5mL·L-1与0.75mL·L-1的0.3%印楝素乳油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保果效果分别为87.88%和70.30%。在常规施药区中,施用20%氯虫苯甲酰胺0.5mL·L-1、10%高效氯氟氰菊酯1.0mL·L-1、0.3%印楝素1.0mL·L-1的保果效果分别为100%、91.69%和47.46%。可见,根据预测预报的结果,应用印楝防治荔枝蛀蒂虫效果远远高于无预测常规施用印楝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广州地区荔枝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对广州地区荔枝主要病虫害荔枝蝽象、瘿螨、蒂蛀虫、霜疫霉病等的发生为害情况、预测预报进行调查监测,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综合防治措施,推广应用高效安全药剂,在全市设立了2200hm^2综防示范区,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获得了显著的效益。  相似文献   

6.
荔枝蒂蛀虫预测预报技术规程完善了广东省茂名市荔枝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推动了荔枝蒂蛀虫测报工作的开展,提高了预报准确率和防控效果;规范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减少了田间农药用量、施药次数,降低了防治成本,控制了农药残留量。本文介绍了2005年以来该技术规程在推广应用规模、主推技术、主要推广措施、推广难点等方面的概况。  相似文献   

7.
荔枝蒂蛀虫的测报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证荔枝丰产及提高果实商品价值,促进荔枝无公害果品的生产发展,在荔枝蒂蛀虫的防治上,打破以往凭经验、凭感觉的防治方法,采用依据虫情预测预报进行适期防治,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现将防治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52.25%农地乐乳油(江苏省通州正大农药厂),10%高效灭百可乳油(上海中西农药厂),48%乐斯本乳油(广东省化州市第一农药厂),25%杀虫双(福建福鼎农药厂)加90%结晶敌百虫(湖北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1.2试验方法2002~2004年进行预测预报防治荔枝蒂蛀虫的试验,试验地点设在万山红农场、市果树所的果园。选择树冠…  相似文献   

8.
湿度对荔枝蒂蛀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人工控制养虫环境的湿度,初步探讨了荔枝蒂蛀虫幼虫、蛹在不同湿度环境下的生存情况,观察到荔枝蒂蛀虫在幼虫脱果爬行成茧期、蛹期都受到湿度的强烈影响,发现荔枝蒂蛀虫具有"厌湿性",即养虫环境的湿度越高,蒂蛀虫幼虫和蛹的死亡率就越高,提出了在挂果期持续保持地面潮湿、辅助控制荔枝蒂蛀虫危害的可能性.讨论了其他可能具有"厌湿性"的昆虫,如桔小实蝇等是否可以通过持久保湿土壤,从而减轻害虫危害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荔枝病虫害易造成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产量少、品质劣、价格低,导致果农收益下跌,产业发展受制。因此,建立荔枝病虫害预测预报模型,开展病虫害发生程度预测,对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4—2020年广州市增城区第二代荔枝蒂蛀虫驻果率数据,以及前期气象要素数据,对影响蒂蛀虫驻果率的气象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筛选出主要影响因子,采用多变量灰色预测模型GM(1,N)构建第二代蒂蛀虫驻果率预测模型。通过后验差以及小概率误差检验方法进行模型精度检验,并结合马尔科夫模型进行优化,以提高预测模型精度。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多变量灰色预测模型GM(1,N)进行荔枝蒂蛀虫驻果率预测,预测精度较高,可为荔枝病虫害预防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夜晚光照影响荔枝蒂蛀虫生活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广州市天河区罗通山脚龙眼果园荔枝蒂蛀虫危害特别轻的原因,采用荔枝落地果在室内开放式饲养荔枝蒂蛀虫,研究荔枝蒂蛀虫对夜晚光照的反应变化,观察到蒂蛀虫在不同虫期都对夜晚光照有异常的反应:幼虫推迟了脱果爬行成茧的时间:蛹延后羽化;成虫的活动减少或时间规律紊乱;部分成虫长睡不醒;成虫蛰伏高度总体降低;生存率低于对照等.试验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没有"趋光性".讨论了利用夜晚人工光照等物理防治方法来建立果园新的生态平衡.辅助控制或减轻荔枝蒂蛀虫危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妃子笑荔枝上荔枝蒂蛀虫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笼罩、排除天敌等生物因子的作用,建立了荔枝蒂蛀虫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产卵期可持续11d,荔枝蒂蛀虫雌虫产卵量因幼虫取食寄主器官不同而不同,以妃子笑果实为食的可产卵160余粒,以嫩梢为食的仅产卵99粒,且卵孵化率较低,果期、梢期分别为80%和81%,果期幼虫死亡主要是生理性和钻蛀荔枝果皮过程死亡所致,死亡率在10%以下,蛹期不羽化率均较高,果期、梢期分别为15%和33%,在妃子笑果期和梢期,荔枝蒂蛀虫实验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43.68和25.12。  相似文献   

12.
荔枝蒂蛀虫繁殖生物学及饲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荔枝蒂蛀虫是荔枝和龙眼的重要害虫。该虫羽化、求偶、交尾、产卵、繁殖等生物学特性与食料、温度、湿度、光照、天敌等影响因子有密切关系;对该虫的繁殖生物学特点及饲养技术进行探讨,以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荔枝蒂蛀虫辐照检疫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γ-射线辐照检疫处理对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的研究结果表明,果中幼虫经0.2kGy处理后,幼虫死亡率达68.75;经0.25kGy处理后,仅有一头幼虫存活并能结茧化蛹,但不能羽化为成虫,经0.30,0.35和0.40kGy处理后,供试幼虫全部死亡,而对照死亡率仅为1.8%-2.2%,其余幼虫化蛹并羽化成虫虫,辐照处理后对荔枝果实的保鲜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的几个辐照剂量,处理后7天,所有处理中的果率均比对照组低,0.35%kGy处理组保鲜效果最显著。0.25kGy γ-射线辐照可作为荔枝蒂蛀虫幼虫的检疫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除虫脲在荔枝上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该药在荔枝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建立除虫脲在荔枝全果和果肉的前处理方法和液相色谱—二级管阵列紫外检测器的仪器方法,对除虫脲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两年(2013~2014年)两地(广东、广西)的残留试验,研究除虫脲在荔枝上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除虫脲在荔枝果肉和全果上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4.1%~84.8%和82.7%~84.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9%~4.3%和3.2%~4.2%,最小检出量为5×10-10 g,在荔枝全果和果肉上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1 mg/kg。除虫脲在荔枝上的消解半衰期为3.5~4.9 d;以125.0~187.5 mg/kg剂量、施用3~4次,采收间隔期为7和10 d时,荔枝果肉上的残留量均小于0.01 mg/kg,全果上的残留量分别为0.05~0.23和0.01~0.05 mg/kg。【结论】除虫脲在荔枝上防治荔枝蒂蛀虫时施用剂量以125.0 mg/kg为宜,施药次数3次,安全间隔期10 d。  相似文献   

15.
3个不同地理种源的伯乐树种子和苗期生长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贵州、湖北3个地理种源的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在贵州都匀进行了苗期试验。结果表明,伯乐树从子叶出土到当年幼苗停止生长可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4个阶段,径生长比高生长提早约10 d进入速生期而晚10 d停止生长;3个地理种源种子性状差异主要体现在千粒重和种子大小上,贵州2个种源明显大于湖北五峰种源;贵州2个种源苗高和地径各阶段生长期基本一致,湖北五峰种源比贵州2个种源高生长晚进入速生期,且提早停止生长;种源间与种源内均存在较大的变异;种源间苗高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地径差异不显著,苗期表现较好的是贵州三都种源。  相似文献   

16.
在福州市郊 ,5月至 6月下旬荔枝、龙眼园中荔枝蝽卵被荔枝蝽卵跳小蜂寄生率可高达 54.51% -83.33% .荔枝蝽卵跳小蜂对寄主选择较为严格 .室内测定表明 ,其仅能寄生荔枝蝽卵 .在温度 ( 2 5± 1)℃、相对湿度 70 % - 85%的条件下 ,该蜂完成一个世代约需 18- 2 0 d,成虫羽化期 3- 4 d,第 2天为高峰期 ;可行两性生殖 ,其子代雌雄性比约为 13.1∶ 1.0 ,也可营孤雌产雄生殖 .产卵过程大致可分为接触寄主、触角敲击寄主、预备产卵姿势、产卵器刺入寄主、产卵器拔出、舔食寄主卵汁、刷洗蜂体和离开寄主等 8个步骤 .每刺探寄主一次平均产卵 4 .7粒 ,最多 12 .0粒 ,每次产卵时间最短 7min,最长 30 min  相似文献   

17.
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对荔枝蒂蛀虫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利用生命表的方法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评价了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对荔枝蒂蛀虫 (ConopomorphasinensisBradley)的控制作用 ,结果表明 :在室内 ,供试的 2 4种植物乙醇提取物中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产卵驱避作用较好的有白花非洲山毛豆 (Tephrosiavogelli)、飞机草 (Eupatoriumodoratum)和大叶桉 (Eucalyptusrobusta)的乙醇提取物 ,其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 0 10 9、0 112、0 12 7,即它们的驱避作用效果在 80 %~ 90 %之间 ;在田间 ,白花非洲山毛豆、飞机草和大叶桉的乙醇提取物以及 φ =10 %高效灭百可乳油 (30 0 0× )和 φ =90 %敌百虫结晶 (5 0 0× )处理区中 ,荔枝蒂蛀虫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 2 817、3 2 0 6、3 86 3、7 95和 11 84 ,表明荔枝蒂蛀虫下一代的种群数量将分别为当代的 2 817、3 2 0 6、3 86 3、7 95 0和 11 84 0倍 .各处理区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 0 2 0 9、0 2 38、0 2 86、0 5 89和 0 877,表明非洲山毛豆、飞机草和大叶桉的乙醇提取物处理区对荔枝蒂蛀虫的防治效果可达 70 %以上 ,而高效灭百可乳油和敌百虫结晶的防治效果均低于 4 0 % .  相似文献   

18.
朱道玉  吴红松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522-10524
[目的]研究中华鳖精巢的形成、分化和发育。[方法]以200枚中华鳖受精鳖卵为试验材料,研究1~4龄鳖的生殖腺指数以及精巢的形成、发育和组织学变化,观察其生精细胞及精子的显微结构。[结果]在(32±0.5)℃条件下孵化鳖卵,胚胎发育至第5天形成生殖嵴;第16天原始生殖细胞开始分化,至第24~26天性腺分化结束形成精巢或卵巢;成熟的精巢由生精小管组成,生精小管一侧为管壁上皮,另一侧为生发区;各个生精小管中生殖细胞发育基本同步,在生精小管内生殖细胞的成熟方式由近基膜处向管腔推进,依次是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最终进入输精小管。[结论]中华鳖精巢的发育可分4个时期,即精原细胞期、精母细胞期、精子细胞期和精子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