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是国家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有助于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节约农村建设用地,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还有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小康社会的建设。目前,很多地区已经开展了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但在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运行机制、政策配套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开展城乡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优化,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通过构建城乡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进行了分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布局策略。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布局优化为商业发展主导区、工业发展主导区和农业发展主导区以及环境保护主导区;(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可划分为核心增长极、区域中心城市、一级扩散圈、二级扩散圈和二级扩散带;(3)应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都市圈核心竞争力、保障城乡用地需求、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和优化生态开发利用模式等方面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基于生态适宜度模型探讨城乡土地利用布局,为实现区域城乡均衡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肖轶  魏朝富  尹珂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2):227-232,236
土地利用平衡问题的产生大多由经济发展的驱动所引起,而用地间的相互消长形成最终的土地利用格局。使用历史统计、资料文献等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近年来重庆城乡统筹试验区土地利用平衡的轨迹及其面临的困境,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近年来随着开发整理(复垦)的力度逐渐加大,其已经成为增加耕地的首选,是实现区域内土地利用平衡的重要途径;②重庆市在实现土地利用平衡中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耕地浪费严重、农村建设用地利用不规范、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用地布局不合理、后备资源挖潜难度加大、生态损耗突现等;③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建立土地集约利用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培育和规范有形的土地市场、编制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等,有助于平衡重庆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格局。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工业污染等几个方面对陕西省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 ,通过分析大量数据指出了制约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之所在。同时 ,针对陕西省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 ,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发展生态产业 ;加强水资源管理 ,建立节水社会 ;加速林草建设 ,保护生物资源 ;优化城乡能源结构 ,优化工业和城镇布局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政策 ;从加速环境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对改善和促进陕西省环境状况 ,加速经济发展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科学合理评价,是提升城镇土地管理水平,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土地利用效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3个维度,构建了基于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城镇可持续发展模型.将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分为可持续发展型、趋近可持续发展型、趋近不可持续发展型、不可持续发展型4个类型.通过对新疆北疆铁路沿线15个城镇土地利用特点和现状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研究区城镇土地利用目前处于可持续发展阶段的结论.从土地利用集约化利用角度提出了城镇可持续发展措施:即健全完善包括经济、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在内的土地保护机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引导城镇扩张;节约集约利用城镇土地资源,优化城镇用地结构布局;防治并举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居迁转,城镇建设用地紧张,而乡村建设用地闲置。如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以安泽县为例,在充分调查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城乡建设用地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布局调整方案及如何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调整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同优化是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和决策的关键。该研究使用多目标规划(multiple objective planning,MOP)模型和未来土地利用模拟(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FLUS)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权衡分析制定多目标权衡下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情景方案,以期为杭州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通过耦合MOP模型和FLUS模型,从土地利用生态-经济转化效率视角可以有效实现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配置情景模拟。2)通过比较单位经济效益的减少比例可产生的生态效益增加比例,确定土地利用经济与生态效益权重比例为4:6的发展情景是权衡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下的杭州市土地利用结构最优方案。3)最优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的建设用地扩张规模介于经济发展优化和生态保护优先情景方案间,耕地规模较其他情景方案减少幅度放缓,在空间上减少对生态用地的侵占,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破碎度和复杂性降低。该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可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决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8.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碳效应评估及低碳优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区域土地利用是引起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能在一定程度改变土地利用的碳源/汇格局,并引导区域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基于线性规划方法,该文建立了区域土地利用碳效应综合评估及优化调控的方法,并以南京市为例,提出了3种土地利用低碳优化方案,并对其碳减排潜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及蒙特卡洛模拟,最后提出了低碳土地利用优化的政策建议。结果发现,2020年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使区域的总碳蓄积量有所提升,但预期碳排放远远大于碳蓄积的增加值,同时也将会导致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降低;在3种优化方案中,基于碳排放最小化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比2020年规划方案的碳排放减少了73.75万 t,碳减排潜力为8.50%,表明该方案起到了较好的预期减排效果;因此,该文建议将基于碳排放最小化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作为南京市未来土地结构调整和产业规划的参考,该方案不仅有助于实现碳减排的目标,而且对于控制建设用地的过快增长、增加生产性土地面积、引导农地整理和居民点用地整理等土地利用规划和开发活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内涵入手,探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阐述了喀什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要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村规划。创新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合理配置农业土地类型,尝试土地流转,集约节约用地,建设农村中心村,统筹土地利用,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通过优化喀什市土地资源配置,确保新农村高效、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多目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多目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对其实现方法进行研究。多目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方法由以下框架构成:土地资源数据库建立,土地多宜性评价,土地利用方式多目标优化,土地利用系统生态设计和土地利用布局。并以徐水县为例,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优化用地结构,提出了三个规划方案,通过分析和比较,最终选择方案2为满意和推荐方案,并用生态学原理和土地多宜性评价结果对方案2所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整体空间布局,最终完成徐水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11.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对喀什地区区位特点及经济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对喀什地区开发区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全面有效地分析了喀什地区用地利用效率,不断改变的土地利用状况与相对的管理效绩,推论喀什地区未来土地集约可行的利用方向。并对近9年来的喀什土地集约度分值进行分析,根据数值对喀什地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加强喀什地区开发区建设,提升开发区用地集约能力;优化开发区布局使用层次,提高开发区用地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集约空间。  相似文献   

12.
基于马尔柯夫模型的漾濞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漾濞江流域土地利用的演变趋势,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利用1990年和2001年的遥感影像作为信息源,获取漾濞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结合马尔柯夫模型确定相应的转移概率矩阵,据此分析土地利用各类型间的相互转化情况,并应用马尔柯夫模型和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对土地利用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突出表现为耕地、林地、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耕地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转化;林地面积将趋于稳定,仍为研究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草地面积继续减少,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稳步增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耕地保护和城乡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异研究对优化居民点用地结构和布局,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具有重大意义.文章采用居民点相对变化率指数、变化强度指数、综合变化程度指数模型,研究重庆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变化及人均用地变化特征,并对总量变化空间分异类型和人均用地类型进行划分,结果显示:直辖以来,重庆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年变化率呈下降趋势,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倾斜波动型变化特点;居民点综合变化程度较小,建设用地综合变化程度要远远大于居民点综合变化程度,综合变化程度一直呈较缓慢上升趋势,但各个区县差异较大,绝大部分区县属于稳定型;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一直呈持续增长趋势,与农村居民点总量变化呈反方向变化;人均用地超标,集约利用水平低,人均用地类型主要为严重超标型和中度超标型.  相似文献   

14.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与结构优化是农村居民点问题研究的核心,对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具有重大意义。针对丰都县各乡镇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层次筛选法、SPSS聚类分析的方法,测算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现实潜力,并根据耕地系数对全县进行聚类分区。结果表明:①丰都县2011—2020年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为1 287.78hm2,耕地增加率为13.37%;②依据整治潜力可将研究区划分为生态型整理乡镇7个、适度型整理乡镇16个、重点型挖潜乡镇7个,分区调控提高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率和集约化程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8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不仅是农村土地整治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和实现美丽乡村的重要路径。该文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根据其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越以及风景名胜众多的特点以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风景名胜保护三方面构建单一景观安全格局,进而建立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综合景观安全格局。通过与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叠加分析,针对不同景观安全水平的农村居民点提出不同的布局优化方向,将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划分为优先整治型、限制扩展型、适度建设型、重点发展型4种类型,分析各类型现状特征并提出优化方案。研究结果强调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工作中生态环境和景观保护优先的思想,不仅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而且为相关规划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江都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江苏省江都市为研究区域,从居民点景观布局,整理居民点能力和对居民点整理需求3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综合评价结果和人均居民点面积为依据划定整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江都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可划分成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A区、重点整理B区、适度整理区与优化调整区.优先整理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应注重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重点整理A区应以经济基础为依据,注重农村空间重构;重点整理B区应加强闲置土地整治,且结合小规模迁村并点整理;适度整理区不宜开展大规模整治,应有步骤地对空闲和闲置土地进行整理;优化调整区主要是对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作优化,同时控制居民点外延扩张.该研究根据综合评价分值和人均居民点面积两层指标划定居民点整理分区,对制定居民点整理时序和居民点整理内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是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的关键内容和焦点,通过分析甘州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甘州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05~2020年间,甘州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总体趋势为少数几种土地利用类型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得到缓解;土地利用均匀度指数略微有所升高,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较2005年相比更为平衡;土地利用多样化程度也稍有增加。而这一变化直接影响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甘州区生态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规划合理,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对生态用地的需求。期望通过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生态用地结构与强化土地生态功能,以确保生态安全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典型农作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按照最少数量农村居民点提供最大化农业服务能力的思路,探寻优化农作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方法。  方法  结节性指数、场强模型、集合覆盖模型、土地规模经营模型可以用作农村居民点优化的评价指标。  结果  (1)黑龙江省望奎县农村居民点以非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为主,数量占比为94.26%,其特点为综合发展潜力较高、城镇化发展引力较低;(2)以耕作半径4720 m为约束条件,通过集合覆盖模型不仅实现了以最少数量农村居民点提供最大化农业服务能力的目标,而且还保证了布局优化后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均衡性;(3)在城乡收入均等化条件下,望奎县农业适度经营规模为户均9.60 hm2,布局优化后的农村居民点农村人口承载规模为6.81万人,用地总规模为953.40 hm2,用地平均规模为4.54 hm2。  结论  以耕作半径为约束条件,通过集合覆盖模型筛选实现农业服务能力最大化的农村居民点,并提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为农作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合理布局调整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阶段性目标的制定,我国越来越注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增加耕地面积,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实现城乡用地布局的科学化管理。但是,当前实行的土地增减挂钩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因此,主要通过从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增减挂钩的"再分配"本质等方面,探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各种建设活动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在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剧了区域生态安全风险。因此,为探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的途径方法,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该研究通过解译判读怀来县1993年、2003年和2013年3期遥感影像,运用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图谱及构建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竞争优势模型,分析了怀来县土地利用变化热点区域及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竞争优势分布区,划分了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优势分布临界线,同时,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构建了怀来县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并将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竞争优势分布区应用于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结果表明:怀来县综合生态安全格局面积为1 470.59 km2,占怀来县总面积的82.51%,基本安全格局分布在临界线外围,满意安全格局外围主要沿临界线分布、理想安全格局主要分布在临界线内部。基本生态安全格局受到建设用地扩张的压力相对较小,满意生态安全格局主要位于生态优势区,在一定程度可以起到对建设用地扩张的限制作用,作为怀来县重要的生态缓冲区,理想安全格局受到建设用地扩张的压力较大,其内部应注重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引导自然斑块以廊道或小型斑块的形式分散地融入建设用地中。研究方法和结果可以为区域生态规划和城乡布局等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