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筛选出适合壮乡种植的优质高产抗性强的新品种,替换老品种,提高当地水稻的产量及稻米品质,2020年晚造引进壮香优白金6号、壮香优1252、壮香优金香、壮香优红孩儿4个品种在灵山县进行品种适宜性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4个水稻品种综合评价等级好,均属香软型优质稻,稻米品质优、产量高,可在生产上大力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优质香稻品种香优24  香优24系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水稻研究所从香稻品种香宝3号变异后代中系统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抗病香稻品种。 1、产量表现 河南省南部水稻良种生产试验结果  2001年平均单产561.8千克/亩,比对照种汕优63增产0.7%.2002年平均单产533.06千克/亩,比对照种豫籼3号增产8.4%。 综合交叉进行的省级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4年试验结果,香优24 平均单产542.5 千克/ 亩,比对照种豫籼3 号增产3.19%,比杂交稻汕优63 减产2.28%,减产不显著。2000~2002年在豫南稻区生产示范面积160公顷,平均单产554 千克/ 亩。2002~2003 年广…  相似文献   

3.
凤台县属一麦一稻主产区,为加速水稻品种更新换代,提升稻米品质,加速推进沿淮地区优质中粳稻生产,2007年我们在县科技示范场进行了中粳稻品种展示试验,筛选出淮稻9号、华粳6号、皖稻90、镇稻99优系、连嘉粳4号、纯王优粳2号等6个优质高产中粳稻新品种供生产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1 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 福建省全年稻谷类播种面积为140.62万hm2,其中早稻面积53.67万hm2,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在闽西北山区.过去对稻谷生产只求高产,忽视优质,早籼品种的稻米品质普遍较差,曾一度在不少地方发生压库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粮的积极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粮食市场的开放,改善早籼稻米品质,优先发展优质高产早籼在我省已日趋重要.近年来,我省许多育种工作者对优质早稻的引进、选育及开发利用做了大量工作,先后育成一批优质早稻品种,如厦门大学生物系育成的乌珍一号和佳禾系列品种,省农科院稻麦所选育的珍优一号,南平市农科所选育的大粒香、小粒香,三明市农科所选育的明选一号和三明水晶稻等,具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首届优质稻米品种在荆门地区的种植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首届优质稻米评审出的10个中稻品种,经小区试验和比较分析,筛选出可供湖北省大面积种植的有常规稻中育香2号、杂交稻两优培九、糯稻品种扬辐糯4号.  相似文献   

6.
通过零磁模拟空间诱变处理水稻干种子后,选育出的不育系与经辐射处理选育出的恢复系组配育成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玉优1号,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应用结果表明:该品种不同地区均表现稳产、高产且品质优,2007~2008年玉优1号累计在陕西省、福建省等地推广种植3 000 hm2,稻谷收购价比其他杂交稻谷贵0.2元/kg,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品种的育成和大面积推广应用,对于提高杂交水稻稻米品质、增加农民收益和降低种植杂交水稻成本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9年宁德市晚稻新品种引种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筛选适宜宁德市种植的高产优质晚稻新品种,2009年晚季引进特优716、中优85、中浙优1号、宜优673、Ⅱ优810、闽优3301和两优816共7个杂交水稻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优85增产显著,表现产量高、适应性强、综合性状好,适合当地种植,可在当地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8.
针对贵州省水稻成本高、品质差、效益低等问题及新世纪水稻产业发展的需要,进行超级杂交稻、优质食用稻、优质专用稻新品种K优1号的推广应用.K优1号是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用K型新质源不育系K青A与强优恢复系明恢63配组选育而成.该品种在贵州累计推广面积18万公顷,种植地区均表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鄂植中优3号是湖北省植保所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组,从引进的抗病虫害水稻中选育的综合性状优良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的示范应用已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该品种对水稻的多种病虫害高抗,适宜种植杂交稻汕优63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适于在辽宁东部山区种植的优质高食味水稻品种,为当地优质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以当地原主栽品种稻花香(五优稻4号)为对照,对引进的6个优质水稻品种进行农艺性状评价。结果表明,粳优653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35.61%;吉作109和小粒香分别比对照增产26.06%、23.02%和12.13%,且食味值均80。综合6个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和食味值等结果,认为粳优653、吉作109、小粒香较稻花香更适于在辽宁东部山区作为高食味值优质水稻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11.
练进 《农业科技通讯》2022,(7):96-99+160
为筛选出适合本地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水稻品种,为今后推广种植提供科学数据,以12个水稻新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了筛选试验,对参试品种生育期及主要经济性状、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及抗性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广香优816、六香优215、六香优217、粳香优9号、四香优1号5个水稻新品种综合表现很好,适宜在本地进行大面积种植。  相似文献   

12.
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筛选适合罗甸县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宜香191、锋优85表现较好,适宜在当地推广。  相似文献   

13.
<正>一、试验目的鉴定新引进组合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和其他特性,筛选出适合豫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强的新品种。二、参试组合共6个组合,分别为广两优476、广两优558、Y两优9号、Y两优1928、瑞两优958、川优1号。三、试验设计试验田设在信阳市谭家河乡袁冲村,土壤类型为水稻土,肥力中上,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冬闲田。试验采取随机排列,不设重  相似文献   

14.
杂交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到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抗性强水稻新品种,2005年灵山县引进Ⅱ优明86、两优航1号等14个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以培杂双七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在灵山表现均属感温型迟熟品种,生育期在130~151d之间,Ⅱ优明86、两优航1号、硕丰2号、特优70、新两优6号、特高3号、Ⅱ优6号、丰优丝苗8个品种均比对照种增产,增产幅度为2.03%~20.34%,有望通过品种审定后推广种植;其余6个品种均比对照种减产,建议作进一步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15.
豫南稻区水稻新品种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鉴定省内外新培育或引进的水稻新品种(组合)的丰产性、稳产性和抗病性,确定了适宜在豫南稻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组合):在参试的14个水稻新组合中,有3个组合(中优293、B优827、特两优94-1)综合表现最佳,可以作为当地大田生产试验的备选品种(组合);其他参试品种(组合)的适应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对新疆农业科学院温宿水稻试验站培育的8个优质水稻新品种(系)在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肖尔巴格村进行试种,以新稻11号作为对照品种,通过对新品种(系)的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等特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筛选出适合喀什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系),以满足当地优质稻米品牌创建和当地稻农对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的需求。试验结果表明:新粳2号、新粳4号、新粳10号、新稻49号产量均高于对照品种新稻11号,适合在喀什推广种植;新粳6号比对照早熟18天,建议作为当地中熟品种进行种植,或在5月底6月初进行育苗,用于冬麦收割后复播移栽;新粳伊20号作为香型品种,可作为当地的特色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为推广适应在海南南部地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从省内外引进10个水稻新品种(组合)进行大区对比试验,目的是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晚稻品种. 1试验概况 1.1参试品种Ⅱ优明118、博优125、丰优227、博Ⅱ优26、博Ⅱ优629、银花占2号、博Ⅱ优128、粤航1号,以特籼占25(CK1)和博Ⅱ优15(CK2)为对照.  相似文献   

18.
1选育目标 吉林省的平原稻作区中适于种植的晚熟品种产量较低,米质与抗性较差,晚熟品种的不断更新,对我省水稻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加快优质稻米品种的选育,改变优质大米商品品质,提高适口性,是优质米品种选育的主攻方向。两家合作单位以高产、优质、多抗为育种目标,经过多年穿梭育种的筛选,多点试验、示范,选育出了高产、优质、综合性状好、适应性广的水稻新品种富霞3号。  相似文献   

19.
由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新型优质高产杂交香稻--川香优2号,经过权威的国家稻米品质检测和严格的产量比较、筛选,从众多水稻新品种中税颖而出,于2002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确定为省内重点推广品种.品质检测结果表明,该品种是目前国内外品质最佳的杂交香稻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20.
几个水稻新品种(系)在崇明东滩的种植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大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系)的引进和推广力度,筛选出适合上海上实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的水稻新品种(系),在统一栽培管理条件下,观察了引进的7个品种的丰产性和适应性。结果表明,"银香28"、"沪香11-21"、"沪香10-16"、"光明粳1号"的种植表现较好,可扩大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