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不同林分下土壤优先流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先流是土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水分和溶质运移现象,为初步了解土石山区植被下的土壤水分运动,用亮蓝野外染色示踪试验研究了位于北京西北部的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不同林分下土壤中的优先流。从染色结果来看:在3种不同林分下的土壤中均存在较明显的优先流现象,且不同林分下土壤优先流的表现形式不同。染色面积的百分比显示了示踪剂在剖面上的分布,反映出部分水分通过优先流直接进入到土壤下层。优先流的存在对土石山区降雨条件下的水文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层状土壤质地和孔隙状况的不均匀性使得水力特性在土层界面处发生突变,因而其土壤水分运动和溶质运移明显不同于均质土壤。论文对层状土壤水分入渗和溶质运移过程和模型模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层状土水分和溶质运移研究今后研究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主要包括土壤层状结构的定量化及其对土壤水分和溶质运移的影响机理、建立考虑土层界面边界条件影响的水分和溶质运移定量模型。此外,层状土指流形成机制及其环境效应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开展层状土壤结构对坡地土壤水文过程影响及其调控对策研究,将是土壤水文领域长期面临的科学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吸附性溶质在土壤中的运移规律,为土壤溶质运移机理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利用溶质运移的对流-弥散理论、Laplace变换、超几何方程和特征有限元法,对溶质在土壤中的运移规律进行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结果】给出了稳定流条件下,考虑随深度变化的一阶降解和随深度变化的线性平衡吸附时,一维溶质运移的对流-弥散方程;在初始浓度为0,半无限一维空间内第一类边界条件下,推导出了溶质相对浓度的准解析表达式;用特征有限元法建立了相应的数值模型。【结论】对比数值解和准解析解的计算数据可以看出,本研究所得准解析解是正确的;同时,数值计算所产生的误差很小,所得数值模型能满足实际工作对计算精度的要求,可用于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4.
饱和—非饱和流溶质运移的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水盐运移实验基础上,正确地采用了考虑土壤不动水体与吸附作用的溶质运移数学模型和以v为因变量的土壤水分数学模型。在非饱和蒸发条件下对各种求解溶质运移方程的数值方法进行了系统比较,采用了适合于本研究特征—饱和—非饱和流的特征—有限元法对灌溉入渗、蒸发和再分配条件下饱和—非饱和土壤溶质运移规律作了较系统的计算机数值模拟与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5.
裸地蒸发条件下土壤盐分运动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饱和——非饱和流蒸发,再分配及灌溉入渗实验基础上,针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问题,进行了长期裸地蒸发条件下土壤溶质运移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就不同地下水埋深H、地下水矿化度Co和蒸发强度Eo状态下的溶质运移分别进行了系统预测模拟,以探讨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和蒸发强度三项主要因素对土壤积盐、特别是表层土壤积盐量的影响、各因素问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关系,为揭示溶质运移的机制、制定相应的土壤盐渍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阐明地下水埋深对土壤溶质运移的影响,通过室内均质土柱试验,以Br-为示踪剂,对90 mm和45 mm两种次灌水量下,1.7,1.2和0.8 m地下水埋深土壤中表施溶质Br-的运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表Br-聚集趋势均随地下水埋深增大而增强;随灌水次数增加,土表Br-向下淋移趋势随水位加深而减缓;较浅的地下水埋深有利于土壤溶质(Br-)向下运移;随次灌水量的增加,土表溶质聚集减弱,土壤溶质向下迁移加快。即较浅的地下水埋深和较大的次灌水量能促进土壤溶质向下迁移,减弱其在土表的聚集。  相似文献   

7.
在室内条件下,采用垂直土柱易混置换法,就同一坡面不同坡位及不同深度的风沙土对SeO23在土壤中的运移规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空隙度较大的坡中对应的运移阻滞因子R较小;土壤溶质运移的溶液流速为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当v的变异系数大于14.1421时,R随流速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8.
我国北方沉积平原盐渍化土壤中的溶质运移过程,土壤吸附作用与不动水体的影响不允忽视,本文针对盐渍化土壤溶质动态模型—双曲型偏微分控制方程,给出在考虑土壤吸附作用与不动水体影响下的(1)Bresler 对时间导数取高次近似的差分法;(2)二次迎风隐式差分法;()特征—有限元法等3种数值解法及比较研究与应用条件,可供灌区土壤溶质动态监测与预报模似应用。  相似文献   

9.
土壤溶质运移模型是研究土壤中农用化学物质迁移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一维土壤溶质运移在基本机制和形式上与化学色谱分析有相似性,将化学色谱理论应用于土壤溶质运移研究,得到了土壤溶质运移的色谱塔板理论模型,该模型的解析解与常用对流弥散方程的解具有相似的结果.同时,土柱试验表明,色谱模型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仅部分时段模拟结果稍低于试验值,这可能由于色谱塔板模型尚未考虑水动力弥散作用和其中采用一阶近似有关.说明色谱塔板理论可用于土壤溶质运移研究,为认识土壤溶质运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土壤溶质运移的色谱塔板理论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溶质运移模型是研究土壤中农用化学物质迁移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一维土壤溶质运移在基本机制和形式上与化学色谱分析有相似性,将化学色谱理论应用于土壤溶质运移研究,得到了土壤溶质运移的色谱塔板理论模型,该模型的解析解与常用对流弥散方程的解具有相似的结果。同时,土柱试验表明,色谱模型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仅部分时段模拟结果稍低于试验值,这可能由于色谱塔板模型尚未考虑水动力弥散作用和其中采用一阶近似有关。说明色谱塔板理论可用于土壤溶质运移研究,为认识土壤溶质运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土壤溶质迁移的研究已成为土壤学、生态学、水资源学以及资源与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和前沿研究领域。人们试图通过发展简单数学模型来描述土壤溶质迁移过程,以及影响溶质迁移特征因素间内在关系。通过对非饱和土壤水分与溶质迁移参数间的关系分析,探寻简单方法确定相关迁移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参数估算是可行的,可以用该参数进行模型预测。  相似文献   

12.
土壤热质传递机理的研究与人口(粮食)、资源(水、土)、环境(污染、生态)三大热点问题密切相关.从土壤水热运移、溶质运移、水热溶质耦合运移3个方面简要回顾了在探求土壤热质传递机理方面形成的各种不同理论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在土壤热质传递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土壤热质传递模型模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郭建斌  刘颖  游先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6167-16170
选取北京市鹫峰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区,在对野外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基础图件进行处理及信息提取,对影响森林立地分类的相关因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影响森林立地分类的主导因子;对主导因子专题图进行叠加分析得到鹫峰森林公园立地类型分类结果及相关专题图件。结果表明:以海拔、坡向、土壤类型为立地分类的主导因子,将鹫峰森林公园共划分为15个立地类型。应用“3S”技术进行森林立地分类,实现了森林立地环境因子空间和属性数据的统一管理,为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林地资源、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发展持续高效林业等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4.
应用有限差分法对非饱和土壤中一维溶质运移模型数值求解,模拟了土壤水分运动和溶质运移的动态过程。以实测数据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保证数值模拟正确进行,给出确定离散步长dx和dt的三个准则。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土娄土不同土壤液土比条件下 NH+4 饱和流运移试验 ,定量描述了土壤液土比对 NH+4 运移阻滞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液土比由 0 .36 72增加到 0 .7134 ,相应的 NH+4 饱和流运移阻滞因子由 7.494减小到4.40 9,具有明显的土壤液土比效应 ;NH+4 饱和流运移阻滞因子与土壤液土比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The traditional advection-dispersion equation (ADE) and the mobile-immobile model (MIM) are widely used to describe solute transport in heterogeneous porous media. However, the fitness of the two models is case-dependent. In this paper, the transport of conservative, adsorbing and degradable solutes through a 1 m heterogeneous soil column under steady flow condition was simulated by ADE and MIM,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conducted. Results show that MIM tends to prolong the breakthrough process and decrease peak concentration for all three solutes, and tailing and skewness are more pronounced with increasing dispersivity. Breakthrough curves of the adsorbing solute simulated by MIM are less sensitive to the retardation factor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simulated by ADE. The breakthrough curves of degradable solute obtained by MIM and ADE nearly overlap with a high degradation rate coefficient, indicating that MIM and ADE perform similarly for simulating degradable solute transport when biochemical degradation prevails over the mass exchange between mobile and immobile zon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hysical significance of dispersivity should be carefully considered when MIM is applied to simulate the degradable solute transport and/or ADE is applied to simulate the adsorbing solute transport in highly dispersive soils.  相似文献   

17.
随着土壤溶质运移理论研究的发展及人们对氮肥施用引起的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国内外学者对氮素运移、转化机理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在此,对国内外氮素运移、转化规律及模拟模型研究的现状作了介绍,并简要讨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