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在产地间和产地内的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形态的遗传变异规律,为马尾松良种选育和改良提供优质的遗传材料。  方法  从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34年生马尾松无性系试验林中,选出5个不同产地的50个无性系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纤维宽度和纤维长宽比。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揭示其遗传变异规律,并采用独立选择标准法对50个无性系进行选优。  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木材基本密度、纤维形态在产地间和产地内的无性系间皆存在显著(P<0.01)或极显著(P<0.001)差异。其中,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和纤维长宽比变异主要来源于产地内无性系间,占总变异的19.37%~28.26%;纤维宽度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产地间变异,占总变异的45.57%。木材基本密度与纤维长度、纤维长宽比存在极显著(P<0.001)的表型和遗传负相关,与纤维宽度相关不显著(P>0.05)。纤维形态指标在幼龄—成熟期呈极显著(P<0.001)的遗传正相关,而木材基本密度在幼龄—成熟期的相关不显著(P>0.05)。共选出12个材性优良的马尾松无性系。  结论  马尾松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纤维长宽比3个性状在改良过程中应注重产地内优树的选择。而纤维宽度通过产地间选择能达到较好的改良效果。鉴于纤维形态在幼龄—成熟期相关性极显著,可作为材性早期选择指标。表4参25  相似文献   

2.
7个杂种毛白杨无性系幼龄材化学成分和纤维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研究了由北京林业大学新培育的7个杂种毛白杨无性系(PopulustomentosaBL101~107)3年幼龄材的化学成分和纤维形态。结果表明,综纤维素含量77.64%~79.55%,数量平均纤维长度达1.0mm,纤维长宽比大部分超过30;纤维的壁腔比都在0.4以下,根据这些基本的纤维质量指标,讨论了利用这些新培育的杂种毛白杨木材作为造纸原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山西平原林网绿化和以纸浆材为主要目的的用材林推广中良种缺乏的瓶颈,对不同三倍体毛白杨无性系和普通毛白杨(对照)及沙毛杨的12个参试品种进行了树高、胸径、材积的常规对比试验;根据制浆造纸的需要,分析了木材基本密度变异、木材纤维形态变异、木材化学成分变异.按照材积生长、纤维长度、纤维长宽比、综纤维素质量分数、木材密度...  相似文献   

4.
以50年生天然林闽楠(Phoebe bournei)为研究对象,借助数码光学显微镜和图像测量分析软件对闽楠木材纤维形态进行测量和分析,研究了闽楠木材纤维形态的径向变异规律。结果表明,闽楠木材纤维长度、宽度、腔径、双壁厚、壁腔比、长宽比平均值分别为1079、21.93、14.56、7.31μm和0.55、49。纤维长度和长宽比的径向变异规律较为明显,随树龄的增长呈“递增-稳定”的变异规律;纤维双壁厚和壁腔比随树龄的增长径向变异规律总体上呈波动性递增的趋势;纤维宽度、腔径随树龄的增长变异规律不明显。经方差分析,纤维长度和长宽比随树龄变异在0.01水平差异显著,纤维双壁厚随树龄变异在0.05水平差异显著,纤维宽度、腔径和壁腔比随树龄差异不显著。采用有序聚类最优分割法,划分出天然林闽楠幼龄材和成熟材的界限为21~23a。  相似文献   

5.
杨树无性系木材纤维形态特征及其径向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生长在安徽省天长市城西林场的5种不同的杨树无性系人工林木材H22、Z9、Z3、B3和107 为对象,对木材纤维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径向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5个无性系杨树的纤维长度、宽度以及长宽比在幼龄期较小,但随着生长轮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并在达到一定的年龄后保持稳定波动或略有减小;腔径、双壁厚以及壁腔比的径向变化规律总体上也是随着生长轮呈增大趋势,可能受到早晚材的影响,部分无性系的双壁厚和壁腔比变化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6.
秦白杨系列品种木材材性及纤维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测试了杨树新品系秦白杨系列1、2、3号与对照毛白杨无性系30号的物理力学性质和纤维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秦白杨1号的物理力学性质与毛白杨无性系30号接近,且横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等指标略优于毛白杨无性系30号。秦白杨2号和3号的物理力学性质次于这两者。秦白杨1号、3号和毛白杨无性系30号的纤维长宽比均43,且秦白杨3号纤维长度最大。综合纤维形态和材性测试结果,秦白杨1、2和3号均可大面积推广,是适宜制造家具等木材工业和造纸工业的优良新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桑枝、杜仲条和柳条3种枝桠材的纤维形态与基本密度的测定分析,并与重组木常用原料进行对比,探讨这3种枝桠材作为重组材原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桑枝、杜仲条和柳条木材的纤维长度分别主要集中在600~900μm、700~1 000μm和500~800μm,分别占其总量的71.33%、79%和87%,平均纤维长宽比均33,属于细长纤维型;杜仲条、桑枝和柳条木材的平均纤维组织含量分别是66.23%、65.01%和66.82%,且壁腔比均1,属优质原料;杜仲条、桑枝和柳条的基本密度平均值分别为0.46g·cm~(-3)、0.49g·cm~(-3)和0.72g·cm~(-3);在树杆方向上,杜仲条木材平均纤维长度和平均纤维长宽比由树杆底部往上逐渐减少,平均纤维宽度和壁腔比呈现两端低、中间高的变化趋势,平均纤维组织含量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变化趋势;桑枝木材平均纤维长度、平均纤维长宽比和平均纤维组织含量由树杆底部往上逐渐升高,平均纤维宽度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变化趋势,壁腔比呈现两端低、中间高的变化趋势;柳条木材平均纤维长度、平均纤维宽度、平均纤维长宽比和壁腔比由树杆底部往上都逐渐减少。就纤维形态和基本密度分析而言,3种木材均可作为生产重组材的优质材料,且杜仲条更优。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家系材性遗传参数的估算及材性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了解其材性的家系遗传变异规律,为火力楠优良家系选择和种质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火力楠种源家系试验林中的100个家系为试验材料,对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纤维宽度和纤维长宽比4个材性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进行分析。【结果】火力楠各木材性状在家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纤维宽度及纤维长宽比的变幅分别为0.38~0.53 g·cm~(–3)、0.65~0.91 mm、23.20~28.87μm和22.92~38.66,平均值分别为0.48 g·cm~(–3)、0.79 mm、25.88μm和30.74。性状相关分析表明,除纤维长度与胸径、材积呈不显著遗传相关外,各材性性状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长度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可以独立选择。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长度的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374和0.372,均受高度遗传控制。纤维宽度和纤维长宽比的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166和0.231,均受中度遗传控制。【结论】采用强度和中度2种选择方法,对材性优良家系进行选择,结合实际生产以及下一步的选育,中度选择更适合现有试验林的选择,共选出木材密度优良家系52个,纤维长度优良家系44个,共有家系23个,以此23个家系作为优良材性联合初选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9.
以广西桂林市阳朔县和湖南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道县3个种源的青冈栎天然林群落为样本,分析青冈栎木材的解剖构造特征、基本密度和纤维形态,探讨木材材性的径向变异规律和种源差异性。结果表明:3个种源青冈栎木材的平均基本密度为0.754~0.763 g/cm3,纤维长度为1 113.9~1 180.8μm,纤维宽度为17.4~18.2μm,壁厚为7.0~7.4μm,壁腔比为4.4~4.9,长宽比为61.7~64.8;沿髓心至树皮方向,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长宽比无显著性变化,纤维长度、宽度、厚度和壁腔比均显著增大后趋于稳定;3个种源间的木材解剖构造无明显差别,在α=0.05检验水平下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壁腔比及长宽比均无显著性差异,阳朔与江华、道县的纤维宽度以及阳朔与江华的壁厚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人工林米老排木材解剖性质及其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人工林米老排木材解剖性质,并探求其木材材质变异规律的内在机制,为建立米老排“培育—材性—加工利用”一体化的模式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该文借助电子显微镜和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系统,从微观的角度,应用定量解剖学方法,对米老排木材解剖性质及其沿径向的变异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米老排纤维长度、宽度、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腔径比平均值分别为2 014.2 μm、26.19 μm、11.07 μm、78.68、0.79、0.57;由髓心向外除腔径比呈递减趋势外其余纤维形态指标呈递增趋势. ②导管分子长度、宽度、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腔径比平均值分别为1 666.0 μm、53.83 μm、5.44 μm、31.85、0.12、0.90;由髓心向外除双壁厚和壁腔比呈递减趋势外其余导管分子形态指标呈递增趋势. ③纤维比量、导管比量、木射线比量和薄壁组织比量平均值分别为54.8%、16.5%、27.6%、1.1%;由髓心向外木纤维比量呈增加趋势,导管分子比量呈递减趋势,木射线比量和薄壁组织比量变异规律不明显. ④微纤丝角平均值为8.4°,由髓心向外呈递减趋势.⑤幼龄材与成熟材的界限为第7年.   相似文献   

11.
构树叶提取物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涛  王丽  程林  闫春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61-18762
[目的]探索构树叶不同提取部位的抑菌作用,为深入开发构树叶资源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抑菌环试验和营养肉汤稀释法对构树叶抑菌效果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构树叶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环直径都大于15mm,乙酸乙酯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都是为25.0 mg/ml,正丁醇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2.6、6.3 mg/ml。[结论]构树叶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菱镁矿粉尘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构树对镁粉尘污染土壤的耐受性.[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室内模拟氧化镁粉尘沉降、人工掺和废矿堆.[结果]当镁粉尘施加量小于10%时,促进构树生长,当土壤镁含量为4.17 g/kg时,构树单株生物量达3.46g,明显大于洁净土壤的生物量(2.81 g);构树对生长土质的要求低,土壤中矿石含量25%时,生物量最大为6.12g,明显比洁净土壤生物量高出3.31 g;施加镁粉尘明显改变了构树生长土壤的理化性质,pH由6.78升到9.48,电导率先增加到651.8 μS/cm后降至375.7 μS/cm,速效磷含量从52.1 mg/kg降至16.9 mg/kg,全镁含量从1.403 g/kg升至9.015 g/kg.[结论]构树对镁具有较强耐受能力,并对生长土质要求低,在不同程度破损土质中均能健康生长,在修复菱镁矿区镁污染土地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不同干扰条件下构树盆栽苗芽种群数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通过对构树苗木不同部位截断、抹芽及喷施5种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田间干扰试验,旨在探明不同干扰方式对构树苗木芽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物理干扰和化学干扰均能刺激构树芽萌发;在物理干扰条件下芽种群增量的季节变化差异显著,表现为春季芽种群增量最大,为43个;在1年4个季节中,通过去顶芽获得的芽种群增量最大.不同浓度的化学干扰对芽种群增量的影响差异显著,3种生长素促进萌芽的效应依次为6-BAGA3KT,3种生长素促进萌芽的适宜浓度分别为50,80和50μg.L-1,芽增量分别为50个,31个及24个.因此,春季去顶芽的物理干扰和喷施50μg.L-1 6-BA的化学干扰2种方式可以刺激构树芽的大量萌发并生长发育成萌枝,对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早期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构树皮化学成分鉴定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桑科构树属植物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皮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干燥的构树皮用95%乙醇提取,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对乙酸乙酯部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乙酸乙酯部分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其中,6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kazinol B(1),7,4′-dihydroxy-3′-prenylflavan(2),7,3′-dihydroxy-4′-methoxyflavan(3),kazinol A(4),3′-(3-methylbut-2-enyl)-3′,4′,7-trihydroxyflavane(5)和BroussochalconeA(6);2个三萜分别为:齐墩果酸(7)和augustic acid(8);胡萝卜苷(9)。抗菌试验显示,化合物1,2,5,7对口腔微变异链球菌(S.mATCC25175)、放线菌(A.n ATCC12104)、牙龈卟啉单胞菌(P.g ATCC33277)和厌氧具核梭菌(F.n ATCC10953)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化合物3、7、8为首次从构树树皮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赵林峰  高建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8979-8980
文章就构树的生长速率、适应性、抗污染性3个方面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构树生长快,适应性强,能大量抗污滞尘,吸收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城市园林绿化树种,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大丰麋鹿保护区现有麋鹿种群数量5681头,以全株玉米秸秆青贮为主食,全年人工补饲,为探索麋鹿饲料的多元化问题,我们选择在保护区内栽植饲用杂交构树。2019年3月,保护区内首次人工成片栽植构树,并在2019年8月、9月、10月和2020年4月、5月、6月共6次采摘新鲜构树茎叶,对一年生、二年生、三年生的人工驯养仔鹿和半散养成年鹿开展饲喂试验。结果表明:2020年4月、5月、6月采集的茎叶适口性高于2019年8月、9月、10月的,全过程未发现麋鹿拒食行为。因此,推断构树茎叶可以作为麋鹿食源,适口性好可能源于当期的构树茎叶木质化程度低。本研究旨在通过栽植饲用构树提升麋鹿栖息地生境质量,同时为麋鹿增加新的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17.
一年生构树苗木构件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构树幼苗期6个构件的生长情况及生物量变化,依据Harper的构件理论,对构树苗期种群构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构树幼苗构件之间及构件与个体之间生物量增长不具同步性;构树苗期各构件生长发育在8~10月份较为活跃,因此,若需培养壮苗,应在该段时期内加强水肥管理。此外,阐明了构树苗期构件的生长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构树,培育及经营其林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寻找提高构树种子发芽率的方法。[方法]以构树种子为试材,研究不同采种时间对构树种子发芽率特性的影响。[结果]8月份采种,种子发芽率最高,达96.3%,为构树采种的最佳时期;7月份采种,种子发芽率居中,发芽率最差的是9月份采种的构树种子,其发芽率仅为53.3%。[结论]该研究可为提高构树种子发芽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同铅污染浓度的土壤作为培养基质(100、300、500、700、1 000 mg/kg),研究了铅胁迫对构树一年生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基质中铅离子浓度增加,构树幼苗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随铅浓度的升高呈上升的总趋势,且在试验浓度范围内,这3种酶的活性变化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构树对铅离子有较强的耐受性,可作为铅污染地区植被恢复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