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龙须菜对水体Cu2+、Cd2+的去除效率及其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龙须菜对水体Cu^2+、Cd^2+的去除效率及其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状况。结果显示,龙须菜对水体低浓度(0.05mg/L)Cu^2+、Cd^2+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9.9%和93.1%;对较高浓度(0.5mg/L)Cu^2+、Cd^2+的去除率分别为55.24%和86.15%;水体较高浓度(0.5mg/L)Cu^2+会导致龙须菜叶绿素a、b和藻红素的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而高浓度(2.5mg/L)Cd^2+不会导致色素含量的显著下降;龙须菜对环境中Cu^2+的生理响应浓度也明显小于Cd^2+,藻体SOD活性出现峰值且MDA含量显著高于(P〈0.05)对照组的浓度水平分别为Cu^2+0.05mg/L及Cd^2+0.5mg/L。龙须菜更适宜作为对海水Cd^2+污染进行生物修复的植物。  相似文献   

2.
Cu^2+对泥鳅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泥鳅分别暴露在浓度为0.01、0.05、0.1、0.2、0.4mg/L的Cu^2+溶液中,常规方法制备血涂片。统计泥鳅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结果显示:不同浓度Cu^2+均能不同程度地引起泥鳅红细胞傲核率和核异常细胞率等遗传指标的上升,其中,部分浓度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Cu^2+浓度和暴露时间与微核率或核异常率无明显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卵形鲳鲹(Trachinotusovatus)幼鱼经短期饥饿处理后测定其鳃、肝脏和肌肉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Na+/K+-ATP酶活力和全鱼生化组成。结果显示,饥饿7d后鳃丝和肌肉的T-AOC显著升高,肝脏的T-AOC显著下降(P〈0.01);鳃丝和肌肉SOD活力均显著升高(P〈0.01),肝脏的SOD活力变化不显著(P〉0.05);鳃丝、肝脏和肌肉的b(MDA)在饥饿后上升,鳃丝b(MDA)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肝脏b(MD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肌肉b(MDA)差异不显著(P〉0.05)。饥饿8d后鳃丝Na+/K+-ATP酶活力显著升高(P〈0.01),肝脏Na+/K+-ATP酶活力显著下降(P〈0.01),肌肉Na+/K+-ATP酶活力也有所升高(P〉0.05);饥饿后鱼体水分质量分数上升,粗蛋白质量分数、粗脂肪质量分数和能值下降,而且相对损失率是粗脂肪〉粗蛋白,表明卵形鲳鲹幼鱼在饥饿早期主要消耗脂肪向机体提供能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蛋白质将被消耗。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文昌鱼对亚硝酸盐(NO2^-)的耐受极限以及在NO2^-胁迫条件下文昌鱼的体重及磷酸酶的变化。结果表明,文昌鱼在(25±1)℃温度条件下耐受NO2^-96h的LC50为262.98mg/L。在水体NO2^-不超过0.34mg/L时文昌鱼酸性磷酸酶(ACP)较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在浓度为0.24mg/L时碱性磷酸酶(ALP)受显著促进作用(P〈0.05);当水体NO2^-大于12.07mg/k时,文昌鱼ALP和ACP活性均随水体中NO2^-浓度的增加受到显著(P〈0.05)的抑制作用。水体浓度达33.44mg/L时,文昌鱼体重与对照组相比受抑制作用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验室静水养殖方法研究不同浓度Cu^2+胁迫对西施舌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3种酶活性以及成活率的影响。并研究最佳Cu^2+浓度0.06mg·L^-1。条件下Cu^2+对ACP和AKP活性影响随时间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除Cu^2+在0.03mg·L^-1外,实验组CAT活性均低于对照组。Cu^2+在0.03、0.06mg·L^-1浓度条件下,西施舌体内ACP和AKP活性均高于对照组。而Cu^2+浓度在0.06mg·L^-1时ACP和AKP活性均最高。当Cu^2+浓度大于0.06mg·^-1后,随着Cu^2+增加,ACP和AKP酶活性都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试验方法与加和等毒性溶液法,分别研究了Cu^2+、Zu^2+、Cd^2+(Megalobrarna pellegrini)幼鱼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效应。结果显示:3种重金属离子对厚颌鲂幼鱼的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Cu^2+、Zu^2+、Cd^2+其中Cu^2+对厚颌鲂幼鱼24h、48h、72h、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0.54mg/L、0.38mg/L、0.27mg/L、0.23mg/L;Cd^2+对厚颌鲂幼鱼24h、48h、72h、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14.32mg/L、8.34mg/L、6.36mg/L、4.44mg/L;Zn^2+对厚颌鲂幼鱼24h、48h、72h、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21.95mg/L、17.56mg/L、15.33mg/L、14.62mg/L。Cu^2+、Cd^2+、Zn^2+对厚颌鲂幼鱼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56mg/L、0.849mg/L、3.372mg/L。Cu^2+、Cd^2+、Zn^2+两两共存时对厚颌鲂幼鱼96h的联合毒性效应均表现为毒性增强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文昌鱼耐受亚硝酸盐(NO2^-)的极限以及在NO2^-胁迫条件下文昌鱼的体重及磷酸酶、酚氧化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文昌鱼在(25±1)℃温度条件下在96小时时间间隔内耐受NO2^-的LC50为262.98mg/L。在水体NO2^-不超过0.34mg/L时文昌鱼酸性磷酸酶(ACP)较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在浓度为0.24mg/L时碱性磷酸酶(ALP)及酚氧化酶(PO)受显著促进作用(P〈0.05);当水体NO2^-大于12.07mg,L时,文昌鱼ALP、ACP及PO活性均随水体中NO2^-浓度的增加受显著(P〈0.05)抑制作用。水体浓度达33.44m以时,文昌鱼体重与对照组相比受抑制作用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栉孔扇贝(Chlamys atreri)在不同浓度Cu^2 胁迫下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及过氧化氢酶(CAT)等3种酶活性的变化,并同时用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了其对栉孔扇贝活性氧(R0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u^2 在0.02mg/L、0.05mg/L、0.1mg/L3种质量浓度条件下,栉孔扇贝体内ACP和AKP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但随着Cu^2 浓度增加,酶活性有降低的趋势,当Cu^2 质量浓度达到0.2mg/L时这2种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而CAT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Cu^2 质量浓度增加而升高;活性氧含量的变化趋势与CAT活性变化趋势相似。这些数据说明Cu^2 对栉孔扇贝的免疫活性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贵生 《水产科学》2007,26(7):408-410
(can)鲦经过稀土元素镧和除草剂精恶唑禾草灵单独或联合作用24h,结果表明:0.01—0.5mg/L的La^3+能显著抑制(can)鲦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发生,不具遗传毒性;但当La^3+质量浓度≥1mg/L及精恶唑禾草灵均能明显诱导(can)鲦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发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具有遗传毒性。且精恶唑禾草灵质量浓度为0.01725—0.345mg/L,微核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升高。0.01、0.1mg/L的L^3+与精恶唑禾草灵联合作用时的微核率明显低于精恶唑禾草灵而高于L^3+单独作用时的微核率。而10mg/L的L^3+与精恶唑禾草灵联合作用时的微核率却明显低干二者单独作用时的微核率.二者呈拮抗作用:(can)鲦是研究遗传毒理学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0.
铜离子对铜绿微囊藻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树林  邢克智  周艳 《水产科学》2007,26(6):323-326
以BG11为基础培养基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重金属Cu^2+在不同质量浓度下对铜绿微囊藻的急性毒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Cu^2+对藻类的抑制效应随Cu^2+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质量浓度为0.3~1.2mg/L的Cu2^+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显著,且48h后出现藻细胞密度反弹现象,杀藻效果不理想。质量浓度为1.5mg/L的Cu^2+对铜绿微囊藻细胞产生很强的毒性,可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96h时杀藻率高达97.4%,Chll_a含量抑制率达87.7%,光合放氧量明显降低,抑制率达83.3%,呼吸耗氧量明显增强。不同质量浓度Cu^2+可影响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生理活动,1.5mg/L的Cu^2+是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最有效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 96 h 急性毒性实验研究水体铜暴露对暗纹东方鲀(Takifugu fasciatus)生理生化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设置对照组、0.1 mg/L 和 0.2 mg/L (96-h LC50) 3 个铜处理组。结果表明,铜在暗纹东方鲀肝、肌肉和全鱼中的积累量随着处理浓度的提高而提高。同等浓度处理下,铜的积累量为肝脏>全鱼>肌肉。随着铜处理浓度的提高,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显著上升。急性铜暴露诱发肝脏血细胞沉积以及血窦扩张的症状。在鳃中,诱发上皮细胞增生,顶部棒状以及产生动脉瘤等症状。急性铜胁迫后,暗纹东方鲀肠道中的淀粉酶活性显著上升,但脂肪酶活性显著下降。在肝脏中,随着处理浓度的提高,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在 0.1 mg/L 处理组,脂肪合成相关基因(G6PD、6PGD、LPL、Fas 和 Acc)的表达量最高。但在 0.2 mg/L 处理组中,脂肪分解相关基因(HSL 和 CPT 1)的表达最高。急性铜胁迫后对转运因子 PPARα的影响不显著,但转运因子 PPAR γ的表达量显著上升。本实验表明铜对暗纹东方鲀生理生化指标及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均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为暗纹东方鲀养殖过程中铜的合理使用提供有益的指导价值,也为生产中更好地监控重金属污染提供一定的技术指标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在重金属镉胁迫条件下,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pectinirostris)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变化。重金属镉胁迫12h时0·5mg/LCd2 组XOD酶活性和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胁迫24h时,大弹涂鱼0·05mg/LCd2 组肝脏的XOD酶活性和对照组比较极显著升高(P<0·01),而0·5mg/LCd2 组酶活性结果却降低;恢复3d时0·5mg/LCd2 又极显著升高(P<0·01)。在镉胁迫解除5d时,3个浓度组的酶活性均极显著降低(P<0·01),其中0·05mg/LCd2 组和0·5mg/LCd2 组的酶活性和对照组酶活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5mg/LCd2 组的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的酶活性(P<0·01)。实验结果表明,大弹涂鱼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对水体中镉污染敏感,有可能用做海洋环境污染的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Cu2+对缢蛏稚贝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评价;根据96 h LC50值设定10、30、40μg/L 3个Cu2+质量浓度梯度进行暴露实验,以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Lamark)稚贝软体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为指标,研究Cu2+污染对缢蛏稚贝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Cu2+对缢蛏稚贝96 hLC50为309.742μg/L;不同浓度Cu2+胁迫下,96 h内缢蛏稚贝抗氧化酶(CAT、SOD)活力发生显著的变化(P<0.05),除最高组40μg/L在48 h时CAT活力被显著抑制(P<0.05)外,96 h内绝大部分时间点与沙滤海水对照组相比,各暴露组抗氧化酶(CAT、SOD)活性处于诱导状态;96 h内各暴露组缢蛏稚贝丙二醛(MD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认为,CAT、SOD活性及MDA含量变化可反映缢蛏稚贝受Cu2+伤害的程度,可用作缢蛏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Cu2+对银鲳幼鱼的致毒效应,采用静态毒性实验方法,开展了Cu2+对银鲳幼鱼的急性暴露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u2+对银鲳幼鱼外周血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和肝脏抗氧化酶(SOD、CAT、GPX)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Cu2+对银鲳幼鱼48和96 h的LC50分别为0.860和0.770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77 mg/L;Cu2+的浓度与银鲳幼鱼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在相同浓度Cu2+胁迫下,核异常率又普遍高于微核率;不同浓度Cu2+胁迫下银鲳幼鱼肝组织中的SOD、CAT、GPX活性均表现为低浓度被诱导而高浓度受抑制的规律,与Cu2+浓度呈抛物线型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认为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与SOD、CAT和GPX活性的变化均可以反映银鲳幼鱼受伤害的程度,并可用作银鲳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其中SOD还可以灵敏地指示低浓度的早期Cu2+污染。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吡喹酮不同给药方式对鲫(Carassius auratus)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浸泡时吡喹酮对鲫的24、48、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4.80 mg/L、51.07 mg/L、50.78 mg/L;按每千克鱼体重10 g吡喹酮的剂量灌胃时,96 h未见明显中毒症状。亚急性试验结果显示:在不同的给药方式下,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的吡喹酮未对碱性磷酸酶(AL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造成显著影响(P>0.05);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较高浓度的吡喹酮使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ALT活性显著(P<0.05)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16.
15℃下将体质量(85.51±16.18)g的日本蟳暴露于对照及低质量浓度(2.0、4.0mg/L)、中质量浓度(6.0mg/L)和高质量浓度(8.0、10.0mg/L)的亚硝态氮中,于胁迫的第1、3、5、10、15d取血,测定其免疫的相关指标,以研究亚硝态氮质量浓度对日本蟳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亚硝态氮胁迫下,所测指标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胁迫第1d,各试验组的血细胞密度、血蓝蛋白含量及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力均大于对照组,而高质量浓度组的酚氧化酶活力低于对照组。随着亚硝态氮胁迫时间的延长,低质量浓度组血细胞密度和溶菌酶活力上升较快,而高质量浓度组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上升较快。低质量浓度组的血细胞密度和过氧化氢酶活力升高幅度较大,高质量浓度组的血蓝蛋白含量及酚氧化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升高幅度较大。胁迫第10d,各试验组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胁迫第15d,低质量浓度组血细胞密度、2.0mg/L组的血蓝蛋白含量、低质量浓度组和中质量浓度组的酚氧化酶活力略大于对照组,其他各指标所测结果均低于对照组。各试验组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胁迫后活力与亚硝态氮胁迫质量浓度呈负相关,10.0mg/L组的3种酶活力分别比对照组降低95.41%、36.84%和77.78%。  相似文献   

17.
杨帆  邹容  孙翰昌  郭玉阳 《水利渔业》2011,32(6):115-120
利用不同浓度的辛硫磷进行10d暴露试验,测定了辛硫磷对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的急性毒性效应和亚慢性毒性条件下,鱼体内过氧化物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胆碱酯酶(TChE)的活性和一氧化氮酶(NOS)、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以期初步分析辛硫磷...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水体中铅(Pb)对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毒性影响,使用人工受精获得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胚胎和仔鱼为研究对象,以硝酸铅(Pb(NO3)2)为毒物源,探讨研究对象在胚胎期和仔鱼期受到5个(0~400μg/L)不同浓度水平铅持续暴露、半持续暴露以及暴露后恢复处理条件下,实验鱼鳃、肝脏和肾脏抗氧酶的活性变化以及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情况。结果表明,恢复组实验鱼鳃、肝脏和肾脏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在后期恢复过程中呈升高趋势;三种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随着胚胎期水体Pb浓度升高而升高。持续组和半持续组实验鱼鳃、肝脏和肾脏组织中TAOC、SOD、CAT活性随着水体铅浓度升高而降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含量随着Pb浓度升高而升高,脂质过氧化程度加剧;而相同Pb浓度水平之间,持续组和半持续组实验鱼三种组织中,持续组中TAOC、SOD、CAT的活性和MDA的含量变化大于半持续组。发现:南方鲇胚胎期受重金属暴露,后期恢复饲养,其鳃、肝脏和肾脏组织中T-AOC、SOD、CAT的活性会出现恢复效应;胚胎期和仔鱼期重金属暴露存在叠加效应,且重金属对仔鱼的毒性作用更加剧烈。  相似文献   

19.
毒死蜱(CPF)对河川沙塘鳢幼鱼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毒死蜱(CPF)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并进行了安全评价。设定0 mg/L、0.18 mg/L、0.36 mg/L、0.57 mg/L、0.86 mg/L和1.1 mg/L 6个CPF质量浓度梯度进行急性暴露实验,以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谷胱甘肽(GSH)含量为指标,研究CPF污染对幼鱼肝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CPF浓度升高对实验鱼产生了较大毒性,24 h、48 h和96 h LC50分别为(0.296±0.019)mg/L、(0.16±0.036)mg/L和(0.052±0.003)mg/L,随着时间延长呈显著下降趋势,符合双曲线衰减模型(R=0.999 9,P<0.000 1),安全浓度为(0.014±0.003 1)mg/L;低浓度染毒条件下,CAT活性随时间变化较小,在0.57mg/L CPF染毒96 h后CAT活性达到最大值,之后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降低,CAT活性随时间和药物浓度呈极显著变化(P<0.01);SOD活性变化与CAT相似,在时间和不同浓度CPF的共同作用下,SOD活性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药物对GSH含量的影响不大,在0.36 mg/L以上浓度组,24 h和48 h的含量有所下降,96 h的含量则维持在较高水平,GSH含量随时间呈现极显著变化(P<0.001);由此可见,肝CAT、SOD酶活性和GSH含量作为毒理学指标能较好地评价CPF毒性效应。组织病理观察发现,CPF污染对河川沙塘鳢幼鱼的鳃、肝均造成严重损伤:鳃丝紊乱、上皮细胞增生,鳃小片肥大、充血,鳃弓软骨细胞变性、溶解;肝细胞发生实质空泡化,细胞间隙增大,胆管内皮细胞肥大隆起。  相似文献   

20.
Ability of ascorbic acid (vitamin C) to attenuate oxidative damage was evaluated in liver and brain tissues of Oreochromis niloticus (O. niloticus) experimentally exposed to sublethal concentrations of chlorpyrifos (CPF). O. niloticus was exposed to sublethal concentrations of CPF at 12?μg/L (CPF1) and 24?μg/L (CPF2) for 96?h. The fish of vitamin C (Vit C) and CPF2?+?Vit C groups were fed with Vit C supplemented diet (200?mg Vit C/100?g fe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iobarbituric acid-reactive substances (TBARS) level (P?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