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马尾松染色体的组型和带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染色体的数目为2n=24。在分裂中期,其长度为7.62—12.935μ:第1—6及第7—11染色体的长度相近:最短染色体12约为最长染色体1的41%。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对非豆科固氮树种—沙棘、大果沙枣染色体数目进行2年研究的结果。采用根尖涂片法,制出染色体切片,通过镜检、照相、查数,取得沙棘染色体2n=24,大果沙枣2n=28的结果,与国外报导的结论相一致。对于研究非豆科固氮树种选种和育种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青海产四种沙棘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梁万福  李常宝 《沙棘》1997,10(4):5-10
对青海产4种沙棘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通过可比性研究,结果表明:4个种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4,所有的染色体具中部着丝粒,核型归属于2A;棱果沙棘(H.goniocarpa Lian,X.L.Chen et K.Sun)的核型不对称系数As.k%=54.2%,随体在第四对染色体上;肋果沙棘(H.neurocarpa)的随体在第三对染色体上,As.k%=51.8%;西藏沙棘(H.tibetana)的随体在第三对染色体上,As.k%=50.5%;而中国沙棘(H.rhamnoidessubsp.sinensis)的随体分别在第一、第二、第三对染色体上,As.k%=50.4%.其中棱果沙棘的核型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是我国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生长迅速、材质优良,宜于山地生长的森林更新先锋树种。分析研究山杨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组型,是寻找发现我国天然三倍体山杨,研究其遗传变异的可靠途径。目前,国内常用树木染色体制片方法是浮尔根,铁矾—苏木精、醋酸洋红染色等,但对山杨染色体染色效果不理想,计数较为困难。因为,我们采  相似文献   

5.
以长足大竹象Cyrtotrachelus buqueti Guer雄性成虫精巢为实验材料,采用醋酸洋红压片法观察了长足大竹象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等,并对其染色体核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足大竹象染色体数目2n=22,其中常染色体10对,性染色体1对,均为中部/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NF=22;性别决定机制为Xyp型,核型公式为2n=22=16m+4sm+Xyp;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比大于4∶1,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百分比为0.1,故长足大竹象的染色体核型为2C型,未观察到次级缢痕及随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正> 一、名词解释1.染色体组型(Karyo-type)。一个个体或者一个组群所特有的染色体组的类型。染色体组型是根据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确定的。2.染色体组型图(Idiogram)。根据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描绘的模式图。3.着丝点(Centromere)。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纺缍丝在染色体上的着生部位。4.着丝点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采用去壁低渗法及BSHG显带流程,对岳麓连蕊茶细胞染色体进行计数和核型及C—带带型分析。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数目为2n=30;属于对称性很强的原始核型;其着丝粒带多而且明显,有中间带,其他带不明显。为研究其与山茶属其他植物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杉木染色体G-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82年,Drewry报道了红松(Pinus resinosa)染色体G-带。随后,国内外一些学者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在多种植物染色体上诱导出了G-带,带纹清晰,数目多,沿染色体全长分布。这说明Greilhuber关于植物染色体不存在G-带的假说是不可信的。杉木的G-显带研究很少。夏晓敏等采用HSAG分带法,初步显出了杉木的染色体G-带,但多数染色体带纹尚欠清晰,而且没有进行G-带染色体的组型分析。我们应用改良的ASG法,首次在杉木前中期和中期染色体上诱导出清晰的G-带,并进行了G-带染色体的组型分析。  相似文献   

9.
花粉大小和染色体数目在山茶属中有其相关性,种的形成对花粉的大小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花粉大小与染色体数目之间的关系分析,组内种间比起不同组的种之间其关系要来得密切,而同一物种具有不同染色体数的个体之间,这种联系则更为紧密。天然野生类型的山茶属种类的花粉比起经过长期栽  相似文献   

10.
波斯菊9个品种的核型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压片法,以波斯菊的9个品种为研究材料进行其核型分析与比较,旨在为波斯菊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良种培育提供细胞学依据。结果表明:(1)供试波斯菊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4,染色体数目稳定,未见异常染色体,染色体类型中含有m、sm和st 3个类型;(2)波斯菊的核型类型有1A和2A型,其矮秆均为1A型,高秆均为2A型;(3)最长与最短染色体比值范围为1.36-1.80,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占染色体总数的百分比范围是0%-25%,矮秆的2个品种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占染色体总数的百分比均为0;(4)核型不对称系数范围为58.44%-65.46%,核型的不对称程度较高,推测波斯菊的进化程度较为进化,其中‘喜悦'最原始,‘梦之蓝'最为进化;(5)不同品种波斯菊的核型公式有所差异,说明不同品种之间具有染色体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对8个杉木地理种源染色体的G—带带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的带纹总致、带纹分布、纯合程度和带纹特征,均存在一定的差异。G一带带纹,可以作为识别不同染色体、染色体臂和片段的标记。可供在染色体工程育种、基因定位和进化研究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2.
四种沙棘种子可溶性蛋白谱带分析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马瑞君  李常宝 《沙棘》1997,10(3):4-9
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中国沙棘、肋果沙棘、西藏沙棘和棱果沙棘的三个种下类型进行了种子蛋白谱带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沙棘、肋果沙棘和棱果沙棘的三个种下类型之间谱带相似性很高,为近缘类群;而西藏沙棘则亲缘关系较远。棱果沙棘的三个种下类型之间,虽尚无种的特有带,但其不相似值最低,而且整个谱带颜色较浅谈,细小谱带数目较多,其二维排序的结果显示棱果沙棘三个种下类型正好位于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之间,表明其进化水平比较一致,也充分说明棱果沙棘是一个独立的种。棱果沙棘中虽有许多谱带与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谱带互补,但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的种子蛋白质谱带中各有一条带不出现在棱果沙棘的带谱之中,另外,还有6条带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叠加性质,这似乎表明棱果沙棘由杂交起源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相似文献   

13.
2011年7月中旬至2012年5月初,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技术人员,采用样地调查方式,设置临时样地35个,对保护区的沙棘灌木林地进行了调查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沙棘生长迅速,根系发达,根蘖能力强,天然更新速度快,沙棘在较差立地条件下也能恢复植被,是植被演替的先锋树种,在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方面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4.
沙棘—山楂汁对小鼠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6周龄BALB/C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高脂和沙棘三组,对照组喂基础饲料,饮自来水;高脂组和沙棘组小鼠喂以高脂饲料,分别饮用自来水和沙棘—山楂汁。喂养45d,采尾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并断头取血测定血浆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相对活性。结果表明,沙棘组小鼠与高脂组比较TC、TG显著降低(P<0.01),HDL—C明显升高(P<0.05),动脉硬化指数TC—HDL—C/HDL—C和LDL—C/HDL—C也显著降低。LCAT相对活性则有显著的提高(P<0.05)。说明沙棘—山楂汁具有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1 果尔 果尔是触杀型除草剂,在林业主要用于针叶树苗圃和部分阔叶树苗圃。针叶树种于播种后出苗前和出苗40d后整个生长季节都可应用,亦可在杨、柳树扦插后萌动前使用和苗后行间喷雾处理。如用量过大或行间喷雾药液飘移到杨树叶片上可能会造成触杀型药斑,使局部组织坏死和干枯。但随着生长,药害症状逐渐消失。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苗木的生长量,如果尔用于沙棘苗圃中,沙棘叶表面受害后,可产生灰褐色斑点,严重时全株焦枯,但不破坏生长点,过一段时间植株会逐渐长出新叶并恢复生长。2 氟乐灵 氟乐灵为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属土壤处理剂。对药剂的吸收,禾本科杂草主  相似文献   

16.
熊正英  刘小杰  唐量 《沙棘》2004,17(3):16-19
通过测定运动小鼠大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探讨服用沙棘油对小鼠能力影响的生物化学机制。为此选用7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六组:安静对照组、安静沙棘组、训练即刻组、训练即刻沙棘组、训练恢复24h组和训练恢复24h沙棘组。经过6周(42d)游泳耐力训练后进行一次力竭性游泳,分析比较了各组小鼠血清谷草转氨酶(GFT)、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同时还对各组肝脏细胞超微结构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1)以上各组GPT除安静对照组与相应沙棘组和训练即刻组与训练恢复组间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2)SOD除安静对照组与相应沙棘组,训练即刻沙棘组与训练恢复沙棘组间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3)MDA除训练即刻组与相应沙棘组及恢复组间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4)沙棘组肝脏细胞中线粒体、肝浆网、肌丝等结构均比相应对照组完整,病变程度比对照组轻。结果表明,沙棘油能改善运动对肝脏细胞的损伤,提高肝脏组织抗自由基氧化的能力,同时还对肝脏细胞超微结构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云南沙棘是我国沙棘中分布最南的种类。与北方沙棘相比,两者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有相似之处,但云南沙棘分布区的水热条件较为优越。如与青海东部沙棘分布区相比,纬度低7—9°,年均温高3—8℃,≥5℃积温和持续期分别高出700—1000℃和60—100天,年降雨量高出150—200mm。从而形成了云南沙棘生长期长,生长迅速,结实期早,结实丰富的特点。其无性繁殖或萌芽更新的培育周斯更短。可在短期内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本文根据调查标地的样本材料,对云南沙棘的树高、胸径、冠幅等生长过程以及胸径与树高、胸径与冠幅、树高与冠幅间的相  相似文献   

18.
大麻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及其核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云麻1号"的大麻芽株为试材,对大麻体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及其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麻体细胞染色体的数目为2n=20,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0=2x=14 m 6 sm,属于2A型染色体,其N.F值为40,着丝点端化值(T.C.%)为56.35 %.  相似文献   

19.
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5年生杉木林生长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比较了田紫胶虫红、黄两种色型雌虫的核型.两种色型的染色体数目恒定,均为2n=2x=18.染色体类型基本一致:1~4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5~9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其中,黄色型第1、2、4对染色体呈棒状,第3对染色体为肾形,第5~9对染色体为椭圆形或长圆形;红色型第1对的2条染色体长度差异较大,第2、3、4对染色体呈棒状,第5~9对染色体为椭圆形或长圆形.红、黄两种色型在长臂、短臂、臂比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经t-检验,结果表明:2种色型差异不显著.核型公式为:Ky(2n,♀)=18=8m 10T=4L 4M2 4M1 6S.  相似文献   

20.
几个不同松树染色体组型的研究宋文贞,宋运淳,丁俊平,刘立德,熊晓姣,洪石(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湖北省林科所)松树染色体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933年,Sax.K.C和Sax.H.J首先采用压片方法对裸子植物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