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目的]测定琉璃苣籽油中脂肪酸的含量。[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方法获取琉璃苣油,并采用气相色谱对琉璃苣籽油进行了脂肪酸的含量分析。[结果]琉璃苣种子营养丰富,含有10.05%的棕榈酸、4.51%的硬脂酸、22.38%的油酸、38.46%的亚油酸,17.52%的γ-亚麻酸、4.02%的花生酸、3.06%的芥酸。[结论]琉璃苣种子油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超临界CO2萃取刺葡萄籽油及其成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以刺葡萄种子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刺葡萄籽油的工艺,并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对刺葡萄籽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刺葡萄籽油的适宜工艺条件为:种子粉碎粒径0.40~0.53mm,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35℃,分离温度55℃,分离压力12MPa,在此条件下油脂萃取率为13.5%.GC/MS分析显示,剌葡萄籽油成分以脂肪酸为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87%,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以亚油酸为主,含量为82.32%;饱和脂肪酸主要为硬脂酸和棕榈酸,相对含量分别为9.03%,3.26%.  相似文献   

3.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从降香黄檀籽粒中萃取种子油,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对其甲酯化产物进行分析,用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胡:最适宜的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45℃、萃取2h,CO2流量30L/h,种子粉碎粒度40目.降香黄檀籽油中共鉴定出10种脂肪酸成分,其中亚油酸甲酯占60.03%、9-十八烯酸甲酯占17.48%、十六烷酸甲酯占16.72、亚麻酸甲酯占1.84%、二十一烷酸甲酯占1.82%.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油用牡丹籽油,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牡丹油中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夹带剂及用量条件下对油用牡丹籽油脂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压力35 MPa、CO_2流量为25 g/min、时间2 h、温度40℃的萃取条件下,不同夹带剂使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油用牡丹带壳油脂提取率均有提高,乙酸乙酯提高了16.72%,石油醚提高了6.52%,正己烷提高了12.85%;综合考察3种夹带剂及其用量,乙酸乙酯的提高效果最好,其最佳用量为10%;牡丹油脂肪酸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牡丹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尤以α-亚麻酸的含量最高,占总脂肪酸含量的78.95%。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CO2萃取姜油特性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化工艺条件,提高姜油萃取率:[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从干姜中萃取姜油,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浸泡时间、取样过程中的气体流速、温度、压力、粉末粒径数对萃取率的影响,优化工艺条件,并对姜油组分进行GC分析。[结果]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得到生姜中特性组分——姜油,其优化的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14.9MPa,粉碎粒径为0.178mm,二级釜萃取浸泡时间2h,取样过程气体流速0.30~0.90L/min.在此工艺条件下,超临界CO2萃取姜油的萃取率最高。[结论]姜油的GC分析结果显示,超临界萃取生姜油为红棕色澄清液体,是60多种组分组成的混合物,按各成分的分子结构分为4类,分别为单萜烯类、单萜烯类氧化物、倍半萜烯类和倍半萜烯类氧化物。  相似文献   

6.
喜树种子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了喜树种子油,研究了该种子油的理化性质,并采用GC-MS联机技术测定了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喜树种子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油酸、亚油酸及α-亚麻酸的质量分数分别达到12.5173%、28.2639%和45.6844%。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喜树种子油中喜树碱的质量分数为0.125%;其他感官和理化特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研究考察了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压力、物料颗粒度对超临界C02流体萃取博落回种子油得率的影响,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萃取的种子油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确定最佳工艺为:萃取压力35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20L/h、粒径24目、萃取时间60min,此条件下种了油得率达35.19%.首次利用GC-MS分析出博落回种子油的8种成分,其中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的含量分别为78.83%、13.60%、4.78%和152%.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临界流体CO2萃取技术,研究超临界萃取姬松茸酚的最佳工艺.对影响超临界CO2萃取酚类物质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单因素试验研究,并优选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研究,得到较适宜的萃取工艺条件为:夹带剂为60%乙醇,萃取温度75℃、萃取压力40MPa、CO2流量为20L/h、夹带剂用量120ml.然后再进行了动态萃取与静态萃取的比较,得出先静态萃取1h后再动态萃取1h,萃取率最高,酚类物质的得率达2.431%.超临界流体CO2萃取较优化后的乙醇浸提法姬松茸酚得率高出14%,且夹带剂用量少,萃取时间短,萃取效率高.  相似文献   

9.
以冻干洋葱粉为试材,研究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洋葱油技术中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以及夹带剂用量等对洋葱油得率的影响,并确定了萃取的适宜参数.结果表明,以冻干红洋葱粉为原料,加入无水乙醇15%为夹带剂,萃取压力28 MPa,萃取温度42 ℃,萃取时间216 min,洋葱油得率可达到0.483%.  相似文献   

10.
陈明  熊琳媛  袁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61-263,269
[目的]进行超临界CO2萃取茶多糖的条件研究,确定超临界CO2萃取茶多糖的最佳萃取工艺参数,为提取茶多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蒽酮-硫酸法测定茶多糖含量,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茶多糖,对茶粉颗粒度、夹带剂及夹带剂的用量、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进行单因素试验研究,获取最佳萃取工艺参数。[结果]在颗粒度为40目茶粉,20%无水乙醇夹带剂,萃取压力35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2.0h的试验条件下,可获得最佳的茶多糖提取效果。[结论]在最佳超临界CO2萃取条件下,茶多糖提取率可达92.5%。与传统方法相比,在保持茶多糖生物活性的基础上,提高了茶多糖的提取率,为茶多糖提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CO_2萃取紫苏油的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化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紫苏油的工艺,为开发紫苏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超临界CO2流体作为萃取溶剂从紫苏子中提取紫苏油。以紫苏子萃取后的出油率为指标,通过L9(33)正交试验筛选超临界CO2提取紫苏子油的最佳工艺,研究萃取温度、萃取压力、CO2动态流量3种因素对萃取紫苏子油产率的影响。[结果]萃取紫苏子油的最佳工艺为萃取压力20 MPa、萃取温度40℃、CO2动态流量30 L/h。在3种影响因素中,萃取压力的影响作用最显著,CO2动态流量的影响次之,萃取温度影响最小。[结论]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脂溶性成分具有速度快、效率高和无污染的特点,其溶媒CO2可循环利用,因此,选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紫苏子油非常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紫苏子的产油率。[方法]采用机械压榨法、化学萃取法、索氏提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紫苏子油,以紫苏子萃取后的出油率为考察指标,筛选适宜的紫苏子油的提取方法。[结果]机械压榨法、化学萃取法、索氏提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的出油率分别为12.79%、15.37%、18.52%、38.58%。超临界CO2萃取法的标准差最小,数据可靠;机械压榨法的标准差最大,数据不可靠。索氏提取法每次提取的量较少,只能用于试验研究;化学萃取法的提取溶剂有毒,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和毒害。超临界CO2萃取法优于其他方法,但其成本太高。[结论]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紫苏子油更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八角籽仁油脂的各种性质,利用微波催化制备生物柴油。[方法]采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负载FeCl3固体超强酸和KF/γ-Al2O3型固体超强碱为催化剂进行比较。[结果]以固体超强酸超强碱作催化剂,无水硫酸镁作脱水剂,微波档为保温档,油醇比例为1∶20,反应时间为5 min,催化剂用量5%时,生物柴油产率可达90.15%,并且催化剂重复使用性好。[结论]用八角籽仁油脂制备生物柴油是一种新的高效、低成本、无污染的制备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斑唇马先蒿挥发油的最优超临界萃取条件及其化学组成.【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筛选斑唇马先蒿挥发油的最优萃取条件.将最优萃取条件下得到的挥发油,经柱色层族组成分离为非极性、弱极性和极性3种馏分,并进行了GC-MS分析.【结果】斑唇马先蒿挥发油最优萃取条件为:压力25 Mpa,温度45℃,CO2流量16mL/min.斑唇马先蒿挥发油中共鉴定出127种化合物,其中非极性馏分、弱极性馏分、极性馏分的主要组成成分分别为烷烃类、酯类和脂肪酸类.在其挥发油成分中,脂肪酸类化合物占绝对优势,总相对含量为62.698%;其中亚麻酸(18.497%)的相对含量最高,其次为正十六烷酸(15.698%)和亚油酸(7.286%).【结论】本研究获得的斑唇马先蒿挥发油的最优萃取条件温和,效率高,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种类丰富.  相似文献   

15.
娄缨  毕素梅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3):178-179,210
以苜蓿籽为原料,进行超临界CO2提取籽油的工艺条件研究。研究了提取压力、提取温度、CO2流量和提取时间对苜蓿籽提取得率的影响,并采用GC-MS分析了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提取压力35Mpa、提取温度35℃、CO2流量14kg/h、提取时间120min;苜蓿籽油的主要组成成分为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硬脂酸、棕榈酸等。超临界CO2提取苜蓿籽时间短,效率高,是一种较好的苜蓿籽油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降低生产成本,寻找新的生物柴油生产工艺。[方法]以废大豆油为原料,先用脂肪酶水解大豆油,使其酸值达到(160±5)mgKOH/g油;然后以大豆油脂肪酸为原料,硫酸为催化剂,采用两步酯化法制备生物柴油。研究两步酯化法过程中浓硫酸用量、甲醇用量及流速对酯化率的影响。[结果]试验得出,第1步酯化甲醇的质量分数为80%,浓硫酸的质量百分数为0.7%,反应温度为(338±2)K;第2步循环酯化通入甲醇的流速为1.1 ml/min,反应温度为(375±5)K,大豆油脂肪酸甲酯化的转化率达到最高,为99.52%。[结论]研究可为制备生物柴油使用新的原料和途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汤成龙  郝倩  王世雷  李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501-16504
[目的]研究萃取文冠果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分析文冠果籽油的组成。[方法]以文冠果仁为原料,采用索氏萃取法萃取文冠果籽油。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萃取文冠果籽油的工艺条件,考察溶剂种类、液料比、萃取回流次数等因素对文冠果籽油萃取率的影响。采用GC-MS方法分析文冠果籽油的组成。[结果]索氏法萃取文冠果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是:较合适的溶剂为乙醚,最佳液料比为5∶1(ml∶g),适宜的萃取回流次数为5次,在此条件下,文冠果籽油的萃取率为46.0%。文冠果籽油的主要成分为油酸、亚油酸、油菜酸和棕榈酸等。[结论]文冠果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6%,其种类比花生油和橄榄油更多,其中首次发现存在11,14-二十碳二烯酸,表明其作为高级食用油具有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8.
超临界CO_2萃取油茶籽油的工艺及其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油茶籽进行萃取,提取油茶籽油。考察了油茶籽平均粒径、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和萃取时间对油茶籽油萃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了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并对试验得到的油茶籽油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超临界CO2萃取油茶籽油的最佳实际工艺条件为:油茶籽平均粒径0.605mm、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50℃、CO2流量30L·h-1和萃取时间90min,最佳实际工艺条件下油茶籽油萃取率为91.17%。气相色谱分析表明,油茶籽油脂肪酸主要由5种脂肪酸组成,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88.28%。  相似文献   

19.
成江晨  白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3079-3080,3083
[目的]优化超临界CO2萃取芫荽籽油的工艺条件。[方法]通过单因子试验考察萃取压力、CO2流量、萃取时间以及萃取温度对芫荽籽油萃取率的影响。利用MATLAB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多项式拟合。[结果]对纯粹二次拟合模型进行拟合可信度的F检验,结果表明多项式各项对y线性关系极显著(P〈0.01),从而确定萃取压力、CO2流量、萃取时间以及萃取温度对萃取率影响的较为合理的拟合模型为纯粹二次多项式模型。将上述二次多项式代入MATLAB的无约束最优化工具,计算出超临界CO2萃取芫荽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是:萃取压力21.84MPa,CO2流量33.26 L/h,萃取时间142.90 min,萃取温度42.6℃,该条件下最佳萃取率为12.61%。[结论]超临界CO2萃取芫荽籽油工艺中,萃取压力、CO2流量、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对萃取率的影响是相互独立的,通过对各工艺条件的改变可以大幅度提高芫荽籽油萃取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确定超临界CO2萃取紫苏子油的单因素工艺参数。[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紫苏子油,通过4因素5水平试验,考察萃取温度、萃取压力、CO2流量、萃取时间对紫苏子出油率的影响。[结果]随着CO2流量的增加,出油率增大,CO2流量在25~30 L/h较合适。随着萃取温度的增加,出油率增大,萃取温度的适宜变化范围为35~40℃。随着萃取压力的增加,出油率增大,萃取压力在20~25 MPa较合适。随着萃取时间的增加,出油率增大,萃取时间的适宜变化范围为1.5~2.0 h。[结论]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紫苏子油的单因素试验最佳工艺参数为:CO2流量25~30 L/h,萃取温度35~40℃,萃取压力20~25 MPa,萃取时间1.5~2.0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