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样方调查法对福建省光泽县2个南方红豆杉群落(分别位于李坊乡杨里村后洋自然村、华桥乡古林村饶上自然村)的植物组成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个南方红豆杉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159种,隶属于127属76科,其中海拔480 m的后洋南方红豆杉群落中的常绿木本植物的物种数(60种)及其占总物种数的比例(59.41%)均大于海拔700 m的饶上南方红豆杉群落(57种、47.50%)。维管束植物热带分布属的数量在2个群落中均占优势,其百分比在后洋群落(63.29%)略高于饶上群落(57.78%),表明2个群落均具有明显的中亚热带森林植物区系特点。2个群落灌木层的植物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他层次,但南方红豆杉的幼苗幼树数量少,种群正处于衰退中。  相似文献   

2.
湖南阳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南方红豆杉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样方法,对湖南省阳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南方红豆杉植物群落进行调查,运用多样性指数,对其群落的组成,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南方红豆杉集中分布于阳明山一漯漕、二漯漕中山地带,多与其它树种混生;②该群落区系组成丰富,属于许多属的过渡地带,具有从中亚热带南部亚地带向北部亚地带过渡的特征;③阳明山南方红豆杉林划分为两种群落类型,即南方红豆杉-毛竹混交林、南方红豆杉-常绿阔叶树种混交林。  相似文献   

3.
应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及物种重要值等分析杠轿山天然南方红豆杉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该群落植被类型为南方红豆杉一沿海紫金牛一芒箕骨,群落类型为南方红豆杉+枫香+虎皮楠,群落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较大,均匀度较高。该群落为人工干扰(采伐)后形成,应加强保护,减少人为干扰,有利以南方红豆杉为主的稳定的森林群落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沙拐枣群落特征与生态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定量定性分析,对沙拐枣群落的组成成分及种的多样性、群落的外貌特征、垂直结构、分布格局和种间联结以及群落的演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拐枣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为2.5197、均匀度为0.8004,个体密度为8.89株/100m ̄2,群落盖度约1%;沙拐枣种群王泊松分布,天然更新能力强,呈入侵状态;群落演替表现为初期种的多样性较高而向顶极方向趋于减少;并根据群落密度提出了治沙栽植密度为74-111株/亩和封沙育草中对沙拐枣群落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5.
采用经典样方法对湖南芷江县南方红豆杉天然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及植物区系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 000 m2样地中共有维管植物46科70属79种,其中蕨类植物5科7属8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29科39属69种;群落分层明显,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中有乔木树种17种,其中南方红豆杉和毛竹的重要值分别为81.51和43.37,远远超过其他的15种乔木树种,南方红豆杉的优势种群的作用明显,是群落的基调树种,毛竹为主要伴生种;灌木层包括乔木的幼树和灌木类,共40种;草本层植物有24种。物种多样性指数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科属组成均以热带性成分为主,温带成分占有较大的比例,反映出该群落植物区系由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  相似文献   

6.
对湖北省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方红豆杉群落结构特征以及种群结构调查的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主要伴生种为壳斗科和山茶科的一些物种;该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都偏高,优势度相对较高;其生活型以包括藤本在内的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达75.90%;叶级以中型叶为主,占53.97%,小型叶次之,占36.51%;叶型以单叶占优势,达74.70%;叶质以纸质叶为主,占63.86%。南方红豆杉在群落水平结构上整体成聚集分布状态,垂直结构上明显分成3个亚层;种群更新良好,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以官港湿地草本植物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与内业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草本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活型、综合优势比、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种群分布格局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有物种20种,隶属于9个科,20个属,其中禾本科占25%,主要生活型为地面芽和1年生草本;狗尾草和碱蓬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多样性分析表明该群落物种多样性较高,分布较均匀,群落结构较稳定;种群分布格局中19种为集群分布,只有菟丝子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8.
福建龙栖山森林群落林窗边缘效应研究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5  
运用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标以及在边缘效应强度指数,对龙栖山森林群落林窗的边缘效应现象进行了研究。27个林窗样地不同部位上述指标的测定表明,用物种多样性指数测定的林窗边缘效应强度值为0.6 ̄2.5左右,而用生态优势度值测定的林窗边缘效应强度值为0.4 ̄1.3左右。棕这缘区由于边缘效应的作用有增大物种多样性的趋势,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经营管理提供  相似文献   

9.
经实地调查,利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Ripley’s K点格局方法对内蒙古地区沙拐枣群落多样性及其种群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沙拐枣群落共有种子植物51种,隶属于12科41属,种类组成贫乏,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优势度指数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不同地区沙拐枣种群分布格局整体呈集群分布,各地区种群聚集强度不同,为乌拉特后旗杭锦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鄂托克旗二连浩特。研究结果对沙拐枣生存现状、资源利用及保护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临安桐坑南方红豆杉群落区系组成和群落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临安桐坑南方红豆杉野生古群落进行研究,调查了群落组成,分析了群落的演替历史、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已使原始古群落成为—个孤岛,但天然更新良好,处于旺盛更替生长阶段,需要人为干预予以更有效的保护,促使该群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林业科学》2021,57(2)
【目的】分析河西走廊西段灌木群落结构特征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规律,探讨荒漠戈壁灌木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方法】以甘肃荒漠戈壁灌木群落为对象,在800~3 200 m的海拔范围内设置12个海拔梯度,探讨物种多样性沿海拔的变化特征。【结果】荒漠戈壁灌木群落类型沿海拔从低到高依次有沙拐枣+梭梭群落、泡泡刺群落、沙拐枣+泡泡刺群落、泡泡刺+红砂+沙拐枣+膜果麻黄群落、合头草+红砂群落、泡泡刺+红砂群落、合头草+盐爪爪+红砂群落、灌木亚菊+细枝盐爪爪群落、合头草群落、盐爪爪群落、盐爪爪+红砂群落、红砂群落,其中,红砂、合头草和泡泡刺等为分布范围较大的优势种;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沿海拔梯度从低到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型分布格局,最大值出现在海拔2 000~2 200 m内,其中,丰富度Gleason、Margalef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Wiener、Simpson指数随海拔上升表现出显著的单峰型格局(P0.05),海拔显著影响荒漠戈壁灌木群落的物种多样性(P0.05);虽然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与海拔极显著相关(P0.01),但物种多样性与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偏低,群落结构简单,物种组成稀少;大多数相邻海拔梯度间灌木群落的Jaccard相似水平较低。【结论】河西走廊西段荒漠戈壁以灌木为优势种的群落呈区域性的斑块状分布格局。不同海拔梯度内灌木群落的建群种都发生了变化。物种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呈先升后降的单峰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2.
《林业资源管理》2016,(2):68-73
基于对蟒河自然保护区内南方红豆杉分布群落的样地调查,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南方红豆杉群落的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南方红豆杉在群落中的重要值、Levins生态位宽度值以及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值均较大,表明其环境适应能力强,资源利用充分,在资源轴上的优势地位显著;2)南方红豆杉与其所处群落中生态位较宽的海州常山、鹅耳枥以及连翘的生态位相似性较大,但与它们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却不是很大,表明南方红豆杉与群落中其他物种在资源利用上呈现共享趋势,且不存在激烈的竞争;3)南方红豆杉群落中,其他物种之间存的竞争关系也较弱。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样方调查法对永胜县云南红豆杉分布区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个样方(共4200m^2)中,记录到维管植物104种,隶属41科75属;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来看,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H')、均匀度(E)、优势度(D)均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总体来看,7个样方相同层次的物种多样性差异较大;在调查地云南红豆杉作为伴生种出现于6种类型的群落中,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其中乔木层又可划分为2~3个亚层;主要树种多变石栎和云南红豆杉种群表现为衰退型种群。建议加强对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展云南红豆杉更新适宜环境研究,规划适宜地块进行人工繁育,扩大种群规模。  相似文献   

14.
鹅掌楸天然林与人工林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等物种多样性指标,对邛崃天台山的鹅掌楸人工林和通江县海鹰寺林场的鹅掌楸天然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鹅掌楸两种不同起源林分群落中合计有31种植物,隶属于26科30属,其中蕨类植物3科3属3种,裸子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物20科24属25种,天然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高于人工林;2)群落区系属级成分中,北温带分布类型的属占20.0%,其次是世界分布类型和旧世界热带分布类型各占13.33%,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洲际间断分布类型和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类型的属各占10.0%;3)在不同起源的鹅掌楸林分中,天然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与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人工林群落;4)在同一林分群落中,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群落层次间变化幅度,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穆棱东北红豆杉林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东北红豆杉系红豆杉属的第三纪孑遗的珍贵乔木,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本研究旨在分析东北红豆杉大样地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及东北红豆杉与其他主要树种的种间空间关联性,为进一步探讨东北红豆杉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群落维持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参照BCI(Barro Colorado Island)中50 hm2样地的技术规范,于2014年在黑龙江省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1块25 hm~2的固定监测样地,并对样地内DBH≥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每木调查。【结果】样地内木本植物共57种,其中乔木32种,灌木21种,藤本4种,隶属于22科38属,包括裸子植物2科4属6种、被子植物20科34属51种;所有树种的平均胸径为7.83 cm,物种丰富度为63 877株,当取样面积为21 hm2时所有物种全部出现;样地内所有个体的径级分布呈倒"J"型,其中东北红豆杉的径级分布呈正态分布型,毛榛呈"L"型,其余主要树种紫椴、色木槭、簇毛槭、青楷槭、枫桦、臭冷杉和红松均呈倒"J"型;在小于50 m的尺度内,紫椴、色木槭、毛榛、青楷槭和枫桦均呈聚集分布,臭冷杉、簇毛槭、东北红豆杉均呈先聚集分布,再随机分布,后均匀分布,红松呈在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间波动;东北红豆杉与色木槭的空间关联性在小尺度(1,3和5 m)上呈负相关,随着空间尺度增大呈相互独立,当空间尺度大于30 m时呈正相关,东北红豆杉与簇毛槭、青楷槭、枫桦、毛榛和红松的空间关联性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均呈负相关,东北红豆杉与臭冷杉在不同尺度上基本呈负相关,仅在个别尺度呈相互独立,东北红豆杉与紫椴在不同尺度上基本呈相互独立,仅个别尺度呈负相关。【结论】东北红豆杉林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大部分树种的更新良好,而东北红豆杉更新极差;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生境偏好,物种空间分布与生境紧密关联;红松、臭冷杉、紫椴、青楷槭、毛榛、枫桦、簇毛槭与东北红豆杉可能存在生态位分化。  相似文献   

16.
探究短期和中长期近自然经营下红松人工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区系成分与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为辽东半岛山区红松人工林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以近自然经营12 a和45 a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群落样地调查法记录样地物种信息,分析群落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研究表明:1)12 a群落中,共有高等植物29种,隶属于19科23属;45 a群落中,共有高等植物54科96属142种;2)随着红松生长发育,群落物种分布类型增加、物种数增加、分布范围扩大,物种分布类型中,物种数量分布情况为北温带分布>世界分布>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温带成分最多,世界成分次之,热带成分最少;3)红松群落从12 a经营到45 a仍然保持纯林状态,但群落物种多样性显著增强,正向演替趋势明显。红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周期很长,正向演替明显,短期经营群落生物多样性较低,直到经营中期生物多样性才显著增强,生态位和密度制约理论能很好解释红松人工林生态演替,对辽东半岛红松人工林恢复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遂川县的天然林、人工林中乔木层下的灌木层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分析其生态特征及空间分布,得出天然林中灌木层的组成复杂,植物种类为49种,人工林中组成结构简单,植物种类40种,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3-4.0307、1.6-2.0574。天然林下的灌木之间表现出更为集群的分布,而人工林中的灌木是随机的分布(物种之间的联结系数小并且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燕山东段森林群落及灌木群落枯落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燕山东段森林群落枯落物现存量平均为4.35-28.67t/hm^2,以山杨混交林、松栎混交林、椴树混交林最高,栎林和油松林次之,侧柏林最低。灌木群落枯落物现存量平均为4.15-18.94t/hm^2,低于森林群落。森林枯落物现存量受树种组成、年龄、立地条件及人为干扰的影响。其中,人为干扰影响最大,几乎使枯落物损失殆尽。森林枯落物营养元素总贮量0.176-1.534t/hm^2,最大贮水量3.9-5  相似文献   

19.
基于奇乾山地樟子松群落的野外调查,分析了奇乾樟子松群落特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物种多样性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奇乾山地樟子松林密度分别为830株/hm2、780株/hm2、580株/hm2.樟子松群落直径分布为单峰和多峰分布,树高分布为单峰山状和多峰山状分布2种形式;(2)奇乾山地樟子松3块样地种群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3)奇乾山地樟子松群落丰富度指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多样性指数规律: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均匀度指数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20.
通过样方调查,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DCCA排序方法,并结合种间联结、种间协变和系统聚类分析,对藏东南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川滇高山栎群落物种数(丰富度)随海拔增高而降低,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即中度干扰)、较大的林分郁闭度和较矮的林冠层有利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另外干旱河谷现象对群落物种多样性格局也有影响。2)群落各层次间物种多样性呈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特征。3)群落种间较高的正负关联比理论上说明川滇高山栎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生态习性和分布差异造就了种间的联结和协变格局。海拔梯度和年均降水量是影响各种群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4)结合种-环境DCCA排序结果、种间关系和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川滇高山栎群落中除川滇高山栎之外的48个主要物种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