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尾松毛虫越冬代虫口调查样树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典型样树,调查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越冬代虫口数量,作为预测当年虫口发生量的依据,可准确判断是否采取预防措施,控制越冬代虫口的数量,有效地防止第1代虫口数量剧增。  相似文献   

2.
从抽样单位的选择入手,调查和分析了马尾松毛虫越冬代恢复取食Ⅳ龄幼虫在寄主上的垂直分布规律,研究得出的中,高虫口密度发生量测报模式,估计算林分虫口发生量在虫情级3级(10条/株)以上时,预报准确度为80%~90%。  相似文献   

3.
越冬马尾松毛虫幼虫蛰伏树干调查查准、查清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幼虫基数是指导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中龄林以上的马尾松林分内,碍于林木数量大、树干高等原因,给调查越冬虫口基数尤其是蛰伏树干2m以上的幼虫数量带来很大困难。多年来,我们对越冬马尾松毛虫蛰伏树干幼...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总结有关马尾松毛虫的科研成果和实际经验,建立了反映了马尾松毛虫,松林、自然条件与环境状况,人类社会行之间本质关系的结构模型,通过对影响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因子的分析,提炼及数量化表示,建立了马尾松志虫时间域及空间域种群动态模型,两者结合可以对松毛虫群种动态进行系统模拟,预测松毛虫的发生量、发生面积及分布状况,以安徽省潜山县黄铺试验区调查数据验证此模型,与松毛虫实际发生规律吻合。  相似文献   

5.
利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是一项重要的生物防治措施,在我区桂北地区由于春季常为低温多雨天气,白僵菌的防治效果不稳定,为了进一步研究白僵菌在桂北的应用效果,1986~1990年在桂北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全州县综合防治示范区,对越冬前、越冬后和第一代马尾松毛虫进行放菌和用菌量等试验,并对白僵病的流行作了广泛的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毛虫是湘乡市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2017年度,本试验通过频振式诱虫灯诱集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成虫进行种群动态监测,结果表明:5月30日是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成虫上灯的高峰期,用期距法预测第一代3龄幼虫高峰期为6月19日,为最佳防治时期。有效基数法和危害程度预测数据均表明湘乡市月山镇群乐村2017年第一代马尾松毛虫虫口基数过大,建议提前做好防治准备工作,避免翌年越冬代幼虫暴发成灾。  相似文献   

7.
灰色系统理论在森林害虫测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黄脊竹蝗及马尾松毛虫历年统计资源分析,建立了这两种害虫的发生量、发生期及发生程度的测报模型。并用该模型马尾松毛虫的发生进行了中、长期预测预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马尾松毛虫越冬前,后分别用低于常规浓度的2.5%溴氰菊酯、21%增效氯马工液防治马尾松毛虫,越冬前的效果明显优于越冬后。  相似文献   

9.
为准确简便掌握马尾松毛虫的生活变化规律和发生量,本文选用了八块有代表性的样地,采用剪枝抽样松针以千克鲜重为单位,对马尾松毛虫茧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松毛虫茧分布属聚集分布,剪枝调查能达到较高精度,简便易行,在现实中有一定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毛虫发生量的混沌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非线性动力学为基础,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和前馈网络模型建模的方法分析马尾松毛虫发生量的复杂性动态。前馈网络模型估计的最大Lyapunov指数为0.155 1,说明马尾松毛虫发生量序列存在混沌现象。马尾松毛虫当代的种群大小与前一代或前几代的种群大小密切相关,因而可用重构相空间的方法以前一代来预测下一代。  相似文献   

11.
赤眼蜂大面积防治不同类型区马尾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分析了赤眼蜂大面积防治不同发生类型区(丘陵区、山区和越冬代、第三代)马尾松毛虫的试验情况,发现利用赤眼蜂对丘陵区越冬代马尾松毛虫进行规模防治效果最佳,其次是山区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对第三代松毛虫的防治,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从1986—1987年运用20W黑光灯较好地对马尾松毛虫成、幼虫的发生期、发生量及单株虫口数进行了测报,方法简便易行,可供测报马尾松毛虫虫情参考.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毛虫发生量预测预报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临海市历年松毛虫发生量及有关气象资料,分别将越冬后恢复取食期(即越冬代)和第1代松毛虫幼虫的发生量作为预报量,根据“相关系数法”筛选出预报因子后,采用“多因子简化综合相关法”和“模糊列联表法”进行预报。经回归检验,其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吻合程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毛虫雌蛾具有较强释放性信息素的能力.为此,我们利用这一特性进行了马尾松毛虫发生期和发生量测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毛虫计算机预测预报系统—FIMS-1,是在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系统模型基础上建立的。该系统能够模拟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及空间区域的迁移扩散,能估算马尾松毛虫对针叶造成的损夫,进而可以对马尾松毛虫发生量、发生地、发生面积及针叶被害程度进行预测。为马尾松毛虫的综合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通用性、显示的直观性及预测预报输入要求的灵活性,非常适于在广大林区推广。用安徽省潜山县黄埔试验点数据输入该系统,运行结果与该地松毛虫发生规律基本吻合,说明该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在马尾松毛虫越冬前、后分别用低于常规浓度的2.5%溴氰菊酯、21%增效氰马药液防治马尾松毛虫,越冬前的效果明显优于越冬后。  相似文献   

17.
<正> 马尾松毛虫 Dendrolimus punctatusWalker 是豫南马尾松林的主要害虫。为了弄清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在林内空间分布的特点,正确地指导虫情调查和防治工作,我们于1985年3月在信阳县谭家河乡席家岭林区,对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将室内自然温度饲养的第2代马尾松毛虫成虫所产的卵孵化后收集幼虫,分别以自然温度和加温饲养越冬。结果表明,通过加温的方法马尾松毛虫在室内可以继代饲养,室内自然温度越冬饲养1代过程中可以加温饲养3代,加温饲养的马尾松毛虫成虫的产卵量和孵化率与越冬代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25%灭幼脲3号悬浮剂防治马尾松毛虫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毛虫(Dendrolinus punctatus)是我省森林的主要害虫之一,常规喷施化学农药不仅提高了马尾松毛虫的抗药性,而且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为了探索在生产实际中使用仿生制剂防治其危害,于2002年使用25%灭幼脲3号悬浮剂对越冬代马尾松毛虫进行了防治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马尾松毛虫是我国南方马尾松林的主要害虫,研究马尾松毛虫的空间格局,对于深入了解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选择、确定合适的估计种群密度的抽样调查方法和该虫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种群消长的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通过对衢州市开元寺、荆溪、横路、华墅的马尾松林和马尾松毛虫(1984)第一、第二代、越冬前、越冬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