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2003年在江苏省滨海县进行主养异育银鲫池塘套养黄颡鱼试验示范与推广,2002年试验示范、推广套养黄颡鱼3080亩,共增产黄颡鱼9.85万kg,亩增产黄颡鱼32.0kg,新增总产值196.8万元,增效131.08万元;2003年示范、推广套养黄颡鱼6680亩,共增产黄颡鱼23.3万kg,亩增黄颡鱼34.9kg,新增总产值466.4万元,增效294.4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黄颡鱼为鲶形目、鲶科、黄颡鱼属。该鱼属底栖杂食性、小型淡水经济鱼类,肉质鲜嫩,少细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目前市场上深受消费者欢迎,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养殖黄颡鱼。2006年,松溪县水技站在南门鱼场进行了5亩池塘使用浮水性配合饲料养殖黄颡鱼的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1999年4-11月利用2.3亩池塘进行黄颡鱼主养试验,获黄颡鱼成鱼737.5kg,链鱼种470kg,亩获利润10232.6元,投入产出比1:2.4。  相似文献   

4.
苏雪红 《内陆水产》2006,31(4):15-16
黄颡鱼俗称黄鮟,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无肌间刺。近年来,市场需求日渐增大,其在自然水体中的资源不断减退,因而开展黄颡鱼的人工养殖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为了更好地推广这一名优品种.2003年。2004年我站在实施《黄颡鱼人工繁殖及批量育苗技术研究》项目的同时,开展不同模式养殖黄颡鱼技术生产试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黄颡鱼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颡鱼在分类学上属于鲶形目、鳞科、颡鱼属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近年来,黄颡鱼养殖已经成为淡水养殖业的一个新亮点。 一、单养1.池塘选择与清整消毒。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无污染的鱼池;要求每口池塘面积2~10亩,池塘水深在1.5~2.5m,配备增氧机等机械设备。清除过多淤泥后再进行清整消毒。  相似文献   

6.
黄颡鱼因具有肉质细嫩,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适应能力强,易高产养殖等特点,现已成为淡水养殖的重要品种,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笔者2004年在本所淡水试验站进行了黄颡鱼苗种培育试验,于6月10日引进体长2.0cm黄颡鱼苗种1万尾,放入工厂化车间内的水泥池中培育,30日后,苗种平均体长4.6cm,成活率78%,分别高出设计指标15%和13%。  相似文献   

7.
张鹏  赵库 《中国水产》2009,(3):55-56
黄颡鱼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是我国淡水商品鱼为数不多的出口鱼类。近年来,黄颡鱼养殖已成为我国淡水养殖的热点之一,全国已有二十几个省市开展了养殖,面积已达到数万亩,但产量只有数十万吨。种苗供应不足、饲养中疾病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如黄颡鱼夏花养殖“大肚子”病的流行,一旦发病其成活率在30%~70%,甚至绝塘。经过2006、2007、2008年连续几年的黄颡鱼苗种的养殖,对黄颡鱼苗种养殖阶段“大肚子”病的防治取得了一定效果,供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蕲春县是湖北省水产养殖大县,水产养殖技术基础好,在水库、河道、池塘种青养鱼方面具有特色。在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的推动下,蕲春县方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依托华中农业大学、蕲春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黄冈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技术力量,开展池塘主养黄颡鱼"黄优1号"生态、高效、健康养殖技术试验示范、技术集成与推广,目前带动全县黄颡鱼养殖面积达到1 500多亩。通过分级饲养、精准投喂、注重内外保健等综合措施,合作社200亩试验示范池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20年10月5日,合作社对黄颡鱼"黄优1号"养殖试验示范池塘进行了测产验收,亩产平均规格110.2克/尾黄颡鱼1 983.61千克,养殖成活率90%,亩产值39 672元,亩投入21 200元,亩效益18 472元。现将养殖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受省科技厅委托,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由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夏德全院士为鉴定委员会主任、上海水产大学王武教授(博导)为鉴定委员会副主任组成的专家组,于2002年12月26日对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主持承担的“黄颡鱼引种繁育及推广养殖项目”(水产P99502)进行鉴定。与会专家听取了项目介绍,审阅有关材料,经质疑和讨论,一致同意通过鉴定。认为该项目已完成和超额完成合同所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绘制了黄颡鱼的胚胎发育图谱,创立了黄颡鱼全人工繁殖新工艺,达到了规模化生产的技术要求;在黄颡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胚胎…  相似文献   

10.
正近几年调查表明,养殖户从外地购进规格较大(4~5公分以上)的黄颡鱼种苗进行养殖,由于经过长途运输和地域环境差异,会影响养殖的成活率,而且养殖成本较高。为了提高黄颡鱼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经多年实践和跟踪分析,总结黄颡鱼高产高效健康养殖技术以供读者参考。一、投苗前准备1.养殖基本条件:淡水水源丰富,最好无污染;池塘面积5~10亩,水深保持1.5~2米,底质平整,无或少淤泥,池塘进排水系统完善,  相似文献   

11.
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野生黄颡鱼成熟亲本通过人工催产、授精、孵化等措施,进行黄颡鱼人工繁殖。2001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催产率平均为73.6%,受精率平均为72.7%,孵化率平均为76.8%。生产1.0--1.5cm苗种316万尾。  相似文献   

12.
黄颡鱼人工繁殖及批量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福建省尤溪县大力开展网箱养殖黄颡鱼,并使黄颡鱼成为品种结构调整的主要名优鱼类之一。为了加快黄颡鱼的养殖推广,解决苗种依靠外调的被动局面,我们于2003年-2004年承担了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下达的“黄颡鱼人工繁殖及批量育苗技术研究”项目,2003年人工繁殖获得成功,2004年达到批量育苗的规模,现将2年来的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张嘉君 《内陆水产》2005,30(4):14-15
瓦氏黄颡鱼亦称江黄颡鱼,分类上属于鲇形目.黄颡鱼属.是淡水中小型经济鱼类。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鳞,营养丰富,无肌间刺.倍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瓦氏黄颡鱼的天然资源日益减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004年笔者采用网箱养殖方式.在相同的饲养管理下.设计不同密度对照其生长情况与经济效益关系.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黄颡鱼俗称黄姑子、黄鼓鱼、昂刺、昂公等,已经成为继"四大家鱼"、鳜鱼、黑鱼及鲈鱼之外的重要淡水养殖鱼类。为了开发、优化黄颡鱼新的养殖模式,笔者于2016年在上海市青浦区某合作社开展了黄颡鱼养殖池塘混养甲鱼的养殖技术试验,现将主要经验介绍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池塘试验池塘面积10亩,最深水位2.0米,底质黏性土壤,池底从进水口向排水口倾  相似文献   

15.
黄颡鱼又名黄腊丁、黄骨鱼等,隶属于鲶形目、黄颡鱼属,是我国江河湖泊中小型经济鱼类。黄颡鱼含肉率高,无肌间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养殖者和消费者的青睐,也是目前具发展潜力的淡水养殖品种。一、育苗前的准备1.选择池塘选择面积为2~5亩的小池塘,水源要充足  相似文献   

16.
黄颡鱼耳石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巧情  刘俊  黄维 《水利渔业》2005,25(3):15-16
研究了黄颡鱼耳石的形态结构,并统计了黄颡鱼体长与耳石大半径的关系,两者回归方程为L=5.9249 6.8353R,复相关系数r=0.91。黄颡鱼体长和体重相关公式为W=0.0022L^3.4274。同时退算出黄颡鱼1龄、2龄和3龄时的平均体长分别为17、24.5、29.9cm,均比对应的实际体长小,符合李氏现象。  相似文献   

17.
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属优质水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作为淡水性鱼类,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养殖技术成熟,市场价格高,经济效益好,可在各类水域中养殖,具有很好的养殖前景。现将黄颡鱼的高产健康养殖技术介绍如下:1池塘条件黄颡鱼喜欢清澈洁净的水质,对生态条件要求较高,因此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注排水方便的池塘,面积1333-3333m^2(2~5亩),池底平坦,水深1.5-1.8m,池塘进水口用30目筛绢网过滤,以防野杂鱼等敌害生物进入。  相似文献   

18.
黄颡鱼是近年在山东发展起来的淡水养殖新品种,俗称“黄嘎牙”或“黄腊丁”。作为一种新开发的水产养殖品种,黄颡鱼病害防治技术尚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一些疾病发病机理不明确,当病害一旦发生,其危害往往形成较大损失。现就2012年6月发生的一个黄颡鱼肠炎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破坏、滥捕等原因,野生黄颡鱼资源不断减少,而人们对黄颡鱼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因此带动了人工养殖市场的走俏。一、浙江省黄颡鱼概况作为淡水养殖的主推品种,黄颡鱼在浙江的养殖发展迅速,养殖产量从2015年的5.6万吨平均每年以约20%的速度增长,至2019年养殖产量增加约1.2倍。2019年养殖面积约8.7万亩,养殖产量达到12.2万吨,占全国的22.7%,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湖北省。  相似文献   

20.
2005,2006年在黑龙江省肇东市涝洲镇新江村渔场进行了黄颡鱼规模化繁殖试验,共催产黄颡鱼亲鱼2736组,获得受精卵724.5万粒,孵化鱼苗489.3万尾,平均催产率87.3%、受精率85.1%、孵化率8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