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四头瘘管荷斯坦牛为试验动物,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用不同水平的葡萄糖、不同的含水量、不同加热温度处理豆粕,采用尼龙袋法测定各组豆粕的瘤胃降解率,以含不同降解率的豆粕为蛋白质饲料配制成四种TMR日粮,即对照组日粮(豆粕降解率为51.94%)、高降解率豆粕日粮-HD组(豆粕降解率为40.85%)、中等降解率豆粕日粮-MD组(豆粕降解率为38.98%)、低降解率豆粕日粮-LD组(豆粕降解率为28.21%),探讨葡萄糖处理豆粕对奶牛瘤胃内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含不同降解率豆粕的TMR日粮对奶牛瘤胃内环境有影响,随日粮中豆粕降解率的降低,瘤胃pH值增加,氨氮浓度降低,总VFA浓度下降,乙酸浓度升高,丙酸浓度降低,丁酸浓度显著降低(P0.05),乙酸∶丙酸比值有增加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VFA组成中乙酸比例显著增加(P0.05),丙酸比例有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2.
不同NFC/NDF饲粮和硫胺素对奶牛瘤胃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和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饲粮和硫胺素对荷斯坦奶牛瘤胃代谢的影响。选用3头健康状况良好且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采用3×3完全拉丁方试验设计。试验分3期进行,每期23 d,每期中预试期20 d,正试期3 d;3个试验组分别饲喂NFC/NDF为1.41(精粗比5∶5)、NFC/NDF为2.01(精粗比7∶3)、NFC/NDF为2.01(精粗比7∶3)+180 mg/kg硫胺素的试验饲粮。结果表明:提高饲粮NFC/NDF,瘤胃液pH显著降低(P<0.05),氨态氮(NH3-N)浓度显著或极显著上升(P<0.05或P<0.01),乳酸浓度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乙酸比例(P<0.05)、乙酸/丙酸(P<0.05或P<0.01)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丙酸、丁酸比例显著或极显著上升(P<0.05或P<0.01)。高NFC/NDF饲粮添加硫胺素后,瘤胃液pH有升高趋势,差异不显著(P>0.05),NH3-N浓度显著降低(P<0.05),乳酸浓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乙酸比例和乙酸/丙酸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丙酸比例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由此可见,饲粮NFC/NDF的增加能够诱导瘘管奶牛产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添加180 mg/kg硫胺素能够缓解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精粗比饲粮条件下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的变化。选择24头健康、体重相近、胎次相同、产后3周左右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头),分别饲喂高精粗比饲粮(60∶40,HC组)和低精粗比饲粮(40∶60,LC组),试验期为45 d。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HC组奶牛瘤胃液丙酸比例极显著高于LC组(P<0.01),乙酸/丙酸极显著低于LC组(P<0.01)。2)HC组奶牛瘤胃细菌操作分类单元数量极显著低于LC组(P<0.01)。3)LC组的Ace指数、Chao1指数显著高于HC组(P<0.05),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极显著高于HC组(P<0.01)。4)LC组奶牛瘤胃中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纤维杆菌门、疣微菌门、SR1、软壁菌门、TM7、黏胶球形菌门、迷踪菌门丰度极显著高于HC组(P<0.01),HC组奶牛瘤胃中变形菌门、螺旋菌门丰度极显著高于LC组(P<0.01)。5)LC组奶牛瘤胃中纤维杆菌属、瘤胃球菌属、琥珀酸菌属、甲烷短杆菌属、BF311丰度极显著高于HC组(P<0.01),丁酸弧菌属丰度显著高于HC组(P<0.05);HC组奶牛瘤胃中密螺旋菌属、粪球菌属、Shuttleworthia丰度极显著高于LC组(P<0.01),vadinCA11丰度显著高于LC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精粗比显著影响了奶牛瘤胃中细菌总数和多样性。高精粗比饲粮条件下,瘤胃中纤维降解菌的生长受到抑制,促进了瘤胃中产酸菌的增殖,从而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体外培养技术,研究了葡萄渣添加水平和水稻秸秆对牛瘤胃发酵气体动力学、消化率和发酵特性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试验因素为2×4阶乘,即两种类型的水稻秸秆(3%尿素处理和未处理),4种(0、2、4、6%)葡萄渣添加水平。结果表明,在底物中添加2%、4%和6%的葡萄渣显著影响气体动力学(P<0.05),但显著降低了累积气体产量(P<0.05)。在体外,尿素处理秸秆添加2%葡萄渣有较高的消化率(P<0.05),同时尿素处理组添加葡萄渣较其他组显著提高微生物含量(P<0.05)。添加葡萄渣可显著增加挥发性脂肪酸总浓度,尤其是丙酸(P<0.05),而甲烷产量显著降低(P<0.05)。添加葡萄渣后细菌数量增加,原生动物数量减少(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用3%尿素处理水稻秸秆,再添加2%葡萄渣可以改善体外气体动力学、消化率、丙酸、挥发性脂肪酸总量浓度和细菌数量,同时降低乙酸与丙酸的比例、原生动物数量和甲烷产量,结果揭示了葡萄渣可以提高瘤胃发酵的潜力,并有可能提高反刍动物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5.
试验选择带有永久瘤胃瘘管的辽宁绒山羊羯羊9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研究日粮NDF水平(59.5%、54.6%、49.69%)对绒山羊瘤胃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及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DF水平的降低,乙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丙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乙酸比例显著降低(P<0.05),丙酸的比例显著升高(P<0.05)。丁酸浓度和丁酸的比例没有显著变化(P>0.05)。各种酸浓度及其比例与NDF水平有着比较好的线性回归关系:乙酸浓度=16.21-17.99NDF(n=9,R2=0.55,P<0.05),丙酸浓度=33.39-43.97NDF(n=9,R2=0.68,P<0.01),乙酸比例=51.77+51.61NDF(n=9,R2=0.52,P<0.05),丙酸比例=29.09-31.06NDF(n=9,R2=0.49,P<0.05)。绒山羊日粮NDF含量为50%左右时瘤胃的发酵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4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和颈动脉插管的泌乳中后期文登奶山羊,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试验处理为瘤胃连续灌注4种不同比例的混合挥发性脂肪酸(VFA)溶液,4种灌注液的乙酸/丙酸/丁酸摩尔比依次为:75:15:10(VFA1),65 : 25:10(VFA2),55:35;10(VFA3)和45 : 45 :10(VFA4).日粮(精粗比为45:55)制作为颗粒料,每2 h自动饲喂1次,瘤胃灌注的VFA按奶山羊维持需要的30%确定.研究表明,灌注液对奶产量、乳糖的影响不显著(P>0.05),高丙酸灌注组乳脂率、乳脂量显著下降(P<0.05);血浆胰岛素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血糖浓度处理间无显著变化(P>0.05).随灌注液丙酸摩尔比的升高,颈动脉血浆乙酸、NEFA、BHBA浓度下降(P<0.05),丙酸浓度上升(P<0.05),TG和丁酸浓度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动脉血浆BHBA、NEFA、TG和丁酸的乳腺吸收率降低(P<0.01),丙酸的乳腺吸收率升高(P<0.01),乙酸的乳腺吸收率未出现显著变化(P>0.1).随灌注液丙酸摩尔比的升高,乳脂中中链脂肪酸(C10-C16)和中短链脂肪酸(CA-C16)的含量呈上升趋势(P<0.05),长链脂肪酸(≥C16)的含量呈下降趋势(P<0.05),其中VFAl组C10-C16及CA-C16含量均低于其它3组(P<0.05),≥C16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Trans-10,cis-12CLA无显著变化(P>0.05).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瘤胃灌注VFAs混合液的丙酸摩尔比可引起乳脂率的降低,抑制乳腺对NEFA的吸收,增加乳脂中CA-C16脂肪酸的比例,降低≥C16脂肪酸的比例.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精粗比对活体外瘤胃发酵和烟酸、烟酰胺合成的影响。以4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荷斯坦阉公牛作为瘤胃液供体,选用淀粉、微晶纤维素、酪蛋白3种成分配制成相同粗蛋白质水平(13.5%,DM)和不同精粗比(30:70、50:50、70:30,DM)的3种纯合日粮作为发酵底物。应用人工瘤胃体外产气量法进行培养发酵并测定产气量、挥发酸及发酵液中烟酸、烟酰胺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提高日粮精粗比可极显著降低发酵液pH、乙酸/丙酸摩尔比、乙酸摩尔比(L,P<0.01),显著降低氨态氮浓度(L,P<0.05),但却极显著增加72 h产气量、总挥发酸浓度、丙酸和丁酸摩尔比(L,P<0.01)。随日粮精粗比的提高,瘤胃发酵液中总烟酸(烟酸+烟酰胺)、烟酰胺浓度在24和48 h均呈线性增加(L,0.050.10)。由此得出,日粮精粗比可改变活体外瘤胃发酵模式和影响瘤胃微生物合成总烟酸和烟酰胺,且随日粮精粗比的上升,瘤胃合成总烟酸、烟酰胺的数量呈线性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8.
试验研究日粮添加复合异位酸对山羊瘤胃消化代谢的影响。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选用3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和十二指肠近端瘘管,平均体重为(25.4±0.75)kg的健康麻城黑山羊为试验动物。I组为空白对照,饲喂基础日粮I;II、II组分别饲喂含0.3%和0.6%复合异位酸(钠盐形式)的试验日粮。采用Co-EDTA标记法测定小肠食糜流通量。结果表明:各组瘤胃液pH差异不显著(P>0.05)I;I组NH3-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显著提高了瘤胃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P<0.05)并极显著提高了丁酸浓度(P<0.01),极显著提高了中性洗涤纤维(NDF)前胃消失量和消失率33.55%和12.25%(P<0.01);与对照组相比I,II组显著提高了瘤胃乙酸、TVFA浓度和乙酸/丙酸(P<0.05),并极显著提高了丁酸浓度(P<0.01),显著提高了NDF前胃消失率8.19%(P<0.05)。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采用3×4两因素设计,在饲粮中分别设置低、中、高三个蛋白质水平和0、3%、6%和9%的过瘤胃脂肪含量,共形成12组饲粮。蛋白质水平/过瘤胃脂肪分别为:低/0(1组)、低/3%(2组)、低/6%(3组)、低/9%(4组)、中/0(5组)、中/3%(6组)、中/6%(7组)、中/9%(8组)、高/0(9组)、高/3%(10组)、高/6%(11组)、高/9%(12组)。通过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模拟人工瘤胃,对12组饲粮进行消化降解,测定过瘤胃脂肪对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不同蛋白质和过瘤胃脂肪水平对瘤胃pH无影响;第12组的瘤胃氨态氮浓度极显著高于1、2、3、4和9组(P<0.01),显著高于5、6、7和10组(P<0.05),8和11组显著高于1、2、3、4和9组(P<0.05);11组的乙酸浓度极显著高于1、6、7、8和9组(P<0.01),显著高于2和5组(P<0.05),3、4、10和12组显著高于1、6、7、8和9组(P<0.05);12组的丙酸浓度极显著高于6组(P<0.01),显著高于5和7组(P<0.05);2、3、10、11和12组总酸浓度极显著高于6和7组(P<0.01),显著高于5和9组(P<0.05),1、4、8组总酸浓度显著高于6和7组(P<0.05);11组乙酸/丙酸值极显著高于1、2、8和12组(P<0.01),显著高于4、6、7和9组(P<0.05),3、5和10组乙酸/丙酸值显著高于1、2、8和12组(P<0.05)。由上述结果得出,过瘤胃脂肪最佳添加量为中蛋白质水平下的6%。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对肉用绵羊瘤胃pH、氨态氮和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选用(47.21±1.01)kg安装有瘤胃瘘管的杜泊羊(♂)×小尾寒羊(♀)杂交1代肉用公羊12只,采用12×4不完全拉丁方设计,试验分4期进行,每期16 d,分别饲喂NFC/NDF为0.25、0.34、0.36、0.52、0.60、0.80、0.87、1.13、1.30、1.58、2.17和2.49的12种饲粮.结果表明:随着NFC/NDF的增加,试验羊瘤胃pH极显著线性降低(P<0.01),氨态氮浓度极显著线性增加(P<0.01),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及丁酸比例呈显著三次曲线变化(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中的丙酸、戊酸和异戊酸比例极显著线性增加(P<0.01),乙酸比例和乙酸/丙酸极显著线性降低(P<0.01).由此可见,饲粮NFC/NDF对瘤胃pH、氨态氮和挥发性脂肪酸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硒和维生素E对西门塔尔牛瘤胃发酵和尿嘌呤衍生物含量的影响。选用4头5岁、平均体重为(500±20)kg的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西门塔尔阉牛,采用4×4两因素随机试验设计,以玉米青贮和精料补充料为基础饲粮,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0.1、0.2和0.3 mg/kg硒和0、30、60和90 IU/kg的维生素E,共形成16组饲粮,硒水平(mg/kg)/维生素E水平(IU/kg)分别为0/0(1组)、0.1/0(2组)、0.2/0(3组)、0.3/0(4组)、0/30(5组)、0.1/30(6组)、0.2/30(7组)、0.3/30(8组)、0/60(9组)、0.1/60(10组)、0.2/60(11组)、0.3/60(12组)、0/90(13组)、0.1/90(14组)、0.2/90(15组)、0.3/90(16组)。结果表明:1)瘤胃pH 4、8、12组显著低于1、5、9、13组(P<0.05);氨态氮含量1~4组与9~16组,5~8组与12~16组之间分别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5~8组显著高于9~11组(P<0.05);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8、12组显著高于1组(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8、12、14组显著高于5、9、13组(P<0.05)。2)玉米秸秆有机物质的瘤胃降解率4、8、12、14组极显著高于1、2、3组(P<0.01),显著高于5、6、9、13组(P<0.05);中性洗涤纤维的瘤胃降解率4、8、12、16组极显著高于1、3、5、9、13组(P<0.01);酸性洗涤纤维的瘤胃降解率8和12组极显著高于1、3、5、9、11、13、14、15组(P<0.01)。3)精料补充料有机物质的瘤胃降解率14组显著高于1组(P<0.05);粗蛋白质的瘤胃降解率4组显著高于10组(P<0.05)。4)尿囊素和尿酸含量8、12、14组显著高于1组(P<0.05);尿嘌呤衍生物含量8组极显著高于1组(P<0.01),12和14组显著高于1组(P<0.05)。综上所述,添加硒和维生素E促进了瘤胃发酵,提高了尿嘌呤衍生物含量,适宜添加水平分别为0.3 mg/kg、30 IU/kg。  相似文献   

12.
试验通过体外培养法研究日粮中添加苜蓿皂苷对山羊瘤胃微生物发酵功能的影响。试验分5组,各组苜蓿皂苷的添加水平分别为基础底物(2g)的0(对照组)、1%、2%、3%及4%,每组3个重复,体外厌氧培养24h,并分别测定各处理组pH值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添加苜蓿皂苷未对培养液pH值产生显著影响;添加1%~4%的苜蓿皂苷可极显著提高培养液中乙酸、丙酸浓度(P<0.01);添加1%的苜蓿皂苷可极显著提高丁酸浓度(P<0.01),2%组可显著提高丁酸浓度(P<0.05);各苜蓿皂苷添加组中乙酸/丙酸的比例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添加1%~4%的苜蓿皂苷可改善瘤胃发酵模式,提高反刍动物对发酵终产物的利用率,且添加1%的苜蓿皂苷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不同NDF/NFE比的日粮对山羊瘤胃发酵参数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4只(35±2.5)kg装有瘤胃瘘管的徐淮白山羊,采用拉丁方试验设计,饲喂NDF/NFE分别为1.46(A组)、1.2(5 B组)、1.0(3 C组)、0.8(2 D组)的4种日粮,研究其对瘤胃内环境参数的昼夜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瘤胃pH随NDF/NFE的降低而降低,由A组的6.37降至D组的5.86;②乙酸浓度以B组最高,极显著(P<0.01)高于A、C和D组,A、C、D 3组则依次降低(P>0.05);丙酸浓度以B、D两组较高,极显著(P<0.01)高于A和C组;丁酸浓度随NDF/NFE降低而升高,D组最高,极显著(P<0.01)高于C和B组;总VFA浓度B组最高,极显著(P<0.01)高于D组,显著(P<0.05)高于A、C组;乙酸/丙酸比随NDF/NFE比的降低而减小,A组极显著(P<0.01)大于B、C和D组;③瘤胃氨态氮平均浓度随日粮NDF/NFE比的降低而升高,由A组的8.37mg/dL升至D组的13.71mg/dL。  相似文献   

14.
酵母培养物对内蒙古白绒山羊瘤胃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选择12只年龄相同的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半同胞羯羊,按体重配对原则分为4组,其中A1、A3处理组饲喂精粗比为3∶7的基础日粮,B1、B2处理组饲喂精粗比为2∶8的基础日粮。采用自身对照试验方法,对照期饲喂基础日粮,试验期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酵母培养物(YC)。各处理YC添加量A1为2.0%;A3为3.0%;B1为2.0%;B2为2.5%。结果表明:添加YC极显著(P<0.01)降低A3和B1处理瘤胃NH3-N浓度,极显著(P<0.01)提高A1处理的瘤胃NH3-N浓度。添加YC能显著(P<0.05)提高绒山羊瘤胃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浓度,总VFA浓度得到极显著(P<0.01)提高;对乙酸/丙酸比没有显著影响。显著提高B1和B2处理菌体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5.
不同日粮对奶牛瘤胃发酵模式及泌乳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4头安装永久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的泌乳奶牛(体重为483 kg±21 kg,泌乳日龄为175 d±6 d),研究4种日粮,分别为30∶70CW(粗料由羊草组成)、30∶70CCA(粗料为玉米青贮+苜蓿+羊草混合型)、50∶50CCA、65∶35CCA日粮对泌乳奶牛瘤胃内pH、NH3 N浓度、VFA的动态变化及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4×4拉丁方设计,每期23 d。结果表明,精粗比为65∶35CCA日粮条件下奶牛瘤胃内pH显著低于其它组(P<0 01), 65∶35CCA及50∶50CCA日粮组瘤胃内NH3 N浓度显著高于精粗比30∶70 日粮组(P<0 01),瘤胃内乙酸浓度随精料比例的提高而降低(P= 0 10),丙酸浓度、丁酸浓度及乙酸/丙酸比例差异均为极显著(P<0 01);在不同精粗比日粮条件下,乳脂率差异显著(P<0 01),以30∶70CCA组为最高;产奶量、乳蛋白率及非乳脂固形物含量均呈极显著差异(P<0 01),均以高精料组65∶35CCA组为最高。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利用长期人工瘤胃系统——Rusitec系统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中添加壳聚糖对体外瘤胃发酵甲烷产量和发酵特性的影响。采用2×2两因子试验设计,2个因子分别为饲粮精粗比[30∶70(低精料饲粮)和70∶30(高精料饲粮)]和是否添加壳聚糖(0和1 500 mg/罐),共构成4组,每组4个重复。结果表明:与低精料饲粮相比,高精料饲粮显著降低了甲烷产量,中性洗涤纤维和粗蛋白质的降解率,发酵液乙酸和丁酸含量、乙酸/丙酸、氨氮浓度(P<0.05),显著提高了总产气量和丙酸含量(P<0.05);添加壳聚糖显著降低了甲烷产量和总产气量、粗蛋白质的降解率、发酵液乙酸和丁酸含量、乙酸/丙酸、氨氮浓度(P<0.05),显著提高了丙酸含量(P<0.05);在甲烷产量和总产气量,粗蛋白质的降解率,0、6 h发酵液氨氮浓度,0、12 h发酵液乙酸/丙酸上,2个因子存在互作(P<0.0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壳聚糖对甲烷产量和总产气量、粗蛋白质降解率、发酵液氨氮浓度的降低幅度大于低精料饲粮,对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乙酸/丙酸的降低幅度小于低精料饲粮。以上结果表明,改变饲粮的精粗比和添加壳聚糖均能够改变瘤胃发酵模式,且二者之间存在互作,壳聚糖在精粗比为70∶30的饲粮中添加效果优于精粗比为30∶70的饲粮。  相似文献   

17.
玉米的不同加工处理对瘤胃液VFA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3头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云南黄牛,饲喂5种含不同加工处理(粉碎、粉碎蒸汽、干碾压、湿碾压、蒸汽压片)玉米的日粮,在精粗比为50:50的条件下,采用3×5不完全拉丁方设计,对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乙酸浓度、丙酸浓度、乙酸占TVFA比例、丙酸占TVFA比例进行测定,以研究不同处理玉米日粮对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TVFA,湿碾压玉米日粮组显著高于粉碎蒸汽玉米日粮组(P<0.05),而与其它三组间无显著差异;湿碾压玉米日粮组乙酸浓度显著高于粉碎、粉碎蒸汽与蒸汽压片玉米日粮组(P<0.05),而与干碾压玉米日粮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处理玉米日粮组间乙酸占TVFA比例,粉碎玉米日粮组显著低于其它四组(P<0.05),且这四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处理组间瘤胃内丙酸浓度及丙酸占TVFA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但丙酸占TVFA比例存在蒸汽压片>干碾压>粉碎蒸汽>湿碾压>粉碎玉米日粮组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以8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近端T型瘘管的徐淮白山羊为试验动物,分为2组,分别饲喂青贮玉米和混合干草,研究山羊瘤胃和十二指肠内环境的昼夜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混合干草组瘤胃和十二指肠的pH值均极显著(P<0.01)高于青贮玉米组,其日内动态变化都表现出采食后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②混合干草组瘤胃液氨态氮浓度极显著(P<0.01)高于青贮玉米组,而十二指肠食糜的氨态氮浓度极显著(P<0.01)低于青贮玉米组;③混合干草组瘤胃乙酸浓度显著(P<0.05)高于青贮玉米组,丙酸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青贮玉米组丁酸浓度极显著(P<0.01)高于混合干草组;十二指肠液乙酸、丙酸、丁酸浓度青贮玉米组均极显著(P<0.01)高于混合干草组。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讨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断奶至3月龄獭兔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代谢、血液生化参数和盲肠发酵的影响。选用断奶獭兔20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40个重复,饲喂5种不同消化能水平的日粮(9.46、9.97、10.46、10.94、11.43MJ.kg-1),预试期7d,正试期53d。通过动物饲养试验、消化代谢试验和屠宰试验对獭兔的各项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体质量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平均日采食量随日粮消化能水平的提高极显著降低(P<0.01),日粮能量水平对料重比影响显著(P<0.05),其中10.46MJ.kg-1组最小;随日粮消化能水平的增加,食入氮极显著降低(P<0.01),粪氮排出显著降低(P<0.05);日粮能量水平对DE/GE和ME/GE影响显著(P<0.05),其中10.46MJ.kg-1组的DE/GE和ME/GE最高;日粮能量水平对血清中胰岛素浓度影响显著(P<0.05);盲肠氨氮浓度和丙酸比例随日粮能量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1或P<0.05),乙酸比例和乙丙酸比随日粮能量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1或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断奶至3月龄獭兔的适宜日粮消化能水平为10.46MJ.kg-1。  相似文献   

20.
不同精粗比饲粮条件下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精粗比饲粮条件下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的变化。选择24头健康、体重相近、胎次相同、产后3周左右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头),分别饲喂高精粗比饲粮(60∶40,HC组)和低精粗比饲粮(40∶60,LC组),试验期为45 d。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HC组奶牛瘤胃液丙酸比例极显著高于LC组(P0.01),乙酸/丙酸极显著低于LC组(P0.01)。2) HC组奶牛瘤胃细菌操作分类单元数量极显著低于LC组(P0.01)。3) LC组的Ace指数、Chao1指数显著高于HC组(P0.05),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极显著高于HC组(P0.01)。4) LC组奶牛瘤胃中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纤维杆菌门、疣微菌门、SR1、软壁菌门、TM7、黏胶球形菌门、迷踪菌门丰度极显著高于HC组(P0.01),HC组奶牛瘤胃中变形菌门、螺旋菌门丰度极显著高于LC组(P0.01)。5) LC组奶牛瘤胃中纤维杆菌属、瘤胃球菌属、琥珀酸菌属、甲烷短杆菌属、BF311丰度极显著高于HC组(P0.01),丁酸弧菌属丰度显著高于HC组(P0.05); HC组奶牛瘤胃中密螺旋菌属、粪球菌属、Shuttleworthia丰度极显著高于LC组(P0.01),vadinCA11丰度显著高于LC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精粗比显著影响了奶牛瘤胃中细菌总数和多样性。高精粗比饲粮条件下,瘤胃中纤维降解菌的生长受到抑制,促进了瘤胃中产酸菌的增殖,从而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