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索油菜季氮肥投入与水稻季氮肥运筹对杂交籼稻光合生产力及产量的影响,为水旱轮作模式下水稻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研究油菜季2种氮肥投入量(常规施氮:180 kg·hm~(-2),减量施氮:150 kg·hm~(-2))、水稻季150 kg·hm~(-2)施氮量基础上3种氮肥运筹模式[M1—m(基肥)∶m(分蘖肥)∶m(穗肥)=2∶2∶6,M2—m(基肥)∶m(分蘖肥)∶m(穗肥)=3∶3∶4,M3—m(基肥)∶m(分蘖肥)∶m(穗肥)=4∶4∶2]对杂交稻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相对于常规施氮,油菜季减量施氮影响了杂交稻齐穗期光合特性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水稻季M1、M2、M3处理杂交稻齐穗期和齐穗后15 d的光合生产力均增加;油菜季减量施氮和水稻季M3运筹模式杂交稻的光合速率增幅最大。油菜季减量施氮处理杂交稻齐穗期和成熟期茎鞘干物质质量、转化率和产量均增加;水稻季M1、M2、M3处理杂交稻齐穗期茎鞘干物质质量和产量增加;油菜季减量施氮和水稻季M3运筹方式干物质积累增幅最大。【结论】油菜季减量施氮和水稻季M3运筹方式可增强杂交稻生育后期光合性能,提高杂交稻叶面积指数,增加杂交稻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从而提高杂交稻产量,为本研究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研究了获得麦秸全量还田下优化的水稻氮肥管理措施,以期为秸秆还田利用和减量高效施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土培试验,施氮量设置常量施氮(A_1,270 kg/hm~2)和减量施氮(A_2,240 kg/hm~2),氮运筹设置高比例基氮肥(B_1,基肥∶分蘖肥∶穗肥=5∶2∶3)和高比例分蘖氮肥(B_2,基肥∶分蘖肥∶穗肥=2∶5∶3),以不施氮(CK,0 kg/hm~2)为对照,对不同氮水平及氮运筹处理水稻关键生育期植株高度、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特性进行了系统地比较研究。【结果】麦秸全量还田条件下,减量施氮处理水稻后期株高显著低于常量施氮处理,2种施氮量下提高分蘖氮肥比例(2∶5∶3)株高均有所升高。孕穗期至成熟期,减量施氮处理水稻地上部干物质量低于常量施氮处理。从抽穗期至成熟期,减量施氮处理水稻叶片生物量及其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低于常量施氮处理,2种施氮量下高比例分蘖氮肥处理叶片所占比例均较高;减量施氮处理茎秆生物量较常量施氮有所下降,2种施氮量下提高分蘖氮肥比例茎秆生物量所占比例均降低;减量施氮处理叶鞘生物量及分配比例较常量施氮下降,其中抽穗期叶鞘生物量差异达显著水平;穗部生物量及其所占比例则为减量施氮处理高于常量施氮处理,减量施氮下提高分蘖氮肥比例穗部生物量降低。【结论】综上可知,麦秸全量还田条件下,常量施氮时水稻中后期可获得较高的株高和地上部干物质量,总体上增加叶片、茎秆和叶鞘的生物量及分配比例。常量施氮下提高分蘖氮肥比例利于水稻营养器官的物质生产和累积,而减量施氮则有利于水稻穗部的物质积累和分配。  相似文献   

3.
以宜香优2115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小麦或油菜秸秆全量翻埋还田(M_1)和秸秆不还田对照(M_0);副区设4个氮肥管理,不施氮(N_0),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10∶0∶0∶0(N_1),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N_2),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2∶2∶3∶3(N_3),研究秸秆还田和氮肥管理对直播稻的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稻或油–稻轮作下,氮肥管理对直播稻主要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秸秆还田显著影响水稻拔节期、齐穗期的叶面积指数(LAI)及群体干物质积累,同时油–稻轮作下其调控效应高于麦–稻轮作模式。秸秆不还田时,配合N_3施肥方式,可有效提高直播稻结实期剑叶净光合速率、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延缓叶片衰老,且在拔节期至成熟期间保持较高的群体生长率,干物质积累优势明显;秸秆还田下,配以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的管理模式,麦茬或油茬直播稻群体构建合理,结实期剑叶光合能力强,有效穗、每穗粒数较多,表现高产,产量最高可达10 090、10 693 kg/hm~2。综合分析,麦–稻或油–稻轮作下秸秆还田,配合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的氮肥管理模式,能实现直播稻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秸秆还田与合理的施氮模式对寒地水稻产量及穗部性状的影响,以水稻品种齐粳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秸秆还田和增施氮肥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秸秆不还田(A1),秸秆还田(A2),即秸秆全量还田(0.054 kg·盆-1);常规施氮(B1,施氮比例为基肥∶分蘖肥∶调节肥∶穗肥=4∶3∶1∶2),分蘖肥增氮10%(B2),调节肥增氮10%(B3),穗肥增氮10%(B4)。以常规施氮作对照,就秸秆还田与增施氮肥处理对水稻干物质积累量,枝梗数,各部位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平均减产5.59%,增施氮肥水平间产量呈B3>B2>B4>B1,调节肥增氮10%(B3)处理较常规施氮(B1)增产14.61%,主要由于穗数、结实率、千粒重提高,同时干物质积累量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氮肥运筹方式对早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兵 《河北农业科学》2007,11(3):14-14,20
研究了氮肥运筹方式对早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氮追施量的合理提高而增加,但后期施氮比例过高不利于产量形成和干物质积累;氮肥运筹以4∶ 3∶ 3(基肥∶分蘖肥∶穗肥)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秸秆还田条件下化肥减量配施缓释肥对单季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于2019年在浙江金华、平湖2个试验点开展单季稻种植化肥减量施肥研究,以确定适合长三角地区秸秆还田条件下单季稻种植的化肥减量施肥方式。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氮肥(N0处理)、常规施肥(N1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为4∶3∶3;纯氮施用量为225.0 kg/hm2)和4个化肥减量施肥处理[N2处理,常规施肥减氮,氮肥运筹同N1处理;SF1、SF2、SF3处理,缓释肥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分别为7∶3∶0、7∶0∶3、7∶0∶0;纯氮施用量为187.5 kg/hm2],磷钾肥施用量一致。采集成熟期水稻植株,测定计算单季稻产量、植株生物量、氮含量、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等指标,并对上述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产量效益分析。结果表明,(1)与N1处理相比,SF处理水稻籽粒产量实现了稳产甚至增产,但等氮条件下金华试验点只有SF2处理相比于常规施肥减氮处理的单季稻籽粒产量仅提高1.43%;而平湖试验点SF处理的籽粒产量提高幅度为0.46%~9.38%。(2)N...  相似文献   

7.
氮肥运筹和秸秆还田对直播稻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揭示精量穴直播栽培过程中不同氮肥运筹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的作用机制,研究在氮肥施用总量相等的情况,考察氮肥以基肥、分蘖肥、穗肥不同施用比例以及油菜秸秆还田作基肥对水稻生长的茎蘖动态、光能利用、氮肥吸收以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后期氮肥的施用比例(氮肥后移),能显著降低无效分蘖的数量、提高功能叶叶绿素含量、LAI和光合速率,灌浆期叶片氮含量和植株氮积累量明显提高;采用油菜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水稻光合速率(灌浆期)和千粒重。增大穗肥在氮肥施用总量中的比例或以油菜秸秆还田部分代替氮肥施用可显著提高直播水稻群体光合效率和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最终取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以南粳44和武运粳24为材料,研究氮肥运筹对钵苗机插水稻干物质积累、产量以及各器官氮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30%的基肥、30%的分蘖肥、40%的穗肥较为合理,南粳44和武运粳24产量最高,分别达到11 575.5 kg/hm2和11 365.5 kg/hm2,中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最高,成熟期地上部氮素总积累量最高。本研究结果证实氮肥运筹要保证穗肥比例,适当调整分蘖肥比例,在保证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穗粒数是提高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颜贞龙  张勇  赵捷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11):1963-1965
研究氮肥不同用量和运筹方式对杂交稻甬优7850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施用比例(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为4:2:3:1时,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单位面积分蘖数和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但成穗率降低,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氮肥施用量为210kg·hm-2时,水稻产量最高。氮肥后移可以提高水稻成穗率和每穗实粒数,氮肥施用量为270kg·hm-2时,氮肥施用比例(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为3:2:3:2时,水稻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以淦鑫688为材料,研究稻草全量还田下氮肥运筹对其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全量还田后晚稻增产8.8%,达到极显著,且稻米的外观、蒸煮和营养品质得到明显改善,但加工品质降低。稻草全量还田下,施氮量与产量呈抛物线相关,合理的施氮范围为180~200 kg/hm2;施氮比例为m(基肥)∶m(分蘖肥)∶m(穗肥)=5∶2∶3时,每穗总粒数和千粒质量最大,产量构成因素间协调,产量最高,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1.
在江苏沿江地区,研究了"麦一稻"两熟制稻田麦秸全量还田下,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肥40%、分蘖肥20%、穗肥40%的施N比例下,麦秸全量还田的水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相关指标均随施N量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各指标达到最高值时的N用量有所差异,高产水稻N用量范围为286.78—427.83 kg/hm~2,在此范围内降低施N量能够实现节氮增效;水稻施N量300 kg/hm~2时,随着穗肥施N比例(20%—50%)提高,其单位面积穗数增多,单穗颖花数和单穗实粒数减少,麦秸全量还田下以基肥40%、分蘖肥30%、穗肥30%的施N比例,其穗粒结构较为协调,单位面积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探索了适宜超级稻高产的氮肥基肥、分蘖肥与穗肥运筹比例,形成了可量化的氮肥施入量及高效运筹技术。在超级稻高产攻关项目区采用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开展氮肥基肥、分蘖肥、穗肥3个不同比例试验,找出最佳施肥方法。结果表明:用氮肥作基肥、分蘖肥与穗肥按4∶3∶3处理的施肥效果最佳,产量最高,达667.0kg/667m2,比对照增产82.3%;经济效益和产投比最高,分别达到16700.4元/hm2和8.23,与其他处理有极显著差异。在水稻生产中应重视穗肥的施用、运筹比例和施用时期。  相似文献   

13.
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小麦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小麦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生长过程中氮肥分次施用的处理,株高、分蘖数、干物质重均高于氮肥一次性基施。氮肥施用以基肥∶返青肥∶穗肥为60∶20∶20时,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以"早籼晚粳"(早稻"两优287",晚稻"鄂粳403")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置了6组氮肥组合,包括早稻3组(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1/N2(6∶4∶0)、N3/N4(6∶3∶1)和N5/N6(5∶3∶2))、晚稻2组(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1/N3/N5(5∶3∶2)、N2/N4/N6(5∶2∶3)及不施氮肥处理(对照,CK,N0),考察双季的分蘖动态变化、叶面积指数(LAI)和SPAD值、关键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产量构成、氮肥利用率等指标。结果显示:早稻氮素施用后移显著提高成穗率,N5/N6的成穗率达到95.5%,晚稻以N3处理有效穗最高;早稻叶面积指数以N3/N4处理最高,较N1/N2提高42.6%,前者叶片衰老速度低于后者,晚稻LAI也以N3处理最高;早稻氮素施用后移后,N3/N4和N5/N6产量较N1/N2显著提高,增产分别达到17.3%、14.6%,晚稻N3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周年产量以N3处理最高;N3处理的周年氮肥农学利用率(AE)比其他处理的平均值高43.3%,氮肥偏生产效率(PFP)高11.7%。研究表明早籼稻氮肥施用比例以基肥∶分蘖肥∶穗肥=6∶4∶0,晚粳稻以5∶3∶2的搭配组合对提高周年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氮肥运筹对机械栽植早稻两优287根系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氮肥运筹对早稻两优287机械栽植产量形成的作用机制,在总施氮量(纯氮)为150 kg/hm2条件下,设置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分别为7∶3∶0(N1)、6∶3∶1 (N2)、5∶3∶2(N3)、4∶3∶3 (N4)和3∶3∶4(N5)5个氮肥运筹模式,分析水稻根系形态与伤流量、叶绿素、茎鞘干物质转运和产量构成因素等状况.结果表明,①各处理间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均以N3最高,与其他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以N5最低,与其他处理间差异也均达显著水平.②随着氮肥的后移,水稻总根长和根比表面积呈降低趋势,根数和根干重以N3最大,其根系伤流量也最大.③N5水稻叶片SPAD值灌浆期和收获期相对较高,出现贪青现象.④N3和N4的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茎鞘物质转换率较低,叶片干物质输出率为负值.从而得知,早稻两优287机械栽植,在基肥、分蘖肥、穗肥中氮比例为5∶3∶2时有利于提高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形成有效利用养分的根系特征、促进叶片光合能力的发挥,最终取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夏苏敬  乔月  朱建强 《浙江农业学报》2022,34(11):2482-2490
水稻直播条件下,苗期防涝排水会增大稻田氮素流失风险,适当调整氮肥基施和追施的比例,可降低这种风险。在N、P2O5、K2O用量分别为180、75、105 kg·hm-2的条件下,以江汉平原稻田氮肥习惯施用比例(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6∶4∶0)为对照(CK),另设7个氮肥基追比的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比例分别为:T1,4∶6∶0;T2,4∶4∶2;T3,4∶2∶4;T4,2∶6∶2;T5,2∶4∶4;T6,0∶8∶2;T7,0∶6∶4),开展田间试验,实测不同处理下氨挥发损失、氮径流损失和水稻成熟期的产量。结果表明:T7处理总氮径流流失最小(8.79 kg·hm-2),T3处理的氨挥发损失最小(11.90 kg·hm-2),T7处理总的氮素损失最小(22.89 kg·hm-2),T4处理的产量最高(9 270.0 kg·hm-2)、T5处理的产量次之(9 150.0 kg·hm-2)。综...  相似文献   

17.
用杂交水稻中优679为试验材料,研究氮肥运筹对晚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目标产量7500kg/hm^2,总施氮量150kg/hm^2条件下氮肥运筹不同处理中,以基蘖肥:穗肥=6:4且基肥采用碳铵深施方式,其实际产量、齐穗后干物质生产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利用率等均为最高。  相似文献   

18.
以水稻品种临稻20为试验材料,研究氮肥运筹对其机械插秧条件下产量构成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67 m2施氮(N)18 kg的前提下,水稻产量随中后期氮肥施用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即氮肥运筹中穗肥施入比例最高的处理[基肥、分蘖肥(移栽后7 d)、穗肥的施用比例分别为50%、15%、35%时]单产最高,667 m2达616.0 kg。适当提高水稻生长中后期的氮肥施用比例,能够在确保有足够有效穗数的前提下,增加每穗粒数,提高成穗率,延缓叶片衰老,促进中后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从而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调整水稻基肥蘖肥穗肥施用氮肥比例的方法,来减轻水稻生育前期大量氮素流失的面源污染风险。2015年在苏州市相城区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田间小区试验,以常规粳稻品种武运粳29号为供试材料,采用基肥机械深施,在施氮量300 kg/hm~2水平下,设计5个氮肥运筹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比例分别为5∶2∶3(N1,氮肥前置);4∶2∶4(N2,常规氮肥运筹);3∶2∶5(N3,前氮后移);2∶2∶6(N4,前氮后移),以及不施氮肥处理(N0,空白对照),研究前氮后移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除N0处理外,不同处理间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差异不显著。与N2处理相比较,N4处理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均有所下降,但处理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与常规氮肥运筹相比,将20%作为水稻基肥的氮肥后移至穗肥施用,对水稻产量、氮素累积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小麦秸秆还田后机插水稻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进行了氮肥运筹对麦秸全量还田后水稻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肥力水平较差、栽插较迟的情况下,机插秧适宜的肥料运筹方式以基蘖肥:穗肥为7:3产量最高,为10356kg/hm~2;秸秆还田后,应适当增加基蘖肥用量,基蘖肥:穗肥以8:2产量最高,为10474.5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