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提出有效防控水稻细条病发生流行措施,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和座谈访问方式,探讨黄田镇水稻细条病发生流行原因。调查分析认为,黄田镇水稻细条病发生流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农民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组合)和带菌种子,加上防治意识不强、田间肥水管理不恰当和种子市场混乱等。针对水稻细条病发生流行原因,提出了强化检疫执法、清理病原环境、积极推广高产抗病品种、严把种子消毒关、加强田间检查、及时开展宣传和防控培训、加强肥水管理等防控水稻细条病措施。  相似文献   

2.
2005年凤台县首次发生水稻细条病,10多年来呈点片零星发生状态,2018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凤台县暴发流行,并且有不断加重发生的趋势。为进一步做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综合防治工作,该研究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流行因子进行了系统调查,并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对水稻的危害程度愈发严重,极大地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为了保证水稻安全生产,合理得当的防治措施和抗病品种的培育应用在生产上显得尤为重要。归纳了水稻细条病的发病症状、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细条病菌的分离鉴定、水稻抗细条病材料的发掘与鉴定、抗细条病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当前加强植物检验检疫、合理施肥控水、实时大田监控均能有效防治细条病的发生发展,而鉴定抗细条病水稻材料、克隆并利用抗病基因进行抗病品种的培育是控制该病害最有利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面积在西南地区近几年有逐年扩大趋势,新疫情点在不断增加。为防止水稻细条病的进一步蔓延,确保水稻生产安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本文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综合防控技术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寿县中南部乡镇水稻种植区域,细条病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逐年上升。通过对当地水稻细条病发生规律进行梳理小结,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为正确认知该病并做好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水稻细条病是闽酣睡明稻的主要病害之一。采用费歇尔判别分析预报细条病的流行趋势,将细条病流行轻、中、重程度的历史数据分为G1、G2、G3类。选择作出预报的主要相关因子观测值x=x1(8月上中旬降雨量)、x2(8月中旬的台风次数)、x3(8月上中旬的日平均气温),判定x∈Gr,从而给出细条病的流行趋势,可以提早10-15d进行轻重发生程度的预报,从而为防治水稻细条病赢得了主动权。  相似文献   

7.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作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在沿海稻区常年高发,并呈加重趋势。结合当地实际,分析沿海稻区细条病发生流行特点及重发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8.
回顾了福建省水稻两病-细条病和白叶枯病比较研究和综合防治的多年实践,阐述了以消灭菌源为前提,推广抗病品种为中心,水肥管理为基础,辅以药剂保护的综防策略。系统分析了沿海平原和内陆山区两个综防控病模式设计的科学依据,并对福建省推广两个模式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流行因子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俗称红叶病。四川省宁南县已在披砂镇、景星乡、幸福乡等地发现该病危害,一般田块损失5%~10%,重病田块损失20%~40%,且有不断加重发生的趋势,水稻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年粮食的增产与否,而水稻病虫防治的好坏又与水稻产量密切相关。为进一步做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综合防治工作,笔者对该病的发生流行因子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并提出了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以下简称细条病)在我县水稻区迅速扩展蔓延,已成为我县晚稻主要病害之一,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寻找防冶水稻细条病的有效药剂,控制该病的发生危害,减轻损失,作者开展了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细条病效果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几年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以下简称细条病)。在福建省武平县水稻区迅速扩展蔓延,已成为武平县晚稻主要病害之一,给水稻生产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为了探索防治水稻细条病的有效措施,控制该病的发生为害,减轻损失。作者开展了稻种消毒、大田药剂防治水稻细条病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胡婕 《农家致富》2007,(5):33-33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也是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1991年首次传入江苏省,对水稻的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后经大力整治,得到有效控制。但近年,随着种子市场的进一步放开,由于一些单位和个人擅自繁种或乱引乱调,大量未经检疫的带菌种子流入市场,加上夏季多台风多暴雨,极利于病害流行传播,导致了该病害在江苏省回升较快,淮北杂交稻种植区发生较为严重。为有效控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传播,减轻危害,保护水稻生产,发生区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制定科学治理对策,全面推行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我省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20世纪60年代仅在沿海平原地区发生,进入80年代后迅速向延平区等闽北山区扩展蔓延,特别是1988年以后,每年以15%—30%的速度迅速扩展,至1995年细条病发生面积已占水稻播种面积的85%,成为延平区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抗性的影响,为防治水稻细条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水稻细条病抗性近等基因系 K9、感性近等基因系 G9 为材料,在分蘖期对 K9 和 G9 植株喷施 0.1 mmol/L MeJA,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分别在 MeJA 处理后 0、12、24、48、72 h接种水稻细条病菌,调查发病情况。进一步研究喷施 MeJA 48 h 后,在 K9 和 G9 植株上接种细条病菌后 0、6、12、24、48 h 激素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K9 植株在喷施 MeJA 后 0、24、48、72 h 接种水稻细条病菌的叶片病斑长度显著短于对照;G9 植株在喷施 MeJA 后 0、12 h 接种水稻细条病菌的叶片病斑长度显著长于对照,而在喷施 MeJA 后 72 h 接种的叶片病斑长度显著短于对照。喷施 MeJA 后 48 h 接种细条病菌,K9 植株中的茉莉酸途径相关基因 LOX2 和 AOS2、病程相关基因 PR10 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上调,水杨酸途径相关基因 PAD4和 PAL、乙烯途径相关基因 EIN2 和 ERF70、病程相关基因 PR1a 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下调;G9 植株中的茉莉酸途径相关基因 LOX2 和 AOS2、水杨酸途径相关基因 PAD4 和 PAL、病程相关基因 PR1a 和 PR10 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上调,乙烯途径相关基因 EIN2 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下调。【结论】外源茉莉酸甲酯影响抗、感性近等基因系对细条病的抗性,随 MeJA 处理后接种时间点的不同,抗、感近等基因系对细条病菌的抗性反应不同。外源茉莉酸甲酯通过诱导茉莉酸、水杨酸和乙烯途径相关基因和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对细条病侵染的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15.
《安徽农业科学》2020,(2):159-161
介绍了六安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危害特点、传播途径及发生分布范围,重点阐述了其发生规律、发病时间及发生程度。六安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面积在六安市老病区霍邱县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但新疫情点仍在增加。为控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传播蔓延危害,根据多年的调查研究,总结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综合防控技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依靠单一防治措施很难控制,应采取多项措施并举的综合防控措施,即加强检疫,严密监测,实施农业防控与化学防控并举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减轻危害程度,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6.
《福建农业科技》2010,(3):31-31
当前水稻正处于扬花灌浆阶段,由于近段高温雨日天气十分有利于水稻细条病的发生流行,一些水稻受淹或不同程度地造成叶片创伤(即机械伤)面积大,利于水稻细条病的侵入、为害和蔓延,特别是中迟熟品种正处于破口抽穗、扬花阶段的田块,部分低洼田和偏施氮肥的田块,在各乡镇已有零星发生。诏安县植保站6月23日下乡调查4个乡镇10个行政村,有四都东峤、港口;金星龙冲、西潭军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水稻抗、感近等基因系受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病菌侵染后酶活性的变化,为研究水稻细条病的抗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水稻抗、感近等基因系 LR19 和 LS19 为材料,用针刺法接种细条病菌(处理),对照则用无菌水模拟接菌。在接菌后 0、24、48、96 h 取水稻分蘖期叶片为样品,分析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结果】接种后,LR19 处理CAT、PAL、POD、PPO、SOD 活性分别为269.36、39.61、31 677.75、106.4、2 035.44 U/g,对照分别为 195.16、33.23、21 449.75、85.67、1 139.38 U/g。LS19处理 CAT、PAL、POD、PPO、SOD 活性分别为 149.13、34.3、26 635.25、87.6、1 354.82 U/g,对照分别为 73.95、30.45、10 506.43、62.3、779.5 U/g。细条病菌侵染后,LR19 和 LS19 的 CAT、PAL、POD、PPO 和 SOD 活性均增加,且都高于 LS19;而细条病菌侵染导致 LR19 和 LS19 的 MDA 含量降低,且 LR19 总体低于 LS19。【结论】CAT、PAL、POD、PPO、SOD 活性的增强有助于提高细条病抗性,而 MDA 含量积累与细条病抗性呈负相关。这些酶活性可作为水稻细条病抗性鉴定的辅助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细菌夺冠滤器过滤,氯仿处理以及用稻细条病病叶组织浸提液直接分离噬菌体等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三者中相比之下,细菌过滤器过滤法是最为简便可靠的噬菌体分离方法,通过对湖北省10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与20个噬菌体互作反应的研究表明:不同来源的细条病菌与不同来源的噬菌体之间,存在着亲和性的分化,根据它们相互的亲和关系,可把10个细条病菌菌株划分为6个组,把20个噬菌体划分为7个溶菌型;其中RP、RS、RT、RX、RY等5个细条病菌菌株可与所有参试的20个噬菌体发生亲和反应,据此在用噬菌体技术进行湖北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测报工作中,友谊赛些广亲和性的菌株可逡为指示菌。  相似文献   

19.
水稻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3套同核异质水稻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以及生产上推广应用的13个水稻主栽品种,于水稻孕穗接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4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不育胞质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胞质类型的不育系之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均比其同名保持系感病,其中野败型不育胞质(W汕A、W协A)高感细条病,T型胞质(T新A、T协A)对细条病的抗性较好。但在G型(如G新A等)少数不育胞质与条斑病菌如Syt等少数菌株的互作中,表现出明显的胞质效应,不育胞质较之正常胞质更感病。水稻品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江苏省水稻细条病发生地区目前推广的13个主栽品种中,武育粳3号、镇稻88等6个粳稻品种表现为高抗,5个籼型品种和1个粳品种高感条斑病。根据调查,在病区种植高抗品种完全可以控制水稻细条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2013年全省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重点防控小麦赤霉病、水稻病毒病、水稻恶苗病、水稻纹枯病、水稻褐飞虱、水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玉米粗缩病、玉米二点委夜蛾等重大病虫。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突出重点作物和重大病虫,以关键防治技术推广为载体,采取综合措施与配套措施相结合,绿色防控与应急防控相结合,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