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了解不同灵芝菌株的差异,探究其最佳的栽培模式,可为灵芝精深加工源头提高优良的栽培品种和栽培模式。通过不同栽培模式对4个灵芝菌株其子实体农艺性状和活性成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段木栽培中黄灵芝子实体农艺性状表现最好,代料栽培中野生灵芝子实体农艺性状表现最佳;段木栽培中平芝多糖和三萜含量最高;代料栽培中野生灵芝多糖含量最高,而平芝三萜含量最高。灵白、平芝和黄灵芝其多糖和三萜含量段木栽培皆高于代料栽培,野生灵芝其多糖和三萜含量代料栽培明显高于段木栽培。由此可见,不同灵芝菌株适宜于不同的栽培条件和栽培模式,这为选择获得活性成分高的专有灵芝菌株及相应的栽培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不同灵芝菌株的农艺性状和药效 成分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满足四川地区芝农对灵芝主栽品种的选择要求,通过对5个灵芝菌株的栽培性状、子实体特性、多糖和三萜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出最佳菌株。利用段木栽培,对灵芝子实体农艺性状进行差异分析,再结合子实体内多糖和三萜含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从菌丝长势来看,SLZ-32表现最佳,平均生长速度达到4.49 mm/d,菌丝外观浓密、整齐、洁白;从产量和子实体农艺性状来看,SLZ-78菌盖直径最大为15.79 cm,转化率最大达到1.32%,表现最好;SLZ-31多糖含量最高为2.45%,SLZ-32三萜含量最高为1.06%,综合子实体农艺性状、产量和药效成分筛选出SLZ-32为最佳菌株。芝农可以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栽培合适的灵芝品种。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获得适宜西藏地区栽培的优质灵芝菌株,以6个不同灵芝菌株为试材,采用袋料栽培,比较分析灵芝菌株主要农艺性状及子实体活性成分含量。多基因测序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菌株15和26均为白肉灵芝;菌株26子实体平均单株质量最高,为82.01 g,菌盖直径最大,为16.00 cm,生物学效率最高,为23.60%;菌株15子实体中三萜含量最高,为1.91%,比药典高出282.00%,菌株26次之,为1.88%,灵芝菌株15子实体中多糖含量最高,为1.27%,菌株26次之,为1.13%,菌株15和26的多糖和三萜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灵芝菌株,结合主要农艺性状、生物学效率和活性成分含量来判断,白肉灵芝15和26均适宜拉萨地区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4.
采用代料栽培方式,在珠海对26个灵芝品种进行筛选品比试验.结果表明,美国灵芝类C1和C8菌株的菌丝生长快,产量较其他品种高,菌盖和子实体等综合性状良好;另外,C8子实体的多糖、三萜和有机锗等药效成分含量比C1高.综合来看,美国灵芝C8菌株在生长特性、商品性状和药效成分含量等方面均优于其他灵芝品种,是适合珠海栽培种植的优良灵芝品种.  相似文献   

5.
工厂化生产杏鲍菇优良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产量、子实体栽培性状及栽培周期为指标,对7个杏鲍菇菌株进行对比试验,旨在筛选出适合工厂化栽培的杏鲍菇菌株。试验结果表明,7号菌株(龙海3号)菌丝生长速度快,生长势旺盛,单瓶产量达343g,菌盖平均直径为3.98cm,菌柄平均长为13.02cm,菌柄平均直径为4.23cm,生物学转化率为57.2%。  相似文献   

6.
以灵芝品种G10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代料栽培和椴木栽培这2种人工栽培方式,分析常用的不同人工栽培方式对灵芝生长状况,以及采摘后灵芝子实体多糖、三萜化合物含量的影响,比较得出实验室条件下,生长状况更好、营养价值更高的灵芝栽培方式,以期为灵芝种植产业和消费者选购灵芝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代料栽培灵芝菌丝洁白绵密、生长速度较快;子实体生长周期较短;采摘后子实体多糖含量为1.12%,三萜化合物含量为1.05%。椴木栽培灵芝菌丝疏松发黄,生长速度较慢;子实体生长周期较长;采摘后子实体多糖含量为0.99%,三萜化合物含量为0.98%。不同栽培方式对灵芝生长状况及采后子实体多糖、三萜化合物的含量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且优良的代料配方栽培优于椴木栽培。  相似文献   

7.
对13个灵芝杂交菌株进行栽培试验,综合比较菌株菌丝生长速度、生物学效率、子实体形态特征、多糖和三萜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菌株4947、4930、4895适用于药用菌栽培;菌株4911菌盖最大(12.47 cm),菌盖较厚,子实体色泽好,可用于制作盆景。  相似文献   

8.
通过不同枇杷枝屑配方代料栽培灵芝,对灵芝的菌丝生长、生长周期、商品性状、生物学效率等栽培特性分析,以及多糖、三萜含量与重金属、农残含量等品质分析.结果表明:枇杷枝屑可作为灵芝的栽培原料,栽培出的灵芝子实体形态正常,与杂木屑代料栽培的基本一致;菌丝生长速度快0.15~1.22mm·d-1,且随着枇杷枝屑量的增加而加快;生...  相似文献   

9.
试验对22个不同来源的平菇菌株进行生料栽培,在低温条件下发菌。观察记载了子实体阶段的7个栽培性状,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确定各性状与平菇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菌盖直径、菌盖厚度和菌柄长度3个栽培性状对产量影响最大。在菌株筛选中,应选择具大且薄的菌盖和较长菌柄的菌株;在生产中应通过优化管理调节子实体不同部分的构成比例。  相似文献   

10.
从上杭黄崔巍山1株野生灵芝子实体组织中分离得到纯菌株QS21-4,结合该菌株子实体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测序结果,鉴定菌株QS21-4为紫芝Ganoderma sinense。对菌株QS21-4进行液体发酵菌丝体有效活性成分提取、不同原种培养基配方筛选、林下栽培和子实体有效活性成分含量检测试验。结果表明:配方B(阔叶杂木屑78%、麦麸15%、玉米碎5%、蔗糖1%、石膏粉1%)最适宜菌株QS21-4菌丝生长;液体发酵菌株QS21-4菌丝体与林下栽培子实体内的多糖和三萜含量均高于对照菌株武芝2号;林下栽培菌株QS21-4的子实体菌柄比对照武芝2号菌株短,菌盖直径和每袋灵芝鲜重则与对照菌株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评价秀珍菇菌株的农艺性状与遗传多样性,为秀珍菇种质资源分类鉴定、遗传育种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0个秀珍菇菌株进行PCR产物扩增电泳检测,以ISSR聚类图谱分析不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对各菌株开展品比试验,观测各菌株的菌丝生长、子实体农艺性状和产量等农艺性状,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秀珍菇菌株遗传相似水平为0.47~0.92,在0.69水平上可分为4个类群;依据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幅度为0.496~1.828,变异系数为7.76%~25.21%,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秀珍菇菌株的产量与菌丝生长速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而菌盖宽度与菌盖厚度、菌柄直径呈显著正相关(P<0.05),菌盖厚度与菌柄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积贡献率为84.891%,主成分为菌柄直径、菌盖厚度、产量、菌盖颜色和黄菇病,能较好地解释所有变量包含的全部遗传信息。【结论】依据菌株农艺性状与分子标记分析结果,台秀1号、秀珍菇12和中农秀珍菇菌株可作为品种选育的亲本使用,其中秀珍菇12和中农秀珍菇菌株各项农艺性状均表现较好,可在浙江地区进行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栽培原料对灵芝生长及子实体营养品质的影响,以“赤灵芝wsw”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不同桑枝屑添加量的栽培料配方,研究不同配方下灵芝菌丝生长、产量及子实体品质。结果表明:料袋内添加50%的桑枝屑及25%的棉籽壳时,灵芝菌丝生长速度快、染菌率低、产量高、生物转化率高、菌盖直径长、厚度大、灵芝多糖及灵芝酸含量高,灵芝产量及品质最为理想。因此,可以采用桑枝作为灵芝栽培的一种新原料。  相似文献   

13.
28个灵芝菌株品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8个灵芝菌株的栽培性状、子实体商品特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信中、信州、韩1的菌丝生长旺盛,原基形成时间和菌盖分化期较短,单芝产量达110g/个以上,菌盖肾形,直径大于11 cm,子实体丛生,综合性状良好.  相似文献   

14.
选用已应用于市场的常规菌草配方,对14株香菇菌株进行常规栽培,测定菌丝的生长速度、长势及子实体的含水量、产量、外观性状等,进行优势菌株的筛选,以获得适合菌草栽培的香菇优势菌株。结果表明:在菌丝的生长速度和长势上,1~3号菌株表现优异,菌丝生长旺盛,颜色纯白;在菌袋重量上,1号菌株下降最少,有利于后期出菇;在子实体含水量上,1号菌株的含水量最低;在子实体的产量上,1和9~11号菌株子实体的鲜重较重;在外观性状上,综合考虑子实体的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长度和菌柄直径,1和9号菌株适合市场化栽培。综合各因素,最终筛选出1号菌株(LC236)为最适合菌草栽培的中温型香菇菌株,其子实体大且饱满,产量高,含水量低。  相似文献   

15.
白茶树菇菌丝分离及菌种配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茶树菇的子实体作为分离材料,取子实体菌柄与菌盖交界处的组织分别接入不同配方的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试验,获得试管母种,并将母种扩大培养成再生母种,经2代母种扩转,在Ⅱ、Ⅳ、Ⅴ、Ⅵ母种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良好,并通过栽培试验,该菌株生物性状稳定,无退化、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以4个双孢蘑菇菌株As2796、W192、W136、W20为材料,观察其在杏鲍菇菌糠栽培基质上的发菌状况及产量。结果表明,4个供试菌株在杏鲍菇菌糠基质上均可发菌,表现最好的为W192菌株,其菌丝发菌速度快、长势强、菌丝长满料层的时间短(19 d),发菌至出菇时间为45 d,菌丝稠密而整齐、颜色洁白;其次为As2796和W136,菌丝发菌速度较快,菌丝长满料层的时间为20 d,发菌至出菇时间分别为46 d和47 d,菌丝稠密而整齐、颜色洁白;较差的为W20,菌丝发菌速度慢、长势弱,菌丝长满料层的时间为21 d,发菌至出菇时间为49 d。子实体表现最好的为W192,其菌盖大小适中且厚,直径为3.85 cm,厚度为2.16 cm,菌柄粗短,不易开伞,菇质最好;其次为As2796和W136,菌盖厚度分别为2.13 cm和2.14 cm,直径为3.89 cm和3.25 cm,菌柄略细微长,菇质中等;较差的为W20,菌盖薄且小,厚度为2.10 cm,直径为3.13 cm,菌柄细长,菇质较差。W192产量最高,达到53.44 kg/m~2;其次为As2796和W136,分别达到46.73 kg/m2和44.43 kg/m~2;产量较差的为W20,仅42.53 kg/m~2。  相似文献   

17.
灵芝人工高产代料捆绑式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连合  王随心 《农技服务》2010,27(4):516-517
用桦木木屑代料栽培灵芝,菌丝长满后,采用栽培袋脱袋、无纺布捆绑、埋土出芝的方式,可获得高产和大型灵芝。与段木栽培灵芝相比,该方式成本低、有利于环保,产量已接近或超过段木栽培灵芝。  相似文献   

18.
对13株真姬菇菌株进行液体培养、可见光谱分析与结实性试验,采用LBL评价方法并结合统计学方法,探究其质量评价结果与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长度、菌柄直径等主要表观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LBL评价结果同10.0~20.0mm与20.0~30.0mm菌盖直径区间、5.0~10.0mm与0~5.0mm菌盖厚度区间、50.0~70.0mm与30.0~50.0mm菌柄长度区间,以及0~5.0、5.0~10.0 mm与10.0~15.0mm菌柄直径区间内有效子实体数量的相关性关系是成立的,且上述区间内有效子实体为各供试菌株有效子实体总数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平菇生产中菌种名称混乱,缺乏简便、科学的菌种鉴定方法的现状,通过对22个不同来源的平菇菌株进行栽培,观察比较子实体阶段的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直径、菌柄长度、菌盖颜色、发菌时间和产量等7个性状,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提出用遗传距离对菌种分类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同添加物基本培养料(基料)及覆土材料栽培印度丽蘑(Calocybe indica)子实体的农艺性状及适应性,为印度丽蘑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杏鲍菇菌渣为基料,分别添加15%、30%、45%的米糠、玉米粉和麦麸进行印度丽蘑栽培试验,筛选出最佳添加物比例,并考察不同覆土材料对印度丽蘑子实体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在基料中添加15%和30%玉米粉栽培印度丽蘑,其菌丝满袋天数较短,分别为27.305和27.384 d,极显著短于对照(CK)(P<0.01).添加30%玉米粉栽培印度丽蘑的子实体菌盖直径和菌柄直径分别为12.133 mm和2.717 cm,单菇鲜重为77.172 g,生物学效率为40.27%,均显著高于CK(P<0.05,下同);添加不同比例米糠、玉米粉和麦麸均能显著提高印度丽蘑子实体的菌柄长度,其中以添加30%米糠处理子实体的菌柄长度最长,为20.167 cm.以牛粪:壤土=3:1为覆土材料栽培的印度丽蘑子实体菌柄直径最大,菌柄长度最长,第一、二潮菇产量最高,为2077.733 g;覆土后8.000 d现蕾,菌丝生长期最短,比单纯以壤土为覆土材料效果好.[结论]在杏鲍菇菌渣基料中添加30%玉米粉,且以牛粪:田土=3:1为覆土材料最有利于印度丽蘑生长并获得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