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为确定棕榈藤的适合辐照剂量域值,以黄藤、单叶省藤、杖藤和小钩叶藤4种棕榈藤为研究对象,以种子为辐照材料,以60CO-γ为辐射源,研究辐照剂量对4种棕榈藤种子萌发和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以5 gy/min为剂量率、50 gy为辐照剂量步长上升时,在0~100 gy辐照剂量内,黄藤、单叶省藤、杖藤、小钩叶藤种子发芽率、茎长、根长和植株总长均随着辐照剂量的上升而呈一般显著、显著或极显著下降;当辐照剂量超过100 gy时,4个藤种的发芽率均降为0,即种子全部失活。以辐照剂量为自变量x、发芽率为因变量y拟合的一元回归方程计算表明,黄藤、单叶省藤、杖藤和小钩叶藤种子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53.94、28.01、58.34和75 gy。研究结果显示,辐照剂量对棕榈藤的种子萌发和苗木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辐照剂量范围为50~100 gy。通过辐照培育高产棕榈藤品种难度较大,辐照可能更加适合以其他性状为目标的棕榈藤育种。  相似文献   

2.
对特产于云南省的2个藤种盈江省藤和版纳省藤的纤维、导管、维管束和薄壁细胞的形态大小进行显微观测分析.结果表明:藤茎横向(内、中、外部)差异较大,纵向(上、中、下部)呈规律性变化.纤维长度、维管束分布密度、纤维胞壁厚度等自藤皮向藤芯减小,藤皮与藤芯的维管束分布密度差异较大;纤维宽度、导管分子长度与宽度和维管束大小等自藤皮向藤芯增大.与版纳省藤相比较,盈江省藤的纤维壁厚及纤维、导管和维管束尺寸等较大,维管束分布密度均匀,而且在藤茎横向的内外差异较小,变化梯度平缓,材质较版纳省藤的好,是特产于云南的优秀棕榈藤种.版纳省藤和盈江省藤在纤维、导管、维管束、薄壁细胞及表皮细胞等各解剖因子上均有差异,从解剖角度而言,2藤种应为南巴省藤的不同变种,解剖学证据支持《中国植物志》及《云南植物》上对2藤种的处理.  相似文献   

3.
我国制藤工业发达、工艺精良,藤产品出口约占国际市场份额20%.然而国内棕榈藤资源匮乏,极大制约了制藤工业和出口贸易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摆脱资源危机的被动局面,加快了棕榈藤资源人工培育的步伐(许煌灿等,2001).单叶省藤(Calamus simplicifolius)是中国特有棕榈藤种之一,藤茎具良好工艺特性,是藤编家具及工艺品的优良材料,是华南地区推广栽培的首选藤种(江泽慧,2002;曾炳山等,2003).良种先行是发展棕榈藤人工林的首要步骤,而通过组培快繁苗木则是良种先行的重要途径.然而与其他林木相比,国内外对棕榈藤的研究较迟(许煌灿等,1994;Dransfield,2002),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棕榈藤家系选优的研究报道.最近,国内学者对单叶省藤组培苗造林开始了初步研究,为良种选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曾炳山等,2003).然而该研究材料来源于幼龄林,对于组培苗造林后期的生长性状缺乏必要的分析.因此,利用长期观测的固定标准地材料,对单叶省藤组培家系的生长特性进行分析,从而为组培家系的选优提供依据,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单叶省藤(Calamus simplicifolius)和黄藤(Daemonorops jenkinsiana)是棕榈藤的2种重要的代表藤种,是藤工业化利用的主要原材料。然而,棕榈藤参考基因组的空白成为开展其基础生物学和应用生物学研究的主要障碍。本研究通过使用Illumina、Pacific Biosciences和基于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的基因组辅助组装测序等高通量测序技术,完成了单叶省藤和黄藤染色体水平上基因组的组装。项目测序共分别得到约730 Gb和约682 Gb的原始数据,分别相当于预测基因组覆盖度(单叶省藤约1.98 Gb,黄藤约1.61 Gb)的372倍和426倍。另外,单叶省藤和黄藤的scaffold N50分别为160 Mb和119 Mb。在单叶省藤和黄藤的基因组分别注释出51 235和53 342个完整的蛋白质编码基因模型。通用单拷贝直系同源评估表明,2种藤基因组组装的完整性分别达到96.4%和91.3%。进化分析显示,4种棕榈科植物聚在一支上,单叶省藤和黄藤的分化时间约出现于1 930万年前。此外,还分别在单叶省藤和黄藤的基因组中鉴定了193个和172个参与木质素生物合成的基因。这些数据不仅为开展藤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源,促进种质资源的育种应用,而且还作为开展种间及不同物种之间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参考基因组。  相似文献   

5.
对黄藤和单叶省藤种质离体培养保存进行了研究.在温度15.5℃、照度300 lx、光照时间12 h*d-1的保存条件下,采用适宜的保存培养基,以丛芽形式,黄藤和单叶省藤种质可安全保存15个月以上不转接,丛芽高生长小于1.0 cm.回接到增殖培养基和增殖条件下,单叶省藤种质能恢复原有的增殖能力,保证了保存培养和增殖培养的可循环性.种质保存后伸长能力和生根能力没有下降,可确保离体种质转换为田间种质.因而,棕榈藤种质离体保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收集的版纳省藤家系进行苗期生长变异的观察,结果发现:家系间根长和芽长及叶片数和最大叶长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叶片数和最大叶生长与气温关系显著,叶片数和最大叶生长趋势相似,移苗后的2、3个月生长最快,12月至次年的2月生长缓慢;主成分分析选出6个优良家系,其中4个分布在勐腊尚勇地区。  相似文献   

7.
单叶省藤组培苗造林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叶省藤(CalamussimplicifoliusC F Wei)是我国华南地区的优质商品藤种,其藤茎质量好,为编制家具的优质原料[1~3]。70年代以来的栽培试验表明,它不仅适应性强,而且速生,可广泛栽培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区,为我国棕榈藤栽培的首选藤种[1]。但野生资源由于长期过度采伐而枯竭,少量试验林未结实或结实甚少,推广栽培因种质资源奇缺而受到严重制约[2]。通过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工厂化快繁单叶省藤,是解决扩大栽培种苗问题的最好途径。因而开展了单叶省藤组培和造林技术研究,现将组培苗造林试验结果及其特殊性予以报道。1 …  相似文献   

8.
我国棕榈藤栽培区区划初探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依据华南和西南11个省(区)有棕榈藤天然分布的区域确定区划范围,选择与棕榈藤生态、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规律密切相关的6个气象指标共60个气象台站的气候资料,应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气候预分区。在此基础上,根据棕榈藤综合成果和生产初中经验,以黄藤、白藤、单叶省藤和异株藤等具有发展潜力的藤种及其适生条件作为主要区划依据,进行栽培区区划,将我国宜藤区划分为四个栽培区,即最适栽培区、适宜栽培区、次适宜栽培区和  相似文献   

9.
棕榈藤是世界上仅次于树木与竹子的最重要非木森林资源。2018年国际竹藤中心全球首次发布了棕榈藤全基因组序列(单叶省藤和黄藤),极大促进了棕榈藤基因功能的研究。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有助于在转录组层面提供完整全面的基因功能注释,因此本研究整合棕榈藤基因组序列和不同发育阶段的纤鞭转录组数据进行了共表达网络分析。通过整合共表达网络、基因家族分类和功能富集等分析,分别在单叶省藤和黄藤中鉴定得到3 504和3 027个功能模块,包括光合作用、木质素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苯丙素生物合成等主要的生物学过程。同时,使用共表达网络和功能模块对基因的功能注释进行了优化,对棕榈藤纤鞭生长调控有了新的认知。最后,构建了首个棕榈藤组学在线数据库——Rattan-NET (http://rattan.bamboogdb.org/),包含基因集富集、模块富集、网络比较和顺式作用元件等分析工具,可供研究人员开放使用。  相似文献   

10.
在冬季竹林无覆盖的条件下,采用生产上常用的竹笋专用肥,研究不同施肥量(年施肥量分别为150 kg/667 m2、250 kg/667 m2和350 kg/667 m2)对雷竹笋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竹笋产量和经济收益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其中以年施肥量250 kg/667 m2的综合施肥效果最佳,肥料全年分4次施入,每次施肥量分别占总施肥量的35%、15%、15%和35%。研究建议,目标笋产量为1 000~1 500 kg/667m2的丰产竹林,年施肥量可定为240 kg/667 m2;目标笋产量为1 500 kg/667 m2以上的高产竹林,年施肥量可定为360 kg/667 m2。研究结果为笋用竹林精准化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棕榈藤引种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棕榈藤在中国及各省区的天然分布.阐述了海南、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等省在过去40年引进纳国内外藤种及其生长情况.探讨了棕榈藤引种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云南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人工林种植结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热区水、热、土地等资源,提高单位面积林木资源和林下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1994年在山桂花人工林下进行了白藤和版纳省藤2个藤种的引种栽培试验。经过多年的试验观测和分析比较,白藤和版纳省藤均能适宜在山桂花人工林下种植。林下种植10 a后即可逐年采收藤条。与单一种植山桂花人工林相比较,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参照木材流体渗透性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首次测量了单叶省藤和黄藤的节间和节部纵向气体渗透性。结果表明:单叶省藤的节间渗透性优于黄藤的节间渗透性,单叶省藤节部渗透性也好于黄藤节部渗透性。总体上单叶省藤和黄藤的节间渗透性分别稍高于节部渗透性,但部分藤节部的渗透性大于藤节间。单叶省藤和黄藤节间和节部的渗透性从基部至梢部都呈不规则变化状态,渗透性都明显高于木材和毛竹。单个藤种株与株之间的渗透性也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棕榈藤物种的收集和引种驯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共收集/引种棕榈藤3属48种6变种,保存36种5变种,其中省藤属30种5变种,黄藤属5种,钩叶藤属1种,保存率为75.9%。研究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国内藤种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而引自国外的藤种,只有异株藤,长咀黄藤,马尼拉藤和西加省藤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其它藤种均难地忍受低温或干旱条件;根据苗期的生长速率,可将苗木归成3种类型:即速生型,次速生型和慢生型,依藤种的开花结实过程和特点,可将藤种划  相似文献   

15.
3种华南商用藤材的解剖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藤材的解剖结构与藤材性能及其加工利用密切相关.研究藤材的基本解剖特性,对于藤材的归类、开发利用和加工改性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藤材的商业化取决于以下因素:可及性、直径、节间长度、颜色以及加工特性,这些都基于藤材的基本特性,主要是解剖构造(Walter,1996).商业藤材一般具有以下特征(Walter,1996):1)藤茎的维管束分布均衡,在横截面上,纤维占20%~25%,输导细胞占15%,基本薄壁细胞占30%~35%;2)纤维帽尺寸相等,纤维长度一致,多层结构细胞壁;3)基本薄壁组织细胞小而且壁厚多层.维管束分布密度及纤维成分与输导成分的比例,纹孔、导管孔径的大小,对藤茎的坚韧程度影响都很大,纤维含量可作为藤茎坚硬度的指标,至于韧性还得考虑到纤维细胞的数量与输导组织成分的比例状况,特别是大型导管孔径的大小等,这些都是选择优良品种的主要依据(腰希申等,1998).  相似文献   

16.
单叶省藤萌蘖芽组培快繁技术及试管内开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叶省藤萌蘖芽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在完善外植体采集技术、消毒技术及防褐变技术基础上,用改良MS 6-BA 8mg/L IBA 1mg/L 2,4-D 0.75mg/L 抗坏血酸10mg/L 半胱氨酸2mg/L培养基诱导芽分化,MS NAA1mg/L IBA 2mg/L培养基诱导根分化,改良MS 6-BA 4mg/L IBA 0.5mg/L 2,4-D0.4mg/L 活性炭0.2g/L培养基诱导花芽分化,实现了单叶省藤萌蘖芽的组培快繁,并在试管内开花.本研究不仅为单叶省藤的良种快繁奠定了基础,也为深入研究外界条件对单叶省藤性别分化的调控提供了一个简便的实验体系.  相似文献   

17.
单叶省藤与石梓间种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评价了13a经营期内5种采收方式下单叶省藤人工林的经济效益,分析了间种对上层林木生长收获的影响以及对林地经济收益贡献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初采年龄和采收间隔期对13a单叶省藤人工林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单叶省藤以9a初采和4a间隔期的采收方式获得最高经济效益,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和收益成本比分别为20255元·hm-2、20 08%、1 38;单叶省藤种植后对上层林木石梓的生长与收获量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导致20年生石梓林分的纯收益和净现值比未间种时分别减少4000、1500元·hm-2。通过综合分析,5种采收方式对整个林地经济收益仍有较大贡献,林藤间种产生的林地增益水平和净现值增量分别为12 49%~91 10%、706~5145元·hm-2。  相似文献   

18.
藤茎的轴向抗拉强度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则谟 《林业科学》1994,30(1):93-95
藤茎的轴向抗拉强度试验蔡则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州510520)关键词藤茎,轴向抗拉强度大部分商品藤茎加工成藤皮和藤芯,用于编织生活用品及工艺品,因此须有一定的轴向抗拉强度,这方面的研究记载很少,仅见Yudodibroto[’‘、吴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