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东亚小花蝽若虫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开展了东亚小花蝽二龄、四龄若虫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26℃试验温度下其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东亚小花蝽若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捕食上限分别为9.2头和23.0头。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东亚小花蝽4~5龄若虫捕食大豆蚜的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结果表明,在供试温度下其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在相同温度下,东亚小花蝽4~5龄若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18~26℃,随着温度的升高,东亚小花蝽4~5龄若虫对大豆蚜的捕食量增加,而在26~34℃则有相反的趋势.在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随着东亚小花蝽4~5龄若虫密度的增大,其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E也相应地降低,捕食作用率E与东亚小花蝽4~5龄若虫密度P的关系为E=0.1249 P-0.1776,分摊竞争强度I与东亚小花蝽4~5龄若虫密度P的关系为I=0.3526 lg P+0.0152.  相似文献   

3.
两种猎物饲养对东亚小花蝽捕食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用两种猎物(豆蚜Aphis craccivora、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饲养后的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成虫对单一猎物的捕食作用及对混合猎物的选择性。结果表明:用不同猎物饲养后的东亚小花蝽成虫对单一猎物的捕食量都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东亚小花蝽对饲料的选择性研究发现:猎物密度设置为5、10、15、20、25、30头.皿-1,用西花蓟马饲养3代的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和豆蚜的捕食量分别是4.80、8.80、11.40、16.00、20.20、20.60头和3.00、4.60、6.40、10.20、15.80、16.20头,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倾向于选择西花蓟马;用豆蚜饲养3代的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和豆蚜的捕食量分别是4.00、5.80、8.00、11.80、14.80、16.20头和4.80、6.80、12.00、15.20、18.80、19.20头,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倾向于选择豆蚜。本结果说明东亚小花蝽对长期取食的猎物已产生了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对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的捕食作用和生物防治潜能,于室内系统研究东亚小花蝽3~5龄若虫和成虫对茶棍蓟马雌成虫的捕食行为、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自身干扰反应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干扰效应。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取食单头茶棍蓟马雌成虫的时间随着自身发育阶段的增大而变短,成虫取食时间最短,为7.40 min。在一定的猎物密度范围内,东亚小花蝽3~5龄若虫与成虫对茶棍蓟马的捕食作用均符合HollingⅡ功能反应模型,东亚小花蝽3~5龄若虫与雌成虫的捕食量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东亚小花蝽雌成虫对茶棍蓟马雌成虫的瞬时攻击率、捕食能力和日最大捕食量均最高,分别为0.459、124.05和250.00头。东亚小花蝽对茶棍蓟马的捕食量与猎物密度呈正相关,但搜寻效应与猎物密度呈负相关,且东亚小花蝽雌成虫的搜寻效应最高。东亚小花蝽对茶棍蓟马的捕食作用同时受自身密度的影响,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大其平均捕食率降低。东亚小花蝽成虫的捕食作用率随着自身密度和猎物密度的增大而降低。表明东亚小花蝽对茶棍蓟马有较好的生物防治潜能。  相似文献   

5.
中华草蛉是蓟马的重要天敌,为探明其对西花蓟马的控制效能,在室内开展了中华草蛉幼虫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温度下,该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II型方程。在相同温度下,中华草蛉幼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18~26℃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中华草蛉幼虫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量增加,而在26~34℃范围则有相反的趋势。26℃时捕食数量最大,捕食上限达163.9头。在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捕食作用率与中华草蛉幼虫密度的关系为E=0.3284P-0.4467,分摊竞争强度与中华草蛉幼虫密度的关系为I=0.8203lgP 0.0038。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评价南方小花蝽Orius strigicollis的生物防治潜能,明确南方小花蝽高龄若虫以及成虫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成虫的捕食作用及其种内互残行为。在室内通过捕食功能反应试验评价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捕食能力,通过南方小花蝽种内互残的选择与非选择性试验分析不同龄期、不同猎物密度下南方小花蝽的种内互残行为。结果表明,南方小花蝽4~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西花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捕食能力评价指标a’/Th大小依次为雌成虫(33.2)>雄成虫(18.8)>5龄若虫(16.7)>4龄若虫(11.7)。种内互残试验结果表明,在没有蓟马的环境下南方小花蝽4、5龄若虫平均死亡数量分别为1.5头和1.7头,显著高于对照。接入南方小花蝽雌成虫后,当西花蓟马若虫密度为10头时的死亡数量高于密度为5头时的死亡数量。当南方小花蝽雌成虫∶若虫∶蓟马数量比为1∶5∶5时,南方小花蝽1龄若虫死亡数量最高,为2.3头;当南方小花蝽雌成虫∶若虫∶蓟马数量为1∶5∶50头时,南方小花蝽若虫的死亡数量均较...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天敌昆虫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的捕食潜力,在室内测定东亚小花蝽5龄若虫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的日捕食量,并对其捕食功能、搜寻效应和干扰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5龄若虫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模型;东亚小花蝽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单头猎物的时间分别为20.833头、0.747和0.048 d;东亚小花蝽成虫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单头猎物的时间分别为11.236头、1.355和0.089 d。东亚小花蝽的日捕食量与草地贪夜蛾密度呈正相关,搜寻效应与草地贪夜蛾密度呈负相关。东亚小花蝽自身密度对其捕食作用的干扰符合Hassell模型,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的捕食作用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8.
室内研究了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二斑叶螨和桃蚜的捕食能力及在3种害虫共存条件下的捕食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二斑叶螨和桃蚜均具有捕食能力。捕食能力最初随着猎物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猎物数量不断增加时,其捕食量趋于恒定值。在猎物数量充足时,东亚小花蝽对于二斑叶螨、蚜虫和蓟马的日均捕食量分别为17、12.5头和12头。3种猎物共存时,东亚小花蝽对西方花蓟马的捕食选择性均强于对二斑叶螨和桃蚜。选择性依次为西方花蓟马桃蚜≈二斑叶螨。猎物数量相同时取食西花蓟马的数量为12.6头,二斑叶螨和桃蚜的数量分别1.2头和2.4头。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淡翅小花蝽Orius tantillus对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的捕食作用及控害潜能,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淡翅小花蝽对黄胸蓟马2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和干扰反应?结果表明:淡翅小花蝽对黄胸蓟马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 其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提高, 其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下降?淡翅小花蝽成虫具有较强的种内干扰作用, 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 其平均捕食量减少, 捕食作用率降低?根据Beddington模型E=a/[1+aThN+bTw(P-1)]拟合获得淡翅小花蝽成虫捕食黄胸蓟马2龄若虫的干扰模型E=0.968 5/(0.011 0N+1.383 7P-0.383 7), 表明淡翅小花蝽的搜寻效应随其自身密度和黄胸蓟马密度的增大而下降?研究结果表明淡翅小花蝽对黄胸蓟马具有较大防治潜力?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东亚小花蝽捕食美洲棘蓟马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不同温度下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雌成虫对美洲棘蓟马Echinothrips americanus雌成虫捕食能力的影响,利用HollingⅡ、HollingⅢ及Flinn’s三种模型研究了辣椒上天敌捕食量、猎物密度和环境温度三者间的关系,并推测了该功能反应和搜索效应的相关参数。结果表明:在16、19、22、25、28、31和34℃各温度条件下,东亚小花蝽雌成虫捕食量随猎物密度增加而增大,且差异显著,寻找效应随之降低。HollingⅡ与HollingⅢ模型均适合拟合不同温度下东亚小花蝽雌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且HollingⅡ模型较HollingⅢ模型拟合度更好。在HollingⅡ模型拟合条件下,东亚小花蝽22℃时瞬时攻击率最高,为1.132,34℃时处理单头猎物时间最短,为0.007 d。在HollingⅢ模型拟合条件下,19℃时最佳寻找密度最低,为10.31头,34℃时单日最大捕食量最大,为52.67头。由双因素变量Flinn’s模型拟合得到的东亚小花蝽雌成虫平均瞬时攻击率为4.314,并且在34℃、初始猎物密度45头下,东亚小花蝽雌成虫能发挥最大捕食潜能。表明东亚小花蝽为美洲棘蓟马的有效天敌。  相似文献   

11.
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菌在土壤和植株残体中的越冬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评估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菌地毯草黄单胞杆菌菜豆致病变种或褐色黄单胞菌褐色亚种在土壤及植物残体中的越冬能力,对采自黑龙江、内蒙古、山西、河北及新疆的18块菜豆生产田的20份土壤及14份植物残体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在MT选择性培养基上有12个土壤样品和13个植株残体样品提取液产生典型的类似黄单胞菌菌落。选取29个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有27个分离物对菜豆品种"英国红"致病。利用地毯草黄单胞杆菌菜豆致病变种和褐色黄单胞菌褐色亚种的特异性引物X4c/X4e及褐色黄单胞菌褐色亚种特异性引物Xf1/Xf2对29个分离物进行多重PCR检测,其中17个分离物为地毯草黄单胞杆菌菜豆致病变种,10个分离物为褐色黄单胞菌褐色亚种。结果表明,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菌可以在黑龙江、内蒙古、山西、河北的一些菜豆种植区的土壤及植株残体中越冬存活。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向日葵不同播期对防治向日葵螟和黄萎病的影响,于2009年5月11日至6月10日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分7个时期(间隔5天)种植食葵和油葵,并系统调查向日葵螟和黄萎病的发生危害情况。结果显示,食葵和油葵的向日葵螟危害率及向日葵螟密度均以5月26日种植的最低,分别为8.00%、4.00%和0.14头/盘、0.16头/盘。随着播种期的推迟,食葵和油葵的黄萎病发病率自5月11日的98.67%和100.00%逐渐降至6月10日的24.00%和32.00%,发病级别从5月11日的2.83级和3.27级逐渐降至6月10日0.36级和0.64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食葵以5月31日播种的产量最高,而油葵以6月5日播种的产量最高。证明适时晚播可有效减少向日葵螟和黄萎病对向日葵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三种赤眼蜂对灰白蚕蛾的卵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灰白蚕蛾Ocinara varia.是近年来华南地区为害较严重的园林害虫,为筛选有效防治灰白蚕蛾的赤眼蜂种,在室内条件下比较了短管赤眼蜂Trichogramma pretiosum、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和暗黑赤眼蜂T.euproctidis对不同卵龄灰白蚕蛾卵的寄生能力和适应能力.结果显示,随寄主卵龄的增加松毛虫赤眼蜂和暗黑赤眼蜂寄生卵数均呈下降趋势,且都在灰白蚕蛾卵龄为6h的卵上寄生卵数最多,分别为15.90粒/雌和12.20粒/雌;而短管赤眼蜂的寄生卵数随寄主卵龄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卵龄为24 h时达最高,为8.25粒/雌;在各卵龄段,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卵数均比其它2种蜂多;当寄主卵龄超过72 h时,3种赤眼蜂的寄生卵数均显著下降.3种赤眼蜂在寄生卵龄为6h的寄生卵上羽化率最高,当卵龄超过72 h时,其羽化率均显著下降.松毛虫赤眼蜂和暗黑赤眼蜂对6h卵龄的灰白蚕蛾卵致死能力最强,而短管赤眼蜂对24 h卵龄的灰白蚕蛾卵致死能力最强.综合分析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在灰白蚕蛾卵上的寄生能力和适应能力最好,是灰白蚕蛾的有效天敌.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灰飞虱mucin基因在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 RSV)侵染过程中的作用,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析了RSV 胁迫条件下灰飞虱mucin基因mRNA表达量的变化。饲喂RSV病叶1天和2天时灰飞虱mucin基因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而在3天和7天时灰飞虱mucin基因的表达量增加了3.60倍和1.97倍。饲喂健康水稻叶片1、2、3和7天后,灰飞虱mucin基因的表达量分别为饲喂前的1.07、1.12、0.78和0.34倍,而饲喂病叶1、2、3和7天后,mucin基因的表达量分别为饲喂前的1.15、1.19、3.19和1.01倍。结果表明,病毒胁迫使灰飞虱体内mucin基因的表达量增加,暗示mucin基因在RSV与灰飞虱互作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病菌生长的抑制率为67.61%~71.31%,对灰霉病菌孢子产生及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80.95%和81.35%,对病菌孢子致病性的抑制率为65.22%~70.51%.  相似文献   

16.
以对霜霉病不同抗性的葡萄品种左优红和霞多丽为材料,利用分子生物学和植物生理学试验手段,结合药理学试验,探讨葡萄在应答霜霉病过程中葡萄多磷酸肌醇激酶基因(VvIPK2)和H2O2的作用机制。接种霜霉病菌后15 h葡萄叶片VvIPK2表达量是正常水平的12倍,接种后3 hH2O2含量达最大值,同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升高;多磷酸肌醇激酶(IPK2)抑制剂、外源H2O2及H2O2清除剂均能改变霜霉病菌所引起的抗性葡萄品种左优红叶片PAL和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同时可以影响不同抗性品种叶片的感病情况;IPK2抑制剂对葡萄霜霉病菌引起的H2O2水平变化没有影响;清除H2O2可减弱葡萄霜霉病菌对VvIPK2表达量的诱导效应。研究表明H2O2位于IPK2的上游,通过调控PAL和几丁质酶活性参与葡萄应答霜霉病过程。  相似文献   

17.
夹竹桃叶提取物对福寿螺的杀螺活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夹竹桃叶中筛选杀灭福寿螺的活性成分。采用浸渍法研究了夹竹桃叶的乙醇粗提物和组分Ⅰ对不同日龄福寿螺的毒杀和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组分Ⅰ浸渍10、30和50日龄螺6 h的LC50值分别为2.86、5.87 和8.68 mg/L;浸渍24 h的LC50值分别为0.98、2.31和 3.16 mg/L,其中2 mg/L的组分Ⅰ浸渍10日龄螺24 h的死亡率为100%。乙醇粗提物对福寿螺的毒杀效果较差,用其100 mg/L浸渍10日龄和30日龄螺72 h的死亡率均为100%,浸渍50日龄螺120 h时,死亡率100%时的质量浓度达到200 mg/L。但乙醇粗提物和组分Ⅰ各浓度对福寿螺的活动均无抑制作用,反而有促进其上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西花蓟马与烟蓟马在紫甘蓝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与本地物种烟蓟马的发育和繁殖的区别,在25℃恒温条件下,组建了西花蓟马与烟蓟马在紫甘蓝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显示,西花蓟马在紫甘蓝上的未成熟期为11.55天,显著低于烟蓟马;西花蓟马两性生殖时,雌成虫平均寿命为32.06天,单雌产卵量为125.19粒,孤雌生殖时,雌成虫平均寿命可达43.33天,单雌产卵量上升到246.40粒,而烟蓟马雌成虫平均寿命仅为23.44天,终生可产卵186.06粒;西花蓟马取食紫甘蓝的内禀增长率为0.1543,低于烟蓟马的0.1872;西花蓟马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为72.2456,而烟蓟马为126.2272;西花蓟马在紫甘蓝上的稳定年龄组配中未成熟期所占的比例低于烟蓟马,而成虫期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9.
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是一种世界性恶性杂草。为了确定微生物除草剂候选菌Alternaria amaranthi-3防除反枝苋的潜力,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接种浓度、露期和水乳剂型对A.ama-ranthi-3菌株致病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接种浓度显著影响菌株的致病力,在48h露期条件下,接种孢子浓度为105个/mL时,菌株水剂对反枝苋幼苗生长抑制率为35.55%;浓度为107个/mL时,生长抑制率达到75.25%。露期对该菌株的致病力也有较大影响,在不保湿条件下,菌株水剂对反枝苋的生长抑制率为26.43%,而保湿48h处理的生长抑制率达到77.96%。Span80∶Tween80=1∶3的复配乳化剂和大豆油制备的水乳剂可显著降低露期对菌株防效的影响和提高菌株的致病力,无露期时,菌株水乳剂对反枝苋的生长抑制率达到88.35%,显著高于水剂;48h露期条件下,菌株水乳剂处理的生长抑制率为90.59%,而菌株水剂处理为77.96%。表明通过剂型的改进菌株Alternaria amaranthi-3能有效防除反枝苋。  相似文献   

20.
进境油菜籽中黑胫病菌和茎基溃疡病菌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鉴定从进境澳大利亚油菜籽样品中分离的真菌分离物,利用形态学特征、PCR检测、序列分析以及致病性测试等方法对分离物6382-43和6382-51进行了鉴定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物6382-43的形态特征和油菜茎基溃疡病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相似,菌丝生长较慢,菌落边缘不规则,不产生色素。油菜茎基溃疡病菌特异性引物LmacF/LmacR检测为PCR阳性;ITS区序列和油菜茎基溃疡病菌的序列相似性为99.8%;接种幼嫩油菜子叶产生油菜茎基溃疡病的典型症状。分离物6382-51的形态特征和油菜黑胫病菌L.biglobosa相似,菌丝生长较快,菌落边缘规则,产生色素;油菜黑胫病菌特异性引物LbigF/LmacR检测为PCR阳性;ITS区序列和油菜黑胫病菌的序列相似性为100%;接种幼嫩油菜子叶产生油菜黑胫病的典型症状。根据分离物的形态特征、PCR检测结果、序列分析以及致病性测试结果,将进境澳大利亚油菜籽样品中的真菌分离物6382-43和6382-51分别鉴定为油菜茎基溃疡病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和油菜黑胫病菌L.biglobo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