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通过多年的日常观察和探索,从掌握赛加羚羊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着手,对半放野状态下饲养于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内的赛加羚羊种群的饲养和管理情况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掌握半野生状态下赛加羚羊的饲料选择与消耗、设施管理、饲养繁殖及管理技术、消化生理特点,是壮大我国赛加羚羊种群、提高种群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赛加羚羊野外种群的恢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笔者介绍了赛加羚羊在世界范围的数量分布,各国对赛加羚羊的保护现状,对国内唯一的赛加羚羊人工驯养地一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驯养的赛加羚羊种群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唯有通过从国外引入新种源,壮大现有驯养种群进而分群饲养等途径,以解决现种群数量过小、遗传多样性下降等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时,对今后中心的赛加羚羊人工驯养基地能否发展成为国家赛加羚羊种源繁殖基地和实现野外种群就地恢复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对"拯救赛加羚羊,保护中药资源、谋求双赢"长远规划做了展望和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驱虫药和不同驱虫频率对赛加羚羊种群寄生虫感染的影响,从而指导赛加羚羊繁育过程中寄生虫病用药,以达到更好地保护赛加羚羊种群的目的。研究采用伊维菌素、阿苯达唑、伊丙净对赛加羚羊种群进行春秋两季驱虫,采用伊维菌素对赛加羚羊种群进行不同频率驱虫,通过采集粪便经饱和食盐水漂浮法进行虫卵漂浮后观察,检测不同药物和不同驱虫频率对赛加羚羊肠道寄生虫的影响。结果显示,近年来半散养赛加羚羊种群主要感染的寄生虫为艾美耳球虫、毛首线虫、类圆线虫、细颈线虫、莫尼茨绦虫、囊尾蚴。使用伊维菌素驱虫时线虫减少率最大为92.30%,球虫为76.30%;使用阿苯达唑驱虫时线虫减少率最大为95.56%,球虫为60.00%;使用伊丙净驱虫时线虫减少率最大为92.68%,球虫为33.33%。2020年驱虫前后感染率等指标明显低于2018年、2019年,间隔两周连续驱虫后感染率低于10%,驱虫前感染率降低为60%。研究表明,伊维菌素、阿苯达唑、伊丙净均可有效控制赛加羚羊寄生虫,长期使用同一种驱虫药会造成药效降低,交替使用3种驱虫药且间隔2周的重复驱虫可更好地控制半散养赛加羚羊种群寄生虫感染。  相似文献   

4.
<正>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是一种珍稀的野生动物,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北部,现主要分布在俄罗斯里海以东、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和蒙古国境内。在我国境内曾分布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及甘肃北部的荒漠、半荒漠和荒漠草原地带,但自上世纪50年代以后,经多方调查,野外再没有发现其踪迹,认为赛加羚羊野生种群在我国已经绝迹。目前,武威作为全国唯一的赛加羚羊人工繁育基地,已有30年的养殖历史,积累了一定的人工养殖经验,但  相似文献   

5.
《畜牧与兽医》2017,(7):13-16
对1997—2015年间半散放赛加羚羊的繁殖性能指标与当地气候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对雌性赛加羚羊盛期发情率影响最大;年最高气温对幼羔成活率影响显著(P0.05)。本研究说明赛加羚羊自引入后对中心所在地半荒漠区气候环境产生了一个适应过程。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半散养状态下的濒危物种赛加羚羊种群数量增大,现有活动场地显现出拥挤狭小的状况,加之保护中心区域内道路建设、旅游开发及人类活动日益增多的现状,给赛加羚羊生存环境及保护带来较大影响.在此情况下,保护好赛加羚羊这一物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赛加羚羊在半荒漠地区半放野状态下的繁殖规律,通过资料分析与现场观察,研究了近30年来饲养于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的赛加羚羊繁殖情况。结果表明:赛加羚羊的产仔率126.67%,产羔成活率87.72%,死亡淘汰率18.03%,存活率81.97%;发情周期21.46 d±2.59 d;雌羚羊7月龄性成熟,情期受胎率86.61%,妊娠期140.73 d±2.25 d,每胎产1~2仔,双胎率56.14%;羔羊初生体重2 882.32 g±45.93 g、体长45.56 cm±0.54 cm,雌、雄羔间初生体重与体尺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羔羊初生体重与体长存在相关性(r=0.313,P0.01)。在此基础上,分析对比了半放野状态下与人工圈养状态下赛加羚羊的繁殖情况,发现半放野状态下其产仔率、产羔成活率、存活率、双胎率和羔羊平均体重等主要繁殖性能指标均比圈养状态下高;此外,赛加羚羊自引入后对所在半荒漠地区气候环境进行了一个适应过程,发情期逐渐提前,由刚引进初期的12月中旬逐渐提前到11月中下旬,分娩盛期也相应提前,由刚引进初期的5月中上旬逐渐提前到4月中下旬,到5月初已基本结束产羔。说明赛加羚羊在繁殖上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时间性,与同亚科动物相比,具有性成熟早而寿命短(4~5岁)、受胎率和繁殖成活率高、交配季节后淘汰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引进的赛加羚羊饲养繁育情况的观察分析,得知其从刚开始有效引进的12只发展到现在的171只,种群具有良好的繁育能力,并对武威半荒漠气候环境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我所对1987年9月和1988年6月分别从美国和东德进口的赛加羚羊共5只实施了隔离检疫,用琼脂免疫扩散试验(AGID)间隔30天两次采血检出美国进口的2只赛加羚羊为蓝舌病琼扩反应阳性羊。其中1号羚羊血经昆明动植物检疫所分离蓝舌病病毒结果  相似文献   

10.
赛加羚羊被毛及毛纤维特征对其环境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赛加羚羊(Saigatatarica)的被毛特征、毛纤维类型、结构、长度、密度、细度及强伸度的观察测定,结果为:赛加羚羊毛纤维均为有髓毛,其髓质发达,鳞片小呈蛇鳞状,被毛主要部位毛长仅2.91cm,密度为1920根/cm2,毛纤维直径可达103.7μm而单纤维强伸度在15g重锤下为0。并指出:以上种种特性使赛加羚羊具有较强的回避天敌和抵御寒冷气候的能力,均与栖息地环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汪玺 《草业学报》1998,7(1):54-59
通过对赛加羚羊的被毛特征、毛纤维类型、结构、长度、密度、细度及强伸度的观察测定,结果为:赛加羚羊毛纤维均为有髓毛,其髓质发达,鳞片小呈蛇鳞状,被毛主要部位告发找仅2.91cm,密度为1920根/cm^2,毛纤维直径可达103.7μm而单纤维强伸度在15g重锤下为0。并指出:以上种种特性使赛加羚羊具有交强的回避天敌和抵御寒冷气候的能力,均与栖息地环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高鼻羚羊(Saiga tatarica),又称赛加羚羊,是产药用羚羊角的珍贵动物。在我国曾见于新疆西北部。高鼻羚羊体型似黄羊,体长100—140cm,高60—80cm,雄40—60kg,雌重较  相似文献   

13.
蓝舌病主要危害绵羊,对羔羊死亡率高,野生动物亦有发病的报道。据报道已发现24个血清型,国际兽疫防治局(IOE)列为A类疾病,我国口岸定为一类检疫对象。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又名高鼻羚羊,属牛科动物,原产于我国新疆及中  相似文献   

14.
《畜牧与兽医》2017,(2):6-9
为了提高测定效率,运用SPSS软件对30只赛加羚羊初生羔的体尺、体重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并建立了最优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赛加羚羊初生体重(Y)与体直长(X_1)、体高(X_2)、胸深(X_3)、胸宽(X_4)、胸围(X_5)、尾长(X_6)、耳长(X_7)及管围(X_8)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体直长(X_1)和胸围(X_5)是体重(Y)的最主要决定变量。初生羔羊体直长(X_1)和胸围(X_5)对体重(Y)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1.219+0.052X1+0.072X5。  相似文献   

15.
高鼻羚羊在中国的利用和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鼻羚羊在中国已30年未见踪迹,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对高鼻羚羊的利用,以传统的羊角入药为主,并早在距今1800年前就有记载。据调查,中国现有40余种中药含有高鼻羚羊角的成份,每年约消耗羊角6000kg,但这些羊角不是依赖进口,而是源于中国原有的库存。目前,中国正通过控制贸易,实施再引入工程,开展中药替代品研究等手段来减少对高鼻羚羊角的利用,并设法恢复该物种种群。  相似文献   

16.
吴其锐  刘小青  黄玉燕 《野生动物》2010,31(6):309-310,315
以广州动物园圈养的印度黑羚羊种群为研究对象,从2006年1月1日起,至2009年12月31日止,经过4a时间对印度黑羚羊产仔哺乳行为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发现印度黑羚羊分娩前有选择分娩地点行为,但提前离群行为不明显;产仔后有较强的母性,表现为有明显的护仔行为、主动授乳行为和念亲行为;在受惊吓和不安的情况下,会出现弃仔行为。  相似文献   

17.
利用笼养种群在适宜栖息地开展再引入工作是保护和恢复濒危动物野外种群数最的有效方法.近交衰退是影响笼养种群健康程度的主要风险,因此需要在开展再引入项目前对笼养种群的近交程度进行评估.本研究以微卫星为遗传标记,对我国特有濒危雉类——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的一个笼养种群和一个野外种群的近交水平进行了评估和...  相似文献   

18.
高原鼠兔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备受关注,而多年鼠类防控对高原鼠兔种群数量与植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鲜见。本研究通过对青海省河南县鼠类种群密度较高的高寒草甸进行了连续九年、每年三次的鼠类防控和监测,研究多年鼠类防控对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及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前四年连续的鼠类防控显著地降低了高原鼠兔种群密度,而后五年高原鼠兔种群密度下降趋势并不明显;随着鼠类防控年份的增加,植物群落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均显著增加,且它们与鼠兔种群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说明高密度的鼠兔种群数量不利于植物盖度和地上生物量的维持;气候因子比鼠兔种群大小更能解释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其对鼠兔种群密度的影响也大于持续鼠类防控的影响。因此,对于鼠害严重的高寒草甸,鼠类防控协同气候因子共同影响着高原鼠兔种群大小和植物群落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19.
朱鹮种群现状及自然迁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再引入三方面,系统总结了1981~2008年间朱鹮拯救与保护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对野生朱鹮种群自然迁移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野生朱鹮种群自然迁移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并针对迁移后的种群保护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建议和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0.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大丰重引入麋鹿历经完全人工饲养、半人工散养及放归自然的风土再驯化和行为再塑过程,已初步建立了野生种群.野外观察为建立麇鹿种群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不仅是麋鹿重引入成功的基础性工作,而且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切实开展好麋鹿野外观察工作,必须明确观察目的,了解观察方法,熟悉观察内容,注意观察事项,这不仅能提升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能力,而且可以为进一步做好科学研究、实施麋鹿种群的有效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