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通过2011年和2012年对伊宁县27个草原样地的监测,对其鲜草产量、栽畜量、栽畜能力和退牧还草工程区域内外的高度、盖鹰、产量进行分析,探讨伊宁县草原草地生产力结果表明:由于2012年伊宁县降雨量偏少,各类草地的鲜草产量、我畜量和载畜能力较2011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和降低;退牧还草工程区内草地植被总盖度、高度和鲜草产量较工程区外均有提高.工程区内草地植被恢复明显,工程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中国畜牧业》2013,(23):62-62
1.全国草原生态加剧恶化势头初步得到遏制。 (1)重大生态工程区草原生态加快恢复。监测表明,工程区内植被组成发生显著变化,多年生牧草增多,可食鲜草产量提高,有毒有害杂草数量下降,生物多样性明显好转,区域生态显著改善。2011年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开始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区草原植被盖度比实施前提高了4个百分点;鲜草产量比实施前提高了10.6%;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平均草原植被盖度比2001年工程实施前提高11个百分点,鲜草产量比2001年工程实施前提高31.9%。  相似文献   

3.
实施围栏封育是天然草原植被恢复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武威市在天祝县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完成退牧还草围栏建设34万hm2,占全县草原面积的86.87%。在退牧还草围栏区实施禁牧和休牧,并进行了不同草原类型围栏封育期限及利用模式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山地草甸经过5年的禁牧,植被盖度、高度显著提高,但第5年比第3年增加可食牧草产量、牧草盖度、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禁牧封育3年后,山地草甸草原生产性能及植物群落特征无显著变化,即可解禁利用;温性草原经过5年的禁牧和休牧,产草量、植被盖度、高度均有显著提高,表现为正向性演替。从禁牧和休牧第5年产草量、植被盖度、高度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故温性草原禁牧5年即可解禁利用。  相似文献   

4.
以"3S"技术为支撑,结合遥感影像及地面监测数据,通过建立遥感-地面数据的数学模型对尼勒克县实施退牧还草工程5年后工程建设效益及植被恢复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工程实施5年后,尼勒克县退牧还草工程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为61%,平均鲜草产量2 556.1千克/公顷,分别比工程实施前增加4个百分点和17.6%,生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农业部发布《2014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监测表明,随着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全面落实和退牧还草工程等一系列重大草原保护建设工程的持续实施,我国草原生态环境继续改善,草原生态恢复步伐明显加快。一是草原生产力继续保持较高水平。2014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102219.98万吨,在部分牧区遭遇严重干旱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与最近10年平均水平相比,鲜草产量增加4.04%。二是草原植被状况明显好转。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53.6%,较2011年增加2.6个百分点。其中,退牧还草工程区草原植被盖度较非工程区高出6个百  相似文献   

6.
通过2012~2019年对尼勒克县禁牧区温性草甸草原类草地8个样地的监测,对其牧草生长高峰期样方内的总鲜草产量、总干草产量、可食牧草鲜草产量、可食牧草干草产量及优势植物的盖度、频度及生殖枝高度进行分析,探讨尼勒克县禁牧区温性草甸草原类草地生产力变化。结果表明:2012~2019年禁牧区温性草甸草原类草地植被总鲜草产量、总干草产量、可食牧草鲜草产量、可食牧草干草产量逐年增加。2012~2019年,老鹳草、早熟禾、赖草、鸭茅的分盖度、生殖枝高度、频度有了显著提高;地榆的分盖度、生殖枝高度、频度虽有提高,但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通过2012~2015年对尼勒克县荒漠草原12个样地的监测,对其牧草生长高峰期样方内优势植物的高度、盖度、鲜草产量及总鲜草产量、总干草产量、可食牧草鲜草产量、可食牧草干草产量进行分析,探讨尼勒克县荒漠草原草地生产力。结果表明:荒漠草原植被总盖度、草群平均高度、总鲜草产量、总干草产量、可食牧草鲜草产量、可食牧草干草产量与2012~2015年1~7月份降水量变化规律一致。伊犁绢蒿、角果黎、苔草的鲜重及总鲜草产量,2015年最高,2014年最低。伊犁绢蒿鲜重,2015年与2013年基本一致,分别是2012年、2014年的2.6倍和4倍;角果黎的鲜重,2015年分别是2012年、2013年、2014年的1.2倍、2.1倍和3.2倍;苔草的鲜重,2015年分别是2013年与2014年的3倍;白羊草的鲜重,2012年是2013年的1.3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黑水县实施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的效果监测,表明实施退牧还草是恢复草原植被、提高草原生产力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9.
退牧还草工程围栏对草原生态影响较大,生态环境改善明显。在禁牧区围栏内,优势种植物有梭梭、琵琶柴、蒿子、假木贼以及矮小灌木和高大草本植物,优势植物种类在4种以上。在围栏外,优势植物仅有绢蒿和一年生草本,多年生植物种类减少。禁牧区、休牧区围栏内草层高度较围栏外草层高度增加39%以上,最高增加1400%。禁牧区和休牧区围栏内植被盖度都较围栏外增加11%以上,其中休牧区围栏内植被盖度都较围栏外增加33%以上。休牧区围栏内牧草鲜草产量较围栏外牧草鲜草产量增加19.1%以上,最高者增加328.5%。  相似文献   

10.
华池县把退牧还草工程作为有效保护天然草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主要抓手,全力以赴抓项目实施。通过项目实施,草原植被覆盖度、草层高度、牧草产量均显著增加,草原植被得到了有效的休养生息,草原生态正在恢复中,实施效果明显,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黑水县实施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的效果监测,表明实施退牧还草是恢复草原植被、提高草原生产力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2.
柴绍芳  张波  郭宪 《畜牧兽医杂志》2012,31(2):24-25,28
自2003年开始,酒泉市3个县的荒漠化草原被列为"退牧还草"试点,对禁牧、休牧措施在植被恢复中的实际效果进行了连续的定点观测。结果表明,退牧对恢复草地植被效果明显。退牧后植被的高度、盖度、多度、地上生物量和可食牧草产量等生产性能明显提高。就植物多样性、盖度、高度和产草量的综合效应而言,采取禁牧等措施对植被恢复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20世纪末,随着牧区人口增长、牲畜增加,草畜矛盾趋于突出,青海省90%以上的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青海先后实施了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等生态保护和建设等重大工程以及草原生态补奖等重大政策,全省草原生态环境总体呈现出好转趋势。监测资料表明,2011年至2016年,青海退牧还草工程区内外覆盖度和鲜草产量对比明显,增幅分别为7.86%和每亩57千克,三江源地区工程区内草原  相似文献   

14.
宁南山区自实施禁牧封育以来,草原植被得以休养生息,加之近几年实施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草原植被恢复,无论草高度还是草产量都有大幅度提高,全区天然草原生态状况总体好转,但原生态治理任务仍然艰巨。笔者对治理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全区的草原治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2013~2016年,通过对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温性草原的监测,对其鲜草产量、总盖度和草群平均高度进行分析,探讨牧草长势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鲜草产量、总盖度和草群平均高度的变化都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生长变化曲线不同;鲜草产量与草群平均高度存在线性正向影响;鲜草产量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较降雨量和日照时数更加敏感,存在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退牧还草工程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退牧还草工程实施9年来,已累计完成禁牧封育826.7×104hm2,占全省中度以上退化草地的45.6%。通过监测,退牧区草地植被盖度提高了15%~20%;牧草高度增加了3.5~5.5cm;草地牧草产量提高了26.45%。同时,草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草畜矛盾有所缓解,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效果明显。建议,扩大该项工程在省内的实施范围,增加年度的实施规模,尽快完成全省的退牧还草任务,从而扩大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退牧对安西荒漠化草原植被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安西温性荒漠化草原退牧还草围栏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监测点放牧与退牧管理后草地生物量的跟踪调查和牧草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的监测,分析显示:与放牧区相比较,围栏退牧草场内的植株生长高度比围栏外放牧区高4.3~4.8 cm,植被覆盖度高16.6%~17.4%,草场平均产草量高235.2~300.5 kg/hm2,植被生长状况良好,同时草原环境中气温较低,湿度较高,且光合速率较高,有利于牧草的生长,表明退牧措施效果显著.高光谱遥感进一步监测结果显示退牧区牧草光谱反射率高,植被盖度大.草原围栏退牧封育,极大地改善了安西县草原生态环境,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提高了草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为及时客观评价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效果,推进工程效益监测工作规范化与科学化运行,充分利用3S监测技术的优势,以卫星遥感、全球定位技术为主,地面路线调查为辅,对福海县2004年度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情况和植被恢复状况进行了遥感监测,切实为草原保护建设工程管理提供准确、科学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2004年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点内外牧草生长状况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青海省2004年5~8月20个生态环境监测点内(未食)外(牛、羊等踩食)观测的牧草生长状况资料分析,监测点内外,牧草的高度和产量具有显著的差异,覆盖度差异不显著;其中,平均高度高出0.7~4.8cm,覆盖度高出3.8~6.6%,鲜草产量高出183.0~1263.0kg/hm2;说明在牧草生长季内,禁牧有利于提高天然牧草的产量、高度,从而有利于退化草场植被的恢复和草地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可为青海省退牧还草工程效益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吉林畜牧兽医》2010,(11):38-38
<正>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考虑作出的重要决策。"十一五"期间,退牧还草工程累计投入中央资金93.19亿元,退牧还草面积超过3000万hm2,其中禁牧围栏1679.9万hm2,休牧围栏1560万hm2;安排退化草原补播改良1040.9万hm2。退牧还草工程不仅有利于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还有利于加快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