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海高寒牧区犏牛挤乳量及乳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青海高寒牧区犏牛挤乳量及乳成分进行了分析,并与同等饲养条件下的牦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犏牛挤乳量差异不显著(P>0.05);2)不同的产乳阶段两个地区犏牛挤乳量的变化趋势相同;3)犏牛挤乳量极显著高于牦牛挤乳量(P<0.01);4)犏牛乳脂与干物质低于对照组牦牛的含量,其它成份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牦牛乳作为天然浓缩乳为各类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所需的营养物质,为了解青藏高原青海地区高寒草地类不同海拔高度牦牛生鲜乳中微生物组成和结构,本研究利用16S rDNA方法对在不同海拔高度采集的牦牛乳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牦牛乳采样点海拔高度分别为4 781(yak1)、3 984(yak2)、3 372 m(yak3),每个采样点采集5个样本。结果显示:在97%的一致性水平下获得12 329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3个海拔高度牦牛乳共同拥有2 988个OTUs;微生物Alpha多样性指数在3个海拔高度牦牛乳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3个海拔高度牦牛乳中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这2个菌门在yak1牦牛乳中分别占细菌总序列的44.49%和20.93%,在yak2牦牛乳中分别占细菌总序列39.30%和32.66%,在yak3牦牛乳中分别占细菌总序列41.32%和23.90%;在属水平上,yak1和yak3牦牛乳的优势菌属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yak2牦牛乳中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为优势菌属;在种水平上,yak1牦牛乳中优势菌种为鲁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woffii),yak2牦牛乳中优势菌种为奥斯陆莫拉氏(Moraxella osloensis),yak3牦牛乳中优势菌种为Kosakonia oryzae。由此可知,青海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牦牛乳中微生物组成和丰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热应激对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瘤胃液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采用2×3交叉试验设计,根据胎次、平均泌乳天数和产奶量相近的原则,选择18头经产中国荷斯坦奶牛,分为泌乳前期(产后15~100 d)组、泌乳中期(产后112~175 d)组、泌乳后期(产后200~230 d)组,每组6个重复,根据实测的牛场温湿指数(THI)变化,采用热应激与非热应激的自身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与非热应激期相比,热应激极显著提高了泌乳前期组奶牛瘤胃液各类微生物数量(P<0.01),极显著提高了泌乳后期组奶牛瘤胃液黄化瘤胃球菌数量和泌乳中期组的产琥珀酸拟杆菌数量(P<0.01),极显著降低了泌乳中、后期组的总细菌数量、白色瘤胃球菌数量和泌乳后期组的产琥珀酸拟杆菌数量(P<0.01)。整个热应激期THI与泌乳前期组奶牛瘤胃液总细菌数量(P<0.01)、厌氧真菌数量(P<0.05)、白色瘤胃球菌数量(P<0.01)和黄化瘤胃球菌数量(P<0.05)有较强的相关性,而THI与泌乳中、后期组奶牛的这些指标相关性较差。综上所述:1)泌乳前期组奶牛热应激期的瘤胃液各类微生物数量均极显著高于非热应激期,但对泌乳中、后期组的各类微生物数量影响无规律性。2)泌乳前期组奶牛瘤胃液微生物数量对热应激的反应更敏感。  相似文献   

4.
嗜冷菌对UHT乳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原料乳嗜冷菌污染是影响uHT乳保质期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嗜冷菌分布具有地域特征性本研究对蒙牛8个牧场原料乳中的嗜冷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确定了牧场常见嗜冷菌种类及特性,并分析了其对uHT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试验样品中分离出的嗜冷菌为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和产碱杆菌属;牧场原料乳的嗜冷菌数量与气温有关,1~3月份数量较高,6~9月份数量较低;原料乳嗜冷菌数越多,UHTqL货架期越短;原料乳中嗜冷菌数达到10^5 CFU/mL时,对uHT乳苦味值的影响显著(p〈(1.(15);嗜冷菌脂肪酶活力达10IU/mL、蛋白酶活力为15Iu/mL、25IU/mL时对UHTSfL苦味值的影响显著(P〈0.05);原料gLpH值为6.7和3.5%2冷藏条件下,蛋白酶、脂肪酶活性较高,不利于uHT乳长期贮存、综上研究,原料乳中嗜冷菌数过多会严重影响uHT乳品质和风味;低温贮藏条件下,嗜冷菌产生的脂肪酶和蛋白酶会破坏UHT乳品质,因此不建议长期低温保存uHT乳、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发情周期不同阶段牦牛子宫中黄体生成索受体(LHR)的定位及表达变化,笔者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发情期、发情后期、间情期和发情前期牦牛子宫中LHR的表达,并进行光密度值分析.结果表明,LHR免疫阳性产物在牦牛子宫腺上皮细胞、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肌层平滑肌细胞中均有表达;腺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和肌层平滑肌细胞中LHR在发情前期和发情期表达最弱,发情后期表达增加,间情期表达最强(P<0.05);子宫内膜血管平滑肌细胞中LHR的表达在发情期最强,间情期最弱(P<0.05);血管内皮中LHR在发情期和发情前期表达很强,发情后期和间情期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LHR参与了发情周期不同阶段牦牛子宫功能变化的调控.  相似文献   

6.
通过奶牛生产性能(dairy herd improvement,DHI)测定体细胞数,探究奶牛的胎次及其不同泌乳阶段对其乳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SCC)和乳损失量的影响。通过对某养殖场泌乳期奶牛DHI的测定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体细胞评分(somatic cell score,SCS)随奶牛胎次的增加而增加,但SCS在不同胎次的不同泌乳阶段表现有所不同。一胎牛SCS随着泌乳期的延长而增加,前期、中期与后期的SCS呈显著性差异(P<0.05);二胎牛与三胎牛SCS呈现相同变化规律,泌乳前期的SCS较泌乳中期高,而泌乳后期SCS显著高于前2个泌乳阶段(P<0.05)。乳损失量随胎次的增加整体呈现增加趋势,且泌乳早期和泌乳后期乳损失量高于泌乳中期。  相似文献   

7.
为了比较分析青海天峻、甘肃甘南、甘肃天祝牦牛乳中脂肪酶(LPL)及淀粉酶(AMS)活性,试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采自青海天峻、甘肃甘南各30份牦牛乳以及天祝抓喜秀龙乡红疙瘩村、岱乾村和碳山岭镇四台沟村的90份牦牛乳中的LPL及AMS活性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天祝牦牛乳中LPL活性与甘南地区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青海天峻地区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甘肃天祝牦牛乳中AMS活性与青海天峻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与甘南地区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而天祝3个地区之间牦牛乳中LPL、AMS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不同胎次对牦牛乳中LPL及AMS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地点对牦牛乳中LPL、AMS活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兽医学报》2016,(6):1059-1064
采用阴道涂片法鉴定大鼠所处的发情阶段,应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肥大细胞(MC)在大鼠发情周期不同阶段子宫内的分布、形态和数量的变化规律,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大鼠发情周期不同阶段子宫内组织胺(HA)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在大鼠发情周期中,MC在子宫内不同部位内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数量依次为:子宫角子宫体子宫颈。大鼠子宫各部位在发情周期各阶段内MC的数量依次为:发情后期(ME)发情前期(PE)发情间期(DE)发情期(E),子宫角内不同生理阶段MC的数量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子宫体、子宫颈内发情后期与发情期内MC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发情间期与发情前期内MC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子宫各部位在发情周期各阶段内HA的含量依次为:发情后期(ME)发情前期(PE)发情间期(DE)发情期(E),子宫角中的HA含量在发情后期明显高于其他3个时期(P0.05),子宫体和子宫颈内HA含量在发情周期各阶段中差异均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根据阴道细胞类型的变化来确定大鼠发情周期的各阶段是可行的。大鼠子宫内MC的数量及形态随发情周期阶段的变化而改变,对子宫的局部免疫具有重要的作用。发情周期子宫内HA含量的变化与MC的变化一致,MC主要通过释放HA发挥调节子宫尤其是子宫角的局部免疫水平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子宫角组织中MC的数量作为HA含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试验研究了堆肥和深埋法对死淘鸡的处理效果,以及不同处理方法对微生物多样性和有害菌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堆肥的日平均温度均高于深埋,腐熟阶段前期堆肥的OTU数目平均值均低于深埋组,夏季各试验组均导致分类门组成的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大量增加,相对丰度为90%以上,说明高温能有效抑制大量嗜温菌生长,并杀死堆体中的病原菌,满足无害化处理卫生学标准;腐熟阶段后期,各组的OTU数目、Tags数量和菌群丰度均逐渐提高,其中堆肥组中细菌菌群较为活跃;试验结束时,堆肥组与深埋组死淘鸡分解率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果提示,堆肥组的死淘鸡分解情况明显优于深埋组。  相似文献   

10.
乳业生产安全概论(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乳中的嗜冷菌和耐热菌 5.1 嗜冷菌 奶牛场和乳品企业常用冷藏和有效的卫生清洗消毒的方法来控制微生物对产品的污染,以保证生乳和产品的质量。但在实际生产中微生物的污染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收集生乳的过程同时也是聚集微生物的过程,特别是嗜冷菌。  相似文献   

11.
《畜牧与兽医》2014,(10):78-81
为探讨不同妊娠阶段对荷斯坦奶牛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剖析不同妊娠阶段奶牛自主神经系统的特点,在奶牛群中选择健康、处于不同妊娠阶段的的4岁荷斯坦奶牛12头,其中妊娠前期、妊娠中期和妊娠后期各4头。每日7:00、13:00和18:00测定奶牛呼吸数和直肠温度,连续24h记录奶牛心率变异性数据,并采集尿液样品以检测尿液皮质醇及胰岛素含量。结果表明:1)妊娠后期活动量(ACT)、皮质醇、胰岛素显著高于妊娠前期和中期(P<0.05);妊娠中期R-R时序标准差(SD)、高频成分(HF)显著低于妊娠前期及后期(P<0.05);不同妊娠阶段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低频成分(LF)均表现显著差异(P<0.05);妊娠前期心率(BPM)、心跳间隔(IBI)分别显著低于和高于妊娠中期、后期(P<0.05);2)奶牛下午BPM、IBI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上午、中午(P<0.05),下午LF/HF水平显著高于上午、中午。不同妊娠阶段荷斯坦奶牛直肠温度、呼吸数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妊娠中后期迷走神经活性减弱,自主神经活性受到抑制,心脏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减弱,奶牛生产关注妊娠后期的同时也要关注妊娠中期奶牛的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2.
嗜冷菌在低温条件下能够生长繁殖,同时其产生的蛋白酶和脂肪酶会影响乳及乳制品品质。本文根据国内外收集的不同地域、季节、管理水平条件下的原料乳数据,对比分析嗜冷菌菌群组成与数量,基于检测时间、检测限、检测相关系数、优势和不足等分析比较多种快速检测方法在原料乳嗜冷菌检测中的应用前景,介绍实际生产中嗜冷菌的控制现状。未来结合快速检测技术和微生物溯源技术,一定能为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控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提高原料乳中嗜冷菌检测的准确性,制定更加合理的嗜冷菌检测标准流程。[方法]本试验根据《NY/T 1331—2007乳与乳制品中嗜冷菌、需氧芽孢及嗜热需氧芽孢数的测定》中的MPC中平板计数法对新疆地区10个不同养殖模式牧场,共计120份原料乳样品在不同检测时间下的嗜冷菌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在10-2和10-3两个稀释梯度下,3个不同模式牧场嗜冷菌检测结果均随着检测间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现代化牧场和传统牧场嗜冷菌即时检测结果与间隔12 h和24 h的检测结果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养殖小区嗜冷菌即时检测和间隔24 h差异显著(P<0.05),间隔12 h检测结果与即时检测和间隔24 h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检测间隔时间对原料乳中嗜冷菌检测结果存在影响,样品检测间隔时间越久,最终检测结果越大,导致最终结果不具有准确性和说服性。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环湖牦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特征及性别之间的差异。随机挑选4~5岁环湖牦牛健康公牛5头[平均体重为(228. 0±19. 4) kg]和母牛5头[平均体重为(198. 0±8.4) kg],采用16S rD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研究公、母牦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特征和性别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2个性别间瘤胃微生物在门水平上组成相似,其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优势菌门,样品中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51.74%、15.00%和14.34%。在属水平上,普氏菌属_1(Prevotella_1)、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和普雷沃氏菌科_UCG-001(Prevotellaceae_UCG-001)是优势菌属,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16.11%、7.74%和3.43%。Alpha多样性指数中,公牛的Sobs指数为2 689,极显著高于母牛(P 0.01),其余指数无显著性别差异(P 0. 05)。主坐标分析(PCoA)和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说明2个性别之间瘤胃微生物区系存在明显差异。在属水平上,公牦牛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母牦牛(P0.05),母牦牛Prevotella_1、毛螺菌科AC2044群(Lachnospiraceae_AC2044_group)、Saccharofermentans、Anaerovorax和Elusimicrobium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公牦牛(P0.05)。瘤胃微生物TAX4FUN预测功能比较发现,公、母牦牛瘤胃微生物功能在糖类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肪代谢及疾病相关等功能存在差异。从上述分析来看,性别对牦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组成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在属水平上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犊牛早期断奶对青海湖地区自由放牧条件下牦牛牧食行为的影响。试验于2015年8月22日至11月15日开展,选取26头带犊牦牛作为试验对象,对其中13头牦牛的犊牛实施早期断奶处理作为断奶组,另外13头带犊牦牛作为对照组。断奶组和对照组各随机选取3头牦牛佩戴畜用GPS3300装置,每10min记录一次家畜所在位置和环境温度。试验分为断奶早期(断奶后15d)、断奶中期(断奶后第16天到第38天)、断奶后期(断奶后第59天到第82天)。断奶早期又分为阶段Ⅰ(断奶后第1天到第6天)、阶段Ⅱ(断奶后第7天到第15天)。结果表明:1)断奶早期阶段Ⅰ断奶组的平均日游走距离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断奶早期阶段Ⅱ、断奶中期和断奶后期两组的平均日游走距离差异不显著。断奶组在不同时期的平均日游走距离表现为,断奶早期阶段Ⅰ显著高于断奶早期阶段Ⅱ和断奶中期(P0.05),断奶早期阶段Ⅱ和断奶中期显著高于断奶后期(P0.05)。对照组则表现为断奶早期阶段Ⅰ、断奶早期阶段Ⅱ和断奶中期显著高于断奶后期(P0.05)。断奶当天断奶组牦牛的游走距离显著高于对照组。在不同断奶时期断奶组和对照组的昼夜采食规律有所不同。2)断奶早期阶段Ⅰ、断奶早期阶段Ⅱ及断奶中期断奶组和对照组的采食空间分布格局相似,但是断奶中期的采食空间分布格局明显广于断奶早期。断奶后期断奶组和对照组的采食分布格局出现了分化,对照组的采食活动范围明显广于断奶组。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断奶会短时间内让母牦牛的牧食行为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但其又可以很快适应失犊的情况。在环境比较恶劣、牧草质量较差的情况下,带犊牦牛和不带犊牦牛种内竞争比较激烈,适合分群放牧。  相似文献   

16.
(一)做好取乳卫生 1.为了防止牛乳中尘埃及细菌数的增加,在挤乳时不要在牛舍加垫草或喂粗饲料;也不要在挤乳时撒驱虫药剂,防止药品的气味进入乳中;挤乳时如利用小口挤乳桶,则侵入牛乳中的尘埃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7.
大通牦牛产乳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肉乳兼用新品群一世代牦牛的产乳性能进行了测定.新品群牦牛日挤乳量1.177 kg±0.16 kg,乳脂率5.20%±0.2g%,120天产乳量212.18 kg±20.18 kg,比家牦牛分别提高0.24和27.59 kg.新品群牦牛泌乳仍具有分期性,排乳速度为0.25 kg/min.  相似文献   

18.
为了比较青海天峻、甘肃甘南、天祝牦牛乳中水解酶活性,试验选取三个牧区共150头牦牛进行乳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淀粉酶(AMS)活性检测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青海高原牦牛乳ACP、AKP活性显著高于天祝白牦牛乳和甘南牦牛乳(P0.05),三个品种牦牛乳的AMS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相同品种、不同牧区的天祝白牦牛乳水解酶活性变化无规律;随着胎次的增加,ACP、AKP、AMS活性均无显著变化(P0.05)。说明ACP、AKP活性与地区海拔有关,海拔越高,牦牛乳ACP活性越高,但AKP活性越低;AMS活性与地区海拔、品种变化关系不显著(P0.05);胎次对牦牛乳酶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正>乳是微生物的良好培养基。牛乳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后如不及时处理,微生物即大量繁殖,轻则使牛乳酸败变质,重则造成严重危害。为了有效防止牛乳不被微生物污染,必须采取相应措施。1牛乳中微生物的来源牛乳中的微生物主要是从挤乳、收乳到加工处理等环节中外界微生物的污染而来,其污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乳房的污染:乳房的外部,沾污着大量粪屑等杂质,这些粪屑中的微生物,从乳头端部侵入乳房,由于本身的繁殖和乳房的物理蠕动而进入乳房内部。所以,第一股乳流中,微生物的数量最多。牛体的污染:挤乳时鲜乳受乳房周围和牛体其他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青藏高原不同地域对牦牛乳矿物元素的影响,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了青海果洛、天峻牦牛乳中的钾(K)、磷(P)、钙(Ca)、铁(Fe)、锌(Zn)、镁(Mg)和铜(Cu)7种矿物元素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三个地区牦牛乳中Ca和Fe的质量浓度差异显著(P0.05),P的质量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天峻牦牛乳Ca的质量浓度显著高于果洛牦牛乳和麦洼牦牛乳(P0.05);麦洼牦牛乳的Zn、Cu和Fe的质量浓度显著高于果洛牦牛乳和天峻牦牛乳(P0.05);天峻牦牛乳中K和Mg的质量浓度与麦洼牦牛乳差异显著(P0.05),与果洛牦牛乳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