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畜牧与兽医》2015,(11):6-9
采用玉米粉琼脂培养法,从高原地区(海拔2 000~3 000 m)土壤分离得到一株捕食线虫性真菌,根据其菌丝形态、分生孢子和捕食器官形态等结构特征,鉴定其为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为了进一步了解少孢节丛孢菌形态学特征,对少孢节丛孢菌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发现该菌有隔膜,主干菌丝上隔的分布较密集,分布距离不等,分生孢子梗不分支。菌环是由瘤状突起延伸形成弧形而形成,多个菌环接连形成菌网,线虫幼虫是被捕食器菌环或菌网捕获致死。  相似文献   

2.
从自然界的土壤中分离到1株捕食线虫性菌物,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其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学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菌菌丝无色分隔;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分生孢子呈纺锤形,生长期间不产生厚垣孢子;以粘性分枝捕食线虫。根据其形态结构特征,鉴定为捕食线虫性菌物——柱捕单顶孢菌(Monacrosporium cionopagum)。  相似文献   

3.
为了观察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不同分离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形态学特性及生长情况,将少孢节丛孢菌分离株DH 066和F 107接种于10g/L麸皮琼脂(WBA)培养基、10g/L玉米粉琼脂(CMA)培养基、20g/L葡萄糖离子琼脂(DIA)培养基和20g/L葡萄糖琼脂(DA)培养基中,置于25℃恒温箱培养,观察不同分离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形态学特性并测定其产孢量。对2个分离株在6种不同培养基中菌丝生长长度每天进行定时测量。结果表明,该菌在4种培养基中的特征为分生孢子梨形至倒卵形,1个分隔,偶见2个分隔,分生孢子梗无色,直立,分隔,偶见分枝,分生孢子在10g/L WBA产量最大。此外,对2个分离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生长速度研究表明,该菌在10g/L麸皮自来水琼脂(WBWA)培养基和10g/L玉米粉自来水琼脂(CMWA)培养基中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4.
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捕食线虫性真菌一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的染色特性、分生孢子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以及菌丝对线虫第三期幼虫的吸引作用等。结果表明少孢节丛孢菌用革兰氏、瑞氏、姬姆萨氏液染色都能很好的着色;分生孢子对高温敏感,对抗生素不敏感,高浓度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能杀死分生孢子:但分生孢子耐低温,因此可用低温冷冻法保存捕食线虫性真菌分生孢子,其方法简便易行。首次解决了国内外在捕食线虫性真菌菌种保存中的难题。研究显示菌丝对线虫第三期幼虫无明显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为获取理想的生物防治捕食线虫性真菌菌株,达到利用自然天敌有效控制家畜寄生性线虫病的目的,作者利用低能氮离子注入诱变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胞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的分生孢子,测定分生孢子萌发后菌丝的生长速度、产孢能力及菌株对线虫幼虫的捕食率,筛选正突变株。结果表明,低能氮离子束具有诱变少孢节丛孢菌的潜能,诱变后的1株少孢节丛孢菌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和对线虫幼虫的捕食率呈现出了正突变效果。  相似文献   

6.
对从黑龙江省伊春市采集的厩舍土壤进行食线虫真菌的分离鉴定和体外杀虫效果的研究。采用微玻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分生孢子、孢子梗、捕食结构;利用该真菌的分生孢子对绵羊捻转血矛线虫三期幼虫(L3)进行体外杀虫试验。结果:本研究所分离的真菌经鉴定为多孢节丛孢(Arthrobotrys superba,SDH063),且该真菌体外平均杀虫率达到了86.82%,具有显著的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兽医学报》2017,(8):1512-1516
通过在含有0.05%琼脂粉的沙氏葡萄糖肉汤培养基中培养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再转接到玉米粒培养基的方法,对少孢节丛孢菌分生孢子进行培养。在不同时间点,将培养好的分生孢子从培养基上洗脱并进行计数,然后制成冻干制剂,并观察其复苏情况,从而为少孢节丛孢菌冻干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数据。结果显示:通过对少孢节丛孢菌冻干制剂在萌发率、生长率和捕食率三方面的复苏情况观察,少孢节丛孢菌冻干后的分生孢子在接种后4d,萌发率达到最大值79.5%,平均生长率为3.4mm/d,加入虫体后7d捕食率最高,为95.8%,平均每天捕食率为74.0%;少孢节丛孢菌冻干制剂在平均生长率和捕食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1)。结果表明,冻干制剂材料易得,方法简单易行,复苏效果良好,进一步优化后将具有产业化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动物线虫病的防治工作提供适应本地生存的候选捕食性真菌菌株,对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采集的土壤进行筛选,采用土壤撒布法,以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作为诱饵线虫对土壤中的捕食性真菌进行分离鉴定,成功分离出具有捕食线虫功能的真菌1株。通过形态学观察,该菌捕食器官为黏性菌网,分生孢子无色,呈圆锥形,中央有一分隔,形态结构与节丛孢属相符。分子生物学分析显示,该分离株的ITS2基因序列与圆锥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conoides)的同源性为99%~100%,判定该菌为圆锥节丛孢菌的新疆分离株。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该菌株进行捕食线虫活力测定,结果发现该菌株在CMA培养基中对马圆形线虫三期幼虫的捕食率为97.47%,具有较强的捕食效率,可作为新疆地区动物线虫病生物防治工作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甘肃省玉米茎腐病症状进行了描述,并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玉米茎腐病发生后导致受害植株黄化,病斑内部坏死或腐烂。病原菌大型分生孢子无色,呈镰刀形,3~5隔,大小为(4.54~11.74)μm×(1.96~4.27)μm;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单胞,大小为(1.25~5.50)μm×(1.25~3.75)μm;菌丝有隔,无色;病原菌ITS基因序列与藤仓镰孢霉菌(Fusarium fujikuroi)(KJ000440.1)的同源性达99%,结合形态学特征,将其鉴定为藤仓镰孢霉菌;该病原菌生长及其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菌丝最适生长pH为8;碳源中菌丝生长以D-半乳糖最好,L-山梨糖最差,孢子萌发以L-山梨糖最好,葡萄糖最差;氮源中菌丝生长以氯化铵最好,碳酸铵最差,孢子萌发以干酪素最好,牛肉膏最差;相对湿度低于90%孢子不萌发。该研究结果为玉米茎腐病的诊断和综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菌株进行了临床杀家畜寄生性线虫幼虫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培养的少孢节丛孢菌分生孢子经口饲喂动物后,对粪便中线虫幼虫的杀虫率分别可达96.3%(羊)、96.5%(牛)和97.4%(马)。说明少孢节丛孢菌菌株分生孢子可通过家畜消化道,并保持了其捕食寄生性线虫的能力。研究结果为捕食线虫性真菌的临床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捕食线虫性真菌的分离培养技术与形态学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分离培养捕食线虫性真菌的最佳培养基为 0 .4g/ L 玉米粉琼脂培养基 (CMA) ;0 .4g/ L 玉米粉液体培养基可作为保存菌种培养基。在分离培养过程中 ,必须加入活的线虫第 3期幼虫 ,以诱导菌株产生捕食性器官——菌环、菌网 ,并与其他真菌鉴别。捕食线虫性真菌有菌丝和孢子 2种形态 ,其发育时期不同。本试验分离的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 ,菌丝发达 ,无色有隔 ,隔距不等 ;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支 ,分生孢子围绕着分生孢子梗呈轮状排列 ,似梅花瓣状 ,2层以上 ;孢子呈倒卵形 ,丰满无色 ,有横隔 ,游离端大而钝圆 ,梗端小而稍尖。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新疆地区捕食线虫性真菌的生物活性,本实验采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CMA)培养分离自新疆不同地区的捕食线虫性真菌,通过对分离株纯培养物的形态学观察和1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4株少孢节丛孢菌,分别命名为XA3、XA6、XD1和XD4。18S rDNA基因遗传进化分析表明,XA3、XA6、XD1和XD4新疆分离株之间同源性较高,与GenBank登录的少孢节丛孢菌CBS289.82株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6%、99.5%、99.1%和98.9%,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捕食线虫活性测定试验表明,4个分离株在CMA中的捕食率为92.8%~97.6%;体外对绵羊粪便中线虫幼虫的捕食率为90.7%~95.4%,均具有很强的捕食活性。本研究为研究绵羊消化道线虫生物防控制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观察了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的超微结构,以探讨捕食线虫性真菌的杀虫机理。结果显示,少孢节丛孢菌属于隔膜类真菌,隔膜中央有孔,菌丝细胞一般呈长形竹节状;菌株的捕食器为黏性菌环和菌网,形成捕食器的菌丝细胞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营养菌丝,胞质中含有许多电子密集体,呈大小不等的黑色类圆形颗粒状,多数排列在捕食器菌丝细胞的边缘区域,这是捕食线虫性真菌捕食器菌丝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对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菌株体外粪便捕杀马寄生性线虫幼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可以在体外粪便中发育并发挥其捕食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其对寄生性线虫第一、二期幼虫的作用与对第三期幼虫的作用相比较.捕获致死速度快。菌株对马粪便中线虫幼虫的杀虫率高达98.7%;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而且加入粪便的分生孢子数量在达到一定阈值后,再加入分生孢子,则杀虫率不再增加。此结论对捕食线虫性真菌今后临床的应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成霞 《草原与草坪》2010,30(4):31-33,38
运用稀释平板法和单孢分离方法,得到了昆明市高羊茅(Festuca elata)、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的根际镰孢菌(Fusarium spp.),并依据形态学特征,参照柏斯镰刀菌分类系统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高羊茅根际镰孢菌有黄色镰孢(Fusarium culmorum)和茄病镰孢(F.solani);多年生黑麦草根际有茄病镰孢和尖孢镰孢(F.oxysporum);草地早熟禾根际有茄病镰孢和雪腐镰孢(F.nivale);茄病镰孢为草坪草根际的常见种,且在不同种草根际间其分生孢子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氨基酸对少孢节丛孢菌产生捕食器的影响,在少孢节丛孢菌的基础,菌丝生长的不同时期将浓度为0.5、0.05、0.005 g.L-1的不同氨基酸溶液均匀加入CMA培养基,观察捕食器的产生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氨基酸对少孢节丛孢菌产生捕食器的影响不同,其中以浓度为0.05 g.L-1的L-苯丙氨酸、L-蛋氨酸、DL-缬氨酸的诱导效果较好;DL-苯丙氨酸、L-苏氨酸、L-异亮氨酸、L-亮氨酸、DL-亮氨酸、L-色氨酸和L-缬氨酸属于中等;L-赖氨酸、L-谷氨酸和L-组氨酸溶液效果较差。新生菌丝对氨基酸刺激比较敏感,易产生捕食器;与线虫诱导产生的捕食器相比,氨基酸诱导产生的捕食器对虫体的捕食能力无明显变化,可见少孢节丛孢菌在没有线虫诱导的情况下,加入一定浓度某些种类的氨基酸同样可以产生捕食器,并能捕食线虫幼虫。这为深入开展对捕食线虫性真菌生化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捕食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捕食器表面聚合物的性质及在捕食线虫过程中的作用,作者首先用氨基酸诱导产生大量捕食器(菌环和菌网)菌丝,然后分别应用5种不同化学性质的溶液、2种酶和7种蛋白酶抑制剂处理捕食器表面聚合物,观察对捕食和致死线虫作用的影响,同时使用上述物质或溶液处理菌丝以确定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 mol.L-1LiCl溶液和链霉蛋白酶E可明显降低真菌的捕获线虫的能力;0.1 mol.L-1NaOH、SDS-巯基乙醇-尿素PBS溶液、1.5%(w/v)SDS除可抑制捕获虫体外,同时还抑制了真菌菌丝的生长;除菲啰啉外,其余6种酶抑制剂对真菌的黏附捕获作用无明显影响;但其中丝氨酸蛋白酶类抑制剂还可抑制真菌对线虫的致死作用;另外用酶抑制剂处理线虫后,对真菌的黏附捕获作用也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少孢节丛孢菌捕食器表面聚合物在黏附捕获线虫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为蛋白质或含蛋白质类物质;并间接证实黏附捕获阶段不需要蛋白酶参与,但其在致死线虫阶段会发挥重要作用。这为阐明捕食性真菌作用机理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试验研究了11种氨基酸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上对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茵(Arthrobotrysoligospora)产生捕食器及对线虫第3期幼虫捕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酸可以诱导少孢节丛孢茵产生捕食器,且不同种类氨基酸对其产生捕食器的影响表现不同,各个浓度之间差异明显,其中以浓度为0.05g/L的L-苯丙氨酸(L-Phe)、L-蛋氨酸(L-Met)、DL-缬氨酸(DL-Val)的诱导效果较好:L-苏氨酸(L-Thr)、L-异亮氨酸(L-Leu)、L-亮氨酸(L-IJeu)、L-色氨酸(L-Trp)和L-缬氨酸(L-Val)属于中等;L-赖氨酸(L-Lys)、L-谷氨酸(L-Glu)和L-组氨酸(L-His)表现较差.于茵丝生长初期、中期、后期分别加入氨基酸时,不同时期捕食器的产生差异也较为显著,生长初期和生长中期加入氨基酸的试验组捕食器产生良好;前者又明显好于后者.上述现象提示,少孢节丛孢茵在没有线虫诱导的情况下,加入一定浓度的某些种类氨基酸,同样可以刺激其产生大量捕食器.而且捕食情况表明这些捕食器与线虫诱导刺激产生的捕食器一样,完全可以捕食线虫幼虫.  相似文献   

19.
<正> 81年7月在我校桑园的湖桑199上发现叶片上有褐色病斑,病斑上有白色或黑色点状物(见封3图1)。镜检结果,白色点状物为分生孢子座,凸出于叶表片(正反面都会形成),由菌丝纠结而成,分生孢子梗排列整齐且紧密,呈帚状分枝。黑色点状物是长在分生孢子座上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淡暗色,粘结成黑色的分生孢子团块。分生孢  相似文献   

20.
试验研究了11种氨基酸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上对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Arthrobotrys oligospora)产生捕食器及对线虫第3期幼虫捕食睛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酸可以诱导少孢节丛孢菌产生捕食器,且不同种类氨基酸对其产生捕食器的影响表现不同,各个浓度之间差异明显,其中以浓度为0.05g/L的L-苯丙氨酸(L—Phe)、L-蛋氨酸(L—Met)、DL-缬氨酸(DL—Val)的诱导效果较好;L-苏氨酸(L—Thr)、L-异亮氨酸(L—Leu)、L-亮氨酸(L—Leu)、L-色氨酸(L—Trp)和L-缬氨酸(L—Val)属于中等;L-赖氨酸(L—Lys)、L-谷氨酸(L—Gin)和L-组氨酸(L—His)表现较差。于菌丝生长初期、中期、后期分别加入氨基酸时,不同时期捕食器的产生差异也较为显著,生长初期和生长中期加入氨基酸的试验组捕食器产生良好;前者又明显好于后者。上述现象提示,少孢节丛孢茵在没有线虫诱导的情况下,加入一定浓度的某些种类氨基酸,同样可以刺激其产生大量捕食器。而且捕食情况表明这些捕食器与线虫诱导刺激产生的捕食器一样,完全可以捕食线虫幼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