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北京外事职业高中在台湾茶艺大师范增平先生的指导下,开展茶艺教育、开设茶艺专业,取得一定成绩,为弘扬中华茶文化尽一点微薄之力。1999年春季,为送第一位中华茶艺小姐赴德国柏林进行茶艺表演,我们向德国驻华使馆递交了有关文件,申请签证,但遭到拒签,原因很简单:“只听说有日本茶道,没有听说过有中华茶艺”。接到这个消息起初感到吃惊和不满,但静心自问越发感到弘扬中华茶文化之必要。茶源于中国,流传到日本后,得到良好的发展,尤其高品位茶文化──茶道,更是以其高雅而广为人知。但在茶的故乡中国,多年来茶文化,尤其是高品…  相似文献   

2.
舒曼 《农业考古》2007,(5):90-90
二十多年前,台湾出现了中国茶文化复兴的浪潮。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首创“茶艺”一词。有人不禁要问:为何叫“中国茶艺”而不叫“中国茶道”呢?关于这一问题,力推“中国茶艺”概念的,且经常来往于海峡两岸的茶文化专家范增平教授是这样解释的:“茶道”虽中国古已有之,但却为日本专美于先,若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引起误会。而“茶艺”正是有别于“日本茶道”的叫法。按照范先生的逻辑,“茶艺”中还应有“茶道”之概念,从其推崇和主张的“中国茶艺文化学”便可以证明,在此暂且不论。单就“茶艺”两字,却以极快的速度越过海峡,落户…  相似文献   

3.
茶艺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守仁 《农业考古》2003,(4):149-151,158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正在被愈来愈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而茶艺这一独特的茶文化表现形式,更日益受到民众的普遍关注和欢迎。茶艺概念最早酝酿于70年代中期,直到1982年才由台湾“中华茶艺协会”正式推出,当时是为了和日本“茶道”相区别,才把中国的品茗艺术以“茶艺”称之,此后遂  相似文献   

4.
周洁琳 《农业考古》2000,(4):111-112
一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风尚进入人们的生活,演变为一种品茗的艺术程式,就是我们常说的茶艺。“茶艺”这一名称,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台湾茶艺界,为了有别于日本的“茶道”而提出来的。因此,认识中国茶艺意象特征,理解茶艺审美情趣,有助于当前中国茶艺的发展与推动,有利于茶文化理论研究的提高。“茶艺”的含义,用台湾范增平先生的话说:“茶艺包括两个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台湾茶文化论》)通俗的说,就是茶艺内涵包含二个方面:物质与精神。…  相似文献   

5.
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20世纪七十年代,古老的中化茶道,以富有现代色彩的“茶艺”在台湾兴起,伴随着海峡两岸人员、文化等各项交流的进行,两岸间茶文化研究和茶艺交流也得到了热络发展。今年春天,北京先后举办“海峡两岸茶艺论坛”、“海峡两岸茶人雅集”等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上海和江西也先后举办规模盛大的国际茶文化节。天津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民革天津市委、天津社会主义学院、市台湾研究会,于5月5日-7日,在市政协俱乐部礼堂联合举办了“海峡两岸茶艺论坛”。共有来自台、港、澳、北京、上海及本市的茶文…  相似文献   

6.
“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由台湾茶文化界首先创造出来的,用以概括品茶艺术的内涵。但是品茶本身却是很早就存在,并且在品茶过程中生发出茶道精神。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茶艺与茶道无疑是占据核心地位。与脱胎于中国母体的B本茶道相比较,中国的茶道似乎显得薄弱些,这很让一些爱国心特重的国人觉得尴尬,尽管底气不足,还是要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辩解。但是历史是客观存在,用不着回避,感情用事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不足之处,权当抛砖引玉,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7.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3,(2):301-303
范增平先生将多年来发表过的有关茶艺和茶文化问题的文章结集成书 ,取名为《台湾茶艺观》 ,承蒙错爱 ,嘱我为之写序 ,以我和范先生十多年的交情 ,没有推却之借口 ,只得从命。初识范增平先生是在 1 2年前的福州。 1 991年冬 ,台湾陆羽茶艺中心的蔡荣章先生率台湾茶友赴武夷山参加国际无我茶会 ,路过福州时 ,举办了一次茶艺交流会。当时我正在创办《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杂志 ,到福州联系印刷封面和彩页事务 ,顺便参加了这次茶会。就在这次会上 ,认识了范增平先生 ,同时还经他引见 ,认识台湾天仁集团的总裁李瑞河先生。在日本茶道表演时…  相似文献   

8.
农历壬申年二月十五,地处中国大陆东南一隅的闽东福安市春意融融。来自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上海等国家和地区的二百多位茶艺使者,满面春风步入“第二届中国闽东茶文化交流”的殿堂,在“两片茶叶托着TC字母”的会标下,切磋茶技艺,弘扬茶文化。有幸一睹中外茶俗、茶礼、茶道、茶艺的风采神韵,着实让人大饱了眼福。  相似文献   

9.
茶文化是饮茶之后很长时间后才产生的。那么什么是茶文化呢?王玲女士认为,中国茶文化包括茶艺、茶道、茶礼、精神以及在各阶层人民中的表现和与茶相关的众多文化现象。茶艺是点茶技法和整个饮茶过程的美学意境。茶礼是在饮茶活动中表现人们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洁、自省,沟通彼此情感的一定形式。茶道是茶艺与饮茶的精神内容、礼仪形式交融结合,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韩茶文化团体双方协议 ,由中国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和韩国佛教春秋社、《茶的世界》社联合主办的中韩第二次茶文化交流会于 2 0 0 2年 12月 2 3日借湖州宾馆举行。出席会议的有 :中国方面为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2 6人 ;韩国方面为 16人。茶文化交流会由中韩茶文化团体主要负责人董淑铎、崔锡焕、释圣哲联袂主持。上午进行茶道、茶艺交流。中国方面由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禅茶研究室慈云寺悟道法师等 3人表演“禅茶一味”茶艺 ,王绿英等 2人表演“湖州三道茶”茶艺 ;韩国方面由教育院嘉艺苑成员表演“天地五方茶”茶道。 7位中青年妇…  相似文献   

11.
笔者自1999年从事茶文化理论教学以来,由于涉及茶道、茶艺概念以及道与艺的关系,对茶道、茶艺的概念作过一些研究,这是工作的需要,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还算热爱的后学,也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推广茶道艺术活动、促进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宣传澳门历史建筑群的风貌,澳门中华茶道会策划举办第六届《镜海茶缘》之“荷香茗趣”茶艺文化活动,并邀请两岸著名茶文化专家学者与本地文人进行一场“赏荷、品荷、颂荷”之茶艺文化雅集。为办好是次活动,  相似文献   

13.
茶艺茶道天人韵“艺”与“道”之辨是一个中国文化中古老的哲学命题,消除技术对心智的制约,消除心与手的距离,由技入道,解衣般礴,老庄的疱丁解牛中所阐释的意境常常影响了国人的审美意识,渗透在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之中,茶文化自然也浸润与此。“茶艺”与“茶道”之辨也是茶文化  相似文献   

14.
唐宋茶艺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宋茶艺述论方健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各种各样的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在海外崛起。九十年代以来,神州大陆也形成一股与日俱增的茶艺热,成为茶文化苑囿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当今方兴未艾的茶艺,其历史渊源如何?唐宋茶艺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韩...  相似文献   

15.
台湾茶艺家范增平被汪怡记茶艺馆特聘为顾问,日前来沪参加茶艺馆开馆仪式,他向沪上茶友介绍了海峡彼岸茶艺的兴起和现状。范先生说,台湾重视茶文化并不早,是从70年代开始的,当年是洋饮料风行,咖啡馆林立,台湾的茶叶业势必十分萧条。1977年,在台北市仁爱路上开出了全省第一家茶艺馆,老板是留法学艺术的管寿龄小姐,里面陈设富有艺术气息,与旧式茶馆不一样。这种“茶艺馆”既发扬传统精神,又结合现代潮流,于是被一批思索“文化寻根”的知识界朋友所重视。他们想推动复兴中华茶文化,得有个“名”才能“言”顺。用“茶道”吧,  相似文献   

16.
中国茶文化内涵丰富,阐述了其历史发展过程,介绍了包括物态、制度、行为、心态等4个层面的茶文化内部结构,从茶艺、茶道、茶德等方面概述了茶文化内涵,最后总结了茶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台湾茶艺专家范增平先生的新著《中华茶艺学》最近由台海出版社出版。范增平先生二十多年来潜心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致力于弘扬中华茶文化事业,特别是先后100多次往返于海峡两岸,热情宣讲传授茶文化知识,演示名茶的冲泡技艺,并撰写大量的文章,出版许多茶文化专著。最近他同时在台湾出版了《茶艺学》,在北京出版了《中华茶艺学》著作,对中国茶艺的有关理论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和论述,这是首部由台湾地区学者在两岸同时出版的中国茶艺理论著作。本书的出版,将对中国茶艺的学术研究作出贡献,也将对各地的茶艺事业产生积极…  相似文献   

18.
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茶道精神".之所以没有在题目中用"茶道"一词,是因为目前茶文化界对于"茶道"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尚无定论,有许多学者将茶道与茶艺通用,故用精神内涵这一说法,以避争议.本文所探究的对象是:人们在进行一切茶事活动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1).  相似文献   

19.
舒曼 《农业考古》2005,(4):229-230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茶艺”一词由台湾传入大陆后,弘扬、普及和宣传中华茶文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近几年,“茶为国饮”的呼声此起彼伏,茶艺的雅韵和清香,弥漫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由此也拉开了中华茶艺文化研究与交流的帷幕。河北省虽不产茶,但却是茶文化资源的大省,也是中国禅茶文化的发源地,河北省一年一度的金秋茶会响誉海内外。为探源“茶艺文化学”的发祥地,推动两岸中华茶文化交流,促进冀台两地茶文化活动的开展,由河北省茶文化学会组织的河北省茶界代表团一行28人于2005年11月21日经泰国飞往祖国的宝岛台湾,这也是迄今为止,河北省第一支由民间组团赴台湾进行茶文化交流的代表团。  相似文献   

20.
20 0 1年 3月 2 7日至 2 9日 ,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秘书长范增平先生 ,应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的邀请 ,来校讲学并进行交流。 3月 2 7日下午 ,范增平先生欣然来到安农大“茗缘阁”茶艺室 ,观看了大学生表演的茶艺 ,并谈了自己的观感。之后 ,范增平先生与茶艺表演队的队员、指导教师、顾问就茶艺及茶文化问题进行交流座谈 ,并向安农大中华茶文化研究所赠送了 10册新著《中华茶艺学》。3月 2 8日下午 ,在茶业教学大楼阶梯教室 ,范增平先生作了题为《中华茶艺源远流长》的学术报告 ,并回答了现场听众的提问 ,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