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给蓬勃发展的丛生竹生产提供理论参考,以川南地区人工栽培的3种丛生竹材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竹秆特性,测量胸径、全长、秆高、尖削度、竹壁厚、节间长等指标。对各指标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拟合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胸径与竹秆高度、秆质量、总节数等因子相关性显著,拟合的模型经F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相同胸径下,全长方面,硬头黄竹梁山慈竹撑绿竹;秆质量方面,硬头黄竹秆质量最大,梁山慈竹和撑绿竹相当,约70%的秆质量都集中在中下部。随着竹秆相对高度上升,相对壁厚的下降速度依次为硬头黄竹梁山慈竹撑绿竹,相对直径大小为梁山慈竹硬头黄竹撑绿竹,但在相同胸径下,硬头黄竹胸径处的竹壁最厚。  相似文献   

2.
以赣南地区的硬头黄竹为研究对象,采取施用毛竹专用肥的营养管理手段,研究施肥和对照处理硬头黄竹秆形结构特性,探讨毛竹专用肥对硬头黄竹生长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硬头黄竹节间长随节位数变化规律呈现"短-长-短"的变异模式。施肥提高了竹最长节出现的节位数和最长节的长度。施肥对壁厚和壁厚随高度的变化无影响,但会降低竹尖削度,且施肥处理秆重随高度分布较均匀,因此施肥处理硬头黄竹秆形较好,利于加工利用。同时对各指标间进行了方程拟合。结果表明,秆重与胸径和壁厚显著相关,与秆高极显著相关;秆高与胸径和壁厚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在广西南宁市测量粉单竹竹秆的全高、材长、胸径、节间数量及每节间三要素(直径、长度和壁厚)等秆形指标,对砍倒的立竹进行分段称重,研究这些指标与竹材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材长、节间数量及三要素均与胸径相关密切,幂函数和线性方程拟合程度高。最长节间出现在第9~12节,最粗直径多在第4~6节。全株生物量中竹秆所占份额最大,为76.82%,各器官生物量依次为秆 > 蔸 > 枝 > 叶。单株竹秆鲜质量与胸径高度显著相关,可用二次线性方程进行较精确估算。研究秆形结构变化规律、全株及每段竹秆鲜质量分配格局,有利于促进粉单竹竹秆科学利用。  相似文献   

4.
大木竹秆形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了浙江南部大木竹的秆形状况,包括秆高、鲜秆质量、尖削度、竹壁厚和节间长等一系列指标.以毛竹为参比竹种,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拟合曲线,结果发现:相同胸径下,大木竹的全高大于毛竹;尖削度较毛竹略小;壁厚随竹秆高度增大而减小的速率比毛竹快;拟合大木竹鲜秆质量-胸径的幂函数方程为:M=0.232 7(DBH)2.1899,与毛竹相比,同样胸径的大木竹鲜秆质量比毛竹大;大木竹的节间长度随高度的变化趋势呈二次曲线,在胸径为4~11cm范围内,节位数10~15处的节间长度最大,可达50~65 cm.  相似文献   

5.
梁山慈竹秆形结构和地上生物量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梁山慈竹分布于西南各省,广泛用于造纸、人造板及园林绿化等.以梁山慈竹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年龄,不同径级的标准竹,对其胸径、竹高、秆高、节长、节数、竹壁厚、基部直径、各构件单位的生物量等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梁山慈竹秆形结构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构.结果发现胸径与地上部分鲜重、秆重、秆高等因子拟合较好;梁山慈竹的竹节长度呈"短-长-短"的分布规律;梁山慈竹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为104 t/hm2.  相似文献   

6.
对勃氏甜龙竹、马来麻竹和版纳甜龙竹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布和含水量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种竹不同年份的竹材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布有一定差异,竹秆生物量最高,含水率最低;在地上部分各指标中,秆质量、秆高以及胸径对地上部分生物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撑篙竹林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撑篙竹生物量分配规律,为竹林经营和竹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采挖竹蔸、砍伐立竹,每竹检尺、分段称重,分析竹秆鲜重与胸径、高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每段竹秆鲜重的分配,以及竹蔸、竹秆、枝梢以及竹叶分配规律。结果单株竹秆鲜重(W/kg)与胸径(D/cm)、高度(H/m)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为W=0. 122 DH+0. 001(DH)2(R2=0. 992);单株鲜重与胸径的最优回归方程为W=0. 199 D+0. 358 D2(R2=0. 985)。竹蔸的重量占了全株的6. 29%,竹秆重量占72. 96%,第1~5秆段鲜重依次减少,竹叶份量最少,占全株重的3. 65%。各器官以及竹秆各段重量分配规律可供撑篙竹秆合理利用作科学参考。在竹林生产经营中,可利用胸径、高度及采伐量预测竹林产量,同时可以通过秆重估算竹蔸、枝梢叶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8.
对马来甜龙竹1年生、2年生、3年生3个龄级立竹不同径级地上部分各构件含水率和生物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年生竹地上竹秆、枝条和叶片含水率明显高于2年生和3年生竹;同龄竹比较,竹秆含水率最高;竹秆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生物量比例随竹龄增加而降低;马来甜龙竹地上各部分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经生长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可利用胸径和秆高估算立竹地上各部分生物量及总生物量。  相似文献   

9.
撑篙竹秆形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广西南宁市的撑篙竹作为研究对象,测定竹秆全高、秆材长、胸径和节间数,以及每节间直径、长度和壁厚等秆形指标,统计分析撑篙竹的秆形结构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撑篙竹全高、秆材长与胸径之间呈显著相关,节间的数量、长度和壁厚等因素与胸径、节间号等秆形指标之间呈显著相关,在拟合的相关方程中以幂函数和线性方程获得较高的估测精度;撑篙竹高径比值随着胸径的增加而降低;自基部至梢部,节间长度呈“短—长—短”的变化规律,最长节间出现在第15~20节;壁厚率呈“高—低—高”的变化规律,基部节间壁厚率大于50%,中部空腔大,壁厚率19%~21%,往梢部壁厚率逐渐增加至40%;节间直径呈“细—粗—细”的变化规律,最粗直径位于7~9节,处于胸高位置之上。秆形特征的研究可为撑篙竹林的抚育管理及竹材利用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10.
毛花酸竹(Acidosasa hirtiflora)是一个具有很高开发价值的优良大中型笋、材两用散生竹种,在云南东南部有大面积的天然竹林分布。本文首次对滇东南屏边县分布的典型毛花酸竹天然竹林进行了个体结构特征调查,对随机选择的128株标准竹解剖测量后,拟合了秆重(W)、秆高(H)、胸径(D)、壁厚(T)等秆形指标之间的回归关系式,其中秆重与秆高、胸径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回归方程式为W=0.095D^1.449H^0.834(r=0.996),并以此回归模型构建了毛花酸竹基于秆高和胸径的二元重量表。本文对于全面了解毛花酸竹的个体结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并可为毛花酸竹天然林资源的合理经营和大径级竹秆材培育技术的研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云南4种典型材用丛生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竹材的10种化学成分分析的结果认为:云南龙竹、甜龙竹、黄竹和油勒竹这4种典型材用丛生竹种间的化学成分无显著差异,且不因竹段位置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4种丛生竹的各项抽提物含量、蜡含量和二氧化硅含量较一般木材高。表明:这4种丛生竹材的各部位都可作竹人造板,特别是重组型竹人造板的原料;但须从化学成分角度上考虑相应的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12.
梁山慈(Dendrocalamus farinosus),是一种优良的纸浆用竹种,是目前宜宾市的主要造纸竹种之一.研究以竹材高产量为选育目标,综合考虑生长适应性,选取了地域分布不同的11个无性系,通过各无性系在同一立地条件下的表现,选出了优良无性系2号(选取于兴文县麒麟乡),其生长量指标为:平均发笋量17.7株、胸径5...  相似文献   

13.
龙竹发笋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经营培育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测研究了龙竹的发笋生物学特性,主要对其发笋、退笋及成竹的时间规律和质量差异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发笋情况及质量因时间而不同,不同秆龄竹在发笋的时间、数量和质量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这些规律对龙竹的人工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应采取相应的人工经营培育的技术措施,以实现高效经营和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4.
龙竹是亚洲热带地区栽培最广泛的丛生竹之一,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本文对龙竹的生物学、生态学、竹材及丰产栽培技术等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且分析了龙竹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绿竹种源含水率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年龄(1a、2a、3a)和地上部分不同器官(叶、枝、秆)及地下部分,对福建省不同绿竹种源在试验点的标准竹的含水率变化情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各绿竹种源的不同器官含水率有差异,漳州试点各器官(枝、秆)平均含水率均稍小于永安试点,而竹叶则漳州试点稍高于永安试点。不同年龄含水率变化趋势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器官含水率不同程度地下降。绝大多数种源地下部分含水率大于地上部分,其比值最高可达1.25倍(永安1a①号种源),少数略低于地上部分(永安3a④号、漳州3a③号种源等)。不同种源地下部分含水率的绝对值较接近,种源间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6.
麻竹笋用林高效培育的密度与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邹跃国 《竹子研究汇刊》2006,25(2):20-23,27
以麻竹笋用林高效培育为目标,在丛立竹密度和施肥对竹笋经济性状影响的试验基础上,构建丛立竹密度和施肥的优化模式,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范围内,丛立竹密度与竹笋产量呈抛物线型关系,与丛出笋数遵循线性增长趋势,但当丛立竹密度9株及以上时,笋个体质量和竹笋产量显著下降;施肥的竹笋增产效果主要来源于笋个体质量增大和不规格笋比例下降,对丛出笋总数无显著影响,对丛经济出笋数有显著影响。施有机复合肥竹笋产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尿素则随施肥量增加出现先增产后减产现象,产生“氮饱和”效应;当丛立竹胸径5~6 cm时,施用试验有机复合肥,麻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最佳组合为丛立竹密度5~7株,丛施肥量10~12 kg。  相似文献   

17.
毛竹伐桩伤流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竹生长季节砍伐发生伤流,伤流液集中在砍伐后的24h内,占总伤流量的94.2%,伤流量随砍伐季节而变化,3月下旬明显增加,5月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少,9月下旬已甚少,伤流量与竹株胸径无相关性,在大小年周期相同的各发育阶段,伤流量具有幼壮龄竹大于老龄竹的趋势。立地条件,特别是土壤水分和降水对伤流量影响较大,伤流液中富含有机和无机营养,随季节变化及立地条件而发生变化。灼伤对控制伤流效果较明显,而几种涂料  相似文献   

18.
花吊丝竹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及立竹生态构件关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省华安县竹类植物园研究了1~3年生花吊丝竹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和主要生态构件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立竹地上部分器官含水率为竹叶>竹枝>竹秆,竹秆、竹枝含水率随立竹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不同年龄立竹竹叶含水率无显著差异;1~3 a立竹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均为竹秆>竹枝>竹叶,竹秆生物量比例随立竹年龄的增长呈"V"型变化,竹枝、竹叶生物量比例随立竹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立竹全高、枝下高是立竹胸径的从属因子,器官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与立竹胸径、全高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以用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模拟;立竹壁厚率从竹秆基部到顶部呈高—低—高分布规律,与立竹胸径、立竹全高分别呈极显著、显著负相关,与立竹胸径的关系方程式为AWT=0.2899-0.0539D+0.0041D2。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云南省大河镇工艺利用紫竹林分立地条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工艺利用紫竹林分的立竹度在不同的坡向表现出从阳坡向阴坡逐渐增大趋势,枝下高和高度较大的主要集中在半阳和半阴两个坡向;(2)工艺利用紫竹林分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立竹度呈减少的趋势,而紫竹的立竹度、平均胸径和枝下高从沙、轻、中壤和重壤的不同土壤质地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3)在四旁地栽植工艺利用紫竹林的立竹度、平均胸径、枝下高和分株全高都大于林地植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