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为平台,采用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方法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森林(有林地与灌木林地)防风固沙功能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森林防风固沙价值量为827073.75万元,5个治理区中科尔沁沙地南缘沙化土地治理区防风固沙价值最高,锡林郭勒高原—乌珠穆沁沙地退化草原治理区最低,分别为423929.96万元、39725.99万元。沙源工程区灌木林防风固沙功能明显,其防风固沙价值量达到518185.15万元,固沙面积为201.42万hm~2。5个治理区灌木林防风固沙价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科尔沁沙地南缘沙化土地治理区浑善达克沙地沙化土地治理区乌兰察布高原退化草原、荒漠草原治理区华北北部丘陵山地水源涵养治理区锡林郭勒高原—乌珠穆沁沙地退化草原治理区。灌木林防风固沙功能价值占总价值比重较高。  相似文献   

2.
川西北若尔盖县沙化草地综合治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连续5年的实地调查与观测,根据沙化的形成原因,结合当地实际,研究了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露沙地治理方法,总结出了不同沙化类型的综合治理模式.这些模式现已应用于生产,并初步显示出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沙化土地的治理是世界性难题,然而,只要科学治理和合理利用,沙化土地也可以变废为宝。沙地可分为流动沙地、固定沙地和有沙化倾向的土地,因而针对不同沙地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一、治理流动沙地办法流动沙地地表沙粒在风力的作用下向特定方向缓慢推动,并形成流动沙丘,其危害最大,如果不及时治理,会吞掉河流、民居、草地、森林。治理流动沙地的费用较高,治理时,首先将流沙固定住,用网覆盖在地面上,然后在网点中间种植较抗旱的树种,如柠条、沙棘等,造林模式及措施如下:(一)流动沙地用荆条编成的网将流沙盖住,用木桩将网固定住,网的大小为1米×5米,呈现带状,中间留1米宽的空地,用于造林。整地规格为长、宽、深各20厘米,也可以整成带状,带宽、深各20厘米,这样可以尽最大可能减少地表被破坏。  相似文献   

4.
阐述广东省沙化土地分布特点。从治理的技术可治性以及治理经验、建设基础、经济条件、社会认识程度、自然条件等治理条件对沙化土地的可治性进行分析。藉此,分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沙化耕地等不同沙化土地类型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并建立沙化土地监测体系进行治理效果、效益等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由于黄河在河南境内多次泛滥和决口改道,在豫东、豫北形成了大面积的沙丘和沙地。到建国初期,全省有沙地面积128.9万hm2,其中豫东79万hm2,豫北49.9万hm2。经过50年的治理,沙区内的流动沙丘、沙地大部分己变成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沙地。目前,全省沙化土地面积65.05万hm2,占区域总面积的15.7%。  相似文献   

6.
我省地处长江中游,全省沙化土地集中分布在湘、资、沅、澧四水与长江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现为三口)汇聚的洞庭湖区,范围涉及常德、益阳、岳阳、长沙四市的18个县(市、区),155个乡(镇),涉及区总面积2519516.1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3.8%。经定期监测,目前全省沙化土地总面积58071.9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0.27%,占沙化土地分布区总面积的2.3%。沙化土地有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沙改田和非工程治沙等5个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0.3%、1.3%、85.4%、12.7%和0…  相似文献   

7.
林西西拉木伦河北岸沙地的现状与治理模式徐贵峰林西县位于西拉木伦河北岸,沿河分布着40多公里长的沙带,南北宽西侧1~2公里,东侧8~9公里,总面积为15.6万亩。沙地北侧还有5~7万亩的土地面临着沙化的威胁。一、分布现状沙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西侧均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北京市永定河流域气候、地质条件及人为活动的调查,分析了永定河流域风沙化土地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根据该地区资源环境、区位等具体情况,提出了永定河流域风沙化土地治理的基本原则、思路和城郊园林景观型防沙治沙模式。  相似文献   

9.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现有沙地面积272.2万hm2,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点地区.这里属于半干旱地带,降雨少,风沙危害频繁,造林成活和保存困难,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以来,经过当地干部群众艰苦不懈的努力,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荒漠化逆转,并总结出了一批生态治理模式和治沙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林业》2007,(6):1-1
内蒙古近年来防沙治沙取得显著成效。2000年-2006年,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6亿亩,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明显好转。据第三次全国荒漠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内蒙古荒漠化土地面积比1999年减少2400万亩,沙化土地减少730万亩。  相似文献   

11.
Spatial Dynamic Analysis of Desertified Land in Dongting Lake Area Using GIS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麻疯树天然林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近期卫星遥感图片解译结果并结合实地调查,对四川麻疯树天然资源分布情况及生长特点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1)四川麻疯树天然林资源总面积为34194hm2,主要沿金沙江、安宁河和雅砻江干流及其支流干热河谷呈窄带状水平分布;垂直分布范围为海拔400m—1800m。主要分布范围为海拔800m—1400m,其占四川天然林麻疯树总面积的84.47%。(2)分布方式以零星分布为主,夹杂有团条状分布、成片少,成片分布面积仅占总面积的22.25%。(3)通过对麻疯树天然林资源权属、地类、起源、面积、立地因子、株数、密度、树高、冠幅、生长状况、结实状况、生境状况、病虫害等情况的调查表明,四川麻疯树天然林资源具有雌雄花比例失调、单株产量差异大、病虫害严重、徒长枝多等一系列特点。(4)在宏观上,麻疯树在四川的适生区域为雅砻江流域的中下游及其支流安宁河流域的中下游及金沙江攀枝花、会理、会东段的部分支流的河谷地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987年和2001年TM影像数据的解译和分析,研究了疏勒河流域荒漠化土地发展动态和趋势。结果表明:14a来疏勒河流域荒漠化土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56985.5hm2;其中风蚀荒漠化和盐渍荒漠化土地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到2001年分别为14897.5hm2和4272.2hm2;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有所增加,2001年与1987年相比增加了52.3hm2;尽管酒泉市的荒漠化土地面积普遍表现为绝对数值在减少,但就各年份荒漠化发生的程度来说,荒漠化现象在2001年要比1987年程度要严重。结合流域实际情况,为荒漠化土地逆转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川西北草地沙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川西北高原草地沙漠化主要由气候、地质地貌、鼠兔虫害、过度放牧及不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因素综合影响造成。草地沙漠化不仅影响牧区生产生活与经济发展,而且还威胁到长江和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须采取部门配合、综合监测、林草结合、防止鼠兔危害、围栏防踏和生态性开发等综合措施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历史资料的分析,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我国历史上由于森林的大幅度减少所造成的黄河、长江等流域的洪水和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沙漠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000年间,由于人口的增长和人为不合理的活动,我国森林覆盖率约由60%下降到10%左右,毁林先是在黄河流域,后来扩展到长江流域等几乎全国所有的林区。黄河、长江上中游地区大规模的森林破坏,导致了中下游地区发生严重而频繁的洪水灾害,而且越到后来就愈加严重。中国东南方地区的森林减少,导致了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降雨减少,使得400mm等雨量线向东南偏移,进而这些地区湖泊干涸、沙漠不断扩张。据此,一方面,为了减轻中下游地区的洪水,我国必须狠抓江河上中游地区的植被建设;另一方面,为了扼制西北地区沙漠化的扩张,必须在东南地区大力培育森林,且要遵循“自东南而西北”的战略方向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16.
青海湖及其周围地区沙化土地变化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变化都有指示意义,为了定期掌握本省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为国家和本省制定防沙治沙与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和长远发展规划,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判读与地面调查相结合,在现状调查统计的基础上,统计各类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监测方法。与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连续四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青海湖及其周围地区从最近20年5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看,在1999年之前的5年沙化土地是发展的,年均速率达到了2.7%,是有监测数据以来沙化土地发展速度最快的。在其之后的15年保持持续逆转的态势,逆转速率在0.25%~2.3%之间,逆转速度逐步减缓,小有起伏。同时尽管沙化土地总体在逆转,但局部地段仍在扩大,而且沙化土地面积占到区域陆地面积21.4%,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42.6%,而露沙地和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较大,比例较高,沙化土地的逆转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可逆性高。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也是我国沙化土地最严重的三大地区之一,西藏地区荒漠化沙化一直以来是我国防沙治沙的重点和难点。选取西藏地区定结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防沙治沙新途径研究,以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结果表明,封禁3年后,封禁区植被盖度提升7.25%,主要由原生植被西藏锦鸡儿和人工植被藏沙蒿贡献,两者分别占总重要值和总优势度的86.1%、83.0%,对固沙作用贡献最大;流动沙地和露沙地减少16.6%,半固定和固定沙地面积增加5.9%,平缓区沙丘移动速度更快,平均速度15.5 m/a。以期为探索高原地区沙化土地防治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玲芬 《绿色科技》2021,(6):177-179
指出了湿地是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命脉,维系着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云南省长江流域湿地在上游地区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是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关键区域。基于此,分析了云南省长江流域湿地现状,针对流域内湿地存在保护空缺依然较大、保护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基础研究薄弱、保护任务艰巨等问题,提出了需加强保护体系、流域生态治理体系、基础研究和监测体系及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对策建议,为云南省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收集法,结合川西北实际情况,筛选出典型自然和人为因子,分析因子变化趋势及与沙化面积变化相关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川西土地沙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近60年来,川西北年平均气温、年大风日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和沙化面积变化显著正相关(P=0.000);年降水量波动较大但总体保持平稳,其相关性不显著;年平均风速有明显减小趋势,和沙化面积变化显著负相关(P=0.014);总人口、畜牧产值、大牲畜存栏数、牛羊肉产量等人为因子均明显增长,且和沙化面积显著正相关(P≤0.009);分析认为,川西北土地沙化是自然和人为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人口、牧业产值、大牲畜存栏数、年平均风速、年平均温度组成的第1主成分是川西北土地沙化的主要驱动力,其贡献率为59.1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