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收集中国对虾“黄海1号”保种群以及海州湾、莱州湾2个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构建核心育种群,采用群体选育技术以仔虾Ⅰ期耐氨氮胁迫成活率和收获时对虾体重为选育指标,经过连续5代选育,培育出中国对虾“黄海3号”新品种。新品种耐氨氮胁迫能力强,仔虾Ⅰ期成活率较商品苗种提高21.2%,养殖成活率提高15.2%;生长速度快,收获对虾平均体重较商品苗种提高11.8%。AFLP 技术分析获得5代选育群体的平均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42.28%、40.64%、40.32%、39.95%和38.05%。研究结果显示,随着选育世代的增加,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但随着选育时间的延长,世代之间的分化逐渐降低,群体的遗传结构开始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
2006年收集中国对虾“黄海1号”保种群以及海州湾、莱州湾2个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构建核心育种群,采用群体选育技术以仔虾Ⅰ期耐氨氮胁迫成活率和收获时对虾体重为选育指标,经过连续5代选育,培育出中国对虾“黄海3号”新品种。新品种耐氨氮胁迫能力强,仔虾Ⅰ期成活率较商品苗种提高21.2%,养殖成活率提高15.2%;生长速度快,收获对虾平均体重较商品苗种提高11.8%。AFLP技术分析获得5代选育群体的平均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42.28%、40.64%、40.32%、39.95%和38.05%。研究结果显示,随着选育世代的增加,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但随着选育时间的延长,世代之间的分化逐渐降低,群体的遗传结构开始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
《海洋与渔业》2011,(8):32-32
优鲈1号(品种登记号:GS-01-004-2010),是科研工作者以国内4个大口黑鲈养殖群体为基础选育种群,针对近年大口黑鲈出现生长速度下降、性成熟年龄提前、抗逆性严重下降等问题,采用群体选育的方法,以生长速度为指标,经5代连续选育获得的新品种。据了解,优鲈1号特别适宜在我国南方地区淡水水域进行池塘主养或套养、网箱养殖...  相似文献   

4.
《海洋与渔业》2011,(10):40-40
“南太湖2号”2009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GS-01-001—2009),是以2002年从缅甸引进的罗氏沼虾群体后代、1976年引进的日本群体后代作为基础群体,采用巢式交配方法建立家系,对100多个家系进行同塘生长测试,以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为目标选育性状,经连续四代选育得到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用RAPD技术对彭泽鲫选育进展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实验以经过筛选的 40个随机引物对彭泽鲫野生群体和经过六世代生长速率群体继代选育的选育群体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 :以个体DNA为模板 ,扩增的带数为 7 2 6 2±1 96 1,野生群体内平均相似系数为 0 198± 0 0 98,选育群体为 0 385± 0 0 89;以混合DNA为模板 ,扩增的带数为 8 842± 1 845 ,野生群体的相似系数为 0 2 10± 0 0 78,选育群体的相似系数为0 395± 0 0 98。两种方法扩增带数存在差异 ,而计算的相似系数接近。本结果说明该选育群体还可以加大选择强度 ,加快选育进展  相似文献   

6.
《海洋与渔业》2013,(10):57-57
福瑞鲤,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以建鲤和野生黄河鲤为原始亲本进行杂交,通过1代群体选育和连续4代家系选育后获得的鲤鱼新品种,2011年获得国家农业部水产新品种证书,品种登记号为GS-01-003-2010。  相似文献   

7.
驯养、选育条件下尼罗罗非鱼群体的选择压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养动物是研究长期人工选择对动物基因组产生选择效应机制的独特对象,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是一种受人工干预(驯养、选育)历史较短的优良养殖对象,可作为研究新近发生的人工干预对动物基因组产生影响的遗传机制的良好模型。本研究以1个尼罗罗非鱼埃及野生群体为对照组,以4个"新吉富"罗非鱼选育系群体、2个企业自主选育群体和5个驯养群体为实验组,采用3种模型分析方法(岛屿模型、分级岛屿模型和贝叶斯似然法),在12个微卫星位点上进行F_(ST)-离群值点检测(F_(ST)-outlier test)。结果显示,在本研究所分析的12个微卫星位点中,4个"新吉富"罗非鱼选育系群体在2个微卫星位点(OMO043,OMO114)受到了显著的正向选择压力(P0.01),2个企业自主选育群体在另外2个微卫星位点(OMO049,OMO100)受到显著的正向选择压力(P0.01),而5个驯养群体只在1个微卫星位点(OMO013)受到了显著的正向选择压力(P0.01)。由此可见,选育群体受到的正向选择位点数明显多于驯养群体,选育群体与驯养群体受到正向选择的位点各异,不同选育群体间受到正向选择的位点也各不相同。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人工干预途径从不同的方向上对尼罗罗非鱼基因组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产》2014,(10):48-50
<正>培育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品种简介:该品种是以2003年从山东东营收集的野生文蛤为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辅以家系选择技术,以生长速度和壳纹特征为选育指标,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文蛤群体相比,26月龄平均体重、壳长、壳高、壳宽分别提高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产》2014,(4):44-48
<正>A.中华绒螯蟹"光合1号"品种来源:辽河入海口野生中华绒螯蟹。该品种是从2000年开始以辽河入海口野生中华绒螯蟹3000只为基础群体(雌雄比为2∶1),以体重、规格为主要选育指标,以外观形态为辅助选育指标,经连续6代群体选育而成。选育单位: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审定情况:2011年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虾快速生长新品种“黄海1号”的人工选育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健 《水产学报》2005,29(1):1-5
中国对虾经过连续6代的群体选育,表现出生长快、抗逆性强等优良的经济性状。选育群体的体长比对照平均增长8.40%,体重增长26.86%。抗逆性强,发病率不足10%,而未经选育的对照池发病率在40%以上。对不同世代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1)同工酶:在13个基因位点中,MDH-2、GPI、MPI、PGM-2和PGM-3五个位点呈多态。PGM-3位点上的变异程度最高,其等位基因频率呈递减趋势,选育群体在删位点上发现C基因,其等位基因频率呈递增趋势,其平均观察杂合度呈依次递减趋势。(2)RAPD:对5个世代进行了RAPD分析,各世代间多态性比例呈下降趋势,F6代保持了F5水平。遗传分化指数Gst除F3与F4之间遗传分化弱之外,其他世代间已发生了中等程度的分化。(3)SSR:对5个世代进行了8个基因位点分析,共产生108个等位基因,群体间的杂合度呈下降趋势,R保持了B水平。遗传分化指数G值均小于0.05,说明中国对虾人工选育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但分化较弱。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产》2014,(5):41-45
<正>A.中国对虾"黄海2号"品种来源:收集4个中国对虾自然群体及2个选育群体,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选育。审定情况:2009年2月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获水产新品种证书。审定编号:品种登记号:GS01-002-2008。特征特性:生长速度快,收获体重比未经选育的野生种提高30%以上,适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明对虾第一代和第六代人工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采用RAPD技术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第一代和第六代人工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分化进行了分析。在20个10bp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6个引物,共扩增出89条DNA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分别为34和30条,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38.2%5和33.71%。对2群体的遗传学参数计算结果表明:2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为0.1408,属中等程度分化;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平均为0.197,由此可见,80%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而近20%的变异则是来自于群体间;第六代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和遗传多态度均低于第一代群体,这可能与人工定向选育过程中注重经济性状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从基因层面了解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纯度,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奠基群体(F0)为对照组,采用14个多态性转录组微卫星标记评估了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纯度和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3个选育群体在14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观察纯合度为0.425 6~0.508 9,平均期望纯合度为0.2482~0.258 7,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1.597 1~1.682 5,群体内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1.138 2~1.285 0,个体间的平均遗传一致度为0.2767~0.3204。3个选育群体的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均高于F0群体,但差异不显著(P0.05)。遗传一致度和期望纯合度在3个选育群体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即:A群体C群体B群体。群体间Nei氏标准遗传距离(DS)为0.180 8~0.798 9,A群体与B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小(DS=0.180 8),F0群体与C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DS=0.798 9)。总体而言,C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F0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对于3个选育群体而言,A群体的遗传纯度最高,B群体的遗传纯度最低。研究结果为选育群体的进一步选育纯化及种质资源聚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团头鲂选育群体基因组选择信号的检测有助于研究人工选育条件下基因组的进化机制,为团头鲂的进一步遗传改良提供依据。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奠基群体(F0)为对照组,以3个团头鲂选育群体为试验组,采用经典的Ewens-Watterson中性检验和基于3种算法(岛屿模型、分级岛屿模型、贝叶斯似然法)的FST-离群值点检验,在14个转录组微卫星位点上进行选择信号检测。结果显示,F0群体中所有位点均为中性位点,选育群体A在Mac927位点和Mac158位点受到了正向选择压力,选育群体B在Mac158位点受到了正向选择压力,选育群体C在Mac927位点和Mac158位点受到了正向选择压力。由此可见,自1985年起的连续世代人工选育已在团头鲂基因组中留下了可检测到的选择信号。3个选育群体均在Mac158位点检测到选择信号,表明3个选育群体受到的人工选择方向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5.
长牡蛎3代人工选育群体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庆志  李琪  孔令锋 《水产学报》2012,36(10):1529-1536
进行群体选育时,因近交机率增加和有效亲本数的减少,可能导致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下降,进而引起选育群体的性状衰退。为监测长牡蛎人工选育群体在选育过程中的遗传差异,实验应用微卫星DNA标记对长牡蛎野生和人工3代选育群体及其基础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微卫星10个位点在所有群体中均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6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范围为24.0~29.7个,期望和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925~0.956和0.724~0.809。与野生群体和基础群体相比,长牡蛎选育3代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和等位基因丰富度略有下降,但杂合度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哈迪—温伯格平衡(HWE)检验结果显示,60个群体—位点组合中47个群体—位点组合显著偏离HWE平衡(P<0.05)。Fis指数均为正值,平均范围0.152~0.233,表明各群体在10个位点上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杂合子缺失。各群体间Fst值的范围为0.008~0.025,遗传分化程度较弱。结果表明,连续3代的人工选育尚未明显降低长牡蛎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仍可以一定的选择压力对选育群体进行人工选育,从而保证长牡蛎的优良生长性状得到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16.
缢蛏选育系F5的生长优势比较及育种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6个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自然群体(浙江象山群体、浙江乐清群体、福建霞浦群体、福建长乐群体、江苏射阳群体和上海崇明群体)为材料,构建基础群体F_0,采用群体选育方法进行多代连续选育(选择强度2.063),比较了选育系F_5与对照群体的生长差异,并估计F_5的选择反应、现实遗传力和遗传获得。结果表明,F_5的卵径及受精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F_5的变态率、存活率及后期壳长生长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7~360日龄F_5壳长的选择反应、现实遗传力与遗传获得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30~0.78,0.14~0.37和4.83%~42.18%,平均为(0.49±0.06),(0.23±0.08)和(26.49±11.73)%。研究结果表明,对缢蛏的连续多代选育是有效的,可以明显提高其存活能力和主要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17.
草鱼野生与选育群体遗传变异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究经过2个选育世代后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变化,实验采用多重PCR技术对4个野生草鱼群体(邗江、九江、石首、吴江)和2个选育群体(F1和F2)进行了微卫星序列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6个草鱼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2个选育群体除了平均等位基因数外,其他遗传多样性参数均小于4个野生群体。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检测显示,在120个群体—位点组合中有62个位点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62个群体—位点组合中只有11个组合其近交系数值为负值,其余的51个组合的Fis均为正值。6个草鱼群体AMOVA分析结果显示,3.75%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96.25%的变异来自于群体内,整体的遗传分化指数值为0.038。进一步分析各个群体间Fst,只有石首群体与F1、F2群体之间的Fst大于0.05,处于中等分化,其余群体间分化程度较低,且F2群体与4个野生群体之间Fst比F1群体与4个野生群体之间的Fst大。奈氏标准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2个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大于野生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基于Dn建立的UPGMA系统发育树得出了相同的结果,即2个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比4个野生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要远。研究表明,经过2个世代选育后,相比4个野生群体,2个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虽有部分下降,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2个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已发生变化,但其遗传分化程度尚不明显。本研究结果为制定出更加完善有效的选育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唐首杰  杨洁  赵金良  王成辉  李思发 《水产学报》2016,40(12):1850-1865
人工驯养和选育是家养动物适应性进化的主要动力之一,中国大陆尼罗罗非鱼引进群体经历了长期的人工驯养和选育,是研究鱼类在驯养、选育条件下适应性进化的良好材料。本实验以尼罗罗非鱼1个埃及土著群体为对照组,以中国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尼罗罗非鱼5个驯养群体和4个选育群体为实验组,采用12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分析了驯养群体和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瓶颈效应。结果显示,土著群体、驯养群体和选育群体平均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AE)分别为5.433、5.113~6.515和3.239~6.734,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812、0.796~0.859和0.657~0.858,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768、0.753~0.819和0.601~0.818,近交系数(FIS)分别为0.323、0.166~0.342和0.249~0.314。LSDt检验结果显示,受人工选择的群体(驯养群体、选育群体)与土著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水平(AE和HE)无差异,3个驯养群体(EGY群体、WY群体和GD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E)显著高于1个选育群体(XJF群体)。瓶颈效应分析显示,尼罗罗非鱼土著群体、驯养群体和选育群体在历史上都曾发生过群体缩小的现象。其中,土著群体、2个驯养群体(WY、EGY)、2个选育群体(JNM、XJF)在近期可能经历过遗传瓶颈,其他群体在新的突变和基因流的作用下,群体规模可能已恢复。有效群体大小分析显示,土著群体、驯养群体和选育群体的有效群体数量分别为177、29~117(平均值为57.4)和84~123(平均值为102.8)。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尼罗罗非鱼驯养群体的持续利用和选育群体的进一步遗传改良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而且为鱼类在驯养和选育条件下群体遗传结构和种群动态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26个扩增效果好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了镜鲤(Cyprinus carpio L.)养殖亲本群体的遗传结构,指导其群体选育。本研究共检测到153个等位基因,片段大小为108~400 bp,平均等位基因数(A)5.8846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2.8625个,平均观察杂合度(Ho)0.5063,平均期望杂合度(He)0.560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0.5292,表明该繁育群体处于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用χ2检验和遗传偏离指数估计Hardy-Weinberg平衡,表明群体处于平衡状态,但在多个位点表现出杂合子缺失严重,显示出人工选择的痕迹。用PHYLIP3.6软件绘制基于Nei氏标准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图,依据亲本个体间的遗传差异,以避免近亲交配为原则,建立最佳亲本配组体系,繁育获得2个选育群体,以常规群体繁育子代群体作为对照组,对子代群体的遗传结构及数量性状分析显示,选育群体保持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群体平均期望杂合度在0.5414~0.5449之间,其生长速度较对照群体快14.81%~63.71%。连续2年的生长实验证实,微卫星标记指导群体选育技术在保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避免近交衰退,快速建立优良种群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为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了解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潜力,该研究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奠基群体(F_0)为对照组,采用14个多态性转录组微卫星标记评估了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其遗传潜力。结果显示,3个选育群体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A)为7.928 6~8.785 7,有效等位基因数(A_E)为4.409 4~4.878 4,观察杂合度(H_O)为0.491 1~0.574 4,期望杂合度(HE)为0.741 3~0.751 8,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91 2~0.705 2,近交系数(FIS)为0.229~0.352。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AE、HE)均高于F0群体,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个选育群体的有效群体大小(N_e)为11.0~29.3,在近期可能经历过遗传瓶颈。3个选育群体间D_A、D_(SW)遗传距离分别为0.175 4~0.358 8、0.804 7~1.054 4。该结果表明,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遗传潜力较大,但因有效群体数量较少和瓶颈效应的影响,存在杂合度下降和近交衰退的风险,今后需采取科学措施来保护选育群体的遗传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