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4种地被观赏竹的笋期生长特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黄条金刚竹、菲白竹、鹅毛竹、铺地竹的发笋、退笋和高生长等生物学特性做了比较,结果表明:4个竹种在发笋和退笋数量上都呈现"少-多-少"的趋势,发笋数:铺地竹>菲白竹>鹅毛竹>黄条金刚竹;退笋数:鹅毛竹>铺地竹>菲白竹>黄条金刚竹;成竹率:菲白竹>铺地竹>黄条金刚竹>鹅毛竹.所有竹种的高生长都呈现"慢-快-慢"的趋势,其生长曲线呈"S"型.高度:黄条金刚竹>鹅毛竹>菲白竹>铺地竹.  相似文献   

2.
[目的]揭示屏边空竹的发笋、退笋和幼竹生长规律。[方法]定点观测了30丛屏边空竹周年的出笋、退笋、秆高及地径生长数据,运用SPSS软件分析评价了不同季节出笋及幼竹生长规律。[结果](1)屏边空竹笋期历时9个月左右(从9月至次年5月),根据出笋量的差异可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春季最多而夏季最少;其中5丛(16. 67%)每季出笋,具有四季发笋的习性。(2)退笋率随着笋期逐渐增加,在出笋末期达到最高,为87. 76%。(3)笋-幼竹高生长约130 d完成,平均秆高达6. 36 m;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生长曲线可用三次曲线方程描述:H=0. 806-0. 029t+0. 001t2-5. 894×10-6t3,R2=0. 980。(4)地径的生长历时16 d左右,平均地径为18. 50 mm,也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结论]屏边空竹发笋期长约9个月,具有四季发笋的习性,但各季节出笋量差异显著;秆高和地径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3.
黄条金刚竹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出笋、退笋、高生长规律3个方面对黄条金刚竹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结果表明:黄条金刚竹的出笋历期31d左右,在出笋后第8~9d进入出笋高峰期,约占出笋总数的76.8%;退笋期主要集中在初期和末期;在前期-盛期-末期出笋所长成的竹子,其胸径和竹高均呈下降趋势;幼竹高生长呈“S”形曲线,整个过程表现出“慢-快-慢”的特点,Logistic回归方程能较好的模拟黄条金刚竹的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极度濒危物种毛环方竹的天然分布区(中国贵州斗蓬山),对毛环方竹的出笋规律、退笋数量分布及幼竹高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毛环方竹的出笋期从9月初—9月底,历时25 d;出笋的数量呈少—多—少的动态变化规律,9月13—21日为出笋盛期。对于整个出笋期而言,退笋数量占出笋总数量的83.3%,盛期退笋最多,其数量达总出笋数的58.5%。在出笋盛期当期出笋数量有85.7%退笋,初期和末期当期的退笋率分别为77.8%、75.0%。人为因素是退笋的主要原因。自然因素引起退笋的高度均在40 cm以下,主要分布范围为10~19 cm;人为因素引起退笋的高度在7个高度级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40~99 cm。竹笋幼竹高生长呈现慢—快—慢的高生长规律,Logistic方程的拟合度为0.9959。  相似文献   

5.
粽粑竹出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粽粑竹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出笋数、退笋数和幼竹高生长的测定,研究了粽粑竹的出笋、退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粽粑竹出笋时间始于2月初,结束于5月底,3月中下旬为出笋盛期,出笋呈正态分布.不同出笋时间的竹笋-幼竹高生长的数学模型表明,粽粑竹竹笋-幼竹高生长呈慢-快-慢的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内龟甲竹的出笋规律、幼竹高生长规律以及光合特性。龟甲竹出笋和高生长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龟甲竹发笋期分为明显的初期、盛期和末期3个时期,一般在3月中旬开始发笋,历期33天左右;2016年,园内龟甲竹共发笋48支,其中由于人为损伤和营养不良,5支退笋;龟甲竹幼竹在高生长过程中,呈现"慢—快—慢"的"S"型生长规律,符合Logistic方程;龟甲竹一天中总平均生长量为17.65cm,白天生长量更高。光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龟甲竹净光合速率在12:00时达到最大值,呈"单峰型";其光响应与CO_2响应的结果表明龟甲竹利用弱光的能力较强,但CO_2同化能力弱,总体光合能力较弱;PAR、Gs、Tr、Ta和Ci是影响龟甲竹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主要生理因子,且影响效应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7.
对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的圣音竹出笋、退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圣音竹发笋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历期30 d,明显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3个阶段;2014年总发笋53支,3个发笋时期的发笋数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退笋率为15.09%,在发笋初期和盛期的萌发笋退笋原因主要是人为机械损伤,发笋末期萌发笋的退笋原因是营养供应不足;发笋初期、盛期和末期的萌发笋竹笋—幼竹高生长过程均呈"S"型生长曲线,符合"慢—快—慢"生长规律,相应的Logistic方程都很好的拟合了各个时期萌发笋幼竹的平均高生长数据,发笋初期和盛期萌发笋在幼竹高生长历期和株高方面均优于发笋末期萌发笋,留笋养竹时选择初期和盛期的萌发笋为宜;发笋盛期的圣音竹竹笋在生长快速期时,昼夜生长呈现一定节律,且昼夜总平均生长量达16.48 cm,白天生长量是夜间生长量的1.21倍。  相似文献   

8.
观测肿节少穗竹的幼竹-成竹生长过程,分析其出笋成竹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肿节少穗竹出笋时间约始于4月中旬,历时约45 d,出笋初期出笋较少(持续时间3d左右,占7.42%),盛期出笋数较多(持续时间15 d,占77.48%),末期出笋数下降(持续时间27 d,占15.10%),退笋原因主要是虫退,占退笋总数的73.78%,平均成竹率为64.03%.各同生群高生长呈“S”型曲线,采用逻辑斯蒂方程拟合精度较高,拐点出现的时间均是各同生群曲线高生长的关键时期,且较早同生群的竹笋自始至终要比较晚同生群要高.  相似文献   

9.
选择我国重要经济竹种龙竹、云南甜龙竹、版纳甜龙竹和黄金碧玉竹4种大型丛生竹种,研究了这些竹种的发笋情况、笋高生长规律以及施肥对竹笋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4个竹种的竹笋形态均呈锥形,笋体颜色深浅不一,个体大小不一,龙竹笋体最大,黄金碧玉竹笋体最小;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黄金碧玉竹退笋率最低(17%),其他依次为版纳甜龙竹(19%)、云南甜龙竹(22%)、龙竹(25%);黄金碧玉竹的出笋期最长(222 d),其他依次为龙竹(170 d)、云南甜龙竹(153 d)、版纳甜龙竹(100 d);4个竹种的竹笋生长均呈现出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各竹种竹笋出土后30 d内高生长缓慢,30~80 d高生长较快,80 d以后高生长趋缓直至停止生长;4个竹种的竹笋生长与降雨量密切相关,年降雨量大的地区,竹笋的各项生长指标均表现最好;施肥能明显降低退笋率,延长发笋期,增加笋直径;不同肥料种类对竹笋生长的影响不同,各竹种均表现为施用尿素的竹笋生长效果最好,其次为施用复合肥,施用过磷酸钙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对豫南地区引种的金镶玉竹的发笋节律、退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进行连续3 a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豫南地区金镶玉竹的笋期从3月下旬—4月下旬,历时30 d;退笋率为26.56%,退笋高度主要集中在40 cm以下;幼竹的高生长规律符合"S"型生长曲线,Logistic方程为H=237.9791+e4.280-0.401t。  相似文献   

11.
铺地竹竹鞭生长规律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在南京、山东潍坊、北京3个地区对铺地竹的竹鞭及鞭侧芽的生长发育规律、分布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铺地竹表现出明显的混生特性;且是一种典型的浅鞭系竹种,其竹鞭、竹鞭上的侧芽大都集中于10 cm以上深的土层中;2~3 a鞭是铺地竹发笋的主要竹鞭,5 a鞭开始老化.据此,移栽该竹种时要选择2~3 a的竹鞭,埋鞭不易过深,对于5 a以上的竹林要及时挖掉老鞭和竹兜.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早园竹高生长规律及出笋长竹期的养护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以北京地区生长的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早园竹的高度生长及竹林出笋规律。结果表明:竹笋的出笋时间不同,其成竹率也不同。出笋早的竹笋的成竹率较高;出笋越晚,竹笋的成竹率越低。据此可将早园竹的出笋期分为3个阶段:前期,中期,后期。3个阶段的时间大致相等,约为6-7d。前期笋的高生长期长、后期笋的高生长期短,它们高生长期的结束时间基本一致。早园竹的高生长遵循“慢一快一慢”规律,竹笋破土后14d和36d左右是高生长期的2个转折点,由此可将早园竹的高生长分为始期、盛期、末期3个阶段。早园竹的日最大高度生长量为51~75cm,占成竹平均高度的6.96%~9.04%。同时对早园竹出笋长竹期的养护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秋旱对地被竹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铺地竹、黄条金刚竹、菲白竹、鹅毛竹4种地被观赏竹为试验材料,通过人为控水干旱胁迫及自然失水胁迫处理,测定了秋季干旱胁迫下4种地被观赏竹的质膜透性、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了4种地被竹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的细胞质膜透性呈上升趋势,但竹种间上升幅度不同,其中鹅毛竹的上升幅度最小。各竹种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其中铺地竹下降幅度最大,为68.98%。  相似文献   

14.
黄纹竹出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扬州大禹风景竹园的黄纹竹出笋、退笋以及幼竹高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纹竹发笋期在3月下旬至6月下旬,4月13日至5月10日发笋数最多;退笋多出现在末期;高生长模型符合Logistic曲线模型和Doseresp曲线模型;生长盛期时,昼夜24h平均生长量达22.38cm,白天生长量是夜间生长量的1.29倍。  相似文献   

15.
对云南省澜沧县境内分布的云南方竹出笋成竹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方竹出笋期为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历时约40 d;初期笋的成竹率最高(达91.67%),末期笋的成竹率最低;新竹秆高、胸径分别集中在3.51~5.00 m和1.51~2.50 cm;末期笋退笋较多,退笋高度主要集中在40 cm以下;引起云南方竹退笋的主要原因是养分供给不足,其退笋数占退笋总数的73.33%;云南方竹的高生长持续70 d左右,呈现出“慢—快—慢”的生长规律。研究结果可为云南方竹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石竹笋期至幼竹的高生长规律以及竹秆由基部向上节间长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竹笋高生长及各节间的生长均呈现出"慢-快-慢"的变化规律,符合逻辑斯蒂方程;石竹出笋后12 d左右高生长达到最大生长速度;石竹由基部向上1~4节为短节,平均节长6.9 cm;5~12节为中节,平均节长16.0 cm;13~23节为长节,平均节长23.2 cm;24节以后又为中节,平均节长15.1 cm。根据石竹笋期的高生长规律,在竹林的经营中应适时进行强化管理,以提高经营效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不同产量类型雷竹林植株及竹笋激素的分析,认为GA3和ABA调控着雷竹鞭侧芽的萌发,也就是影响着竹林的产量,而IAA和CTK对雷竹鞭侧芽的萌发没有明显的调控作用,但影响着竹笋的生长发育;通过对氨基酸含量的分析认为高、中、低雷竹林竹笋的氨基酸含量基本相同,但覆盖雷竹林的春季竹笋氨基酸含量明显下降;通过对竹笋营养成分的分析,得出蛋白质、N、P、K含量从高、中、低产林呈下降趋势,并还认为竹林中适当增施N肥有利于笋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退笋的概念、退笋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影响退笋的主要因素和调控措施等方面,总结了已有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刚竹属竹子的退笋率,随竹笋出土时间的延后呈直线上升;95.3%的退笋,其高度≤35 cm,但当竹笋生长到一定高度之后,发生退笋的概率将迅速降低。施肥对退笋率的影响,未有一致的研究结论,主要与竹种和施肥方式有关。竹笋的水分生理、笋期营养在“源—库”之间的分配、竹笋生长的基因调控,是研究退笋内在发生机理的切入点。在生产实践中,有效降低退笋率的竹林抚育技术是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