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5 毫秒
1.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豫东地区玉米的主要病害,是由真菌sphacelocheca reiliana侵染的,主要为害玉米的雌、雄穗.典型病症是雄性花器变形,颖片增生呈叶状,不能形成雄芯.雄花基部膨大,内为一包黑粉.黑粉在前期不易飞散,后期干燥时易于散落,露出丝状的维管束;雌穗受害时果穗变短,基部粗大,除苞叶外,整个果穗为一包黑粉和散乱的丝状物,有时雌、雄穗都受害.1996~1998年我们进行了防治,取得一定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玉米丝黑穗病的典型病症是雄性花器变形,雄花基部膨大,内为一包黑粉,不能形成雄穗。雌穗受害果穗变短,基部粗大,除苞叶外,整个果穗为一包黑粉和散乱的丝状物,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3.
玉米丝黑穗病又名乌米,属种苗侵入系统性侵染的黑穗病,主要危害玉米的雌、雄穗。苗期发病严重时表现植株矮化,节间缩短,叶暗绿、窄小、茎弯曲、茎部稍粗,随着叶龄的增加,特征愈加明显。其典型症状是雄穗花器变形,颖片增生呈叶状,雄花基部膨大。内为一包黑粉,雌穗受害果穗变短,基部膨大,除苞叶外,整个果穗为一包黑粉和散乱的丝状物,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4.
一、危害症状 丝黑穗病,又被老百姓称为"乌米".病菌主要为害植株穗部,通常于玉米抽穗之后呈现症状.雄穗受害时花器变形,颖片变长,不能形成雄蕊,小花基部膨大形成灰褐色菌瘿,以后菌瘿破裂散出大量黑粉.雌穗受害时,果穗变短,穗基部膨大,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菌瘿,成熟后苞叶开裂散出黑粉,黑粉内混有许多丝状的维菅束组织.一般情况下,雄穗发病雌穗都发病,而有时雌穗发病雄穗却正常.  相似文献   

5.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我县玉米主产区的重要病害,由真菌在玉米发芽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受害部位主要是玉米的雌、雄穗.玉米苗期受到侵染后,多数病株株形与健株无明显差异,少数病株表现植株矮化、丛生、分蘖多或茎秆基部膨大,下粗上细,叶色暗绿,叶片变硬变厚,上挺如笋状.有时分蘖稍有增多,或病株稍向一侧弯曲.多数玉米在雌、雄穗抽出症状明显.典型病症是雄性花器变形,颖片增生呈叶状,不能形成雄蕊,雄花基部膨大,内包一团黑粉.雌蕊受害果穗变短,基部粗大,除苞叶外,整个果穗为一包黑粉和散乱的丝状物,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6.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原因与有效控制技术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彩萍  赵同芝  徐金兰 《农业与技术》2004,24(3):146-146,153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的重要病害,由真菌在玉米发芽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受害部位主要是玉米的雌、雄穗。典型病症是雄性花器变形,颖片增生呈叶状,不能形成雄蕊,雄花基部膨大,内包一团黑粉。雌蕊受害果穗变短,基部粗大,除苞叶外,整个果穗为一包黑粉和散乱的  相似文献   

7.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危害症状 丝黑穗病。又被老百姓称为“马米”。病菌主要为害植株穗部,通常于玉米抽穗之后呈现症状。雄穗受害时花器变形,颖片变长,不能形成雄蕊,小花基部膨大形成灰褐色菌瘿,以后菌瘿破裂散出大量黑粉。雌穗受害时,果穗变短,穗基部膨大,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菌瘿,成熟后苞叶开裂散出黑粉,黑粉内混有许多丝状的维管束组织。  相似文献   

8.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吉林省玉米主产区的重要病害,由真菌在玉米发芽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受害部位主要是玉米的雌、雄穗。典型病症是雄性花器变形,颖片增生呈叶状,不能形成雄蕊。桃花基部粗大,内包一团黑粉。雌蕊受害果穗变短,基部粗大,除苞叶外,整个果穗为一包黑粉和散乱的丝状物。严重影响玉米产量。调查表明,近年来吉林省严重发生,最严重的地方达50%,田间平均发病株率达15%,减产达30%以上。  相似文献   

9.
一、危害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在玉米苗期侵入的系统性侵染性病害,一般到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有些病株在生长前期即表现多种异常,如病株节间缩短,茎基部膨大,下粗上细,如笋状,叶片簇生,叶色暗绿.抽雄后病果穗一般较短小,基部大而顶端小,不吐花丝,除包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的黑粉包.包叶一般不易破裂,散出黑粉,黑粉一般黏结成块,不易飞散.内部夹杂有丝状寄生维管束组织,这种丝状物只有在黑粉散落后才能显露出来,丝黑稳病名称即由此特征而来.雄穗整穗变成一个大黑粉包的较少,整穗受害的以主颖为基础膨大成黑粉包,外包白膜,以后白膜破裂,露出黑粉.  相似文献   

10.
<正>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种植区最常见的一种病害,也是一种多发病害。它是由真菌引起的系统性病害。玉米丝黑穗的病原菌属担子菌纲,黑粉菌目,轴黑粉菌属。为害雌、雄穗,使病株全无收成。一、发病症状玉米在雄穗抽穗后,小花基部膨大,或花器变形,内有黑粉。有的雌穗变短,变粗,初苞叶外,整个果穗为一包黑粉和散落的丝状物。二、发病情况调查松山区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  相似文献   

11.
玉米丝黑穗病主要危害果穗和雄穗。多数病株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近球形,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黑粉包。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黑粉一般粘结成块,内部杂有丝状物,因此称丝黑穗病。  相似文献   

12.
<正>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天花,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因此,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许多地区常将本病与玉米黑粉病混同一起,统称"乌米"或"灰包"。但两种病实际上是由不同病菌所产生的不同病害,应加以区别。一、症状本病主要危害果穗和雄穗。多数病株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近球形,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黑粉包。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黑粉一般粘结成块,内部杂有丝状物,因此称丝黑穗病。大多数病雄  相似文献   

13.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在发病后期形成菌瘿,菌瘿破裂后散发大量黑粉。丝黑穗病又称乌米或黑疸,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雌穗、雄穗),受害果穗完全呈黑粉,仅剩下丝状纤维组织,故名“丝黑穗”。玉米丝黑穗病已成为影响玉米的主要病害,一般减产20%~40%,严重时个别地块甚至达到60%以上。因此,研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规律,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对减轻病害发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浅议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由于玉米连作的增多,玉米丝黑穗病害时有发生,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困难。本文就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因提出主要防治措施。玉米丝黑穗病又名乌米、黑疸,属种苗侵入系统性侵染的黑穗病。幼苗期多数病株不表现异常,但后期植株矮化,且抽穗较迟。中后期在雄穗上全部或部分分枝被破坏,形成病瘤,外面包有白膜,破裂后露出黑粉,不易飞散,黑粉散出后残留丝状穗轴,有的小花颖壳增生成小叶状,长4~5厘米。雌穗发病时,基部膨大,端部尖而向外弯曲,多不抽花丝,苞叶早枯黄,由一侧裂开,内部全变成黑粉,外有白膜包被,膜破黑粉散出后,残留黑色丝状物,有的仅穗上部受害,基部籽粒变成畸形丛生的小叶状物,内含少量黑粉。雌病穗前期黑粉包在苞叶内不易见到。玉米丝黑穗病只为害雌、雄穗,使病株全无收成。此病以土壤传播为主,粪肥传播为辅,病菌  相似文献   

15.
正玉米丝黑穗病属种苗侵入系统性侵染的黑穗病。幼苗期多数病株不表现异常,中后期在雄穗上全部或部分分枝被破坏,形成病瘤,外面包有白膜,破裂后露出黑粉,黑粉散出后残留丝状穗轴,有的小花颖壳增生成小叶状。雌穗发病时,基部膨大,端部尖,多不抽花丝,苞叶早枯黄,由一侧裂开,内部全变成黑粉,外有白膜包被,膜破黑粉散出后,残留黑色丝状物,有的仅穗上部受害,基部籽粒变成畸形丛生的小叶状物,内含少量黑粉。雌病穗前期黑粉包在苞叶内不易  相似文献   

16.
<正>玉米丝黑穗病是我国玉米产区发生比较严重的病害。一旦发病,病株果穗(玉米棒子)全部变为黑粉,几乎没有收成,许多地区称为"乌米"或"灰包"。它的危害在一些地方已远远超过玉米大小斑病。1症状识别玉米丝黑穗病是一个系统性的侵染病害,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一般在穗期表现症状。受害严重的植株,在苗期也有症状,主要表现为植株丛生、矮化、叶色暗绿等症状。雄穗染病后,花器变形增生,  相似文献   

17.
1玉米丝黑穗 1.1症状.只在果穗和雄穗上表现症状,本病是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统性病害,症状表现主要在抽雄后.病果穗外观比正常果穗短,基部大而端部尖,顶部没有花丝抽出.有时一侧苞叶裂开,露出黑色粉末,病穗全部变成黑褐色的孢子堆,孢子不易飞散,黑粉一般黏结成块,其中混有玉米植株维管束的残余物.雄穗发病的植株一般无雄穗,刚抽出的花轴顶端病变成一小堆黑色孢子堆,有时雄穗抽出后小花畸变为叶状物.连作地、播种过深、土壤干燥都有利于浸染发病.  相似文献   

18.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丝黑穗病是我国春玉米产区重要病害。该病只在雌穗和雄穗上表现症状。受害前期表现为矮缩丛生型、黄条型、顶叶扭曲型等特异症状,抽穗期出现黄条型症状。病株雌穗变小,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雌穗变成一个大黑粉苞。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  相似文献   

19.
玉米丝黑穗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玉米产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重病地块可达60%~70%。病穗全部为黑粉,造成损失很大。一、症状病株果穗有的不吐花丝,形状短胖,基部较粗,顶端较尖,苞叶完整,但果穗内部充满黑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冬孢子,后期苞叶破裂,露出黑粉,黑粉多沾结成块,不易飞散,黑粉间夹着有丝状的玉米维管束残余,还有得病果穗失去原形,严重畸形,成"刺猬头"状。雄穗发病有两种症状,雄穗上单个小穗变为菌瘿,  相似文献   

20.
玉米丝黑穗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玉米产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重病地块可达60~70%。病穗全部为黑粉,造成损失很大。一、症状病株果穗有的不吐花丝,形状短胖,基部较粗,顶端较尖,苞叶完整,但果穗内部充满黑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冬孢子,后期苞叶破裂,露出黑粉,黑粉多沾结成块,不易飞散,黑粉间夹着有丝状的玉米维管束残余,还有得病果穗失去原形,严重畸形。雄穗发病有两种症状,雄穗上单个小穗变为菌瘿,此时花器畸形,不形成雄蕊,颖片因受刺激而变为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