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前,河北省需要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农村金融作为支农资金主要来源,在县域农村地区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支撑保障作用。研究二者的有机结合,对于促进该省贫困地区农村和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梳理了河北省农村金融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如农村金融产品较单一、惠农金融服务创新不足、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建设不完善等,进而明确提出金融精准扶贫对象的指向性;加强针对农村金融产品的丰富与创新;构建信用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体系,使农村金融与精准扶贫有效地结合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基础,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石。近年来,中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在国家、金融机构和农民三个层面,比如相关法规规章存在局限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不完善、农民信用意识薄弱等。因此,须要从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信用奖惩措施和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建设农村信用体系。以期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事业。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金融扶贫存在扶贫贷款风险高、金融同业竞争与扶贫政策矛盾、资本逆向选择和"脱农"现象严重、农村保险制度与信用制度建设滞后等问题.该文基于对国外金融扶贫经验的借鉴,提出了提升扶贫精准度以降低交易成本、建立多元和开放的金融扶贫体系以构建良性可循环竞争机制、建立金融扶贫激励机制以增强金融机构支农动力、建设和完善保险机制以净化农村信用环境等对策,以期为优化我国农村金融扶贫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大力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旨在唤醒农民信用意识,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提高农民的守信程度,从而改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环境。河南省滑县农村信用联社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制定相应办法,引导全辖农村信用社全面开展厂信用工程创建活动。  相似文献   

5.
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论是农村经济发展,还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亦或是农村面貌的改善、新型农民的培育,均离不开资本要素的投入做支撑,要获得持续不断的、越来越多的信贷资金支持,必需要有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作为支撑,以良好的信用信息资源为基础。因此,探讨如何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不断增加对农村经济的有效信贷资金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实现良好的信用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6.
正在2009年4月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开篇,使用这了这样一句话: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可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2014年,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进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  相似文献   

7.
目前,河北省需要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农村金融作为支农资金主要来源,在县域农村地区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支撑保障作用。研究二者的有机结合,对于促进该省贫困地区农村和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梳理了河北省农村金融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如农村金融产品较单一、惠农金融服务创新不足、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建设不完善等,进而明确提出金融精准扶贫对象的指向性;加强针对农村金融产品的丰富与创新;构建信用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体系,使农村金融与精准扶贫有效地结合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双到”扶贫中的金融创新--“郁南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贫困是导致农村贫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让贫困地区真正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对于消除贫困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广东省郁南县金融扶贫的案例分析,总结了“郁南模式”的成功经验,提出金融扶贫是“双到”扶贫的有效途径,在金融扶贫中需要行政和市场的结合,政府要抓好信用体系、产业发展平台、农村资产流通的平台及其他配套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贷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农户信用存在问题,以及农村地区没有完善的信息制度,导致许多农户或涉农经济组织无法通过正规途径进行贷款。因此,必须要通过提高农户自身的信用价值,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引进失信惩罚机制,切实对农户信用行为产生约束,通过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10.
农村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实现农村资金融通的新兴金融服务模式。基于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特点,其将在大扶贫的背景下为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贵州民族地区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供需现状、发展的动力及难点,以寻求贵州民族地区农村互联网金融扶贫路径。分析表明:贵州民族地区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可弥补传统金融缺陷助力减贫,推进农村普惠金融;而农村互联网金融在贵州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加强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从而实现农村互联网金融助力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系统GMM方法的安徽省16个城市2010—2018年动态面板模型研究表明,金融发展规模对贫困减缓的影响要大于金融贷款效率对贫困减缓的影响。同时,贫困具有持续性,金融发展能够有效减缓贫困,而经济增长也能起到减缓贫困的作用。金融扶贫作为扶贫攻坚尤其是农村扶贫措施的一部分,在促进我国农村产业发展、减缓贫困的进程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从发展视角来看,今后亟待积极地扩展金融发展规模,进一步着力于完善征信体系,并切实提升对金融扶贫的有效管控。  相似文献   

12.
周佳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431-5432
阐述了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农村信用社在产权制度上存在的缺陷,介绍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体制改革模式的选择,最后提出了转换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微型企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948-18949,18955
指出农村微型企业在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农村微型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资金、人才和制度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农村微型企业的金融信用体系,加强教育培训,加强企业制度建设,改善领导方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新矛盾,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业兴则各业旺,农民富则国家强。自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5年聚焦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落实打赢扶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体现,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是当前亟需完成的任务。西部作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我国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运用对比分析等方法结合甘肃省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分析制约该地区农民收入的障碍因素,提出全面治理生态环境、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安徽省农村扶贫开发经历了解决生存性极端贫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驱动群体性减贫、规模化开发式扶贫、综合扶贫开发及精准扶贫五个阶段,总结出了党的领导、政策组合、资金整合、聚焦重点、多方合作、激发动力等经验,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安徽还需夯实脱贫攻坚成效的基础性工作,建立防止返贫工作机制,完善巩固脱贫成效保障措施,着力提升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政策成效,切实加强组织保障等相关扶贫政策,巩固安徽省脱贫成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unique approach adopted in China to help achieve the vision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aspects and the "Chinese Drea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s a mean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Five-pronged Poverty Alleviation Measures" Project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a critical foundation for other poverty alleviation measures. In this study,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farmers' livelihood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 Specifically, the effect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n farmers' livelihood capital were estimated by employing the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combined with the difference-in-differences(PSM-DID) approach.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the livelihood capital of farmer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farmers' human, social and financial capital, while it can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natural and physical capit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d heterogeneous effects on farmers' livelihood capital, more efficiently impacting on the non-poor than the poor. The effects on farmers' livelihood capital varied across regions, with Guizhou experiencing a larger effect than Sichuan. However, the effect was insignificant for farmers in Gansu. To improve farmers' livelihood capital,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ir human capital,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financial products, and make good use of their social capital; it is also essential to strengthen the suppor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the poor.  相似文献   

17.
顾福珍  王吉恒  房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656-10657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基于区域差异、经济活动内容与规模的差异等,分析了我国不同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不同类型的金融需求主体,在金融需求上具有多元性、层次性的特点,需要不同的信贷方式和信贷机制进行满足。基于此,提出了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差异化发展的定位选择:村镇银行应该主要设立在中西部地区以及第一产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域,主要扶持维持型农户、市场型农户和涉农中小企业,积极创新贷款品种;贷款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可设立在具备发展潜力,经济与金融缺乏协作地区,立足于个体经营者、微小企业和农户,不断探索贷款品种和方式的创新;在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和相对闭塞的边远地区,适宜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主要服务于农户和微小企业,尤其是贫困农户,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并积极开展业务咨询服务,帮助社员脱贫增收。  相似文献   

18.
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推进乡村振兴也有利于从根上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和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起始阶段,如何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可持续脱贫的长效机制意义深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应在战略、责任、政策、工作四个层面有效衔接,要重视战略部署和规划,坚持将“精准”思维同时贯穿两个战略,充分吸纳脱贫攻坚中具有实效的体制机制,政策上要做好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扶贫减贫”与“惠农支农”的衔接;在工作上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人才队伍、乡风文明建设,以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脱贫攻坚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在厘清县域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县域农村金融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县域农村金融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价和比较,以科学认识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发展的水平,探寻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县域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总体水平偏低,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状况对当地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首要影响;良好的农村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信用环境是促进区域内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保障,农村社会的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将为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建设提供持续动力。建议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运行效率,提升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丰富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健全农村风险补偿机制,完善担保信用体系;加大政府多种补贴支持,提供良好公共环境等相关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Financial support is a crucial part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effort. Thus, it is vital to understand how formal credit impacts income growth in rural households. In 2012, 2015, and 2018, a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obtain a panel dataset of 592 rural households from 6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in western China, including counties in Guizhou, Yunnan, and Shaanxi provinces. We use the data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formal credit on rural household income and the mechanism that underlies this effect. We find that formal credit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rural households' income in deprived areas in western China. Furthermore, formal credit promotes the reallocation of household labor from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to the non-agricultural sector and changes rural households' decisions about investment-consumption behavior. These are the drivers of changes in the amount and structure of household income. Further analyses show that formal credit may widen income inequality among rural households in western China's deprived areas.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households, such as different levels of material capital, 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bring about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formal credit on income growth. This study emphasize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mal credit is an essential strategy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but policymakers should not excessively interfere with the financial mark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