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邮鸭是我国三大名鸭之一,属蛋肉兼用的大型麻鸭。主要分布于里下河地区高邮兴化,宝应一带,以高邮的鸭种较为典型,又因宋至清代,高邮先后为军、府、州、管辖兴化,宝应,故得名高邮鸭。  相似文献   

2.
<正> 近几年,信阳地区的养鸭业发展迅速,但由于一些单位和个人无计划引进外地品种鸭和种蛋。致有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的流行,尤以罗山县的高店乡为甚,尚未被信阳地区人们注意,给养鸭业造成相当大的损失。1985年10月及1987年7月,我们对发病区的病鸭进行了病原分离和防治研究。确诊为雏鸭白痢病,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3周龄以内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关节炎等为特征的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两者容易混合感染,使病情加重.死亡率增高,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2006年8月,在山东沂南地区呈面积性地流行了这一病例,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广东省水禽养殖较密集的肇庆地区选择4个鸭疫里氏杆基本国策4 病发病鸭场和1个未发病鸭场,采集病料,进行病原分离,并用玻片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检测分离株的血清型。结果表明,该地区流行的鸭疫里氏杆菌(RA)仍以1型为主,但有1株与RA1型抗血清无交叉反应。对RA分离株进行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试验显示,分离株对丁胺卡那霉素极度敏感,对头孢唑啉、新霉素、头孢氨苄高度敏感,对氯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恩诺沙星有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5.
安宁河流域鸭瘟鸭霍乱综合防制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课题历时5年之久,摸清了安宁河流域一带鸭瘟,鸭霍乱的流行特点,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对鸭瘟,鸭霍乱的母源抗体作了定量和定性研究,测定了有关疫苗的性能和巴氏杆菌的抗体类型及其消长规律,开展了有关免疫程度,综合防治(包括紧急防治)措施制定的系列研究,根据大量的调查和试验数据,结合两种病在当地的流行特点,制定出了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免疫程序和综合防治措施,在凉山,攀枝花二州市的养鸭地区推广应用后,取得了  相似文献   

6.
鸭菌消治疗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地区和同一鸭场隔3个月分离的鸭疫里氏杆菌(RA)菌株对氯霉素,氨苄青霉素、氟哌酸等的第三性有显著差异,新兽药鸭菌消对RA高度敏感,抑菌圈直径达37mm,对人工感染和临床病例治疗试验结果,治愈率分别达95.0%和91.2%,比氯霉素、氟哌酸、青霉素的平均治愈率高46个百分点,在各地推广应用200多万羽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鸭瘟病毒病,简称鸭瘟,又名大头瘟或鸭病毒性肠炎。是鸭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鸭瘟的致病力强,鹅与病鸭密切接触也会感染致病。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一但鹅群感染发病后,能迅速传播,引起大批死亡。本病是养鹅地区一种重要的病毒性传染病,要做好鹅群鸭瘟的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雏鸭鸭疫里氏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红河地区的鸭群中流行一种以鼻分泌物增多、腹泻、头颈歪斜、角弓反张及脚肢无力或麻痹为特征的传染病,对现场数十只病死鸭剖检,可见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脑膜充血等较为一致的病理变化;从大多数病死鸭的脑、肝、脾、等组织中分离出形态一致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经对分离菌进行培养特性、形态特征观察和生化试验,鉴定为鸭疫里氏杆菌(Piemerellan anatipestifer)用分离株人工感染7日龄健康雏鸭,复制出与肆病雏鸭相同的病例。证明 区的雏鸭群中存在鸭疫里氏杆菌病。  相似文献   

9.
一预防措施(1)不从有疫情流行的地区引进种鸭,不到有疫情的地方放牧。(2)定期注射鸭瘟疫苗,一般雏鸭在20日龄左右注射一次,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稻鸭共作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志强  沈晓昆 《中国家禽》2001,23(22):37-37
日本流行的稻鸭共作技术始于1991年,日本鹿儿岛市桂川町的有机农户首先进行稻鸭共作试验,并获得了成功。随后,鹿儿岛大学农学部家畜管理研究室开始对稻鸭共作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仅用了10年时间,稻鸭共作技术就从其发源地九洲地区开始,逐渐扩大,遍及日本全国各地。目前,全日本采用稻鸭共作技术的农户已超过1万户,并成立了日本全国合鸭水稻协会。1稻鸭共作技术的五大效果1.1除草根据鸭的特性,它喜欢吃禾本科以外的植物和水面浮生杂草,但有时也吃幼嫩的禾本科植物。同时,鸭在稻田里的活动过程中,它的嘴…  相似文献   

11.
"新型鸭瘟"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潍坊、临朐、昌乐、昌邑、沂源等饲养肉鸭集中的地区发生了一种同鸭瘟症状、剖检变化相同的疾病,该病主要侵害1月龄以下的雏鸭,成年鸭发病较轻。常用的鸭瘟疫苗不能预防病的发生,发病后用鸭瘟抗血清注射无治疗作用。该病传染迅速,发病率和致死率很高,鸭群感染该病后,往往引起大批死亡。据现场统计,鸭群的发病率可达70%~100%,死亡率可达50%~60%。本试验对该病病理组织学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标准鸭肝炎I型血清对鸭肝炎野毒株的免疫保护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鸭肝炎免疫失败的原因,对从该地区分离到的鸭肝炎野毒SN株等6个毒株在7日龄雏鸭、10日龄鸭胚上作免疫保护试验、交叉中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标准鸭肝炎I型(DH-1)血清对部分野毒株(SN株、Z株、SF株)的免疫保护指数较低,明显低于相应野毒株血清的保护指数,表明该校区部分鸭肝炎野毒的原性已发生改变。这一免疫保护试验结论得到了交叉中和试验结果的支持。根据试验结果,采取若干有代表性鸭肝炎野毒性与标准DH-I型毒株,制备鸭肝炎高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用于临床免疫防治,并注意排除一些其他因素的干扰,使临床免疫保护率达到96%。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东营地区畜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 ,鸭的饲养规模不断扩大 ,鸭的品种也不断增加。但鸭病也有多发趋势 ,自 1 999年春季以来 ,各个饲养场、点不断出现一种鸭的传染病 ,使各个鸭场遭受了不同程度损失。笔者调查了鸭的这种病的流行学病史 ,经过临床检查 ,在实验室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杆菌 ,初步诊断为鸭疫里氏杆菌 (原名鸭疫巴氏杆菌 )。1 流行病学检查本病发生于各品种的鸭。由于本地区的鸭主要从外地引进 ,现东营地区没有孵化场 ,引进的鸭一般在 60日龄以上 ,所以发病的日龄都在 60~ 70日龄以上。开产后鸭群也常发病。发病后 ,鸭排粪稀、…  相似文献   

14.
雏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巴氏杆菌病。是由鸭疫巴氏菌侵害雏鸭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在世界各养鸭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我国自1975年以来,先后有广东、浙江、江苏、北京等地区有过报道。然而近两年来,在牡丹江市周围地区却时有发生,严重危害雏鸭业,笔者就其中的一起病例诊治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2001年5月19日,牡丹江市某鸭场饲养20日龄雏鸭156只,由于鸭舍密度大,场地潮湿,开始转群转舍饲养,2d后雏鸭开始发病,3d内陆续死亡20只,死亡率为12.8%。2  临床症状 分为急性型和…  相似文献   

15.
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鸭传染性浆膜炎对养鸭业造成了很大危害。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使耐药问题日益突出,临床上已经发现了对多种抗菌药物不敏感的现象。文章从耐药性的判断、同地区不同分离株、不同地区分离株、不同时间跨度所得分离株等角度分析鸭疫里氏杆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6.
鹅的鸭瘟病原分离鉴定及治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 Enteritis,DVE),是鸭和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主要发生于鸭、鹅和病鸭密切接触也能感染发病(鹅的鸭瘟),在有些地区可引起流行,并在雏鹅表现较高的死亡率。鹅的鸭瘟与小鹅瘟在流行病学特征和症状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临床上容易发生误诊误治,给养鹅业造成一定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应用鸭胚肝细胞培养鸭肝炎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鸭胚肝细胞成功地培养了鸭肝炎病毒,并呈现典型CPE,向其细胞维持液中加入1%的鸭胚尿囊液,CPE的维持时间可延长至60小时,将该病毒的细胞培养物回归鸭胚和雏鸭,其致病力不见明显减弱。鸭胚中和试验证明,鸭肝炎病毒在鸭胚肝细胞上形成CPE的能力能被特异血清所中和。  相似文献   

18.
金定鸭是我国优秀的蛋用鸭地方品种之一,目前在国内许多地区都有较大规模的饲养。根据金定鸭的生理特征及生活习性,在饲养管理上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一)雏鸭期的饲养管理 指从出壳至20日龄的小鸭。雏鸭出壳时体重平均为42克左右,怕冷又怕热,  相似文献   

19.
鸭疫巴氏杆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研究首次从病原学角度证实了鸭疫巴氏杆菌病在四川省的存在,从9193年底以来,四川省的许多大型肉鸭饲养场的幼龄鸭发生一种传染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病理剖解,病原分离和鉴定,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从四川省不同地区分离到25株细菌,革兰氏染色的阴性小杆菌,无芽孢,大小0.2-0.4×15μm;分离菌不能利用碳水化合物,靛基质试验、甲基红试验、尿素酶试验和硝酸盐还原试验均为阴性,不产生硫化氢,液  相似文献   

20.
江苏安徽两省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1996年1月至2001年6月,对江苏、安徽两省86个鸭场的发病鸭从日龄、品种、流行季节、流行菌株的血清型以及血清流行病学等方面进行了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调查。结果,在57个鸭场的樱桃谷鸭、番鸭及野鸭体内分离到鸭疫里默氏杆菌92株,而从麻鸭的病料中未分离到该菌;分离到病原的鸭最小为12日龄,最大为41日龄,主要集中在12-30日龄;这些地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流行无明显季节性;这些地区鸭场疫里默氏杆菌流行菌株的血清型至少有5个,其中1、2和10是流行株的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