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麻籽粒中主要脂肪酸积累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陇亚7号、82(50)、匈牙利3号和范昵为材料,对不同品种(系)和同一品种(系)的不同部位亚麻籽粒中主要脂肪酸的积累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亚麻籽粒中脂肪酸以亚麻酸含量最高,其次是油酸、亚油酸和硬脂酸,棕榈酸含量最低。棕榈酸和亚油酸在籽粒发育成熟的初期积累速度较快,含量较高,但随着籽粒逐渐发育成熟而下降,硬酯酸也随着籽粒逐渐发育成熟而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油酸和亚麻酸随着籽粒发育成熟其含量递增,但油酸含量增加幅度较小。同一品种(系)的籽粒完全成熟时,开花晚的籽粒油酸含量较低,亚麻酸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54份可可种质材料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品质性状优良的种质,为可可新品种培育提供基础材料,也为探究可可品质性状的影响因素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来源于不同国家的54份可可种质为材料,采用超声波超离法、气相色谱法和福林酚法测定可可脂、多酚、脂肪酸组分(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并对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54份可可种质中,XYS53的可可脂、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均最低;XYS52的可可脂含量和脂肪酸总含量均最高;XYS18的棕榈酸含量最高;XYS17的硬脂酸含量最高;XYS52的油酸含量最高;XYS44的亚油酸含量最高;XYS20的多酚含量最高。7个品质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为11.52%~18.74%,其中棕榈酸、亚油酸和多酚的变异幅度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18.74%、18.62%和14.42%;可可脂含量变异系数最小,为11.52%。可可脂含量与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棕榈酸含量与硬脂酸含量间、棕榈酸含量与油酸含量间及硬脂酸含量与油酸含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亚油酸含量与棕榈酸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下同);多酚含量与可可脂、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均呈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不同国家的可可种质间可可脂、硬脂酸、油酸、多酚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无显著差异,但中国与泰国的可可种质间棕榈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均发现,归属于类群Ⅰ的15份种质品质性状综合表现较好,且主要来自于中国和越南。【结论】可可种质的主要品质性状与其来源地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在可可品种选育过程中,需结合性状间相关性综合考虑可可品质性状表现,可优先选择中国和越南的15个综合性状优良的种质作为育种材料或亲本来培育优良可可品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瓜种子脂肪酸含量、种类与耐低温性的关系。[方法]对15份不同来源的黄瓜材料进行白天12℃,晚上8℃的低温处理,每天光照7.5 h,处理14 d,对黄瓜的耐寒性进行分级,并计算耐寒指数,测定供试黄瓜种子的含油量、脂肪酸成分及含量。[结果]黄瓜种子的脂肪酸主要有棕榈酸(16∶0)、棕榈烯酸(16∶1)、硬脂酸(18∶0)、油酸(18∶1)、亚油酸(18∶2)和亚麻酸(18∶3),与其耐寒指数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耐寒指数与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种子含油量I、UFA(不饱和度)达显著正相关,与棕榈酸含量、棕榈烯酸含量、硬脂酸含量相关系数很小,各材料的油酸含量基本相同。[结论]黄瓜的亚油酸、亚麻酸、种子含油量I、UFA与黄瓜的耐低温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广西核桃种仁含油率和脂肪酸组分含量差异,以巴马、凤山、天峨、南丹、乐业、田林、隆林等7个县份筛选的优树果实样品共计31个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果实含油率和脂肪酸组分含量。结果表明:种仁含油率为56.9%~65.1%,其中凤山004含油率最高,为65.1%,其次南丹004为64.1%,凤山002含油率最低。测定了广西不同产地核桃种仁的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和油酸等5种脂肪酸组分,其中棕榈酸含量在4.09%~8.36%,硬脂酸10.57%~45.09%、亚油酸45.88%~77.26%、亚麻酸3.16~10.28%、油酸0.3%~2.44%。以果实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来评价不同产地核桃,为核桃产地的地区品牌打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海南境内橡胶种子的含油量以及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橡胶种子的含油量达55%;采用面积归一法确定其主要脂肪酸组成,包括豆蔻酸0.1%、棕榈酸8.8%、棕榈油酸0.3%、硬脂酸7.9%、油酸25.0%、亚油酸39.0%、亚麻酸18.O%、花生酸0.3%,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82.3%.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盐碱地油用向日葵(油葵)施硒效应,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外源硒对盐碱地油葵(矮大头567DW和美国超级矮大盘)含油率及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施硒肥对矮大头567DW籽仁亚油酸、油酸、廿碳烯酸和棕榈酸含量无明显影响,硒肥用量200~300g/hm2时显著提高籽仁含油率,降低籽仁芥酸含量;400g/hm2时增加籽仁饱和脂肪酸硬脂酸、山嵛酸和廿碳烷酸含量;土施硒肥对美国超级矮大盘的籽仁含油率、亚油酸、油酸、廿碳烯酸、芥酸、棕榈酸、硬脂酸和廿碳烷酸含量无明显影响,硒肥用量400g/hm2时提高山嵛酸含量。叶面喷施硒肥条件下,矮大头567DW籽仁亚油酸、油酸、廿碳烯酸、硬脂酸、山嵛酸和廿碳烷酸均无明显影响,叶面喷施60g/hm2硒肥时增加籽仁芥酸、棕榈酸含量,降低籽仁含油率;叶面喷施硒肥对美国超级矮大盘的籽仁含油率、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山嵛酸和廿碳烷酸均无明显影响,叶面喷施60g/hm2硒肥显著提高其籽仁芥酸含量。综合考虑2个品种的含油率和脂肪酸变化,在盐碱地油葵栽培中,土施200~300g/hm2或叶面喷施20~40g/hm2硒肥对提高矮大头567DW和美国超级矮大盘籽仁含油率和脂肪酸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7.
亚麻种质资源脂肪酸组分含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引自加拿大植物基因资源中心的82份亚麻材料和国内23份亚麻品种进行脂肪酸含量的测定,并对各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亚麻籽中的平均脂肪酸含量顺序为亚麻酸(47.34%)油酸(28.62%)亚油酸(13.15%)棕榈酸(5.16%)硬脂酸(4.76%)。油分含量与亚麻酸、棕榈酸呈极显著正相关(r=0.30**,r=0.25*)*,与硬脂酸、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r=-0.30**,r=-0.30*)*,与油酸呈负相关性,但未达到显著。亚麻酸与其他四种脂肪酸都呈负相关性,其中与硬脂酸、油酸达到极显著负相关(r=-0.52**,r=-0.87*)*。亚麻品种间脂肪酸组分差异极大,发现一些优异种质资源,为今后亚麻品质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我国小米脂肪酸含量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甲酯化-气相色谱法测定了916份小米品种的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在小米6种主要的脂肪酸中,亚油酸为70.01%,油酸为13.39%,亚麻酸为1.96%,棕榈酸为8.34%,硬脂酸为4.38%,花生酸为1.72%。小米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为85.54%。聚类分析表明,我国小米亚油酸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北方省份高,南方省份低的趋势。棕榈酸和饱和脂肪酸含量则是南方省份高于北方省份。  相似文献   

9.
以海南岛昌江县霸王岭种植基地的星油藤种子为材料,测定其水分、蛋白质、油脂及脂肪酸的含量。结果表明,海南星油藤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藤本油料作物资源,其种子平均含水量为7.49%,蛋白质含量为27.41%,种子出油率为60.04%,属于高蛋白油脂种子;此外,通过气象色谱法共检测出5种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不饱和脂肪酸成分共占90.16%,其中人体必需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占79.51%。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了解油用亚麻主要品质和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以253份油用亚麻种质为研究对象,在3个环境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集宁市和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对其全生育天数、株高、工艺长度、单株果数、每果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和分枝数8个农艺性状及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粗脂肪含量6个品质性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8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5.66%~42.65%;6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10%~30.14%。全生育天数在太仆寺旗表现最长,为112.51 d;千粒重和单株粒重在集宁地区表现最大,分别为5.94和0.55 g;果粒数和单株果数在呼和浩特地区表现最多,分别为5.65和16.90;粗脂肪和亚麻酸含量在太仆寺旗地区表现最大,分别为39.53%和53.45%;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在集宁地区最大,分别为16.41%和5.09%;油酸和硬脂酸含量在呼和浩特地区表现最大,分别为24.03%和8.31%。聚类分析表明,253份油用亚麻种质被划分为4个类群,相同地理来源的油用亚麻种质被聚到1个类群,为油用亚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繁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不同品种核桃仁的脂肪酸与氨基酸含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琦  程滨  赵瑞芬  张一弓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1):1165-1169
对在山西种植的20个核桃品种核桃仁的脂肪酸和氨基酸组分及含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核桃仁中主要含有棕榈酸、油酸、硬脂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5种脂肪酸,含量依次为:亚油酸>油酸>α-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达到90%左右;亚油酸(ω-6)/α-亚麻酸(ω-3)基本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类膳食中(ω-6)(/ω-3)的推荐值(5~10)∶1;不同品种脂肪酸组成无差异、含量有差异。20个品种均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氨基酸种类相同,总体含量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二倍体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陆地棉7个亲本和21个杂交组合的壳指、仁指、毛籽指、种仁率、仁壳比、含油率、亚油酸和棕榈酸等种子物理性状和油脂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各项相关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陆地棉种子各性状受胚、细胞质和母体效应三套遗传体系的控制;壳指、仁指、毛籽指、含油率、亚油酸和棕榈酸以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为主,种仁率与和仁壳比由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共同控制。含油率与种子各物理性状之间都存在着遗传和表现型负相关;种仁率、仁壳比与亚油酸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正相关,与棕榈酸之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母体显性、胚加性互作和母体加性互作正相关或胚加性和母体加性互作正相关。因此,可以通过种仁率、仁壳比等种子物理性状间接改良种子含油率和棕榈酸等优质品质性状;7个供试亲本中,以''新陆早62''为亲本,可同步提高其后代含油率和亚油酸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分别采用索氏抽提法和酸水解法提取蕨麻脂肪酸成分,再经过甲酯化处理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脂肪酸的组成。共检出20种脂肪酸成分,除了含有亚油酸、亚麻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等主要成分外,还含有十一烷酸、十五烷酸、十七烷酸等奇数碳脂肪酸。索氏抽提法和酸水解法提取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成分分别占71.1%和41.9%。  相似文献   

14.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silty clay loam soil in the years 2011–2012. Two sesame (Sesamum indicum L.) cultivars (Local Black and Local White) were evaluated using various 3 different sowing dates (20th June, 10th and 30th July) and four agrotechnical level (0, 40, 80 and 120 kg N ha–1) at New Developmental Farm The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Peshawar, Pakistan.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sowing dates on growth, yield and oil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two sesame cultivars grown under different nitrogen fertiliz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cv. Local Black was characterized by significantly higher content of oil (47%), seed yield (696 kg ha–1) and oil yield (335 kg ha–1) while cv. Local White had higher palmitic acid (8%) and linoleic acid (38.7%). Yield and its main components were positively affected by the earlier sowing date. With regard to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 decrease in oleic and stearic acid and an increase in linoleic and palmitic acid were observed. At early sowing, oleic and palmitic acid decreased whereas linoleic and stearic acid increased. The decrease in the oleic/linoleic acid ratio observed at early sowing, suggests a possible role of temperature on the activity of oleate desaturase in the developing seeds. Intensive technology of cultivation (120 kg N ha–1), compared to the economical technology (40 kg N ha–1),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eed yield of both sesame cultivars. This was due to higher number of branches, Capsules m–2, capsules plant–1, seeds capsule–1 and 1000 seed weight (g). The intensive technology of cultivation had a beneficial effect on the content of palmitic acid, linolenic acid and oleic acid in sesame seed.  相似文献   

15.
紫苏种子油成分自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西省内12份野生紫苏种子含油量及脂肪酸的组成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各样品的含油量介于30.83%~32.76%之间,样品间没有明显差异;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分析,紫苏籽油中脂肪酸由软脂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花生烯酸等组成,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占脂肪酸总量的90%以上,其中亚麻酸含量介于57.8%~62.1%之间,油酸含量介于20.2%~23.6%之间。表明紫苏籽油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营养保健油。  相似文献   

16.
利用近红外分析技术测定胡麻种质资源品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党照  赵利 《西北农业学报》2008,17(2):110-113
利用Perten公司DA7200型近红外透射光谱分析仪,对甘肃胡麻种质资源库的364份胡麻资源的籽粒品质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胡麻籽粒4种品质成分在不同材料间存在明显差异,硬脂酸、木酚素、棕榈酸和油酸变异系数较大;碘价、粗脂肪、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资源中粗脂肪平均含量为38.64%,硬脂酸平均含量为4.94%,棕榈酸平均含量为5.58%,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碘价和木酚素平均含量依次为29.15%、11.4%、51.31%、175.69和9.60 mg/g。筛选出了123份优异种质资源供育种利用。并对近红外技术在胡麻品质育种中的利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肉羊体脂脂肪酸是影响肉品风味和膻味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HP6890型气相色谱仪,对2个年龄阶段滩羊的肾脏脂肪、背膘脂肪和尾部脂肪做了测定,分析了滩羊的三个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其特点,以及决定滩羊肉脂肪组织风味的主要因素。从分析结果中可知,滩羊脂肪中主要脂肪酸组成即豆寇酸(14:0)、软脂酸(16:0)、硬脂酸(18:0)、油酸(18:1)、亚油酸(18:2)、亚麻酸(18:3)等6种脂肪酸的累计组成占总脂肪酸的88.37 %~97.41 %。其中除豆寇酸(14:0)和硬脂酸(18:0)组成在年龄间差异显著外(P<0.05),其它脂肪酸含量均较稳定。  相似文献   

18.
采用M INQUE(1)的统计方法,利用ADM模型,估算甘蓝型油菜4个显性纯合两用系与7个显性恢复系以及F1代28个组合的7项脂肪酸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烯酸具有极显著母体效应,芥酸无母体效应存在。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主要受加性效应影响,显性效应也起着较大的作用;硬脂酸、亚麻酸、花生烯酸显性效应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但没有检测到加性效应的存在。7项脂肪酸性状的广义和狭义遗传率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利用AD模型估算各组合F1,F2脂肪酸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群体超亲优势的预测值除亚麻酸外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油酸为负向优势,其余都为正优势,表明甘蓝型油菜脂肪酸品质性状无有益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沙棘不同优良杂种种子中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为医疗和保健专用优良沙棘杂种的选育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基于生长与结实性状,从蒙古沙棘与中国沙棘杂交子代中选育出43个杂种优良单株,对其种子中VE、黄酮、脂肪酸等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含量进行比较。【结果】沙棘杂交子代优株种子中的VE、黄酮、粗脂肪、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均具有较大幅度的变化,分别变化于2.94~16.42 mg/hg、82.37~381.48 mg/hg、4.03~9.59 g/hg、3.15%~39.28%、0.43%~14.72%、3.16~24.43%、4.57%~73.32%、2.53%~44.66%;沙棘杂种种子的黄酮组分主要以槲皮素和山奈酚为主,异鼠李素的含量较少,3个组分的含量均随总黄酮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大;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均随着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含量的上升而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3个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结论】沙棘杂种子代中,部分单株种子的VE、黄酮或脂肪酸含量高于母本或双亲,超亲现象明显;筛选出了种子中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均在80%以上8个杂种单株,其属于高不饱和脂肪酸杂种。  相似文献   

20.
山核桃仁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473-2474
[目的]分析山核桃仁油的脂肪酸组成,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核桃仁油、红松籽油、接骨木油和橄榄油为材料,利用GC/MS对各油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找出山核桃仁油的特色。[结果]共鉴定出山核桃仁油中的5中化合物,即亚油酸、油酸、亚麻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其含量分别为63.48%、19.90%、11.96%、3.31%和1.35%;山核桃仁油中n-6:n-3脂肪酸比例为5.31,与我国推荐的n-6∶n-3脂肪酸比例(4-5)∶1非常接近;山核桃仁油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4.3∶1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偏高,但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亚油酸和a-亚麻酸,均为人体必须脂肪酸。[结论]山核桃仁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n-6∶n-3脂肪酸比例合理,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