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藏东南云南红豆杉的药用成分含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藏东南地区林芝县、波密县和察隅县系统采集样品的基础上,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了野生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树皮、3年生小枝和当年生叶中紫杉醇、巴卡亭Ⅲ、10-去乙酰巴卡亭Ⅲ、三尖杉宁碱、10-去乙酰-7-表紫杉醇、7-表紫杉醇的含量.研究表明:紫杉醇与7-表紫杉醇,巴卡亭Ⅲ与7-表紫杉醇正相关水平极显著(P<0.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852和0.827.紫杉醇与巴卡亭Ⅲ呈显著(P<0.05)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16.紫杉醇含量与7-表紫杉醇含量,巴卡亭Ⅲ含量与7-表紫杉醇含量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0.852和0.827.紫杉醇含量在3年生小枝与当年生叶中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而在树皮与3年生小枝、当年生叶中的差异却不显著,树皮、3年生小枝和当年生叶中其它成分含量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研究中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东北红豆杉不同部位的抗癌活性物质紫杉醇(taxol)的含量。其结果表明,东北红豆杉树皮中紫杉醇含量很高,其次为小枝,针叶中含量最低;但前两者差异不明显。这为合理开发利用这一宝贵植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系统采集了10个龄级和12个地理种源的云南红豆杉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树皮、3年生小枝和当年生叶的紫杉醇含量,其平均值分别为0.0048%、0.0040%和0.0151%,3年生枝和叶的紫杉醇含量相近,差异不显著。树皮的紫杉醇含量与年龄存在回归关系:Y=0.0316×e0.0067x;3年生小枝和当年生叶的紫杉醇含量与树龄不相关,但树龄小于72a时其含量随树龄增加而递增,树龄超过72a和114a后,3年生小枝和当年生叶的紫杉醇含量逐渐减少。12个云南红豆杉地理种源中,新平、宁蒗和泸水种源当年生叶的紫杉醇含量最高,在0.0077%~0.0098%间;兰坪、宁蒗和新平种源3年生小枝紫杉醇的含量最高,在0.0059%~0.0076%间;景东、木里和宁蒗种源树皮的含量最高,在0.0243%~0.0331%间。主成分分析表明,“温度因子”、“营养因子”和“光照因子”对云南红豆杉紫杉醇含量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东北红豆杉中紫杉醇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中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东北红豆杉不同部位的抗癌活性物质紫杉醇的含量。其结果表明,东北红豆杉树皮中紫杉醇含量很高,其次为小枝,针叶中呈最低;但前两者差异不明显。这为合理开发这一宝贵植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了不同产地云南红豆杉树皮和鲜叶中的紫杉醇含量。云南红豆杉树皮中紫杉醇平均含量为0.00811%,含量与树木雌雄无关。在某个生长阶段中,紫杉醇含量随树木生长年龄增大而增加。靠近滇中地区云南红豆杉紫杉醇含量较滇西地区的为高,树皮中紫杉醇含量与鲜叶接近。  相似文献   

6.
不同产地云南红豆杉紫杉醇的含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了不同产地云南红豆杉树皮和鲜叶中的紫杉醇含量。云南红豆杉树皮中紫杉醇平均含量为0.00811%,含量与树木雌雄无关。在某个生长阶段中,紫杉醇含量随树木生长年龄增大而增加,靠近滇中地区云南红豆杉紫杉醇含量较滇西地区的为高,树皮中紫杉醇含量与鲜叶接近。  相似文献   

7.
3年生南方红豆杉生物量和紫杉醇含量的积累分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工栽培的3年生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的生物量和紫杉醇含量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株平均鲜重达382.43 g,平均干重为143.00 g;各部位生物量当年生嫩梢叶>主茎木质部>根系>2年生枝叶>主茎嫩皮;紫杉醇含量以主茎嫩皮最高,达0.000 788%,根系次之,梢叶最低.从保护和合理开发红豆杉资源角度,建议提取紫杉醇应以南方红豆杉枝叶为原料.  相似文献   

8.
栽培措施对南方红豆杉紫杉醇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不同年龄、不同生长季节的南方红豆杉人工栽培幼树及通过不同海拔地和不同施肥措施的栽培试验,研究不同采收年龄、器官、部位和季节及不同栽培措施对南方红豆杉短周期药用林紫杉醇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不同年龄幼树及其不同器官和部位的紫杉醇含量差异很大。1、2年生幼树枝叶紫杉醇含量明显高于3 - 4年生幼树;在不同器官中,根皮紫杉醇含量最高,树皮和枝条皮部次之,叶片和树干木质部含量最低;在树冠不同部位中,以上部枝叶的紫杉醇含量最高,中部次之,下部最低。在一年中,以气候条件适宜的5月及秋冬季的1月与9—12月时的枝叶紫杉醇含量较高,而在气温高、光照辐射强的7—8月幼树枝叶紫杉醇含量低;考虑到截干促萌需要,南方红豆杉适宜的采收季节为11—12月及次年的1月。栽植地的海拔高度对幼树枝叶的紫杉醇含量影响显著,较高海拔地因夏季气候条件适宜而有利于紫杉醇生物合成。在生产上提倡使用有机肥以促进南方红豆杉幼林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同时不影响紫杉醇的合成。  相似文献   

9.
云南红豆杉紫杉醇含量变异及其相关的RAPD分子标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5个云南红豆杉群体中分别选取树龄与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植株各10个,按统一的取样标准采集树皮、小枝和针叶样品测定紫杉醇含量,分析其变异分布式样;同时对所有采样植株进行RAPD分析,开展RAPD标记与不同器官紫杉醇含量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云南红豆杉群体间树皮、小枝和针叶的紫杉醇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树皮、小枝和针叶紫杉醇含量在群体间的变异分别占其总变异的16.22%,33.90%和45.81%.通过RAPD标记与紫杉醇含量的关联分析,分别筛选出与云南红豆杉树皮、小枝和针叶紫杉醇含量相关联的位点11,13,59个,其贡献率依次为7.791%~11.509%,7.853%~24.457%,7.858%~26.729%;同时筛选出了可指示树皮、小枝和针叶低紫杉醇含量的特异标记.云南红豆杉的遗传改良应根据不同器官紫杉醇含量变异的分布特点结合叶用、枝用和皮用等培育目标采取不用的选育策略.  相似文献   

10.
1992年,科学家研究认为紫杉醇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药物。然而,紫杉醇必须从红豆杉树皮中提取,而且每公斤树皮仅能提取0.1克紫杉醇粗品。红豆杉是一种生长速度极其缓慢的树种,尤其是太平洋红豆杉需要百年才能长成大树。如按目前的紫杉醇用量,则要不了多少年,世界各地的红豆杉资源就会枯竭。有鉴于此,必须加速开发紫杉醇原料药的新来源。也就是应加速开发非红豆杉树种的其它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1.
Distribution of paclitaxel and its congeners in Taxus mairei.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G M Liu  W S Fang  J F Qian  H Lan 《Fitoterapia》2001,72(7):743-746
Concentrations of paclitaxel and its congeners 10-deacetylpaclitaxel, cephalomannine, 10-deacetylcephalomannine, baccatin III and 10-deacetylbaccatin III in Taxus mairei were determined by HPLC. It was found that paclitaxel is abundant in roots and stem bark. The concentrations of paclitaxel and its congeners in the plants growing in one area may vary to a great extent from those growing in another area.  相似文献   

12.
Four paclitaxel derivatives were afforded by preparative HPLC separation of two pairs of diastereoisomers, which were obtained by catalytic hydrogenation and epoxidation of the C-13 side-chain double bond of cephalomannine, a naturally occurring paclitaxel analog. The four paclitaxel derivatives were analyzed using NMR, CD spectroscopy, and side-chain hydrolysis in order to measure their optical rotations and GC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way, the stereoconfigurations of the products were determined. Evaluation of the compounds' activity indicated that they had differing cytotoxic activities: compound 5 had superior activity in BCG-823 tumor cells compared to paclitaxel, while compound 7 had superior activity in HCT-8 and A549 tumor cells compared to paclitaxel.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tereoconfiguration of the paclitaxel N-acyl side chai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ts activity.  相似文献   

13.
采用3种不同的预处理工艺提取获得竹纤维束,利用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法分别比较3种工艺下竹纤维束的微观形态和结晶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低碱处理可分离提取竹纤维束,提取的竹纤维束为黄褐色丝状,直径为100~200μm。微观形态下,竹纤维束横截面呈蜂窝状,纵面呈多根柱形紧密排列状。3种工艺中,10%碱常温处理分离竹纤维最易,分离效果最好,残留基质黏附最少。由竹材经3种工艺提取的竹纤维束,结晶结构未改变,但相对结晶度均较原竹材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核桃楸总黄酮及胡桃醌含量测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采取常规提取法、索氏提取法和超声波提取法浸提核桃楸样品(核桃楸的树叶、树皮和外果皮)。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核桃楸样品总黄酮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核桃楸样品胡桃醌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总黄酮含量和胡桃醌含量分别为超声波提取法>常规提取法>索氏提取法。3种提取法浸提核桃楸样品,总黄酮含量均有树叶>树皮>外果皮的趋势;胡桃醌含量均有外果皮>树叶>树皮的趋势。超声波法提取核桃楸样品总黄酮含量分别为:树叶5.00%,树皮4.17%,外果皮3.05%;胡桃醌含量分别为:树叶0.002 09%,树皮0.001 31%,外果皮0.002 29%。  相似文献   

15.
不同加工方式对油茶籽油理化性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CO2超临界萃取、低温压榨、普通螺旋榨3种不同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碘价、色泽以及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角鲨烯、β-谷甾醇、总磷、脂肪酸组成成分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普通螺旋榨油其酸值、过氧化值最高,显著高于另外两种方法。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以超临界萃取茶油最高,而总磷含量以低温压榨油最高,且与超临界萃取油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采用正交试验及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技术萃取杉木根化感物质,并通过杉木种子发芽试验进行杉木根化感物质对杉木的化感作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就化感物质萃取得率而言,在众多萃取因素当中,萃取压力和萃取温度是两个最主要的因素;经纯CO2及乙醇和CO2混和萃取的杉木根化感物质对杉木存在不同的化感效应,其中经乙醇和CO2混和萃取的杉木根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发芽的抑制效应强于纯CO2萃取的化感物质。表3参20。  相似文献   

17.
通过乙醚、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3种有机溶剂对竹醋液抽提,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法)对抽提物的化学组分及其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种有机溶剂抽提后的竹醋液组分种类及含量存在着差异,采用乙醚抽提得到27种化合物,二氯甲烷抽提得到44种化合物,乙酸乙酯抽提得到58种化合物,化合物类型主要包括有机酸类、酚类、酮类、醇类、酯类、醛类及少量其他物质。2)选用乙酸乙酯抽提可以得到更多种类的酸类、酚类、酮类和醛类物质;选用二氯甲烷抽提则能获得相对成分含量更高的酸类和酚类物质;而乙醚更适于抽提醇类物质。  相似文献   

18.
王玲  杨丽鹏  曲扬 《林业科技》2011,36(4):21-24,37
对石斛兰色素提取的最佳方法以及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石斛兰色素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45nm;提取最佳条件组合为: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2h,提取浓度50%乙醇溶液,料液比为1∶5;色素在pH值为4左右较稳定,碳水化合物对色素有保护作用,金属离子Fe2+、有机酸、氧化剂H2O2和还原剂Na2SO3均对色素有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分别采用热水浸提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两种工艺提取板栗多糖,经乙醇沉淀、Sevage法除蛋白、有机溶剂脱脂后用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其含量,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不同工艺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1 g板粟粉,热水浸提法提取板栗多糖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1.5 h,液料比20∶1(mL∶g),板栗多...  相似文献   

20.
武陵山区薄荷油成分分析及品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武陵山区引种栽培的椒样薄荷和亚洲薄荷进行水蒸汽蒸馏,提取薄荷油,采用气相色谱(GC-14A)进行组成成分分析,表明武陵山区这两种薄荷油的品质优良,优干出口日本的其他产地薄荷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