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小麦秆锈病菌是专化性寄生菌 ,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生理小种之间在形态上虽无明显区别 ,但在致病专化性及其它某些性状上却明显不同。本文报道了对我国目前流行的小麦秆锈菌 3个主要生理小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种类及一些酶的活性、同工酶组成差异的研究结果。1 材料和方法1 1 秆锈菌生理小种我国目前流行的 3个主要生理小种 2 1C3,34及 34C2 ,分别用近年发生频率较高的致病型2 1C3CKR ,34MKG及 34C2 MFR进行。1 2 秆锈菌夏孢子扩繁及萌发各致病型经单孢分离后 ,在冬麦 70 1成株上隔离繁殖。夏孢子萌发用直径 1 5cm…  相似文献   

2.
小麦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在选用鉴别寄主,小种分类和命名等问题上,一直都存在问题。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可说至今并没有完全解决。Stakman 和 Levine 在1922年首次在小麦秆锈病方面发表了鉴定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的检索表。他们确定了12个鉴别寄主来区分菌株的致病力。小种是按前后鉴定的程序以编  相似文献   

3.
以小麦秆锈菌的3个生理小种与感病品种浙麦1号为试材,进行了小麦秆锈菌单小种与混合小种侵染的流行学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种混合接种较同期的单小种接种的普遍率和严重度高;不同处理的流行曲线为近似的S形,曲线方程为Y=1[1-M×exp(-N×t)],流行曲线下面积为nA=∑i=112(yi+yi-1)(xi-xi-1),且小种混合接种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最大;小种之间在流行学上存在着互补和拮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小麦秆锈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秆锈病是在小麦茎叶部发生的一种病害,发病时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在中国的小麦种植区内均有秆锈病发生。通过分析对小麦秆锈病的病原菌及发病症状、环境因素对秆锈病的影响、秆锈菌生理小种变化和鉴别寄主演变以及抗病育种的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小麦秆锈菌116号生理小种是1982年从湖南怀化县的南大2419生产田采得的,继我国已发现过的40号生理小种之后又一个对浮纳尔(Vernal)具有较强致病力的生理小种。 在1952—1957年间,原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合作时曾发现过116号生理小种,但没有其它致病力方面的记载资料。  相似文献   

6.
普通小麦品种Rulofen是我国小麦杆锈菌的鉴別寄主。用中国春单体系列和对Rulofen无毒性的小麦秆锈菌的三个生理小种21C3、34、34C2对Rulofen进行了抗秆锈病基因的单体分析,并将Rulofen所含的抗秆锈病基因与国际上已命名的Sr基因进行了异同比较。结果表明;Rulofen在2D染色体上含有兼抗三个供试生理小种的抗病基因Sr6.其抗性效应为;-;1~ 或1X~=-x~- ,因环境条件的影响,Sr6的抗性反应型不稳定;在5D染色体上含有兼抗21C3、34和34C2三个生理小种的抗病基因Sr30,其抗性效应为2=、抗秆锈病基因Sr6和Sr30对我国的小麦秆锈菌小种34类群都具有进一步的区分作用。  相似文献   

7.
普通小麦品种Rulofen是我国小麦秆锈菌的鉴别寄主。用中国春单体系列和对Rulofen无毒性的小麦秆锈菌的三个生理小种21C3、34、34C2对Rulofen进行了抗秆锈病基因的单体分析,并将Rulofen所含的抗秆锈病基因与国际上已命名的Sr基因进行了异同比较。结果表明:Rulofen在2D染色体上含有兼抗三个供试生理小种的抗病基因Sr6,其抗性效应为;-;1#+(+)或;1X#+(=)—X#+(-),因环境条件的影响,Sr6的抗性反应型不稳定;在5D染色体上含有兼抗21C3、34、34C2三个生理小种的抗病基因Sr30,其抗性效应为2#+(=)。抗秆锈病基因Sr6和Sr30对我国的小麦秆锈菌小种34类群都具有进一步的区分作用。  相似文献   

8.
小麦秆锈病是世界小麦主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大发生将造成小麦的大幅减产。本文围绕小麦秆锈病菌新生理小种Ug99的致病特点和严重性,分析了现有抗小麦秆锈基因的抗性特点及其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应用价值。并根据我国小麦抗病育种现状,提出了应对Ug99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9.
针对RAPD扩增技术在小麦秆锈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研究中重复性较低的不足,对小麦秆锈菌RAPD扩增体系进行优化。以小麦秆锈菌不同的生理小种为材料,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模板DNA、Mg2+、TaqDNA聚合酶、dNTPs和随机引物浓度5个因素的影响,并对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小麦秆锈菌RAPD扩增的较优体系为25μL体系中含1×Buffer,40ng·μL-1模板DNA,1.5mmol·L-1Mg2+,2.0U TaqDNA聚合酶,0.25mmol·L-1dNTPs,0.40μmol·L-1随机引物;适宜的退火温度为36℃,适宜的循环次数为43次。该反应体系检测多态性能力强、反应系统稳定且重复性好,可以较好地应用于小麦秆锈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1986年从全国采集到小麦秆锈病标样175份,繁殖存活125份,成活率为71.4%。在185个菌株中鉴定出21C3、34C2、34、34C1和34C35个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各为75.7%、14.6%、4.3%、3.8%和1.6%。21C3仍为当前优势小种,34C2居第二位。小麦秆锈菌的离体叶培养通过3年对比试验,已进入实用阶段。  相似文献   

11.
《吉林农业科学》2015,(6):76-79
本研究选择大庆、安达地区24个试验点,采用病土盆栽法和田间病圃法相结合应用鉴别寄主进行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鉴定,确定大庆地区生理小种主要以3号小种为主,并混合有6号,13号和1号等生理小种,而安达地区则以14号小种为主,4号和9号小种为辅。  相似文献   

12.
研究通讯     
研究通讯小麦秆锈菌新小种21C3 CTR的发现ANewRace21C3CTRofPuccinagraminisf.sp.tritici姚平,曹远银,张书绅,刘维志,吴友三(沈阳农业大学植物免疫室,沈阳110161)小麦秆锈菌新小种21C3CTR的标样...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吉林省在1963-2001年开展了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先后提出了3套鉴别品种并采用3种命名方法,基本查清了吉林省生理小种的种类和优势小种。全省共有7群24个中国小种,以粳型小种为主,ZG1,ZF1小种为优势小种;用双名法命名,吉林省有44个吉林小种;开放式鉴别品种鉴定,吉林省有89个吉林小种;明确了吉粳60号、滨旭等品种抗病性丧失与吉林小种组成消长的关系,并对吉林省今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1984年于全国二十三个省(区)采得521份小麦秆锈菌夏孢子标样、成活鉴定了291份。其中只鉴定出21C3、34C1、34C2、34C4和116等五个生理小种。其所占频率分别为:70.5%、11.3%、16.4%、0.3%和1.4%;34号小种群较往年比,虽有上升的趋势.但仍以21C3为优势。生理小种鉴定除采用常规方法外,主要应用寄主叶片高体培养鉴定法。  相似文献   

15.
2011~2014年江苏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及毒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4年从江苏省五大水稻种植区采集1 219份水稻稻瘟病标样,分离得到634株单孢菌株,研究分析了江苏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及毒力变化情况。种群动态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稻瘟病菌共有5群19个生理小种,各水稻栽培区的种群分布差异较大,连云港、徐州和南通稻区,小种类群较为复杂,均出现了5群10个小种,南京、淮安和扬州地区稻瘟病菌种群组成相对简单,其中南京地区出现了4群5个小种,淮安和扬州地区,仅出现3群5个小种和3群4个小种;在分离得到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中,ZG1种群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优势小种。毒力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稻瘟病菌对已知抗性基因Pi-k、Pi-ks、Pi-b和Pi-t的毒力频率较高,对Pi-ta、Pi-ta2、Pi-z和Pi-zt的毒力频率较低,说明Pi-ta、Pi-ta2等抗性基因在江苏省水稻育种上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而Pi-k、Pi-ks等抗性基因已不适合在江苏省水稻抗病育种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我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鉴定2006~2008年从江西省31个水稻主产县(市)采集分离的195个稻瘟病菌有效单孢菌株,共鉴定到6群40个生理小种.所测菌株中ZB群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为优势小种群.主要的优势小种为ZB_(13)、ZB_(15)、ZA_1,出现频率分别为14.36%、13.33%、6.67%、6.67%;3年中小种类群及优势小种的构成有一定的差异,在稻瘟病流行的2006年,小种类群以ZA和ZB为主,主要的优势小种为ZB_(13)和ZA_1,频率分别为17.65%和11.76%;在稻瘟病中发偏轻的2007年和2008年,小种类群及优势小种的构成均较为一致,2年中小种类群均以ZB为主,如2008年优势小种为ZB_(15)和ZB_(13),频率分别为18.92%和10.81%;试验结果同时表明,同一穗瘟病标本中不同单孢菌株的生理小种不同,并讨论江西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年度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7.
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抽样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的种类及其分布。【方法】2001~2003年在黄淮大豆产区依据Riggs的鉴别模式对38个地点大豆胞囊线虫(SCN)生理小种作抽样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绘制出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图。【结果】大豆胞囊线虫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北京、山西大部分地区、河南东部与北部、安徽北部;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南部地区的抽样调查中未检测到大豆胞囊线虫。其中1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山东济南以南及以东地区,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交界地区,河南漯河、周口及安徽阜阳地区。4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安徽交界地区,山西、北京地区,以及山东黄河三角洲地区。2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山东聊城、德州地区,河北石家庄地区,河南焦作、获嘉地区。7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河南开封、滑县、温县等地。5号生理小种在河南和河北有零星分布。另外,在河南商丘地区新发现有9号生理小种。【结论】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是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线虫育种应该以兼抗1号和4号生理小种为主要目标。各生理小种的分布没有明显分界,优势小种分布区域中存在其他生理小种。在过去的10年中,该地区生理小种的组成相对稳定,本研究结果可供大豆抗线虫育种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国际通用的甜瓜白粉病生理小种鉴定寄主与标准鉴定体系,对上海地区不同地点、不同栽培方式的西瓜、甜瓜上采集的6份白粉病菌样本进行病原菌种及生理小种鉴定.根据甜瓜白粉病菌鉴别寄主的抗感反应,初步确定上海地区西瓜、甜瓜白粉病主要由瓜单囊壳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所致,并存在2个生理小种即小种Race 1和Race 2 France,其中优势生理小种为小种Race 1,小种Race 2 France仅在浦东新区甜瓜白粉病菌上发现.  相似文献   

19.
欧柔(Orofen)和如罗(Rulofen)是七十年代抗小麦秆锈病、叶锈病的抗源材料。以后发现欧柔丧失抗性,经分离鉴定出一个小种,能侵染欧柔,但不能侵染如罗,定名为34C 3。至1977年又发现一个秆锈菌株对如罗和欧柔均有毒性,暂命为34 CR,由于这个菌株散见和混生于其它标样之中。近年来经过如罗幼苗筛选出夏孢子的单孢子堆菌株,重复进行回接,繁殖和鉴定,获得纯化的菌株,这个菌株不同于其它34号的菌株,现命名为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34C4,它的毒性鉴定结果见表1。  相似文献   

20.
POD和PAL在小麦抗秆锈病中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中国春(CS)和以它为背景的近等单基因系Sr11与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34MKG,分别组成亲和性互作CS/34MKG及高度非亲和性互作Sr11/34MKG,研究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在小麦与小麦秆锈菌高度非亲和性互作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接种后5 d内,POD和PAL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高度非亲和性互作接种处理在接种后72 h出现了POD和PAL的酶活最高峰,比其他处理早24 h,且酶活峰值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