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为了研究篦齿蒿(Neopallasia pectinata)水提取物及醇提取物的体外抑菌作用,采用牛津杯法测定篦齿蒿各种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和链球菌的抑菌圈直径。用试管2倍稀释法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BC),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小鼠,判断其体内抗菌效果。结果表明,篦齿蒿各种提取物都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乙酸乙酯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是体外抗菌的主要活性部分。篦齿蒿提取物对链球菌感染小鼠体内抗菌效果较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体内抗菌成分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提取物内,对小鼠死亡保护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可达75%。  相似文献   

2.
鸡血藤不同极性段提取物制备及体外抑菌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丙酮和乙醇等不同极性溶剂对鸡血藤有效成分进行提取,测定了鸡血藤不同极性段提取物对鸡大肠埃希菌、鸭大肠埃希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表明,鸡血藤的各种提取物对鸡大肠埃希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小于13 mm,属低度敏感;对鸭大肠埃希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属中度敏感,其抑菌圈直径大于13 mm,小于19 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高度敏感,其抑菌圈直径在19 mm以上。鸡血藤微波提取物对鸡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强,700 mL/L乙醇提取物对鸭大肠埃希菌的抑菌作用最强,最小抑菌浓度均为15.63 mg/mL。  相似文献   

3.
对两种蒙药复方进行乙醇回流提取,然后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到石油醚层浸膏、乙酸乙酯层浸膏、正丁醇层浸膏和水母液浸膏,并分别对各种提取物进行奶牛乳腺炎两种主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和体内抗菌作用,用牛津杯法测定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其在体外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又以两种致病菌的混合菌感染小鼠,灌服蒙药复方提取物以测定其体内抗菌效果。结果表明,两种蒙药复方的体外抑菌成分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层浸膏和正丁醇层浸膏内,抑菌环直径均大于16.88 mm,最大达到21.61 mm;对两种致病菌的MIC和MBC最低可达到0.031 5 g/mL和0.062 5 g/mL;两种蒙药复方提取物的体内抗菌成分重要集中在石油醚层浸膏和水母液浸膏内,对小鼠死亡保护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可达87.5%。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中草药提取物对家兔临床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采用醇提法和水提法提取其有效成分,通过管碟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中草药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石榴皮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极度敏感;黄连、厚朴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高度敏感;抑菌圈直径在15.0mm^20.5mm,最小抑菌浓度在15.6~31.3mg/mL,石榴皮、黄连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高度敏感;抑菌圈直径在16.0mm^19.5mm,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5.6、7.8mg/mL,本研究为家兔致病菌的中药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杂种鹅掌楸叶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体外抗菌效果,通过乙醇回流提取制得鹅掌楸醇提物,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萃取得到鹅掌楸叶醇提物的不同部位,并通过琼脂平板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各部位的抗菌作用。结果显示:杂种鹅掌楸叶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其中氯仿部位作用最强,抑菌圈分别为18.0、16.0及17.0 mm,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625、0.312 5及0.625 mg/mL,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25、0.312 5及1.25 mg/mL。各部位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无抗菌作用,正丁醇、水部位提取物对测试的4种菌均无抗菌作用。研究表明杂种鹅掌楸叶提取物对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有不同程度抗菌作用,其中氯仿部位提取物有较强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研究蒙药对奶牛乳房炎两种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抑菌和体内抗菌作用,用牛津杯法测定了15味蒙药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3种蒙方在体外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又以大肠埃希菌感染小鼠,经口灌服蒙方以判断其体内抗菌效果。有8味蒙药对两种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抑菌环直径均大于12 mm,最大达到22 mm。3种蒙方体外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其中方Ⅱ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最强,MIC分别为0.125 g/mL和0.25 g/mL,MBC均为0.25 g/mL。口服不同剂量方Ⅰ的感染小鼠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通过白头翁水提取物与抗菌药联合抗含耐磷霉素基因型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型大肠埃希菌体外研究,为耐药菌感染的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微量2倍稀释法测定白头翁水提取物与抗菌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用1/2 MIC的白头翁水提取物与抗菌药联合诱导耐药大肠埃希菌。结果表明,白头翁水提取物的MIC大于0.5g/mL,以0.5g/mL的白头翁水提取物与13种抗菌药联合使用,可增强抗菌药抗菌活性,显著降低抗菌药MIC。白头翁水提取物联合抗菌药可用于耐药细菌感染疾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苯扎溴铵和氯已定诱导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细菌对消毒剂和抗菌药物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本试验通过亚抑菌浓度苯扎溴铵和氯已定分别对大肠埃希菌质控菌ATCC25922进行体外诱导培养,测定诱导前后多种抗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变化,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诱导前后大肠埃希菌外排泵acrAB-Tolc中融合蛋白AcrA调控基因acrA 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经苯扎溴铵和氯已定诱导后的大肠埃希菌,对恩诺沙星、磺胺二甲嘧啶钠、土霉素、阿莫西林均产生了耐药性,且诱导后的菌株均存在acrA基因mRNA高水平表达,提示大肠埃希菌对消毒剂与抗菌药物之间的耐药性存在相关性,其机制可能是外排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细菌对消毒剂和抗菌药物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本试验通过亚抑菌浓度苯扎溴铵和氯已定分别对大肠埃希菌质控菌ATCC25922进行体外诱导培养,测定诱导前后多种抗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变化,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诱导前后大肠埃希菌外排泵acrAB- Tolc中融合蛋白AcrA调控基因acrA 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经苯扎溴铵和氯已定诱导后的大肠埃希菌,对恩诺沙星、磺胺二甲嘧啶钠、土霉素、阿莫西林均产生了耐药性,且诱导后的菌株均存在acrA基因mRNA高水平表达,提示大肠埃希菌对消毒剂与抗菌药物之间的耐药性存在相关性,其机制可能是外排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中药复方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消除效果,以从仔猪腹泻病例分离的1株多重耐药大肠埃希氏菌为研究对象,测定杨树花-地榆、杨树花-地锦草、杨树花-马齿苋和地榆-马齿苋4个中药复方的最小抑菌浓度,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该菌株在中药复方作用后微观结构的变化,采用影印法和RT-PCR法测定各中药复方对该菌株耐药表...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中药与盐酸恩诺沙星联用对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体外抑菌作用。采用微量肉汤法测定临床上一种常用药物盐酸恩诺沙星和不同中药对大肠杆菌耐药菌株及其联合使用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发现,单味中药水提物中侧柏叶、金樱子和五味子的抑菌效果较好,其MIC值分别为3.91、3.91和7.81 mg/mL;单味中药的醇提物中,侧柏叶、马齿苋抑菌效果较好,其MIC值分别为7.81和3.91 mg/mL。盐酸恩诺沙星分别与五味子和金樱子水提物联合作用后,对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MIC值分别降低到0.0078和0.0039 mg/mL;与马齿苋、赤芍、侧柏叶和金樱子的醇提物联合后,对大肠杆菌耐药菌株MIC值均明显降低。盐酸恩诺沙星分别与鱼腥草水提物、赤芍水提物、椿皮水提物、马齿苋醇提物、苍术醇提物、三颗针醇提物、赤芍醇提物、薤白醇提物、拳参醇提物、侧柏叶醇提物、金樱子醇提物和败酱草醇提物联合作用后,对大肠耐药菌株呈现相加或协同抑菌作用,其FIC值分别为0.75、0.62、0.62、0.27、0.75、0.75、0.31、0.62、0.50、0.53、0.28和0.62。初步认为不同中药中含有能有效降低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中药,也含有与盐酸恩诺沙星组合,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中药,为寻找有效防治大肠杆菌病的药物组合来对抗多重耐药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进一步开发植物药进行畜禽大肠杆菌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采摘了本地生长的马鞭草、马齿苋、忍冬藤、蒲公英等四种植物,应用水提醇沉法制备提取液,用纸片扩散法和试管两倍稀释法对猪源、鸽源、牛源大肠杆菌进行体外抑菌效果试验,同时以小鼠为试验动物,检测四种植物提取液体内的抗菌作用。结果显示,四种植物对猪源大肠杆菌的抑菌圈在10~14 mm之间,均为中敏;对鸽源大肠杆菌在10~22 mm之间,马鞭草极敏,蒲公英高敏;对牛源大肠杆菌在7~14 mm之间,马鞭草高敏,蒲公英、忍冬藤中敏,马齿苋低敏。马鞭草对猪源、鸽源大肠杆菌的MIC和MBC是31.25 mg/mL,对牛源是62.5 mg/mL;蒲公英对猪源、鸽源的大肠杆菌MIC和MBC是62.5 mg/mL,对牛源是125 mg/mL;马齿苋对猪源的MIC和MBC是62.5 mg/mL和125 mg/mL,对鸽源、牛源的MIC和MBC分别是125 mg/mL和250 mg/mL;忍冬藤对猪源、牛源的MIC和MBC分别是125 mg/mL和250 mg/mL,对鸽源MIC和MBC是62.5 mg/mL和125 mg/mL。小鼠体内抗菌作用提示,用蒲公英和马鞭草1.88 g/kg、马齿苋和忍冬藤3.75 g/kg进行预防,可使感染大肠杆菌的小鼠成活率为达100%。四种植物提取液对大肠杆菌体外抑菌和体内抗菌均有较好的效果,马鞭草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苦豆子提取物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本研究以从蛋鸡粪便样本中分离的1株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苦豆子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及与抗菌药物联用的抑菌效果,并测定了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生物被膜以及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苦豆子提取物MIC为125 mg/mL,与头孢噻呋联用呈现协同作用;与对照组相比,1/2MIC和MIC的苦豆子提取物可明显抑制菌株的生长;不同浓度苦豆子提取物对菌株生物被膜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和清除作用,1/2MIC和MIC组可极显著降低菌株的运动能力(P<0.01)。表明苦豆子提取物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体外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中药经方白头翁汤和黄连解毒汤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作用。采用体外抗菌和人工感染防治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2个经方对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多重耐药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这2个经方体外对大肠杆菌均有抑菌效果,黄连解毒汤对试验菌株的MIC平均值为0.250 g/mL,而白头翁汤对试验菌株的MIC平均值为0.187 g/mL,效果较优;人工感染防治试验结果显示黄连解毒汤对鸡大肠杆菌病的保护率、有效率和治愈率均高于白头翁汤,尤其是高剂量组防治效果最好,保护率和有效率均达90%,治愈率达85%。说明2个经方在体内外抗菌试验中均有效果,但是体内、外抗菌效果不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活性,选取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供试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牛津杯法对2种生物碱进行了药敏试验,采用液体倍比稀释法测定了其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奶牛子宫中分离的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苦参碱对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和MRSA的MIC分别为12.5 mg/mL和25 mg/mL,氧化苦参碱对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和MRSA的MIC分别为25mg/mL和50mg/mL。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效地治疗鸡大肠杆菌病,采用微量倍比稀释方法测定了17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豫北地区15株鸡大肠杆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并根据其MIC及MIC范围(MICRange)使用SPSS 13.0中Probit过程计算出17种抗菌药物的MIC50和MIC90.结果表明:多粘菌素B的抑菌作用最强,MIC50、MIC90分别为0.11、0.87 μg/mL;加替沙星的抑菌作用次之,MIC50、MIC90分别为2.53、3.88 μg/mL,其它3种药物恩诺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抑菌作用相当,但不及加替沙星,MIC50、MIC90分别为10.11~11.79 μg/mL、15.16~21.13 μg/mL;多西环素和阿莫西林等12种抗菌药物的抑菌作用较小,MIC50、MIC90分别为18.53~388.50 μg/mL和30.59~713.42 μg/mL.  相似文献   

17.
豫北地区临床分离鸡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地治疗鸡大肠杆菌病,采用微量倍比稀释方法测定了17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豫北地区15株鸡大肠杆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并根据其MIC及MIC范围(MICRange)使用SPSS 13.0中Probit过程计算出17种抗菌药物的MIC50和MIC90。结果表明:多粘菌素B的抑菌作用最强,MIC50、MIC90分别为0.11、0.87μg/mL;加替沙星的抑菌作用次之,MIC50、MIC90分别为2.53、3.88μg/mL,其它3种药物恩诺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抑菌作用相当,但不及加替沙星,MIC50、MIC90分别为10.11-11.79μg/mL、15.16-21.13μg/mL;多西环素和阿莫西林等12种抗菌药物的抑菌作用较小,MIC50、MIC90分别为18.53-388.50μg/mL和30.59-713.42μg/mL。  相似文献   

18.
通过体外和体内两种方法研究黄芩抗鸡大肠杆菌作用.通过体外抑菌作用测定黄芩水煎液对鸡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2.5g/ml;体内抑菌作用通过对7日龄雏鸡的攻毒与治疗试验来研究,体内治疗药物浓度5g/ml可使90%以上雏鸡获得保护,10g/ml可使100%雏鸡获得保护.以上说明黄芩可以对抗鸡大肠杆菌,可以防治鸡的大肠杆菌病.  相似文献   

19.
选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8味中药分别采用乙醇回流法进行提取,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来自奶牛乳房炎的3种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以金银花和连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最强,MIC值均为15.63mg/mL,其MBC值为31.25mg/mL和62.5mg/mL;芙蓉花对大肠杆菌和无乳链球菌的效果最强,MIC值为31.25mg/mL和15.63mg/mL,MBC值为62.5mg/mL。本试验结果,对临床用药选取合适的中药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同时为体内用药的浓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该试验研究刺槐素对鸡源性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和耐药性消除效果。采用药敏纸片判断刺槐素的抑菌效果,对比前后2次MIC的浓度大小判断刺槐素对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消除效果。结果:刺槐素抑菌效果:大肠杆菌①的MIC为32μg/mL,大肠杆菌②的MIC为128μg/mL,大肠杆菌③的MIC为64μg/mL,大肠杆菌④的MIC为16μg/mL,大肠杆菌⑤的MIC为32μg/mL。耐药性消除试验结果:大肠杆菌①的MIC由1024μg/mL下降为128μg/mL,大肠杆菌②的MIC由512μg/mL下降为64μg/mL,大肠杆菌③的MIC由2048μg/mL下降为128μg/mL,大肠杆菌④的MIC由256μg/mL下降为32μg/mL,大肠杆菌⑤的MIC由512μg/mL下降为64μg/mL。结论:刺槐素对鸡源性大肠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对头孢耐药性有消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