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古钱茶     
  相似文献   

2.
茶白星病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茶在民间主要的生活礼仪与风俗之中所起的作用和蕴涵的意义的阐述。表明中国茶文化不仅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民间广泛流传,而且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相似文献   

4.
李光涛 《茶业通报》2002,24(2):33-34
普洱茶作为茶叶的专用名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载:“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普洱茶是历史上云南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一带所产的茶叶,运到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普洱交易而得名。普洱茶具有条索粗大肥壮,色泽乌润,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独特的陈香,汤色红浓的品质特点。并有降低血酯、减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的作用。在东南亚、港澳台、日本和西欧有美容茶、减肥茶、益寿茶之美称,深受消费者喜爱。由于普洱茶享誉中外,1993年起,思茅的部分茶叶生产厂家开始搞换名促销,用优质烘青绿…  相似文献   

5.
巩志 《茶业通报》2002,24(2):48-48,F003
中国茶文化确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开始出现就不同凡响。茶一开始,就为有眼光的政治家或统治者所赏识,他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奢侈腐败”之风。当代茶圣吴觉农在《四川茶史话·前言》援引“《商书·酒诰》说:商的统治阶级沉溺在酒里,腥秽上冲,连天都发怒了”。周文王和武王则与商纣恰恰相反,由于他们的建国方针是勤俭建国,所以“严禁饮酒”。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在“伐纣会盟”时,有南方八个小国,将部落子民为药用的茶,作为礼品,献给武王“以茶代酒”,于是武王用茶设宴,以茶代酒招待各路诸候、部落酋长①。这…  相似文献   

6.
7.
本文以梵净山野生茶树与常规茶园鲜叶为原料加工成茶叶,进行感官品质、理化成分和香气成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感官品质常规茶的外形,汤色、叶底品质优于野生茶;野生茶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含量相对较高,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与常规茶差异不明显;野生茶与常规茶共检测出42种香气成分,野生茶醇类香气成分相对含量高于常规茶。总体来说,梵净山野生茶值得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讲述了如何开发夏秋茶,将普通鲜叶原料,制成高档特色茶,效益超过原夏秋茶几十倍,而销路畅通,效益倍增。  相似文献   

9.
略阳罐罐茶     
傅铁虹 《茶业通报》1991,13(4):41-41
陕西略阳县位于秦岭西段南坡,嘉陵江上游,西北与甘肃康县、成县、徽县,两当毗邻。“比其地为用武之区曰略,象山之南曰阳”而得名。略阳“古为白马氏之东境,白马氏族即古羌族。传说,罐罐茶乃古羌族的遗风。略阳罐罐茶的分布地域性极强,一方水土,一方习俗。有民间歌谣道:“东南路里水泡茶,城西两路(大、小西路)面罐茶。北路河里油炒茶,熬茶的罐罐鸡蛋大”。这“面罐茶”和“油炒茶”是略阳罐罐茶中极有代表性的两种饮茶风俗。  相似文献   

10.
罐罐茶     
蔡如桂 《茶业通报》2001,23(3):32-32
羌族人民多居住在高海拔的产茶山区 ,在高山缺氧的环境中 ,饮茶可以增强人体血液的携氧能力 ,以抗“高山反应”。因此 ,饮茶对羌族人民来说无异米盐。平民百姓饮用的是“粗枝大叶”茶 ,高山沸水又不到 1 0 0℃ ,要溶解茶汁只得“煮饮” ,远古无压力锅、电热水器 ,用的是祖先发明的陶器———罐罐 ,这便是“罐罐茶”的来历。开始是将茶叶投入罐罐中 ,在火上烤热 ,茶香即溢出 ,注入冷水 ,煮沸若干时候 ,滤入酒杯大小的茶盅 ,自饮、待客、聚欢…… ,这种饮茶方法随着茶叶的传播到低海拔的沿海 ,经改进并与本地习俗结合 ,便成为今日的“工夫茶”…  相似文献   

11.
随着硒与人体生命关系研究的进展,证实硒是人体生命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我国第二个高硒区的发现,对富含硒素的紫阳茶的研究工作已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已有关于紫阳茶含硒量及品质方面的调查报道。1987年在省科委及国内茶学界、营养学界、医学界的大力支持下,又系统地分析测定了紫阳富硒茶的营养成份。  相似文献   

12.
品味普洱茶     
陈杖洲 《贵州茶叶》2007,35(3):32-35
普洱茶热在不断升温,饮用和收藏普洱茶的茶友也越来越多。我是一位茶技工作者,品味普洱茶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对品味普洱茶有一些粗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游龙茶研制     
《贵州茶叶》1991,(3):26-28
  相似文献   

14.
浙江茶溯源     
唐黎标 《贵州茶叶》2004,32(2):19-20,23
浙江茶事据推算稽考,约在汉代,迄今有两千年。汉代史料曾记载仙人丹丘子指引余姚一个叫虞洪的人上山采茗的故事。在浙江,至少在东汉时,人们对茶的药用及饮用价值已有所认识和了解。东汉时期所作的《桐君录》对茶树的形态及药用和饮用价值有很具体的描述。  相似文献   

15.
茶籽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赖建辉 《茶业通报》1990,12(3):33-36
我国盛产茶和油茶,茶籽资源极其丰富。茶籽中含有高达25%~35%的茶籽油,在提油后的饼粕中尚含有10%~15%的茶皂素、10%~20%的蛋白质、30%~50%的淀粉、糖类等。虽然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懂得从茶籽中提取食用茶籽油,但是真正掌握并开始综合利用茶籽资源造福于人类则是近一、二十年来的事情。即便如此,我国目前仍有部分茶籽或提油后的饼粕被当作废弃物白白浪费掉,或者烧掉。如何科学地综合利用宝贵的茶籽资源已经不限于茶叶行业,并已扩展至工农业、日用化工和医药等部门,显示出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巨大的潜力和重大的意义,因此研究综合开发利用茶籽的工作已经成为令人瞠目和高度重视的课题。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在于概述国内外在这方面的工作,以及提供有关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贵州普洱茶加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洱茶是一种特殊品质的发酵陈茶。原产于云南省普洱县 ,故按地名命名为“普洱茶” ,我国广东沿海和东南亚、港澳同胞习惯饮用普洱茶。随着茶叶科技工作者的多年实践 ,成功地将绿毛茶经过自然氧化发酵制成的普洱茶很受消费者青睐。现在大叶茶 ,中小叶种茶都可以做普洱茶。原桐梓茶厂厂长、中华创新发明家樊英寿同志创制普洱茶加工工艺如下 :1 原料 绿毛茶、炒青茶、烘青茶、晒青茶等毛茶及高档头子茶均可列入加工普洱茶原料。2 毛茶付制毛茶进入加工厂仓库按级归堆 ,付制。要求是老嫩基本一致 ,增进其发酵的匀度 ,有条件的加工厂亦可分筛…  相似文献   

17.
茶资源开发利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茶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大有可为。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茶鲜叶、茶花、茶果、茶枝、茶根、茶树皮、茶叶以及茶资源加工中的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发展动态、前景、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19.
茶与健康     
  相似文献   

20.
以酸石榴叶为原料,在分析其化学组成的基础上分别采用红茶和绿茶工艺加工酸石榴叶茶,研究不同制茶工艺对酸石榴叶茶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酸石榴叶是一种良好的制茶原料,但是不同的制茶工艺对其抗氧化活性有显著影响,主要是因为红茶工艺更能有效钝化酸石榴叶茶中的多酚氧化酶,导致该条件下酸石榴叶茶中的总酚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绿茶工艺对酸石榴叶茶鞣花酸、儿茶素、茶红素和茶黄素含量均无显著影响,而红茶工艺可显著降低鞣花酸及儿茶素含量(P0.05),并显著增加酸石榴叶制茶中的茶黄素及茶红素含量(P0.05)。通过对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可以看出,绿茶工艺对酸石榴叶制茶抗氧化性无显著的降低作用,而红茶工艺能显著降低酸石榴叶制茶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