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云南茶树优异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与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农艺性状、加工品质、生化成分、抗性等方面,对云南500份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鉴定和评价。采用近100项评定指标,筛选出52份优质资源,其中:四项常规成分含量均衡的32份;发芽特早生的2份;超常规水平的高多酚(>38%)含量5份、高咖啡碱(>5.2%)7份、低咖啡碱(<1%)的2份、高茶黄素(>1.6%)10份;水浸出物含量>48%的26份;抗根结线虫较强的2份;抗假眼小绿叶蝉较强的1份;抗咖啡小爪螨虫较强的2份;抗寒性较强的6份。  相似文献   

2.
为了将俄引小麦资源的优良基因快速用于我国春小麦品种的改良,利用与黄色素含量相关的八氢番茄红素合酶(Psy)基因STS分子标记,对250份俄罗斯引进和125份黑龙江主栽过的春小麦品种进行了研究分析,利用7A和7B染色体上的标记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俄引小麦有242个品种(96.8%)扩增出高黄色素含量基因Psy-A1a;8个品种(3.2%)扩增出低黄色素含量基因Psy-A1b;黑龙江小麦有73个品种(58.4%)扩增出Psy-A1a基因,52个品种(41.6%)扩增出Psy-A1b基因。俄引小麦有187个品种(74.8%)扩增出高黄色素含量的Psy-B1a等位基因,63个品种(25.2%)扩增出低黄色素含量的Psy-B1b等位基因,15个品种(6.0%)扩增出高黄色素含量的Psy-B1c等位基因,40个品种(16.0%)扩增出Psy-B1d等位基因;而黑龙江小麦有40个品种(32.0%)扩增出Psy-B1a等位基因,85个品种(68.0%)扩增出Psy-B1b等位基因,5个品种(4.0%)扩增出Psy-B1c等位基因,24个品种(19.2%)扩增出Psy-B1d等位基因,所有供试小麦品种中都不存在Psy-B1e等位基因。2个位点不同等位基因组合共有12种,俄罗斯小麦品种中存在10种组合,黑龙江小麦品种中存在11种。其中,就双低含量等位基因组合Psy-A1b/Psy-B1b而言,黑龙江小麦品种较俄罗斯高28.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4223份黍稷品种资源中,初筛出229份高蛋白、高脂肪、高赖氨酸和3项指标都高的优质品种、“八五”期间又对这些品种进行了丰产性鉴定,筛性出36份优质高产品种,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3点区域试验,评选出5个优质丰产品质,提供生产和科研利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玉米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顾晓红 《玉米科学》1998,6(1):014-016
对1986~1989年及1991~1994年国家种质资源库的,由全国26个省、市(区)农业科研单位繁殖提供的7609份玉米种质资源的主要品质进行了分析鉴定。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粗蛋白质平均含量为11.92%,粗脂肪平均含量为4.8%,总淀粉平均含量为68.31%。其中2 537份玉米种质资源赖氨酸平均含量为0.289%,1060份玉米种质资源的直链淀粉含量为28.67%。粗蛋白质含量>15%,粗脂肪含量>7%,总淀粉含量>74%,赖氨酸含量>0.4% ,直链淀粉含量<2%的优质玉米品种的总筛选率分别为0.91%、0.47%、0.15%、1.02%和5.94%。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甘肃小麦地方品种资源HMW-GS的遗传组成及品质效应,检测了340份品种的HMW-GS和其中250份品种的沉淀值、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结果表明,甘肃小麦地方品种资源Glu-1位点有21种亚基变异,冬、春小麦资源均以null(87.9%和77.4%)、7+8(93.2%和88.7%)和2+12(82.1%和76.7%)为各自位点的优势亚基;有42种亚基组合形式,冬、春小麦资源均以null/7+8/2+12为优势组合(分别占67.1%和56.4%).甘肃小麦地方品种资源中5+10和5+12亚基频率高于国内已报道小麦地方资源.春小麦地方品种1、7+8和5+10亚基在各自位点的品质效应值最高,冬小麦地方品种2*、7+8、5+12亚基在各自位点的品质效应值最高.从供试材料中筛选出在2个以上基因位点具有优质亚基的地方小麦品种48份,其中14份在3个位点都具有优质亚基.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广东连南茶树资源具有代表性的三处地方:涡水、黄连和大龙为研究对象,对连南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叶片表型性状(66份茶树资源)和新梢生化特性(45份茶树资源)进行了鉴定和评价,为茶树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连南66份茶树种质资源24个叶片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1.86%,其中叶基变异系数最大(92.90%),侧脉与主脉交角最小(12.02%)。24个叶片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10,多样性系数均较大,叶基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其值为2.08,叶面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小,其值为0.59。(2)连南茶树资源的生化成分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平均变异指数高达49.88%。其中CG和ECG含量变异系数分别为113.45%和105.95%;最小的是水浸出物含量,为12.14%。本项目从中筛选出一批生化成分显著特异的茶树资源,其中,氨基酸含量5%的特异资源有4份,高茶多酚资源(34%)有13份,低咖啡碱(1%)的是黄连22号;在高水浸出物资源中儿茶素总量和酯型儿茶素含量较高的资源有12份,其中涡水茶树群体中有10份,黄连茶树群体中有2份。  相似文献   

7.
对保存在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种质资源圃内的75份黄金茶群体资源进行高氨基酸茶树资源筛选,并对获得的高氨基酸资源进行生化成分分析及适制性试验,共筛选出36份高氨基酸资源、1份高茶氨酸资源。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高氨基酸黄金茶资源酚氨比8,变异系数最大的是酚氨比(12.31%),其次分别是茶多酚(9.89%)、咖啡碱(6.93%)、氨基酸(6.31%),最小的是水浸出物(2.39%),茶多酚具有较大的改良潜力,而水浸出物最小;适制性试验表明,高氨基酸资源制绿茶品质优。  相似文献   

8.
连续3年对筛选的21个优良单株进行主要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生化成分含量茶多酚、咖啡碱、酚氨比存在显著差异,氨基酸、水浸出物差异不显著;酚氨比与氨基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3年水浸出物含量与茶多酚相关系数分别为0.564、0.664和0.761,均呈中度正相关,氨基酸、咖啡碱与水浸出物、茶多酚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对21个优良单株5个生化成分进行聚类,可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为适制红茶资源,第Ⅱ类群适制绿茶资源,第Ⅲ类群为红绿茶兼制资源。并从中筛选出高氨基酸特异资源3份(≥5%),高水浸出物特异资源8份(≥40%),高茶多酚特异资源8份(≥25%)。  相似文献   

9.
调查发现英德市石门台、五郎嶂等地有野生茶树分布。研究表明英德野生茶树单株生化成分组成及含量变化差异大,部分资源表现出水浸出物含量高、咖啡碱含量高、富含EGC等特征。发现水浸出物含量在48%以上的资源有3份,EGC含量超过6%的优质红茶资源有18份,高咖啡碱资源有6份。这些特异资源的发掘为英德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亚麻品种资源对枯萎病的抗性评价 —0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亚麻枯萎病病圃,对508份国内外亚麻品种资源进行了抗枯萎病的鉴定和评价,按照参试品种较统 一感病对照发病率的降低率,把抗枯萎病程度划分为高抗(HR) 、中抗(MR) 、低抗(LR) 、低感(LS) 、中感(MS)和高 感(HS)共6个级别。各个级别的品种资源数分别为45、38、64、92、112 和157;分别占试验资源总数的8. 9%、 7. 5%、12. 5%、18. 1%、22. 1%和30. 9%。高、中抗资源共计16. 4%。筛选出的高抗和中抗枯萎病资源中有41份 属于首次报道,其中包括13份国外引进品种、7份国内地方品种和21份国内育成品种,一些重点抗源已成功地应 用于亚麻抗枯萎病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11.
高酯型儿茶素含量的茶树资源筛选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福建省茶树品种园780份资源为试验材料,依外部形态特征初步筛选出45份较有希望的品种或株系。用等度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检测这45个品种或株系的春梢、夏梢、秋梢酯型儿茶素含量,筛选高酯型儿茶素含量的茶树特异资源。结果表明:新梢酯型儿茶素含量在不同品种、株系间差异很大;春梢、夏梢、秋梢的酯型儿茶素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21%~24.03%、3.05%~20.31%、2.89%~19.66%,平均值分别为16.08%、14.73%、9.96%,变异系数分别为22.26%、24.10%、40.76%。同一品种或株系新梢的酯型儿茶素含量呈季节性变化,大多数(约71.11%)表现为:春梢>夏梢>秋梢。有5个品种、株系(033、505、509、524、1005),春、夏、秋三季,酯型儿茶素平均含量高于19%,为超常规水平的高酯型儿茶素茶树特异资源,可作为品质遗传改良或直接应用于提取酯型儿茶素的重要材料。有8个品种、株系[033、505、509、510(1)、510(2)、524、1001、1005]新梢酯型儿茶素含量在儿茶素总量中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一般品种为68%),可作为提取茶多酚、儿茶素的特种材料。  相似文献   

12.
以43份福建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测定其嘌呤生物碱构成,并经描述统计分析及聚类分析后,系统地分析了其特征属性.结果显示,参试资源样的嘌呤生物碱构成差异明显,大致可划归4个具体类群:类群Ⅰ嘌呤生物碱总量及构成接近于常见茶树品种;类群Ⅱ嘌呤生物碱较高,且主要由咖啡碱...  相似文献   

13.
以乌龙茶品种黄棪作对照,对'芝龙'茶树新品系进行形态特征、春梢生育期、产量、制茶品质、抗逆性、生化成分等鉴定.结果表明:'芝龙'新品系为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早生种;芽期比黄棪迟4~5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制乌龙茶香清幽,味醇爽、汤中有香,内质评分优于对照种.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水浸出物 51.4%、茶多酚 20.95%、氨基酸4.05%、儿茶素总量13.37%、咖啡碱4.95%.耐寒性强,耐旱与抗病虫害性能均与对照种相当,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4.
茶叶对老龄大鼠血糖、血脂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邓泽元  褚芳 《茶叶科学》1998,18(1):74-77
108只12月龄退役SD大鼠分成13组经二个半月的红、绿茶添加饲料和茶汤的饲喂试验,结果表明,红茶和绿茶无论是干茶添加在饲料中还是茶汤,各处理均能显著降低老龄大鼠的血糖含量(P<0.05)、血脂含量(P<0.01);显著提高其SOD酶活力(P<0.01);显著降低其MDA含量(红茶达P<0.01水平,绿茶达P<0.05水平),其中绿茶降血脂能力比红茶强,而红茶抗氧化效果比绿茶显著。后者说明,茶叶的生物抗氧化机制除茶多酚类物质起作用外,还存在着其他更为重要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对白茶连续化加温萎凋加工过程中生化成分变化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生化成分随加工进程出现升降的动态变化,其变化幅度在各萎凋时间段之间存在差异;与鲜叶相比,毛茶含水率、水浸出物、茶多酚分别降低了71.10%、5.12%、5.96%,而咖啡碱、氨基酸和黄酮含量则分别增加了0.25%、1.70%、1.97mg/g;连续化生产线白茶的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传统工艺白茶(P0.05),但氨基酸、咖啡碱含量显著低于传统工艺白茶(P0.01)。毛茶感官品审评结果表明,连续化加温萎凋与传统工艺白茶,品质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全面了解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本研究选取了湖南红茶代表性样品和典型外省样品,采用电子舌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技术对红茶样品滋味进行评定及化学成分检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可视化模式识别方法比较了不同嫩度等级和不同滋味类型湖南红茶化学成分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糖组分总量、葡萄糖、麦芽糖、茶多酚、茶褐素、氨基酸组分总量、鲜味氨基酸、茶氨酸、茶黄素等含量可作为区分湖南红茶和外省红茶的主要滋味成分,其中糖组分总量、葡萄糖、麦芽糖、茶黄素等含量湖南红茶显著高于外省红茶。(2)一级湖南红茶茶汤中滋味化合物含量普遍较低,除氨基酸、茶褐素外,其他主要滋味成分均显著低于二级茶样;二级湖南红茶茶汤中滋味化合物在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等含量上表现突出;三级湖南红茶以儿茶素组分总量、糖类化合物、茶黄素、茶红素等成分含量相对较高,以茶多酚、氨基酸、茶褐素等成分含量相对较低。(3)“甘鲜味”茶汤中咖啡碱、儿茶素组分总量、非酯型儿茶素、EGC、茶黄素显著低于“略苦(浓)”茶汤。该研究结果可为湖南红茶产品的分类鉴别和滋味品质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品种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基础,目前黑茶缺乏专用品种.本研究对尖波黄13号等8个湖南主栽茶树品种进行了黑茶适制性研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桃源大叶和槠叶齐感官审评结果显著优于其它6个茶树品种.不同品种不同季节鲜叶水浸出物、儿茶素、茶氨酸、氨基酸总量、咖啡碱、粗纤维、还原性糖7个指标与相应黑茶感官审评结果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氨基酸总量和粗纤维分别与感官审评呈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夏、秋季咖啡碱、水浸出物、还原性糖、粗纤维与感官审评结果的相关性基本一致,都达到了显著相关(粗纤维为显著负相关,其余为显著正相关),儿茶素在夏季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其余各指标与感官审评结果相关性较低.考虑到氟对黑茶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本研究还对8个品种一芽五叶氟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8个参试品种氟含量都小于300 mg·kg-1.  相似文献   

18.
影响青岛绿茶品质的若干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水浸出物的含量和感官评定来比较影响青岛绿茶品质的若干因素,研究地理环境、品种、生产设施和加工工艺对青岛绿茶的品质影响,结果表明露天栽培的茶叶品质要好于大棚设施的茶叶,且不同的品种、加工工艺和地理环境均对青岛绿茶品质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19.
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对信阳毛尖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传统与现代工艺对信阳毛尖品质的影响,采用相同级别原料,按照不同工艺制作5组茶样,对其进行感官审评和主要品质化学成分检测。结果表明:同组茶样不同工艺间,感官审评总分差异不显著;茶氨酸、氨基酸总量、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儿茶素总量、多酚类、咖啡碱含量和酚氨比8个指标,工艺间差异不明显;第2组茶样苦涩味指数和品质指数均差异极显著(P0.01),第4组茶样品质指数差异显著(P0.05)。总体上来说,现代工艺茶样品质略高于传统工艺茶样品质,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茶叶实物标准样对于客观准确地鉴别茶叶品质是不可或缺的,简述湖南红茶实物标准样制备流程,并分析其感官品质特点及生化成分。结果表明,湖南红茶特级标准样氨基酸含量最高,滋味甜醇甘鲜,鉴定出的110种挥发性香气物质中萜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茶样,香气表现为嫩甜香浓郁持久;湖南红茶一级标准样水浸出物和儿茶素含量最高,滋味醇厚甘爽,鉴定出114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各类挥发性成分含量居中,呈现出纯正甜香;湖南红茶二级标准样滋味成分含量相对较低,滋味甜醇尚浓,鉴定出109种挥发性香气物质,来源于脂肪酸和类胡萝卜素的挥发性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茶样,表现为甜香带花香。本研究可为湖南红茶加工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