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埋式滴灌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 ,是指水通过地埋管上的滴头或滴孔出流 ,并在毛细管作用或重力作用下扩散到根层供作物吸收利用。由于灌水过程中对土壤结构扰动较小 ,有利于保持作物根层疏松通透 ,并可减少土面蒸发损失 ,故地下滴灌技术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益。1试验方法试验于 2 0 0 2— 2 0 0 3年在农六师新湖农场二分场和三分场进行。面积 30 hm2 ,土壤质地沙壤土 ,肥力中等。地埋式滴灌选用内镶式滴灌带 ,毛管埋深35 cm,滴头间距 30 cm,滴头流量 2 .5 L·h-1 ,毛管配置为一管四行 (即 4行棉花 1条滴灌带 ) ;对照常规滴灌毛管铺…  相似文献   

2.
阿克苏讯 :新疆三团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北边缘 ,2 0 0 3年上半年从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引进了微机自动化测水、地埋式滴灌技术 ,从美国引进了农业气象自动观测技术 ,建成了千亩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地埋式滴灌技术将滴灌毛管铺设在地下 45 cm的耕作层以下 ,将水肥滴入农作物根部。气象观测站自动采集温度、风速、风向、降雨量、日照辐射量等数据 ,通过蒸发测量仪测量田间水分蒸发量 ;使用张力计、中子仪测出土壤不同耕层的水分含量。并将这些数据传送给计算机智能化控制系统 ,由计算机线遥感控制装置、电磁阀控制装置按棉花需水量自动控…  相似文献   

3.
栽培花椰菜时,人们通常将栽培密度定为:早熟品种每公顷52500 ̄60000株;中早熟品种每公顷45000 ̄52500株,本试验选用早熟种,中早熟种花椰菜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并以此密度作为对照处理。结果表明:以早熟种栽培密度为每公顷33000株,中早熟种栽培密度为每公顷30000株的T1处理和对照相比,T1处理个体产量及总产量最高,发病率最低。  相似文献   

4.
对新疆早熟玉米品种祥玉1号、祥玉2号、祥玉3号、祥玉4号及祥玉5号进行比较试验,从生育期、田间性状、产量等方面选出适合在新疆无霜期较短的地区种植的高产早熟玉米品种,并以登海3672作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祥玉3号丰产性好、抗逆性强、收获时成熟度好、生育期适宜,适宜在新疆无霜期较短的地区推广种植或在无霜期较长的地区进行复播。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春玉米生产中存在的耐密宜机收品种缺乏、机械化程度低及配套关键技术不完善等导致的春玉米生产效率低的问题,于2019年在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开展宜机收品种迪卡159、金科玉3308、利禾5及相关配套技术的集成研究.结果表明:迪卡159采用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种植模式、种植密度为9.0万株/hm2时,田间落穗...  相似文献   

6.
膜下滴灌水稻在干旱/半旱区(新疆、宁夏)表现出较高的生产潜力,而优化毛管配置模式和灌溉强度是其实现高产的前提。为此,本研究于石河子地区通过设置毛管配置模式和灌溉强度双因素多水平处理,开展为期一年的小区试验,旨在为膜下滴灌水稻获得高产高效的毛管配置模式和灌溉强度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品种和灌溉强度因素,群体整齐度以1膜4管8行配置(R_1)最优,其次是1膜2管8行配置(R_2),1膜1管8行配置(R_3)最差。R_2模式通过促进近滴灌带行位株穴的生长发育来弥补远滴灌带行位株穴生长发育,最终R_2模式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与R_1差异不显著;由于R3模式下距滴灌带第3行位和第4行位的株穴生长严重受限,进而导致R_3模式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显著低于R_1和R_2模式;总体而言,增加灌溉强度有利于膜下滴灌水稻生长发育。在砂壤土质条件下,膜下滴灌水稻为获得较高的谷物产量,毛管间距以40~80cm为宜。关键生育期灌溉强度为抽穗前11mm/d,抽穗后需维持更高的灌量,可以考虑维持在20~25mm/d。  相似文献   

7.
新疆博州下潮地植棉区域在未应用膜下滴灌植棉技术以前,存在保苗难、中后期生长旺盛、产量和品质较低等问题,制约着棉农植棉的积极性.膜下滴灌植棉技术在下潮地大面积推广以后,可以适期早播,促进苗全苗壮,棉花生育进程明显加快,植棉效益大幅度提高.据调查,滴灌棉田比常规棉田增产70%~100%.在下潮地推广滴灌植棉技术的过程中,笔者进行了认真摸索和探讨,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下潮地膜下滴灌棉田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1 种子准备 1.1品种选择.选择早熟性、丰产性好,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逆能力强的品种,生育期120~125 d,如中棉所50、中棉所67、新陆早54号、冀棉169、邯棉103及精丰G10等品种.每公顷子棉产量可达5250~6000 kg.  相似文献   

8.
棉花膜下滴灌施肥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滴灌施肥是利用压力灌溉系统,将肥料溶于水中,并随水通过各级管道最终以点滴的形式施入土壤的施肥技术。滴灌施肥利用滴灌系统作为施肥工具,在施肥量、施肥时间和施肥均匀度等方面都可以达到较高的精度,从而使滴灌作物获得较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当前在生产实践中,棉花膜下滴灌施肥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深施基肥的基础上,结合滴灌补施追肥;另一种是将滴灌作物所需的全部肥料随水施用。棉花膜下滴灌施肥方法主要取决于肥料品种和土壤质地。1氮肥的施用技术氮肥水溶性好,在土壤中移动性大,可随水施用。据试验结果,氮肥随水滴施,利用率在60 …  相似文献   

9.
花生品种丰产性,早熟性,耐旱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考察了38个花生品种的丰产性,早熟性和田间耐旱性,采用接近程度分析对参试品种作了综合评价,评选出与目标品种的综合接近度在90%以上的品种7个,单一性状表现优良的高产品种4个,特早熟品种3个,强耐旱品种5个。  相似文献   

10.
1 育大苗培壮秧增密度壮秧耐盐碱性强 ,弱秧易受盐碱危害。 3叶龄秧苗耐盐碱性最弱 ,3叶龄以上的营养生长期随着叶龄的增加耐盐碱性增强。1 1 选品种 不同水稻品种耐盐碱性有差别 ,应尽量选耐盐碱性强的品种。因受盐碱影响水稻生育期往往拖后 ,新开荒地和盐碱较重地块应选用偏早熟品种。1 2 做高床 盐碱地地势低平 ,春季为了防止返盐和提高地温 ,本田地育苗应把苗床抬高 4 0cm以上。保证床两侧排水沟排水方便不存水。做床宜秋季进行 ,并翻土晒垡 ,盐碱重时春季可灌水洗盐 ,并施有机质含量高的偏酸性营养土或有机肥 ,最后再细作床和播…  相似文献   

11.
选用黑龙江省早熟区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玉米品种克单11和克单12为试验材料,两个品种1∶1田间混种和两个品种各自清种对比,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研究1∶1混种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克单11与克单12在混种条件下比清种百粒重、穗长和穗粗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株高与穗位高无明显变化,混种产量高于清种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中组18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选育而成的早熟高产早籼稻品种,2020年4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浙江省作早稻种植。江山市于2018年引入试种示范,田间表现出熟期早、丰产稳产性好、抗病性强、抗倒性好、分蘖力强、有效穗多等特点,高产栽培产量潜力可达10.00 t/hm2以上。本文介绍了该品种在江山市的试种示范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3.
水分亏缺和施氮对春小麦生长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寻促进春小麦生长、增产和水氮高效利用的水氮调控模式,通过田间试验,以春小麦品种永良4号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水分条件[苗期-拔节期亏水(W1:土壤含水率下限为55%的田间持水率)、孕穗期-开花期亏水(W2:土壤含水率下限为60%的田间持水率)、灌浆期-成熟期亏水(W3:土壤含水率下限为55%的田间持水率)、全生育期不亏水处理(W4:三个生育阶段土壤含水率下限分别为70%、70%和65%的田间持水率,对照)]和3个施氮水平(N1:120 kg·hm-2;N2:180 kg·hm-2;N3:240 kg·hm-2),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水分亏缺和施氮对河西地区滴灌春小麦的生长、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春小麦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和氮肥偏生产力(NFP)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N2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明显大于N1和N3。不同亏水灌溉对春小麦的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有不同的影响,W3和W4更有利于春小麦的生长,但其水分利用效率明显低于W1和W2,W2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比W1、W3、W4分别高7.4%、11.7%和12.0%。在所有处理中,N2W2处理获得最高产量和较高的水氮利用效率,因此在河西地区滴灌条件下,可将该水氮组合作为最佳的灌水施氮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棉所 30是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育成的早熟转基因抗虫棉品种 ,1 998年通过了全国、山东、河南审定 ,该品种高抗棉铃虫 ,早熟丰产 ,农艺性状好 ,适应性强。为了探讨其连作、间作高效模式 ,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于 1 999年从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育种室引进中棉所 30原原种 ,在郑州市郊进行试验。1连作模式苞菜—棉花连作模式 ,苞菜元月 2 6日移栽并加盖地膜 ,密度为每公顷 7.2万株。4月 2 0日成熟。棉花 5月 1 7日播种 ,密度为每公顷 5.6万株。2试验条件及试验方法沙壤土 ,肥力均匀一致 ;采用大田对比法排列 ,1 0行区 ,小区面积 42 m2 ,行…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北疆地区不同抗旱性滴灌春小麦品种根系形态及内源激素在开花期干旱后复水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生物量的关系,以春小麦耐旱性强品种新春6号和耐旱性弱品种新春22号为材料,在土柱栽培下设置常规灌溉(CK)、开花期轻度干旱和中度干旱3种水分条件,分析了干旱胁迫后复水条件下不同耐旱性小麦品种根系形态特征、渗透调节物质及内源激素和生物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根长密度(RLD)、根体积密度(RVD)、根表面积密度(RSAD)、可溶性糖(SS)含量、脯氨酸(Pro)含量、生长素(IAA)含量、赤霉素(GA3)含量、玉米素(ZT)含量、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SDM)以及产量均在干旱复水后随时间呈先增后降趋势,以轻度干旱后复水条件下表现最佳。两个品种比较,在轻度干旱后复水条件下新春6号的RLD、RVD、RSAD、SS含量、Pro含量、IAA含量、GA3含量、ZT含量、ABA含量、SDM及产量较新春22号平均高出3.38%、4.30%、4.29%、21.84%、10.81%、5.99%、10.02%、16.05%、3.13%、6.86%和3.47%。经相关分析,两个品种于各处理下的RLD、RVD、RSAD、SS含量、Pro含量与IAA含量、GA3含量和ZT含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与AB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较优的根系生长及生理代谢是春小麦具有较高抗旱性的原因;轻度干旱后复水可调节滴灌春小麦根系渗透调节物质和内源激素含量变化,进而优化根系形态,促进干物质向穗部转运及产量形成,可作为新疆滴灌春小麦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16.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是以收获茎秆为主的重要糖料作物,分蘖是增加有效茎进而提高甘蔗单产和产糖量的关键。本研究以强分蘖甘蔗品种‘B9’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不同种植密度(P1:4000芽/667 m^2、P2:6000芽/667 m^2、P3:8000芽/667 m^2和P4:10 000芽/667 m^2),通过1年新植和1年宿根的田间小区试验,探讨种植密度对强分蘖甘蔗品种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增加种植密度,新植和宿根甘蔗分蘖盛期的总苗数呈上升趋势,但新植与宿根甘蔗总苗数的差异却在缩小,平均分别为25.55%、14.11%、-8.18%和-10.57%;宿根蔗株高显著大于新植蔗的株高,平均增幅分别为17.31%、10.54%、19.44%、14.88%,但茎径几乎不受种植密度的影响;新植蔗有效茎和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P2的除外),且多于宿根蔗的,但其产量却表现相反的结果,即宿根蔗总体表现增产;低密度(P1)和高密度(P4)间的锤度差异显著,并表现降低趋势。在试验条件下甘蔗产量形成过程中,种植密度与甘蔗分蘖盛期的总苗数、株高、有效茎和产量呈正相关,与茎径和田间锤度为负相关,且株高与有效茎对产量的贡献最为显著,但过多的有效茎明显不利于田间锤度提高。因此,这意味着合理密植对强分蘖甘蔗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形成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7.
利用膜下滴灌水稻旱作栽培技术,研究喷施硒肥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硒肥能够缩短膜下滴灌水稻的生育进程,促早熟;能够提高膜下滴灌水稻品种的SPAD值,避免水稻出现早衰现象;能够改善水稻的农艺性状、提高产量和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庆阳市第三大粮食作物,早熟菜用型马铃薯发展迅速,但品种单一、产量低等因素影响该区早熟马铃薯产业发展。为筛选出适宜庆阳市早熟优质马铃薯新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以早熟品种‘费乌瑞它’为对照,对10个早熟马铃薯品种进行生物学特性、丰产性和商品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LK99’和‘尤金’2个品种田间长势强,农艺性状好,商品性状好,商品薯率85.3%以上;产量高,分别为27 247和26 563 kg/hm~2,较对照‘费乌瑞它’分别增产11.9%、9.1%,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可作为该地区中早熟马铃薯品种示范推广。‘早大白’、‘中薯4号’和‘克新4号’3个品种产量中等,但生育期短,可作为该地区早熟品种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9.
豆种植密度和群体结构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分析了不同密度下大豆的产量、植株性状和群体生育的变化特点,并总结了高产群体结构指标。试验证明,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中高秆较繁茂类型的中晚熟或中熟品种,密度以每平方米株8.3—25为宜;早熟或矮秆类型品种密度以每平方米25—40株为宜。  相似文献   

20.
徐杰  周培禄  王璞  赵明 《玉米科学》2016,24(1):142-147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自然降雨+氮肥底施、表施氮肥+大水漫灌、滴灌水氮一体化不同水肥管理对东北地区低、中、高不同密度下春玉米产量、干物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水氮一体化处理在各密度下均较自然降雨+氮肥底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在高密度时滴灌水氮一体化处理产量最高为14 268.9 kg/hm2,显著高于表施氮肥+大水漫灌处理。在高密度时,与表施氮肥+大水漫处理相比,滴灌水氮一体化处理可获得较高的总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花后氮素积累量,总氮量增加78.2%,进而提高氮肥偏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滴灌水氮一体化处理能够在高密度下提高东北玉米产量的同时提高水氮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