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气相色谱测定代森锰锌和代谢物乙撑硫脲,最小检出量分别是1.125×10-10g和6.82×10-10g;最小检出浓度0.003 mg·kg-1和0.014mg·kg-1;回收率90.6%~97.8%和89.2%~98.2%.结果表明,香蕉和土壤中的残留量与施药剂量、次数呈正相关,与等收期呈负相关,本试验条件下,最高剂量150倍,最多施4次,等收期7 d,在香蕉皮中的最终残留量为0.641~0.670 mg·kg-1,代森锰锌在蕉肉中和乙撑硫脲在香蕉、土壤中残留量均未检出.在香蕉中的残留量低于FAO/WHO规定的CS2=1 mg·kg-1、ETU=0.1 mg·kg-1.据此,推荐生产上用42%代森锰锌SC,300~400倍,喷施2~4次,每次间隔7~10d,最后1次距收期7~14d,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乙羧氟草醚在浙江、山东两地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规律。结果表明,乙羧氟草醚最低检出浓度为0.01 mg/kg,添加浓度在0.01~0.50 mg/kg范围内,回收率为88.8%~102.2%,变异系数为2.44%~5.77%。乙羧氟草醚在浙江、山东两地棉叶中的消解动态方程分别为C=0.628 8e-0.3933T和C=0.410 2e-0.3852T,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方程分别为C=0.119 2e-0.5343T和C=0.010 7e-0.2715T;在两地棉叶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76 d和1.80 d,在两地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30 d和2.55 d。10%乙羧氟草醚乳油用于棉花田除草,施药剂量(有效成分)为60~90 g/hm2,施药1次,收获期棉子及土壤中乙羧氟草醚残留量均低于0.01 mg/kg。拟推荐我国棉花(棉子)中乙羧氟草醚的最高残留限量(MRL)为0.01 mg/kg。  相似文献   

3.
克露是霜脲氰和代森锰锌组成的多元混合制剂。试样经粉碎溶剂浸泡提取,混合柱净化,霜脲氰和代谢物乙撑硫脲用液相色谱定量,代森锰锌气相色谱定量。在广西和广东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进行了克露在荔枝果(皮)中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3d消解率分别为83.53%和82.96%,21d消解率均>97.00%。半衰期(T.2)分别为24h和19.2h;土壤中的消解速率与果(皮)相仿,半衰期两地分别为20h和18h。代森锰锌在荔枝果(皮)和土壤中均能产生代谢物乙撑硫脲,其产生量,荔枝果(皮)约为母体的4.68%~5.78%,土壤约为母体的8.26%~9.17%,最终残留检测,残留量与施药次数呈正相关,与距收期呈负相关。在果肉中均未检出有残留,即使采用最高浓度250倍,最多5次,最短距收期3d,在果(皮)和土壤中的残留也仅分别0.3657~0.3735mg·kg-1和0.4219~0.4831mg·kg-1,参照欧共体规定代森锰锌MRL值0.5mg·kg-1,分析结果均在允许值范围内。据此,说明用72%克露在荔枝挂果期用250~500倍,施药4~5次,距收期3~21d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人参中氟菌唑残留动态进行研究,使其在人参上的使用合理化.【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和气质联用方法检测了质量分数为30%氟菌唑WP施药后0、7、14、21、28和74 d(收获期)在人参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和结论】施药剂量为1 000 g·hm-2,施药1次时,氟菌唑在人参和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54和0.25 mg·kg-1;半衰期分别为19.9和25.4 d;收获时鲜人参根中氟菌唑最终残留量为0.04 mg·kg-1、干人参的残留量为0.14 mg·kg-1;综合多方面因素,建议我国鲜人参中氟菌唑的最大残留限量值(MRL)暂定为0.05 mg·kg-1、干人参暂定为0.20 mg·kg-1;施药量不高于1 000 g·hm-2,一个生长季节施药1次.安全间隔期无法确定.  相似文献   

5.
精甲霜灵与百菌清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降解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莉  来晓丹  贾春虹  余苹中  贺敏  赵尔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626-16628,16647
[目的]研究精甲霜灵与百菌清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状况与残留降解规律,评价精甲霜灵与百菌清在黄瓜上使用的安全性,建立同时测定黄瓜和土壤中精甲霜灵与百菌清残留量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黄瓜和土壤中的精甲霜灵与百菌清采用乙腈溶液振荡提取,使用酸性氧化铝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液相色谱带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测定,外标法定量;田间试验按照NY/T 788-2004《农药残留试验准则》进行。[结果]在添加量为0.02~2.00 mg/kg时,精甲霜灵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添加平均回收率为84.7%~101.0%,变异系数为2.72%~6.46%;当添加量为0.01~1.00 mg/kg时,百菌清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6.9%~95.8%,变异系数为3.36%~4.90%。精甲霜灵的最小检出量为5×10-10 g,百菌清为2×10-10 g;精甲霜灵的最低检出质量分数为0.02 mg/kg,百菌清为0.01 mg/kg。精甲霜灵和百菌清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符合方程Ct=Coe-kt;精甲霜灵在黄瓜中的半衰期为2.8~3.2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7.8~9.8 d;百菌清在黄瓜中的半衰期为1.3~2.1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3.7~4.0 d。在黄瓜上施用精甲霜灵.百菌清440 g/L悬浮剂,施药剂量为推荐用量990 g a.i/hm2和推荐用量的1.5倍1 485 g a.i./hm2,施药3~4次,末次施药1 d后黄瓜中的精甲霜灵残留量低于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值(MRL)0.5 mg/kg,百菌清残留量低于CAC规定的MRL值5.0mg/kg。[结论]精甲霜灵.百菌清440 g/L悬浮剂按推荐剂量施用,1 d后收获的黄瓜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6.
青菜及甘蓝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建立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残留量测定的LC-MS方法,并用于青菜及甘蓝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残留动态研究.样品采用乙腈提取,经石墨化碳去除色素后,用LC-MS法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残留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最小检出量为0.5 ng,最低检出浓度为0.01 mg/kg;样本添加浓度0.01 mg/kg、0.05 mg/kg、0.50 mg/kg,回收率为71.4%~93.2%,变异系数1.58%~8.98%.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青菜和土壤中半衰期分别为1.3 d和2.0 d,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甘蓝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0 d和1.2 d.在以1%甲维盐337.5 g/hm2、5%甲维盐162.0 g/hm2高剂量施药处理的青菜、甘蓝中,最终残留低于最大残留限量(0.05 mg/kg).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时期对杨梅果实中代森锰锌残留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最低检出浓度0.05mg/kg、回收率86%的试验条件下,于杨梅果实生长期喷施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次,施药后5d、12d、19d、26d、33d杨梅果实中的代森锰锌最终残留量均未检出,表明杨梅果实中的代森锰锌最终残留量均〈0.05mg/kg,符合《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05规定的小粒水果类代森锰锌最大残留限量≤5mg/kg和《农药最大残留限量》NY1500.56.8-2009中规定杨梅的代森锰锌最大残留限量≤1mg/kg的要求。因此,生产上推荐于杨梅果实采收前10d停止施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简韬  杨仁斌  杨周宁  付强  周杨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67-14169
[目的]研究代森锰锌在辣椒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方法]于2008~2009年在长沙、广州和北京三地分别开展田间施药试验和室内分析试验,研究代森锰锌在辣椒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研究所用残留分析方法,辣椒和土壤中代森锰锌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6.59%~93.03%、92.57%~95.14%。代森锰锌在辣椒和土壤中消解较快,其半衰期分别为2.29~4.65 d和4.01~4.65 d。在辣椒上使用精甲霜灵.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按照推荐使用剂量最多施药3次(每次间隔5 d),最后一次施药3 d后,采收的辣椒中代森锰锌的残留量均小于2 mg/kg。[结论]研究结果为代森锰锌安全使用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参茎叶中代森锰锌的杂质及主要代谢产物乙撑硫脲残留分析方法。C18色谱柱(不锈钢柱,25 cm(长)×0.46 cm(内径),内装Spherisorb 5);流动相:甲醇水=10 90(V/V);流速:0.5mL.min-1;检测波长:233 nm;柱温:40℃;进样量:20 L;保留时间约7 min。结果在0.01~0.1 mg.kg-1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0.64%~95.60%,变异系数为2.16%~4.54%,人参茎、叶样品的检出限分别为2.8×10-3、2.9×10-3mg.kg-1。该方法可用于人参茎叶中的乙撑硫脲残留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25%异丙威·毒死蜱乳油中毒死蜱在水稻及稻田中的残留消解动态,采用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GC-NPD)法对水稻及稻田中的毒死蜱残留量进行测定,旨在为该药在水稻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毒死蜱在稻田水、土壤和植株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45~3.48 d、3.16~6.36 d和2.05~2.98 d。毒死蜱在稻田土壤、糙米、谷壳和植株中的最终残留量随施药剂量、次数的增加而增加,随采样时间延长而降低。按推荐剂量1 800 g/hm~2和1.5倍推荐剂量2 700 g/hm~2各施25%异丙威·毒死蜱乳油3~4次,距末次施药33 d,土壤中毒死蜱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0.044 7 mg/kg和0.081 2 mg/kg,植株中毒死蜱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0.047 9 mg/kg和0.063 2 mg/kg,收获的糙米中毒死蜱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0.045 4 mg/kg和0.076 5 mg/kg,谷壳中毒死蜱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0.084 3 mg/kg和0.093 6 mg/kg,均低于我国规定的毒死蜱在稻谷中的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此时收获的稻谷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11.
50%多菌灵WP在小麦和土壤中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多菌灵在小麦上的残留动态和安全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多菌灵50%WP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进行试验。测定结果表明,多菌灵50%WP在小麦植株中半衰期为9.5~11.3 d,在土壤中半衰期为26.6~34.5 d;小麦中最终残留量为0~0.176 mg/kg。以此结果制定合理使用准则:推荐剂量为1 500 g/hm2喷雾使用1次,安全间隔期28 d;最高残留限量推荐值为0.5 mg/kg。  相似文献   

12.
乙氧氟草醚在大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乙氧氟草醚在大蒜和土壤中的残留和降解情况,以评价大蒜生产中乙氧氟草醚残留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所得产品的食用安全性。样品经丙酮/乙酸乙酯提取,微波加热处理,弗罗里硅土柱净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结果显示,乙氧氟草醚在0.01~1.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80,在大蒜及其植株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5.2%~104.1%,相对标准偏差为1.8%~9.6%。在大蒜植株中残留量太低,以致消解现象不明显;土壤中消解明显,半衰期为15.4~18.6天,药后42天消解90%以上。使用30%乙氧氟草醚·扑草净可湿性粉剂按照900 g a.i./hm2和1 350 g a.i./hm2用药量分别土壤喷雾,不同收获期的蒜薹及大蒜样品中乙氧氟草醚的残留量均小于检出限0.01 mg/kg,低于日本和以色列规定的最高残留限量0.05 mg/kg。综上所述,使用30%乙氧氟草醚·扑草净可湿性粉剂防治大蒜田间杂草,按450~900 g a.i./hm2于大蒜播种后发芽前土壤喷雾处理一次,所收获产品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杀虫剂新产品247g/L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剂在田间合理安全地使用提供指导。[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气相、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研究247g/L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剂在大豆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黑龙江、吉林和山东2年3地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在大豆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6~8.6d、2.5~15.8d,半衰期均较短,属于易降解农药。在有效成分为90和135ml/hm^2的剂量条件下,施药2~3次,测得大豆中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噻虫嗪残留量均低于0.02mg/kg。[结论]综合多方面因素,建议我国247g/L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剂在大豆上施用,施药量不高于90ml/hm^2,施药2次,施药安全间隔期为15d;我国制定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在大豆上最大残留限量值可暂定为0.02mg/kg。  相似文献   

14.
九种药剂组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防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高效、低残留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进行了9种药剂组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处理B[80%乙蒜素EC+80%代森锰锌WP+(80%乙蒜素EC+80%代森锰锌WP混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C[80%乙蒜素EC+80%代森锰锌WP+(80%乙蒜素EC+50%多菌灵WP混配)]和K[58%甲霜灵·锰锌WP+58%甲霜灵·锰锌WP+58%甲霜灵·锰锌WP],防治效果分别为81.54%、74.66%、71.27%。折合单产最高的是处理B,为31 303.95kg·hm-2,其次是处理C和K,为24 363.60kg·hm-2、23 525.25kg·hm-2。1%水平上,处理B表现极显著。马铃薯晚疫病常发区要防治3次以上,前期使用保护剂,后期用治疗剂,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菌核净残留的气相色谱分析法,并采用该方法测定了菌核净在生菜和土壤中的残留量。结果显示,菌核净在生菜、土壤中的最小检出浓度为0.002 mg/kg,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6.0%~101.0%,变异系数为1.3%~2.8%。残留动态研究表明,菌核净在生菜、土壤中半衰期为6.2、11.4d。40%(质量分数)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在生菜定植初期以低剂量(600g/hm2)和高剂量(1 200g/hm2)施药3~4次,距最后一次施药21d后菌核净的残留量小于0.70mg/kg。  相似文献   

16.
丙溴磷在柑桔和土壤中的残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丙溴磷在柑桔及土壤中的消解规律及环境评价,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50 %丙溴磷?炔螨特乳油在柑桔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趋势。样品采用甲醇提取,石油醚液液分配萃取,弗罗里硅土柱层析净化,GC-ECD检测分析。2010-2011年广东、广西和福建三地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丙溴磷在柑桔和土壤中半衰期分别为4.3~7.2天、5.5~8.1天。施药浓度333 mg/kg,2次施药,药后21 d,柑桔全果中丙溴磷最终残留量<0.01-0.04 mg/kg,柑桔果肉中丙溴磷的最终残留量均小于0.01 mg/kg,均低于我国规定的丙溴磷在柑桔上的最大残留限量值0.2 mg/kg,果皮中的残留量为0.03~0.30 mg/kg,可知,施用后的丙溴磷大部分残留于柑桔果皮中。按照推荐施药剂量为333 mg/kg处理,安全间隔期为21 d,施药次数不超过2次,食用柑桔果肉是安全的,柑桔果皮需经过加工处理不能直接食用。  相似文献   

17.
腈菌唑在荔枝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腈菌唑在荔枝及土壤中的消解情况和环境评价,通过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研究了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在荔枝上及土壤中施用后的消减动态。样品用甲醇提取,乙酸乙酯液液分配萃取、弗罗里硅土柱层析净化,气相色谱法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了腈菌唑在荔枝上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广东、广西两地试验结果表明:腈菌唑在荔枝及土壤中的降解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荔枝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2~2.5天和2.8~3.1天。在有效成分为100 mg/kg剂量下,施药3次,药后7天,腈菌唑在荔枝上的最终残留量均小于2 mg/kg,建议其在荔枝上的最大残留限量值(MRL值)暂定为2 mg/kg。  相似文献   

18.
为茶叶上安全使用西玛津及制定其最大残留限量(MRL)国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研究西玛津在茶园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在茶叶和土壤中的残留特性与安全风险。结果表明:西玛津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8.7~9.7d,药后30d消解89%以上。地面喷雾50%西玛津可湿性粉剂1 875g a.i./hm~2和2 812.5g a.i./hm~2,施药7d后收获的茶叶中西玛津残留量均低于0.05 mg/kg(MRL)。西玛津在茶叶上的安全间隔期为7d。  相似文献   

19.
采用含毒介质培养法测定了68%精甲霜灵·锰锌(金雷)水分散粒剂、64%恶霜·锰锌(杀毒矾)可湿性粉剂、72%霜脲·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50%烯酰吗啉(安克)可湿性粉剂、25%嘧菌酯(阿米西达)悬浮剂、18.7%烯酰·吡唑酯(凯特)水分散粒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7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病菌的毒力,并将7种药剂组成9个药剂组合,进行田间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除70%代森锰锌及杀毒矾外,其余5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在0.017~0.243 mg/L之间;田间试验各药剂组合均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其中代森锰锌+克露+安克+克露、代森锰锌+克露+凯特+克露、代森锰锌+克露+金雷+克露、代森锰锌+安克+金雷+安克、代森锰锌+安克+凯特+安克等5个组合对晚疫病防效均达90%以上,增产率13.92%~18.54%,每667 m2增加纯收入660~905元.根据药剂的防效和增收效果,提出防治广东冬种马铃薯晚疫病药剂交替使用组合方法为:前期使用代森锰锌保护剂,发病期间使用克露+金雷+克露、安克+金雷+安克、安克+凯特+安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