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崇明东滩斑背大尾莺的巢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随机样线法在各种生境类型中系统地寻找斑背大尾莺的巢,并在野外追踪观察的基础上用样方法对斑背大尾莺(Megalurus pryeri)的巢址选择开展初步研究。共测量了33个斑背大尾莺巢,并以巢为中心选取1 m×1 m样方测量反映巢址特征的8个生境参数,同时分析对照样方以进行比较,通过主成分分析探讨影响巢址选择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斑背大尾莺的巢位于丛生草本的下方,营巢生境有两种,在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生境中有19个(57.8%),在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互花米草的混生生境中有14个(42.4%);巢址生境(n=132)与随机对照样方(n=132)比较,Mann-Whitney U检验的结果显示,斑背大尾莺偏好于枯草密度高、滩涂水浅的地方营巢,多数靠近小道;主成分分析表明,植被隐蔽因子和空间位置因子贡献率最大,是影响斑背大尾莺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2014年3—5月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段片马垭口共找到20个白眉雀鹛鸟巢,对其繁殖生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繁殖的各个阶段均有双亲共同参与,筑巢期、孵卵期和育雏期分别为10、17 d和14 d(n=1);窝卵数为(2.64±0.93)枚(1~4枚,n=14),卵的大小为(1.67±0.08)cm×(1.28±0.05)cm(n=33),鲜卵质量为(1.47±0.13)g(n=14);在孵卵期,亲鸟每次孵卵时间为(32.07±14.72)min,每隔(14.13±13.80)min翻卵1次;每(16.11±14.14)min亲鸟喂食1次;至5月18日,20个巢中,仅1个巢幼鸟成功出飞,7个巢繁殖尚未结束,12个巢由于被蛇、小型兽类捕食等原因而导致繁殖失败,大风和降水对白眉雀鹛繁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2006年和2007年每年5月下旬,在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采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以垂直拖网方式进行了仔稚鱼调查,从南至北共设8个断面,范围为(121°17′E~121°55′E、32°00′N~32°28′N),对调查海域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多样性以及优势种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共采集到仔稚鱼1 541尾,隶属于8科,16种,其中2006年采集到仔稚鱼1073尾(平均密度为58.4 ind/m3),2007年采集到仔稚鱼468尾(平均密度为23.8 ind/m3).2006年的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均高于2007年,第4-6断面为仔稚鱼的密集区,主要的种类有斑(Konosirus punctatus)、鱼(Liza haematochelia)、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黄姑鱼(Nibea mitsukurii)等,鱼为2006年的最优势种,斑为2007年的最优势种.根据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仔稚鱼的出现和年际变化规律以及数量分布规律,揭示了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是多种仔稚鱼的保育场,应加强对近岸水域的保护,将有利于保证仔稚鱼的资源补充量.  相似文献   

4.
嘉峪关市地处河西走廊中段,酒泉盆地西缘,位于东经97°49′52″~98°31′24″、北纬39°37′58″~39°58′29″,海拔1 412~2 744 m,日照长,降水少,蒸发大,风多,昼夜温差大(一般达15~20 ℃),为典型的大陆性荒漠气候.冬冷夏热温差大,秋凉春寒风沙多,是嘉峪关市主要气候特点.农区年降水量78.1~149.7 mm,蒸发量2 148.8 mm以上,年平均气温6.7~7.7 ℃,极端最高气温为38.7 ℃,极端最低气温-31.6 ℃,无霜期为130 d.  相似文献   

5.
大山雀巢区,雏鸟生长和种群生物生产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7~1989年在浙江省江山市西山对大山雀进行巢区、雏鸟生长和繁殖种群生物生产量的研究。1987~1989年大山雀平均繁殖密度为0.463只/hm~2,巢区面积0.129hm~2。刚孵出雏鸟体长29.40mm,体重1.22g.双亲育雏,每天73~117次,育雏期16~17d,雏鸟日体重增长0.95g(0.21~1.61g,N=155),8日龄最高可达1.61g。离巢幼鸟体重为刚孵出时的11.4倍,体长为2.9倍。根据Ricklefs方程,增长率K为0.412,t_(10~90)为10.9d,拐点6.74d,渐近线13.78g,方程式为W=13.78/1 e~(-0.412(t-6.74))。雏鸟干重与鲜重关系式为W_d=0.146W_f~(1.257),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L=25.128 3.775W.每枚卵体积为1452.78mm~3。1987~1989年产卵与雏鸟生长的总生物生产量分别为0.76492kg/km~2和2.99990kg/km~2,均比吉林省为低。本文对影响生物生产量的原因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2008年4-6月,在浙江北部沿岸禁渔区线内(28°30’-30°45’N,121°30’-123°15’E)进行了产卵场生态调查,共设置45个调查站位,鱼卵和仔稚鱼的采集分别使用水平和垂直浮游生物拖网,结果表明:凤鲚卵占该海区各种鱼卵总数量的第四位。表层网和垂直网采集到的凤鲚卵占同网型鱼卵总量的6.08%和2.56%,凤鲚卵出现在5-6月,以5月数量最多,5月份平均分布密度4.82粒/网(表层网),最高密度值150粒/网,6月平均分布密度3.02粒,网(表层网)、0.11粒/m2(垂直网),最高分布密度110粒/网。产卵场主要在杭州湾水域,表层水温17.23℃,表层盐度13~31.5,最适表温21~23℃,最适表盐13~26,水深15m以内,透明度0.02~0-3m。凤鲚仔稚鱼在表层网的4-6月和垂直网的6月均采集到,分布面较广,其中表层网采集的凤鲚仔、稚鱼累计居各鱼种仔稚鱼首位,最高分布密度值分别为4月8尾/网、5月2尾/网、6月696尾/网(表层网)和5.9尾/mS(垂直网)。仔、稚鱼分布的表层温度和盐度分别为14.23.5oC、13。33,透明度0.05~1m。  相似文献   

7.
凤庆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位于东经99°31′~100°13′,北纬24°13′~25°02′之间。全县国土面积3 335 km2,最高海拔3 098.7 m,最低海拔904 m。境内山峦重叠,河谷纵横,全县属低纬高原(山地)半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 307 mm,年平均温度16.6℃,年平均日照时数2 074.3 h,年平均霜期67 d。县境内因受海陆季风的影响,有雨热同季,气候温和,日光充足,冬暖夏凉,四季如春,雨量集中,干湿分明的特点。县境内河流属澜沧江、怒江两大水系,有大小河流168条,总长1 789.5 km,境内土壤多为黄红壤,土壤性质为偏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凤庆县自然气候适宜多种生物繁殖生长,从而使凤庆县成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之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为外来有害  相似文献   

8.
肖炜  云鹏  李光兵  黄国英  路永强  王楚端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2912-2913,3082
对70~190日龄的32头英国大白猪、17头法国大白猪和11头美国大白猪,每隔15d测定体重和背膘厚,分析其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Logistic、Bertanlanffy和Gompertz模型均可较好拟合3个品系大白猪在生长肥育期的生长曲线(p<0.000 1),但Logistic模型更加适合这3个品系大白猪;英国、法国和美国大白猪生长肥育猪分别在125日龄(体重为71.40kg)、143日龄(体重为84.25kg)、137日龄(体重为86.85kg)时,日增重最大,分别为0.8604、0.8973和1.0639kg/d.英国大白猪、法国大白猪体重达120kg左右时的背膘厚分别为11.75、16.87mm,小于William认为的具有良好繁殖性能的22mm.  相似文献   

9.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通过PCR扩增技术对4个不同区段的长江刀鲚群体进行遗传结构分析,共采集分析长江刀鲚160尾,共检测出34个变异位点、31个单倍型.本研究中长江刀鲚群体单倍型多样性(Hd=0.49)接近临界水平(0.5),核苷酸多样性水平(π=0.00078)低于临界水平(0.005),雌性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明显高于雄性群体.长江刀鲚群体间遗传距离较小,分化程度较低.进一步分析变异组成显示:长江刀鲚群体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群体间变异不显著,说明长江刀鲚在遗传学上仍为一个分类单元,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中性检验结果显示:长江刀鲚群体积累了较多的低频突变,DNA进化偏离中性选择,在历史上发生过历史扩张事件.基于单倍型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31个单倍型聚为2支,单倍型Hap1~Hap13、Hap15~Hap25、Hap27~Hap31聚为一支(n=158),单倍型Hap14和Hap26聚为另一支(n=2),说明长江刀鲚群体中的极少数个体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长江刀鲚群体中混杂着其他生态类型.  相似文献   

10.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通过PCR扩增技术对4个不同区段的长江刀鲚群体进行遗传结构分析,共采集分析长江刀鲚160尾,共检测出34个变异位点、31个单倍型。本研究中长江刀鲚群体单倍型多样性(H_d=0.49)接近临界水平(0.5),核苷酸多样性水平(π=0.00078)低于临界水平(0.005),雌性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明显高于雄性群体。长江刀鲚群体间遗传距离较小,分化程度较低。进一步分析变异组成显示:长江刀鲚群体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群体间变异不显著,说明长江刀鲚在遗传学上仍为一个分类单元,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中性检验结果显示:长江刀鲚群体积累了较多的低频突变,DNA进化偏离中性选择,在历史上发生过历史扩张事件。基于单倍型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31个单倍型聚为2支,单倍型Hap1~Hap13、Hap15~Hap25、Hap27~Hap31聚为一支(n=158),单倍型Hap14和Hap26聚为另一支(n=2),说明长江刀鲚群体中的极少数个体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长江刀鲚群体中混杂着其他生态类型。  相似文献   

11.
采用非损伤DNA分析技术,在上海崇明岛自然保护区和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斑背大尾莺(Lo-custella pryeri)种群样本中检测出15个新的mtDNA控制区单倍型。结合已发表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崇明岛自然保护区的种群与江西南矶山、辽宁双台河口、黑龙江扎龙地理种群间没有显著的遗传差异,该结果显示出上海崇明岛种群与其他3个地理种群的巢形相异在遗传学上缺乏关联。此外,双台河口新定义的3个单倍型与南矶山、双台河口、扎龙地区的单倍型以及双台河口以往发现的单倍型发生了明显分化,其分支间遗传距离显著大于各栖息地种群(约10倍)。这暗示了双台河口分布的斑背大尾莺种群部分发生了分化,或者后分化出的进化支(W,R)属于斑背大尾莺指名亚种或新亚种。  相似文献   

12.
黑翅长脚鹬一般在我国北方繁殖,其在南方的繁殖地鲜有报道。本研究于2021年5月-6月在广东省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对鸟类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黑翅长脚鹬的繁殖种群,并对其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观察与测量。本研究共发现80个黑翅长脚鹬巢,其中有鸟卵的为37个,黑翅长脚鹬大多将巢修筑在离开水面的滩涂芦苇中,巢距水面平均距离为49 m(0~400 m),巢址处的植被密度为9.4棵/m2,巢周围的植被密度为23.7颗/m2。巢比较简陋,巢材以无瓣海桑、芦苇为主,另有少量小木块、枯树枝、莎草科茎秆;巢外径平均为16.7 cm(14~20 cm),巢内径平均为15.6 cm(13~20 cm),巢深平均为2.9 cm(1.5~4 cm);巢外径、内径均显著大于北方的巢,而巢深没有显著差异。海丰的黑翅长脚鹬窝卵数以4枚居多,平均为3.175枚,卵的长径为42.8 mm(39.9~47.1 mm),短径为31.2 mm(29.4~32.9 mm),与北方的卵大小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2006年4-8月对华北平原北部河北廊坊农区麻雀(Passer montan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观察到麻雀的巢主要建于农户的房舍,少量建于电表箱中的空隙和电线杆洞中。巢由主体巢和进入主巢的通道构成。亲鸟饲喂雏鸟次数从雏鸟孵出后第5日开始迅速增加,喂食高峰出现在第7~9日,此后逐渐下降。繁殖期麻雀具求偶炫耀、补巢、警戒、食物处理和对幼鸟的指导等行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秦岭南坡山地林区4处暗绿绣眼鸟巢穴及其繁殖行为进行长期观察,发现暗绿绣眼鸟的繁殖期一般从3月开始,至7月结束,繁殖高峰期为4—6月;营巢需要813 d,平均营巢时间为10.3 d;一般在营巢后513 d,平均营巢时间为10.3 d;一般在营巢后56 d开始产卵,产卵过程一般需要36 d开始产卵,产卵过程一般需要35 d,平均产卵天数4 d,每窝产卵35 d,平均产卵天数4 d,每窝产卵34枚,多为3枚;孵卵一般由雌雄鸟轮流承担,孵化期104枚,多为3枚;孵卵一般由雌雄鸟轮流承担,孵化期1012 d,平均孵化天数10.75 d;雏鸟1012 d,平均孵化天数10.75 d;雏鸟1014 d后离巢,平均育雏天数11.5 d。  相似文献   

15.
黄眉柳莺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8的年4~10月在山西芦芽山保护区对黄眉柳莺的繁殖习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黄眉柳莺于每年4月下旬~5月上旬迁来本区,9月上旬迁离本区。最早产卵时间为5月下旬,日产1枚,平均窝卵数4.4枚,由雌鸟承担孵化,孵化期12d,育雏期14d。孵化率、出巢率分别为88.6%、91.2%。  相似文献   

16.
人工挂巢招引白眉[姬]鹟控制森林虫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在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采用人工挂巢招引白眉[姬]翁鸟控制森林虫害的试验研究进行了总结,主要采用鸟类生态学研究中的巢区测定法测定取食范围,剖胃分析法和束颈法进行食性分析和食虫量测定,并结合样地内白眉[姬]翁鸟种群数量调查,综合分析后得出一对白眉[姬]翁鸟控制虫害面积5.87亩,挂巢密度为3.3巢/公顷,一对白眉[姬]翁鸟及一窝雏鸟在该区停留期间共食虫80258条,食落叶松叶蜂占52%,食舞毒蛾30.5%,采用人工招引白眉[姬]翁鸟等益鸟控制森林虫害的效果显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均很显著等结论  相似文献   

17.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在上海崇明东滩存在互花米草一光滩(S—M)和互花米草一海三棱蔗草一光滩(S—S—M)两种扩散前沿。通过设置固定样带和定位监测,对互花米草实生苗在不同前沿的扩散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实生苗5月开始在前沿扩散并定居,在S—M前沿定居的密度和距离显著高于S—S—M前沿;定居后的实生苗存活率较高,在S—M前沿实生苗存活率为80.6%-86.7%,S—S—M前沿则为80.0%~84.0%,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实生苗能快速分蘖形成扩散斑块,其分蘖数分别为(30±4)~(40±5)彬年(S—M前沿)和(34±6)-(37±11)彬年(S—S—M前沿)。经过1个生长季,互花米草在S—M前沿向光滩扩散距离达(23.4±3.2)m,而在S—S—M前沿仅形成零星斑块,扩散效率显著低于S—M前沿。S—S—M前沿的本地种海三棱蔗草对互花米草实生苗扩散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在一个由土著燕鸥占据的繁殖岛上,进入一种新的燕鸥定居,由此产生的种间竞争是否会改变它们的资源利用模式、巢址选择偏好和繁殖生态等。为此,我们于2019年,研究了乌屿岛粉红燕鸥,褐翅燕鸥和大凤头燕鸥的巢址选择偏好和繁殖生态,并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新的种间竞争如何影响到它们巢址选择和繁殖生态。结果显示:(1)大凤头燕鸥占据了粉红燕鸥的巢址,迫使粉红燕鸥侵占褐翅燕鸥的巢区,出现粉红燕鸥和褐翅燕鸥最佳巢址重叠的现象;(2)在大凤头燕鸥的竞争压力下,褐翅燕鸥倾向于低密度的繁殖方式,而粉红燕鸥则偏向于高密度的繁殖方式;(3)大凤头燕鸥进入后,粉红燕鸥平均窝卵数由1.17±0.07增加到1.76±0.43,有2枚卵的巢占比由1/6增加到3/4。  相似文献   

19.
曹振岭  陈玉峰  杨建丽  邓昕  周晓杭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713-16714,16723
[目的]了解苍眉蝗莺的繁殖过程。[方法]历时9年,对30多只苍眉蝗莺跟踪观察以便掌握牡丹江地区苍眉蝗莺的迁抵时间与繁殖生育过程。[结果]雄鸟以鸣叫引起雌鸟的注意,雌鸟选择做巢的树木,一般都是幼龄乔木、灌木类树种。新巢用细软草茎、禾本科杂草以及绳头、塑料编织绳等物筑成。筑巢时间约为5d,新巢筑造时雌雄鸟开始交配。苍眉蝗莺的产卵时间多在早晨6:00~7:40,卵的纵径为2.0~2.1cm,横径为1.4~1.5cm,每巢4~9枚卵,孵化天数为12~14d。雌鸟产下最后1枚卵后便开始孵化。育雏期雌鸟总是在巢中守护,将全部幼雏覆于体下,雄鸟哺食,有时轮替。[结论]该研究为了解牡丹江地区苍眉蝗莺的迁徙繁殖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