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为了实现人工林大青杨优质木材的定向培育,以人工林大青杨木材为研究对象,运用响应函数分析方法研究了人工林大青杨木材生长轮宽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气候因子对人工林大青杨木材生长轮宽度径向变异的影响可以达到21%;相对湿度是影响大青杨木材生长轮宽度径向变异最主要的气候因子,其中1月的相对湿度影响最大,回归系数为-0.367。  相似文献   

2.
根据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单木生长模型,运用HookeJeeves求解算法确定了林分初植密度为3 300株/hm~2时,以不同立地的林分木材价值和碳储量同时最大为经营目标的最优经营模式,并分析经营目标对优化结果的影响以及经济参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林分初植密度为3 300株/hm~2时,各立地条件下林分最优间伐次数为3次。地位指数16、18、20 m的林分多目标优化的轮伐期分别为50、46、43 a;木材平均产量分别为7.897、9.429、11.070 m~3·hm~(-2)·a~(-1)。随着碳储量权重的增大,碳储量对经营目标最为敏感。在相同立地条件下,随着贴现率的增大,轮伐期延长,净收入、净现值和碳储量减少,木材产量增加。对于相同贴现率,立地质量越好,木材产量、净现值、年均净收入和碳储量越大,轮伐期越短。年均净收入和净现值受木材价格的影响较大,且与木材价格呈现正相关关系,而木材产量和碳储量受木材价格的影响不大。碳储量、净现值、木材产量和年均净收入对营林成本不敏感,木材价格提高或者营林成本降低均能缩短轮伐期。  相似文献   

3.
适度间伐对人工林大青杨解剖特征和物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适度间伐和未间伐的人工林大青杨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适度间伐对人工林大青杨解剖特征和物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间伐对纤维壁厚、壁腔比和长宽比,对早材导管直径、壁腔比、长度、宽度和长宽比,对胞壁率和木射线组织比量,对生长轮密度和宽度的影响极显著;适度间伐对人工林大青杨的制浆造纸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适度间伐和未间伐的人工林大青杨都是优良的制浆造纸原料,适度间伐的大青杨单位体积木材的纸浆产量较大。  相似文献   

4.
以间伐作为人为扰动指标,分析了人工林落叶松解剖特征、碳素储存量在时间尺度上的异质性,为培育高固碳优质木材提供指向性。研究结果表明,轻度间伐利于获得高固碳且较短管胞长度的落叶松木材,未间伐利于获得高固碳且较小长宽比的落叶松木材,而重度间伐需界定时间;幼龄期的落叶松木材具有高固碳和较大壁腔比的特点,而成熟期则具有高固碳和较小壁腔比的特点。微观构造特征与木材材性密切相关,通过人为扰动调控落叶松木材的微观构造可定向培育适用于不同林产工业的优质高固碳木材。  相似文献   

5.
黄花甸子流域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内蒙古黄花甸子流域不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为该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黄花甸子流域内山杏×油松混交林、山杏林、小叶杨林、柠条林4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样区,探讨了0~100cm土层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结果】4种林分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为0.85~1.07kg/m2;土壤有机碳密度呈现出混交林明显高于纯林,乔木林明显高于灌木林的特征,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由大到小表现为山杏×油松混交林山杏林小叶杨林柠条林。土壤有机碳富集在0~20cm土层中,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明显降低。【结论】在研究区的造林实践中,建议增加混交林造林面积,减少人类活动对森林表层土壤的干扰和破坏。  相似文献   

6.
不同生长培育条件下人工林杨树木材性质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生长在3种长江滩地类型(江滩、洲滩、湖滩),3种栽植密度(3 m×4 m、4 m×5 m、5 m×6 m)下的3个品系速生人工林杨树木材[欧美杨无性系72杨(Populus×euramerica cv.I-72/58)、美洲黑杨无性系63杨(P.deltoides cv.I-63/51)和69杨(P.deltoides cv.I-69/55),以下简称72杨、63杨和69杨]为对象,在分析不同培育措施条件下人工林杨树木材材性的基础上,根据最终用途对杨树材性的要求进行评价,从而提出适宜于不同最终用途的最佳培育措施.结果表明,长江滩地杨树用于作建筑类材时,63杨和69杨为相对适用于作建筑类材的品系,3 m×4 m是培育建筑类材的最佳栽植密度;对于纸浆材来讲,洲滩上宜选择63杨,江滩和湖滩上宜选择69杨在4 m×5 m栽植密度下培育;对于单板类人造板材来讲,宜选择72杨和69杨以3 m×4 m栽植密度来培育.  相似文献   

7.
培育措施对人工林樟子松木材管胞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不同培育措施的人工林樟子松管胞形态特征指标进行测试和分析,探讨了培育措施对人工林樟子松木材管胞形态特征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的培育措施(初植密度、间伐强度、坡向、坡位)对樟子松人工林木材的绝大多数管胞形态特征指标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初植密度对管胞长度、管胞直径的影响差异显著;间伐强度和坡位对管胞直径的影响差异显著;坡向对管胞长度、管胞直径、长宽比的影响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 可选择1.5 m×1.0 m、轻度间伐、阳坡、坡下林分进行定向培育,加快树木生长,从而培育高产、优质的樟子松用材林.    相似文献   

8.
以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常绿阔叶林)和人工林(杉木林、厚朴林和毛竹林)中的灌木为研究对象,对其碳密度和重要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碳密度最大,为0.153 kg/m3,厚朴林碳密度最小,为0.027 kg/m3,前者是后者的5.6倍;4种森林类型中灌木碳密度排序为:常绿阔叶林>人工杉木林>毛竹林>厚朴林;天然林中灌木高度、基径和生长状况优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9.
通过皖北地区不同栽植密度的杨树与小麦、大豆等农作物复合的对比试验,对杨树材积生长量、碳贮量、固碳量及林下作物经济效益等方面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杨树碳贮量、固碳量及材积生长量之间具有紧密的相关性。杨树总碳贮量增多,并不意味着单株林木的碳贮量也增大。在试验密度范围内(4 m×6 m、3 m×8 m和2 m×6 m),以杨树株行距为3 m×8 m的模式综合效益最高,其单株杨树碳贮量较其他3种模式均有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10.
火炬松种源生长量与木材密度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实验采用河南省引种火炬松1984年一般种源,1983年耐寒种源试验林为材料,研究林木不同生长阶段年轮宽度,晚材率与木材基本密度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火炬松林分早期生长阶段年轮宽度与木材基本密度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林分郁闭后年轮宽度、胸径与木材密度存在着极其微弱的负相关,不同生长阶段晚材率与木材基本密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早期优良种源评选没有考虑木材性状是不符合工业人工林培育种源选择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立地及各项生长指标,分析银杏用材林林木生长与立地条件、造林方式以及经营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海拔与低海拔的银杏用材林生长差异显著,高海拔银杏用材林生长缓慢;嫁接苗与实生苗的高生长差异显著,嫁接苗木的径向生长较快,高生长受到抑制;在不同的年龄段,用材林适宜经营密度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长空间的需求也增大,要适当加大用材林的经营密度。8-10年生银杏用材林以1.5 m×2.0 m、2.0 m×2.0 m 2种造林密度为宜。12-45年生银杏用材林以3.0 m×3.0 m和4.0 m×4.0 m 2种造林密度较适宜。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栽植密度对枣园冠层结构特征及果实性状的影响,以新疆阿克苏温宿县10 a生骏枣园为研究对象,利用LAI-2200植物冠层分析仪测定4种栽植密度(A.0.5 m×4.0 m、B.1.0 m×4.0 m、C.1.5 m×4.0 m、D.2.0 m×4.0 m)枣园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叶倾角(MTA)、冠层开度(DIFN)与相对光合有效辐射(PAR)的物候变化,分析果实性状。结果表明,随着物候推进,枣园LAI和DIFN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与不同物候期叶幕体积大小有关。随着株距不断增大,枣园LAI减小,树冠DIFN增大,相对PAR增强,光能利用率提高。C的单果重、可溶性糖含量、单株产量及每公顷产量均高于A和B,可滴定酸含量则明显低于A和B,糖酸比显著高于其他3种栽植密度。综合以上结果可知,1.5 m×4 m栽植密度能有效改善枣园冠层结构特征与光能利用效率,在稳定枣果产量的前提下提升了枣果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初植密度对林木生长和材质的影响,该文以小黑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3种初植密度下林木生长特征和木材材质的差异,并建立了基于林木特征因子的材质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初植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不同,随着初植密度的减小,胸径、尖削度、径高比明显增大,枝下高降低,而树高受初植密度影响不大;初植密度对木材材质影响也不同,随着初植密度的减小,抗弯弹性模量(MOE)、抗弯强度(MOR)有降低趋势,而湿心材、边材面积,幼龄材、成熟材面积,以及幼龄材、湿心材比例均明显增大;基本密度不受初植密度的影响.回归分析表明,MOE、MOR、湿心材、幼龄材面积等材质指标可用树木特征因子及初植密度进行较好地预测,而木材密度的预测效果很差   相似文献   

14.
安徽淮南地区油桃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文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109-8111
[目的]为了探索油桃在安徽淮南地区最适应的高产质优栽植技术。[方法]以品种、栽植密度、水肥管理、修剪强度等生产实际中使用最频繁且易于控制和应用推广的若干因素为试验对象,分析不同因素对安徽淮南地区油桃产量及品质形成的影响。样本为安徽淮南地区较为集中的油桃栽植区,样本全部为本地区已进入成果期的油桃林。对这些样本按试验因素分类后,形成不同因素的样本单元,样本单元总量为508个,用于后期的统计分析。[结果]品种在油桃栽植中有特别的意义,油桃成熟期对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种植密度对产量有明显的影响,适当密植可以提升产量;施用有机肥对油桃的产量和品质都有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无法更改品种和栽植模式的油桃林中,水肥管理是提高产量品质的最有效手段。[结论]在安徽淮南地区,油桃栽培密度以株行距2 m×4 m为宜;在油桃生产中建议多施有机肥,合理使用氮、磷、钾肥,丰产树要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在产量和品种兼顾的情况下,建议根据不同的品种和树龄进行适当修剪。  相似文献   

15.
本项研究在充分调查和分析了胡桃楸天然林和现有人工林的生长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大径材定向培育的需要,开展了立地选择、初植密度、混交树种及混交方式、整地及栽植方式、幼林抚育等技术的概括,提出了核桃楸用材林高效栽培技术,为胡桃楸大径材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山西平原林网绿化和以纸浆材为主要目的的用材林推广中良种缺乏的瓶颈,对不同三倍体毛白杨无性系和普通毛白杨(对照)及沙毛杨的12个参试品种进行了树高、胸径、材积的常规对比试验;根据制浆造纸的需要,分析了木材基本密度变异、木材纤维形态变异、木材化学成分变异.按照材积生长、纤维长度、纤维长宽比、综纤维素质量分数、木材密度...  相似文献   

17.
2011-2012年进行了番木瓜不同密度栽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马来10号番木瓜最佳种植密度为2.5m×2.0m,采用此种植密度能明显提高番木瓜产量并保证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研究能使核桃采穗圃产出更多的优质穗条的种植密度和施肥配比模式。[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以密度为主区因素(A),株行距分别为1.0 m×2.5 m、2.0 m×2.5 m、3.0 m×2.5 m 3个不同密度定植,施肥量为副区因素(B),并将氮、磷、钾不同比例进行搭配。主区为随机区组排列,副区为完全随机区组排列。[结果]种植密度对产穗量的影响在0.01水平显著;施肥配比产穗量的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和施肥配比的交互作用对产穗量在0.01水平显著;当定植密度为3.0 m×2.5 m与施肥量N(100 g)+P(30 g)+K(40 g)组合时,其单株产穗量最高;当定植密度为2.0 m×2.5 m,其平均1 hm2产穗量最高。[结论]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和适当的追肥配比,能有效提高采穗圃的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不同苹果矮化中间砧组合适宜栽植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不同苹果矮化中间砧组合宽行密植栽培模式的合理栽植密度.[方法]选用2010年的定植天红2号/SH40/八棱海棠、烟富3/M9/八棱海棠、烟富3/M26/八棱海棠为试材,进行不同栽植密度试验,调查分析树体发育情况、枝类组成、果实品质、产量.其中,栽培密度:天红2号/SH40/八棱海棠0.75 m×4.00m、1.50m×4.00m、1.00m×4.00m、1.25 m ×4.00m;烟富3/M9/八棱海棠1.25m×4.00m、1.00m×4.00m、0.75 m×4.00m;烟富3/M26/八棱海棠1.50m×4.00m、1.25 m ×4.00 m、1.00 m ×4.00 m、0.75 m ×4.00m.[结果]3种砧穗组合所有处理树高均小于行距,行间均无交接现象,果胎枝所占比例0.75 m×4.00m和1.00m×4.00m处理较高.天红2号/SH40/八棱海棠以栽植密度0.75 m ×4.00 m处理产量最高,1.00m×4.00m处理果实硬度最高,1.25m×4.00m处理干截面积产量最低;烟富3/M9/八棱海棠以栽植密度0.75 m×4.00 m处理产量最高,并且果实品质优于其他处理;烟富3/M26/八棱海棠以1.25 m ×4.00 m处理干截面积产量较高,0.75 m×4.00m处理产量最高,并且果实品质优于1.25m×4.00m和1.50 m ×4.00 m处理.另外,0.75 m×4.00m栽植密度下,烟富3/M9/八棱海棠产量最高,烟富3/M26/八棱海棠次之,红2号/SH40/八棱海棠最低.[结论]烟富3/M26/八棱海棠和烟富3/M9/八棱海棠进行宽行密植栽培株行距选择0.75 m×4.00m为宜,天红2号/SH40/八棱海棠应选择0.75m ×4.00 m或1.00 m ×4.00 m.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栽培密度对黄常山生长特性的影响,确定其适宜的栽植密度。[方法]通过人工栽培试验研究不同栽培密度(50 cm×50 cm、40 cm×40 cm、25 cm×25 cm)对黄常山各项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不同栽培密度下黄常山株高、分枝数、叶面积、叶片SPAD值、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和总干重等生长指标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栽培密度为50 cm×50 cm时,黄常山叶片形态指标最优,适合作为观叶观花地被植株栽植;栽培密度为40 cm×40 cm时,黄常山单位面积内生物量产出最大,适合作为药用植物栽植。[结论]试验结果为黄常山的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