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改性工业木质素和木纤维为原料,采用高速混合一平板热压的技术路线,制备环保型纤维板。单因素正交试验分析发现:木铵填料量、板坯含水率、热压时间、热压温度对材料各项物理力学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优化确定的工艺参数为:氧化改性木质素磺酸铵填料量25%、板坯含水率20%、热压时间7min、热压温度170℃;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材料物理力学性能达到GB/T11718--2009《中密度纤维板》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利用α-甲基丙烯酸在不同添加比例和不同处理时间条件下对聚丙烯进行固相接枝,以改善木塑复合材的综合性能。研究复合材料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发现:当α-甲基丙烯酸添加比例为8%和10%时,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板材的吸水厚度膨胀率明显改善,板材力学性能各项指标呈增大趋势;当α-甲基丙烯酸添加比例为12%时,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板材力学性能各项指标有减小趋势。综合对比得出:α-甲基丙烯酸处理聚丙烯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温度850C,α-甲基丙烯酸水溶液浓度12%,处理时间1.5h。  相似文献   

3.
去除竹类茎秆中木质素的方法和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提高木质素去除率和降低纤维素损失率,首先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对碱处理竹类木质素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正交试验条件溶液质量分数5%NaOH,温度30℃,时间48 h,固液比1∶10下酸不溶木素的去除率达到51.2%时,对应纤维素损失率为10.2%。在上述正交试验条件下,再采用温和碱/氧化法进行预处理,结果表明,酸不溶木素去除率为67.8%,同比增加了32.4%;纤维素损失率为13.7%,同比增加34.1%。  相似文献   

4.
酸碱对改性豆胶耐水胶合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酸、碱和酸碱联合3种方式处理脱脂豆粉,制备改性豆胶,并用于压制三层胶合板,以Ⅱ类胶合板的标准检测其耐水胶合强度。结果表明,酸碱处理均能提高改性豆胶的耐水性能,当酸用量为11.9份时,改性豆胶压制的胶合板最高耐水胶合强度为0.48MPa;碱的用量为22.6份时,耐水胶合强度为0.43MPa;酸碱联合改性豆胶的效果优于单独用酸或碱改性,当酸、碱的用量分别为11.9和39.9份时,改性豆胶压制的胶合板最优耐水胶合强度为0.61MPa。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酸碱联合改性豆胶能综合酸、碱单独使大豆蛋白变性的优点,更有利于提高改性豆胶的耐水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2种不同工艺形态(搓丝纤维态和刨花态)的棉秆与不同形态的塑料复合,制备棉秆一塑料复合板材,研究原料形态对复合板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粒径为2mm左右的塑料B与棉秆制备复合板材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均优于粒径为5mm左右的塑料A与棉秆制备出的复合板材;棉秆刨花与塑料制备复合板材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均优于棉秆搓丝与塑料制备出的复合板材;由理想的原料形态制备出的复合板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均满足在潮湿状态下使用的增强结构用板要求。  相似文献   

6.
采用微波辅助SO42--TiO2/黏土固体酸提取稻草木质素,探讨了固体酸质量分数、微波处理时间、微波功率、液固质量比对木质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酸质量分数5.1%、微波处理时间51 min、微波功率388 W、液固质量比10∶1为较优的制备工艺。在该工艺条件下,木质素的提取率为70.15%,比相同工艺条件下常规提取法的提取率提高了21.62%。  相似文献   

7.
采用碱催化双螺杆动态挤压预处理技术预处理了小麦秸秆,当碱用量为0.06 g/g干秸秆、保温时间为1 h时,木质素脱除率为80%,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水解率分别为87.7%和75.2%,总糖得率为83%。对分离提取的木质素进行结构表征发现,其化学结构保留良好,仅有部分木质素结构中的酯键水解,少量H结构单元与G结构单元降解,这种木质素更易于后期高值化利用。通过对不同预处理方式的能量输入及预处理效果进行对比发现,碱催化双螺杆动态挤压技术预处理木质素纤维素类生物质单位处理能量消耗最低,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采用微波辅助加热方法,以KOH和Na OH作为催化剂,考察了木质素降解产生的酚羟基含量的变化;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木碱比对木质素酚羟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降解木质素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160℃,反应时间45 min,木碱比1∶1.在此条件下,KOH及Na OH催化降解木质素中酚羟基的含量分别提高58%和53%.通过红外光谱(FT-IR)、1H核磁共振(1H-NMR)、凝胶渗透色谱仪(GPC)等研究了木质素降解改性结构的变化.GPC测定结果表明,降解后木质素的分子量明显降低.FT-IR检测结果表明酚羟基含量发生变化.FT-IR及1H-NMR的检测结果表明,反应前后木质素苯环骨架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9.
从甜菜渣脱果胶样品中,利用碱提取法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分离.实验证明氢氧化纳碱液的浓度范围为8%~12%,碱液浸泡时闻为6d,温度保持在25~30℃时,可将纤维素及半纤维素充分分离,半纤维素的产率为13.0%.又通过不同条件实验证明,进一步用 NaOCl 溶液氧化除去纤维素中木质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5%NaOCl 溶液的用量是每10g 甜菜原渣需20mL,氧化时间是3h,氧化温度是55℃.得到纤维素的产率为18.3%、纯度是91.10%.  相似文献   

10.
采用碱催化双螺杆动态挤压预处理技术预处理了小麦秸秆,当碱用量为0.06 g/g干秸秆、保温时间为1 h时,木质素脱除率为80%,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水解率分别为87.7%和75.2%,总糖得率为83%。对分离提取的木质素进行结构表征发现,其化学结构保留良好,仅有部分木质素结构中的酯键水解,少量H结构单元与G结构单元降解,这种木质素更易于后期高值化利用。通过对不同预处理方式的能量输入及预处理效果进行对比发现,碱催化双螺杆动态挤压技术预处理木质素纤维素类生物质单位处理能量消耗最低,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甘草渣中碱木质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般碱法从甘草渣中提取木质素,以水浴温度、恒温时间、碱液用量、碱液浓度为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确定了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水浴温度40℃、恒温时间2.5h、碱液浓度0.8mol/L、碱液用量30 mL/g,木质素的提取率为4.88%.碱木质素的总羟基、酚羟基和醇羟基含量分别为5.43%、3.18%、2.43%.  相似文献   

12.
碱木质素交联PVA共混啶虫脒缓释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聚乙烯醇(PVA)和碱木质素为原料,交联剂为乙二醛,采用流延法制备碱木质素交联PVA共混啶虫脒缓释薄膜。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方法对薄膜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并表征薄膜的透气性和力学性能。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索碱木质素与PVA质量比、乙二醛用量、啶虫脒用量对啶虫脒薄膜啶虫脒释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木质素与PVA成功交联,啶虫脒薄膜透氧气量增大,透二氧化碳量降低;啶虫脒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比交联薄膜低。采用流延成膜法制备啶虫脒薄膜的最佳条件为碱木质素与PVA质量比3∶7、乙二醛用量1.5 mL、啶虫脒用量0.5 g,所制啶虫脒薄膜的啶虫脒释放率为31.8%。药水比例、温度对啶虫脒薄膜的释药快慢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猪场沼液对不同pH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沼液对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因土壤pH的不同而存有差异。本文分别选取pH为3.62、7.23和7.85的酸、中、碱性三种土壤,施加大型猪场厌氧发酵后的沼液,研究不同用量下三种不同pH土壤中Pb、Cu和Zn有效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沼液低用量下(1 350 m~3/hm~2),三种土壤中Pb和Zn可交换态含量分别下降50.3%~78.9%和55.1%~76.0%(P 0.05),酸性和碱性土壤中Cu可交换态含量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87.7%和80.8%。Pb和Cu可交换态含量的下降对应二者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含量的增加,但Zn可交换态含量下降对应其可还原态和残渣态含量的增加。相比较而言,沼液高用量下(2 700 m~3/hm~2),三种土壤中Pb和Cu可交换态含量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31.0%~122.2%和84.6%~101.7%。Zn的可交换态含量在酸性土壤中增加14.3%,在碱性土壤中增加46.1%。因此,沼液施用对土壤Pb、Cu和Zn有效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其用量。低量沼液施用有助于降低重金属的有效性,但高量施用会增加重金属污染风险。土壤酸碱度差异产生的影响因重金属类型不同而存在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4.
甲醛交联木质素季铵盐--尿素的制备及缓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木质素季铵盐包埋尿素的优化制备条件及其在缓释肥生产中的应用,以三甲基木质素季铵盐(L-QA)为原料、甲醛为交联剂、司盘80为分散剂,采用反相悬浮法制备甲醛交联木质素季铵盐-尿素(FCL-QA-U)颗粒,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其结构,探讨交联剂用量、转速、反应时间和分散剂用量等因素对尿素包埋率的影响,以得到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及产品,再利用水溶试验和土柱淋溶试验测定其缓释性能。结果表明: 尿素被包埋在三甲基木质素季铵盐中;L-QA含氮量为1.98%,FCL-QA-U含氮量为3.27%。制备FCL-QA-U颗粒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甲醛用量2 mL、转速300 r/min、反应时间2 h、司盘80用量1 mL,在此条件下制备的FCL-QA-U颗粒的尿素最大包埋率为64.77%。 FCL-QA-U颗粒的缓释结果符合我国缓释肥料GB/T 23348—2009的要求,是一种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应用价值的缓释化肥。   相似文献   

15.
利用木聚糖酶预处理麦秸纤维,采用常规热压工艺制备脲醛树脂(UF)麦秸纤维板,并测试木聚糖酶处理前后UF麦秸纤维板的性能变化.结果表明:与未经木聚糖酶处理的UF麦秸纤维板相比,处理后的UF麦秸纤维板的内结合强度、弹性模量、静曲强度均显著提高.其中,内结合强度由0.34 MPa提高到0.67 MPa,弹性模量由2386.05 MPa提高到3121.75MPa,静曲强度由18.25 MPa提高到27.13 MPa;24 h吸水厚度膨胀率显著下降,由36.45%降至18.40%,且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合格品的要求.木聚糖酶处理后的UF麦秸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较大的刚度和阻尼;酶处理前后复合材料的Tg分别为98和127℃.因此,麦秸纤维经木聚糖酶处理后压制的UF麦秸纤维板热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16.
以废弃杨木水泥模板纤维为原料制造纤维板, 实现杨木的循环利用。对水泥模板以及分离好的纤维性能进行测试分析, 并分别以废弃杨木水泥模板纤维、新鲜杨木纤维为原料制造不同密度的纤维板, 讨论原料特性和施胶量对板材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废弃杨木水泥模板表面碳元素含量高于杨木单板表面, 而水泥模板表面的氧元素含量较低; 废弃杨木水泥模板纤维的堆积密度与新鲜杨木纤维基本相同; 当用水泥模板制得的纤维板密度达到0.75 g·cm-3时, 板材的力学性能和吸水厚度膨胀率(TS)值均优于其他密度的板材, 当施胶量大于等于12.0%时, 板材的弹性模量(MOE), 静曲强度(MOR), 内结合强度(IB)性能均能满足国家标准值的要求。因此, 废弃杨木水泥模板完全可以替代普通杨木制造纤维板。  相似文献   

17.
以三甲基木质素季铵盐为原料,司盘60为分散剂, 甲醛为交联剂,用反相悬浮法合成了球形三甲基木质素季铵盐,再用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仪对其进行表征,并以酸性黑ATT为模型物,考察了球形三甲基木质素季铵盐对酸性染料的絮凝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球形三甲基木质素季铵盐的最佳实验条件为分散剂司盘60用量2.5%、甲醛质量分数11%、反应时间1 h、搅拌速度100 r/min;产物平均粒径为0.161 mm;在pH值1~2的条件下,球形三甲基木质素季铵盐对酸性黑ATT染料溶液脱色率为94.09%,而三甲基木质素季铵盐絮凝在最佳pH值 3~4时脱色率为78.82% ;球形三甲基木质素季铵盐对质量浓度0.1 g/L酸性黑ATT的最佳投加量为0.1 g,而三甲基木质素季铵盐为0.3 g。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工业碱木质素的利用率和扩大其应用范围,以工业碱木质素和聚乙烯醇(PVA)为原料、甲醛作为交 联剂、添加硫酸钾和硫酸镁制备交联碱木质素-聚乙烯醇基钾镁缓释膜肥。采用FTIR-ATR 方法测定缓释膜肥的化 学结构,并用淋溶实验检验缓释膜肥对钾、镁的缓释作用。结果表明:1)缓释膜肥在3 260 cm-1 左右的峰变小变宽, 1 332.57 cm-1 处吸收峰消失,1 145.51 ~983.52 cm-1 范围内吸收峰变大,说明碱木质素、聚乙烯醇经甲醛交联有化 学反应发生。2)与纯PVA 交联薄膜相比,碱木质素的加入不利于钾的缓释,而适量的碱木质素有利于镁的缓释, 碱木质素加入量可达20%。随着甲醛加入量的增大,钾累积释放率减小;适量甲醛有利于镁的缓释,但随着甲醛加 入量的增大,缓释膜肥对镁的缓释性能降低。对镁的缓释,甲醛的合适加入量为3.59%。缓释膜肥对钾的缓释主 要是分子结构的物理阻挡作用,而镁缓释除了物理阻挡作用还有木质素的螯合作用。3)对缓释膜肥的动力学试验 数据进行拟合,钾缓释的4 种模型拟合程度都很高,其中Higuchi 模型拟合程度最高,决定系数为0.994 1,说明钾缓 释行为遵循Fick 扩散。镁缓释模型中Ritger-Peppas 模型的拟合程度最高,决定系数为0.974 2,其缓释指数(0.5 n1.0)表明镁缓释行为是扩散和溶蚀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过氧化氢氧化对甲基苯甲醛制备对甲基苯甲酸的工艺条件。[方法]以30%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在碱性条件下氧化对甲基苯甲醛制备对甲基苯甲酸,采用正交试验探讨了对甲基苯甲酸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并通过测定熔点、红外光谱表征了目标化合物。[结果]优化的合成条件为:物料摩尔比对甲基苯甲醛∶30%过氧化氢=1∶6,反应温度为40℃;氢氧化钾浓度为60%。该工艺条件下,对甲基苯甲酸产率达到91%以上;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对甲基苯甲酸的平均收率达91.7%。[结论]为对甲基苯甲酸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