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褐稻虱是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我国广大稻区每年受褐稻虱为害造成巨大的损失。据研究,褐稻虱只能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越冬,在—1℃下24小时,越冬卵失去孵化能力;0至—4℃下,若虫、成虫全部死亡。所以,我国很少地方具有褐稻虱越冬的气候条  相似文献   

2.
“卡努”(0515)台风在褐飞虱突增中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卡努”台风在2005年9月11日夜间至13日早晨穿越浙江、江苏进入东海期间,嘉兴及相邻的杭州余杭稻区出现褐飞虱突增现象,分析表明11日和12日傍晚虫源地(江淮地区)的气象条件有利于褐飞虱的起飞,11日夜间台风中心附近强烈的辐合气流和12日夜间台风后部的偏北气流有利于褐飞虱在空中向江南稻区输送运行,11日夜间嘉卷等地的台风暴雨和12日夜间850hPa切变线的存在有利于褐飞虱在该地区降落,说明褐飞虱突增现象与“卡努”台风影响过程关系密切,故对9月中旬前后台风中心经过稻区的褐飞虱防治应增加重视度。  相似文献   

3.
探明准双周大气低频振荡对中国褐飞虱迁入的影响,可为褐飞虱的延伸期预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根据1979-2015年中国105个植物保护站的逐日褐飞虱灯诱资料、同期NCEP/NCAR全球逐日气象再分析资料,筛选出具有典型褐飞虱偏重以上发生特征的年份(2010年),分析江岭稻区褐飞虱迁入量与准双周低频大气振荡之间的关系;利用HYSPLIT轨迹计算模型对迁入典型站点的褐飞虱种群作后向轨迹分析,探讨大气低频流场对褐飞虱迁飞路径和虫源地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0年8-9月江岭稻区褐飞虱迁入量存在显著的10~20d振荡周期;(2)同期850h Pa和925h Pa两个高度的风场、位势高度场及垂直速度场均存在10~20d的显著低频周期,且褐飞虱迁入量的低频振荡与这些大气物理量的低频振荡呈显著相关;(3)前期江岭稻区主要受低频西南风的影响,褐飞虱种群随西南风由西南稻区向江岭稻区输送,后期部分褐飞虱种群随东北风由江淮稻区向江岭稻区输送;(4)褐飞虱种群的后向轨迹模拟计算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迁入江岭稻区的褐飞虱的轨迹和虫源地与低频风场的盛行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对云南思茅和开远的稻褐飞虱致害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思茅和开远虫源在群体测定时分别表现为孟加拉型和生物型Ⅱ的致害特征。开远稻褐飞虱若虫在IR36、ASD7上的存活率均小于38.00%;思茅虫源在IR36、ASD7上的存活率均大于52.00%。若虫发育历期,开远虫源在Rathu Heenati上最长,而思茅虫源在Ptb33上最长,两地虫源在TN1、IR26、Mudgo、ASD7上均差异不显著。开远和思茅的稻褐飞虱若虫对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的取食选择性。若虫取食的选择性同其对不同品种的致害性的表现并非完全一致。结果说明思茅和开远稻褐飞虱的致害特性不一样。两地稻褐飞虱可能来自不同虫源地。  相似文献   

5.
2017年1月9—12日和2月21—24日,在南平建瓯、三明将乐、三明三元、福州闽侯、龙岩新罗以及漳州龙海等6个地区,调查了大棚和露地烟粉虱越冬寄主及种群密度,以期明确福建省露地及设施蔬菜烟粉虱越冬规律,为烟粉虱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共记录烟粉虱越冬寄主6科16种,主要包括栽培蔬菜花椰菜、番茄、茄子以及阔叶类杂草龙葵、小飞蓬、辣子草和胜红蓟。在露地花椰菜上,烟粉虱越冬虫口密度1月份显著高于2月份;花椰菜采后残株上的越冬虫口密度显著高于莲座期和花球形成期。在温室大棚中,休耕大棚中越冬虫口密度显著高于生产大棚。无论是蔬菜还是杂草,温室大棚中的越冬虫口密度显著高于露地。烟粉虱各虫态均可在各地温室大棚和漳州露地越冬,而在南平和三明等温度较低的地区以卵和伪蛹在露地越冬。在蔬菜上发现越冬烟粉虱有MEAM1隐种和MED隐种,温室大棚中两隐种数量分别为57只和111只,温室大棚可能有助于MED隐种定殖。室内耐寒性测定证实卵和高龄若虫比低龄若虫以及成虫更耐寒,烟粉虱在花椰菜、龙葵和辣子草上的世代存活率分别为83.7%、79.3%和81.6%,世代发育历期分别为18.9 d、16.7 d和18.8 d,龙葵和辣子草是烟粉虱适宜的越冬杂草寄主。综上,烟粉虱可在福建省露地越冬,温室大棚加重了烟粉虱的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6.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我国水稻的重要害虫,近十多年来,大发生频率增高,发生为害区域扩大,为害程度加重,对水稻生产威胁甚大。褐稻虱的发生与为害受虫源、气候、天敌、水稻生育期、栽培制度及防治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虫源、天敌、水稻生育期和栽培制度又与气候条件有关。近年来,我们在全国褐稻虱科研协作组统一计划下,对褐稻虱在我国的发生与为害区域分布和季节性迁飞的气候  相似文献   

7.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水稻品种资源抗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和稻瘿蚊中国Ⅳ型的核心样品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抗稻褐飞虱生物型Ⅱ、中抗稻褐飞虱生物型Ⅱ、抗稻褐飞虱盂加拉型、抗稻瘿蚊中国Ⅳ型的核心样品中,分别以IR29692—99—3—2—1、IR36、RP1579—1862—72—31—52、DUO KANG No.1与标准品种(粤香占)的关联度最大,在抗虫育种亲本选择时,可以作为首选抗源。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褐飞虱灾变性迁入的大气动力学机制,根据2006年全国逐日褐飞虱灯诱资料和逐日北半球气象再分析资料,在Arc-GIS9.0中对2006年8月26-28日发生在中国东部稻区的一次褐飞虱重大迁入过程进行了空间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对这次迁飞过程的大气背景进行了数值模拟,从模拟输出的大气背景中选取最能反映大气动力特征的4个物理量场:水平流场、K指数场、A指数场和涡度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850hPa高度的水平流场能够准确地反映褐飞虱空中种群的主要迁飞方向。(2)在主要降虫时段内,K指数、A指数在表征大气不稳定程度的同时,也可以定性地反映出褐飞虱降虫的主要区域。当K≥35℃或A≥10℃,或者两个指标同时满足时,有利于区内大气垂直运动的发展,对褐飞虱的升降十分有利。(3)褐飞虱种群大量迁入前,降虫区850hPa等压面上或强或弱地表现为一致的负涡度区,表明有一定强度的下沉气流存在,这对降虫比较有利。  相似文献   

9.
<正> 褐稻虱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之分。据研究,长翅型成虫具迁飞特性,而短翅型成虫繁殖力较强。因此,研究褐稻虱翅型分化,对防治褐稻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81和1982年我们用人工气候箱对影响褐稻虱翅型分化的温度、光照、食料及虫口密度等作了模拟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两年试验都是同时在同一温度、不同光照的两个人工气候箱内进行。1981年是国产S S—400A型人工气候箱,1982年是加拿大产PGW—36和PGV—36型人工气候箱。(一)人工气候箱的温度、光照变化  相似文献   

10.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以钻蛀茎秆为特点,是合川区水稻上为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水稻在分蘖期受害造成枯鞘、枯心苗,在穗期受害造成虫伤株和白穗,一般年份减产5%~15%,严重时减产在30%以上。以老熟幼虫躲在稻桩中越冬,近年来由于暖冬和稻虾养殖模式中不能使用杀虫剂的特点,对二化螟的幼虫越冬有利,开春后虫源基数大,成活率高,越冬幼虫虫龄极不整齐,为害期拉长,特别是在稻虾养殖模式中,未使用杀虫剂的情况下,导致水稻减产8%~20%,严重时导致成灾减产。所以在稻虾养殖模式中探索运用生物防控、物理防控等绿色防控技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褐飞虱迁飞的雷达观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尽管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不可能在温带地区越冬,但它每年夏季都会自南向北危害中国的水稻产区。中国科学工作者业已发现了一系列褐飞虱秋季向南回迁的事实。1988年9月15日至30日,我们在江苏省江浦县使用雷达直接观测了褐飞虱的长距离迁飞。专门设计了一种高频雷达,在无降水的时候能分辨出1公里以外范围内飞行飞虱的个体,与更大范围内的昆虫密度。在一个系留气球(高度150—450米)下悬挂一个网状捕虫器,用以采集虫样,据此来证实雷  相似文献   

12.
利用850hPa气流资料分析稻飞虱迁飞路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分析我国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ercifera)迁飞的路径,以确定我国各稻区稻飞虱迁人种群的虫源地,本文在综合各种轨迹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计算稻飞虱迁飞轨迹的实用方法。通过实际虫情与气象资料的验证表明该方法可用于稻飞虱及与稻飞虱迁飞行为相似的中小型迁飞昆虫的轨迹分析及异地预测。  相似文献   

13.
广西褐飞虱发生特点及其迁飞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1-2012年广西龙州、玉林、来宾、永福、兴安植保站褐飞虱灯诱虫情资料,对近22a广西褐飞虱发生特点进行分析,并利用HYSPLIT平台模拟褐飞虱迁入高峰日后向轨迹,研究广西褐飞虱的主要迁入路径。结果表明:(1)近22a来,广西5个代表站褐飞虱的迁入始见期、首次迁入高峰期均呈偏早趋势,提前率分别为1.1d·10a-1和1.8d·10a-1;而迁入终见期呈推迟趋势,5站平均推迟率为2.6d·10a-1。(2)偏南路径(包括西南、正南、东南)是广西各稻区褐飞虱春、夏季迁入的主要路径,占春夏季总迁入过程数的94%以上;偏北路径只发生在桂北地区,不到总数的6%;中南半岛、海南岛和广东省是广西褐飞虱春、夏季迁入的主要虫源地。(3)秋季褐飞虱回迁以东北路径为主,兴安站褐飞虱回迁路径中,东北路径占89%,从广东迁入的路径占11%;而龙州站东北和偏东路径共占83%,偏南路径占17%;玉林、来宾、永福3站秋季迁入峰期不明显;江西、湖南、广东等地的稻区是广西褐飞虱秋季迁入的主要虫源地。(4)当7月850hPa高空以偏南气流为主时,会引发广西褐飞虱的灾变性迁入;当7月850hPa高空以偏北气流为主时,褐飞虱发生偏轻。当9月925hPa高空以偏北气流为主时,利于褐飞虱从湖南、江西等地南迁至广西,广西褐飞虱发生偏重,而以偏南气流为主时,发生则偏轻。  相似文献   

14.
农田飞虱种类及其灯下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广西农田飞虱科种类30属56种(同翅目),其中29种广西尚未记载。稻田区的主要种群是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和稗飞虱(Sogatella longi-furcifera),蔗田区的主要种群是甘蔗扁飞虱(Eoeurysa flavocapitata)和中华扁飞虱(Perkinsiella sinensis),灯下飞虱群落结构成分主要由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种群组成,次为稗飞虱、褐背飞虱(Opiconsiva nigra),黑边黄脊飞虱(Toya pro-pinqua neopropinqua),拟褐飞虱(Nilaparvata bakeri)和伪褐飞虱(Nilapa-rvata nuiri)。灯下飞虱群落多样性指数以 9月份最高,数量以 7月份最大,群落的多样性与均匀度是极显著正相关,与优势集中性指标是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导了1980~1982年在广西南部稻区蜘蛛种群动态的研究结果。南部稻区蜘蛛种群,分布普遍数量较多的有食虫瘤胸蛛、拟环纹狼蛛、拟水狼蛛、四斑锯螯蛛和八斑球腹蛛等十三种。全年发生总量以食虫瘤胸蛛和拟环纹狼蛛最多,是构成南部平原稻区最主要的优势种群。文中揭示了南部平原稻区自然蜘蛛种群数量季节性变动规律及施用化学农药的影响。早稻本田,以食虫瘤胸蛛最多;晚稻本田前、中期,微蛛和狼蛛种群数量相当,后期狼蛛略高于微蛛。自然保护区蜘蛛的数量和增长速率,早稻均高于晚稻。文中分析了南部平原稻区,不施用或少用化学农药,以微蛛和狼蛛为主的混合种群对稻飞虱的控制效能,早稻高于晚稻,应注意保护。  相似文献   

16.
三、东亚大气低层环流季节性变化与褐稻虱长距离迁飞近年来,大量观测与分析表明,褐稻虱迁飞受气象条件影响甚大,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域,褐稻虱长距离北迁南迥现象是东亚大气低层环流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结果。(一)极锋进退与褐稻虱北迁南迥  相似文献   

17.
基于种植制度利用MODIS数据提取冬小麦种植面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及早获取冬小麦种植面积,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基于山东省种植制度,将山东省冬小麦划分为“机播冬小麦—玉米”和“人工撒播冬小麦—水稻”两种类型,利用MODIS影像数据,分析冬小麦播种后、越冬期前冬小麦、大蒜、温室蔬菜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值特征,结合9月中旬前茬作物NDVI特征建立当年机播冬小麦提取条件;鉴于稻茬麦播种后、越冬前的光谱特征与温室蔬菜光谱特征极为相似,则在水稻种植区利用拔节期冬小麦生物量迅速增长的特点提取上一年稻茬麦种植面积,由于“人工撒播冬小麦—水稻”这种耕作模式在山东特定地区较为固定,因此将上一年稻茬麦面积作为当年稻茬麦种植面积;合并两种类型冬小麦面积,用284组定位点数据对提取结果进行检验,精度达到了94.01%,结果表明:于越冬期前提取冬小麦种植面积是可行的,提取时间较利用拔节期NDVI值方法提前4个月。  相似文献   

18.
双叶拟缘螽是为害果树、林木、花卉较严重的一种新害虫。该虫在南宁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寄主枝条组织中越冬。每雌虫产卵量一般128~183粒。若虫共5龄,其寄主植物有10科14种。本文还对该虫各虫态形态特性进行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业农村部在我国主要稻区的长期定位监测数据(1988—2017年),采用模糊数学(Fuzzy)法对水稻土肥力质量进行评价,并结合地统计学和机器学习,阐明我国水稻土肥力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近30a来全国稻区土壤肥力质量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从前期(1988—1999年)至中期(2000—2009年)和从中期至近期(2010—2017年),全国稻田土壤肥力指数(SFI)分别平均增加了6.9%和17.7%。各稻区SFI阶段性变化特征存在差异,西南和长江中游稻区呈前慢后快的显著上升趋势(P<0.05),华南和长江三角洲(长三角)稻区呈前快后稳的上升趋势,东北稻区呈前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近期全国稻田SFI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SFI超过全国平均值(0.61)的区域占50.2%。与中期相比较,近期全国稻区SFI总体呈上升趋势,SFI增加的区域占69.3%。各稻区在前期和中期(东北稻区的中期除外)均表现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影响SFI变化的相对重要性占比(19.4%~60.3%)远大于其他指标(0.1%~13.3%)。至近期,所有稻区各指标影响SFI变化的相...  相似文献   

20.
冀东稻飞虱暴发的轨迹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分析研究了1991年冀东稻区小稻稻飞虱灾害暴发的天气背景与迁入稻飞虱的飞行轨迹,并探讨了迁入稻飞虱可能的虫源地,为组建害虫迁人预测模型提供科学依据,以进一步提高迁飞害虫的预测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