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研究应用于中国西北地区的纵墙湿帘山墙排风系统对蛋鸡舍内热环境的改善状况,该试验选取了西北地区纵墙湿帘山墙排风与传统纵向通风2种通风系统的蛋鸡舍,通过对舍内热环境的连续监测,探究了2种通风系统下蛋鸡舍内的热环境及热应激状况,并比较了2种通风系统的经济投入成本。结果表明:纵墙湿帘山墙排风与传统纵向通风系统蛋鸡舍内温度最大波动幅度分别为2.7、10.3 ℃,纵墙湿帘山墙排风系统舍内水平与垂直方向温度差异不显著(P>0.05),传统纵向通风蛋鸡舍内水平与垂直方向温湿度差异显著(P<0.05);传统纵向通风蛋鸡舍内无热应激状态比试验舍低9.9%,轻度、中度、高度热应激状态分别比纵墙湿帘山墙排风系统舍内高2.7%、7.2%、0.1%;但相同饲养条件下蛋鸡舍采用纵墙湿帘山墙排风降温系统的经济投入成本是传统纵向通风降温系统成本的1.6倍。综合2栋蛋鸡舍内热环境空间分布、温湿指数等认为,纵墙湿帘山墙排风系统应用于中国西北炎热干旱地区蛋鸡舍可降低舍内温差及热应激程度,为更好的缓解舍内局部热应激并将该降温系统在西北地区蛋鸡养殖中推广,建议在风机相对侧山墙上也安装湿帘小窗。  相似文献   

2.
半阶梯式笼养蛋种鸡舍冬季日间空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蛋鸡舍空气颗粒物、空气微生物和氨气等污染物的排放不但影响场区生物安全,更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该文采用直线多点均匀采样新型系统,对北京地区某半阶梯式笼养蛋种鸡舍冬季空气颗粒物、微生物和氨气3种污染物的日间排放进行监测和分析,研究半阶梯式笼养蛋种鸡舍冬季日间空气污染物排放特征。结果表明,该蛋种鸡舍试验期间舍内温度保持在18.0~20.0℃;间歇性通风条件下,风机的开启时长和舍外温度具有正相关关系(P0.05,R2=0.883 7);在冬季8:00-18:00期间,空气颗粒物的排放质量浓度为0.5~0.8 mg/m~3,每只鸡排放量为1.0~1.5 mg/h;空气微生物的排放浓度为4.0~4.5 log10CFU/m~3,每只鸡排放量为4.3~4.8 log10 CFU/h;氨气排放浓度为7.6~14.3 mg/m~3,每只鸡排放量为8.1~13.7 mg/h。试验期间,舍外温度低于舍内温度,试验鸡舍通风量及波动范围小,空气颗粒物、空气微生物和氨气的排放浓度、排放量与舍外温度、通风量、舍内相对湿度之间均未发现相关关系(P0.05)。该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蛋鸡舍空气污染物排放特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蛋鸡舍冬季CO2浓度控制标准与最小通风量确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国现行的蛋鸡舍内CO_2浓度控制的农业行业标准为1 500 mg/m~3,主要适用于传统的刮板式清粪鸡舍。目前新建、改建鸡舍都采用传送带清粪方式,鸡舍内的相对湿度和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均明显减少,其冬季最小通风量和舍内CO_2浓度参数标准均有待重新研究。该文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相关学者对不同清粪方式蛋鸡舍内NH_3、CO_2浓度的测试数据,提出传送带清粪蛋鸡舍内CO_2浓度取值建议,并根据CO_2浓度平衡原理,提出该类蛋鸡舍冬季最小通风量的取值建议。结果表明:传送带清粪蛋鸡舍内CO_2浓度参数控制标准建议可取5 000 mg/m~3;蛋鸡舍冬季连续通风最小通风量为0.40~0.50 m~3/(h·kg)。该研究为中国新建、改建传送带清粪模式蛋鸡舍CO_2浓度参数标准的取值以及调控蛋鸡舍冬季通风与保温矛盾等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夏季鸡舍屋顶隔热改善舍内热环境及蛋鸡生产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鸡舍屋顶夏季所接收辐射热最多,屋顶内表面与舍内空气对流换热作用较强,舍内垂直温差加剧,造成局部热应激影响蛋鸡生产性能。为探究屋顶隔热对蛋鸡舍内热环境及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该文对比研究试验舍(100 mm保温玻璃棉毡彩钢板屋顶)与对照舍(200 mm加气混凝土屋顶)2种不同材料屋顶对鸡舍内环境及生产性能的影响,并讨论鸡舍屋顶成本与养鸡经济效益的关系。结果表明:1)试验舍内温湿度波动比对照舍内小,试验舍内平均温度比对照鸡舍低2.3℃,对照舍内温度空间上呈垂直分布且温差大于3℃,由地面向屋顶逐渐升高且距离地面3.2 m高度水平面温度与0.8、1.6、2.4 m高度水平面温度差异极显著(P0.01);2)试验舍内热应激程度低于对照舍,对照舍内温湿指标正常水平比试验舍内低15.7%,轻度热应激程度高12.1%,中度热应激程度高1.7%,高度热应激程度高0.9%。对照舍内3.2 m平面上蛋鸡受到不同程度的热应激,高度热应激占2.5%;3)试验舍蛋鸡产蛋率比对照鸡舍高1.5%,平均蛋质量高1.9 g。对照舍3.2 m平面上蛋鸡产蛋率与距离地面0.8、1.6、2.4 m平面蛋鸡产蛋率差异极显著(P0.01),周死淘率差异显著(P0.05);试验舍和对照舍0.8 m平面上蛋鸡平均蛋质量最高,对照舍底层0.8 m平面上蛋鸡平均蛋质量与距离地面1.6、2.4、3.2 m平面蛋鸡的平均蛋质量差异极显著(P0.01),但破蛋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4)对照舍屋顶的冷负荷峰值是试验舍屋顶冷负荷峰值的2.1倍,对照舍屋顶内表面温度比试验舍高3℃。试验鸡舍采用隔热屋顶1~1.5 a可收回投入成本,维持舍内热环境以提高蛋鸡养殖户的收入。该研究可为集约化密集型饲养模式下蛋鸡舍的环境调控及节能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为抑氨菌选择良好的固定化载体,并研究固态抑氨菌剂对降低鸡舍内氨质量浓度的效果,该文将7种有机载体混合成63种组合载体后,选择较佳的组合载体,并以此制成固态抑氨菌剂。于饲喂1000只商品蛋鸡的笼养蛋鸡舍中,将固态抑氨菌剂均匀撒放于鸡粪表面,研究其在鸡舍现场的抑氨效果。菌剂的撒放按照菌剂与鸡粪质量之比进行,试验1期为0.5%,试验2期为1%,试验3期为1.5%,对照1期、2期和3期均不撒放,每天4次测定鸡舍内6个点的温度、相对湿度、氨质量浓度和CO2体积分数,试验共进行36d。结果表明,麦糠、稻壳和玉米芯粉等量混合并以200%吸水率吸附抑氨菌液后制成的固态抑氨菌剂的效果较佳;试验1期鸡舍内氨质量浓度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试验2期氨质量浓度降低15%(P<0.01),试验3期氨质量浓度降低59.3%(P<0.01);但3期试验均未对舍内CO2体积分数产生显著影响(P>0.05)。结果显示,以有机混合载体吸附抑氨菌液制成的固态抑氨菌剂有明显降低笼养蛋鸡舍内氨质量浓度的作用。该研究结果为生产过程中有效控制蛋鸡舍内的氨质量浓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蛋鸡的环境舒适度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状况的好坏难以用数值来描述。该研究以蛋鸡为主体,通过文献资料确定影响蛋鸡舍舒适度的各环境因素的阈值,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对各环境因素数据进行融合,得到蛋鸡环境舒适评价结果,采用LabVIEW搭建蛋鸡舍环境舒适度实时监测系统,输出实时的环境舒适度评价结果,利用舒适度时间占比法对饲养周期内的数据进行分析。在实验室畜禽物联网平台的基础上,选取黄山德青源种禽有限公司试验鸡舍和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试验鸡舍作为系统环境数据获取节点,对系统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冬季鸡舍环境因素(温度、湿度、风速、二氧化碳浓度和氨气浓度)的权重集W冬={0.4286,0.1511,0.0495,0.2828,0.0879},夏季为W夏={0.4326,0.2418,0.1029,0.0813,0.1414};与采用单一环境因素对舍内环境进行评价相比,系统能较全面的反映出舍内的舒适程度;冬季黄山德青源种禽有限公司试验鸡舍环境舒适度要好于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试验鸡舍。该研究为蛋鸡舍内综合环境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同时也为畜禽物联网实时监测数据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对北京地区的典型密闭式蛋鸡舍的冬季环境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对三七外墙和200mm厚加气混凝土屋面的密闭式蛋鸡舍,每只蛋鸡的通风量为1.3m3/h时,可维持舍内外温差19℃左右,舍内CO2浓度2100×10-6左右,最高NH3浓度不超过18×10-6。不同的进气口形式与位置对舍内温度、有害气体的分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环境是影响蛋鸡健康与生产性能的关键因素,为对蛋鸡舍环境进行综合性的舒适度评价,该研究将除湿热环境之外的空气环境质量也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中,采用模糊数学方法,研究了重要环境参数在规模化蛋鸡舍环境舒适度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对舍内温度、湿度、CO_2浓度、氨气(NH3)浓度、风速等关键环境参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建立了基于多元环境参数的鸡舍综合环境舒适度评价指数(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Index, CEI),并基于LabVIEW软件开发了一套评价系统,可将上述环境参数在雷达图中进行可视化展示,以及对单因素环境参数和环境舒适度进行预警。通过实际使用中鸡舍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验证,CEI能够体现舍内整体环境舒适度的变化,对各个时段环境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做出应答,尤其是温度降低导致空气环境质量影响上升的时段。该研究对于综合评价蛋鸡舍环境条件并进行精准控制,提高环境舒适度,提供了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9.
密闭式蛋鸡舍外围护结构冬季保温性能分析与试验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蛋鸡舍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是影响鸡舍温度的稳定性,进而影响蛋鸡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关键因素。由于蛋鸡舍一般不采暖,依靠蛋鸡的自身显热产热量来维持冬季蛋鸡舍内温度,因此如果蛋鸡舍冬季饲养密度较低、通风过度或围护结构保温性能不足,都难以满足蛋鸡舍温度环境的要求。如何确定不同气候区鸡舍围护结构必要的保温性能和饲养密度要求是解决蛋鸡舍冬季通风和保温矛盾问题的关键。该文通过建立蛋鸡舍动态热平衡理论模型,系统分析了不同气候区鸡舍围护结构的最低热阻需求,得出不同气候区鸡舍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要求与蛋鸡饲养方式(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舍外计算温度分别为-25℃(东北、内蒙古)、-15℃(华北、西北)、0℃(长江以南)的地区,蛋鸡舍墙体、屋面的最小热阻应分别不小于0.778、0.972;0.573、0.716;0.266、0.333(m~2·℃)/W;对应3层全阶梯笼养、4层半阶梯笼养和4层叠层、6层叠层、8层叠层笼养等饲养模式最大饲养密度下,所能够适应的围护结构冬季室外计算温度应分别不低于-14、-17、-19、-22、-23℃。研究结果为不同气候地区选择适宜饲养模式以及密闭式蛋鸡舍围护结构保温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蛋鸡养殖规模化的快速发展,蛋鸡场排出的臭气已成为影响周边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有限的关于蛋鸡舍臭气特性的研究严重制约着臭气污染程度的量化和除臭措施的制定,因此该研究通过对2种不同类型蛋鸡舍(商品蛋鸡舍和种用蛋鸡舍)的臭气进行综合分析,以探究不同管理措施(无管理操作、喂料、喷雾消毒、清粪)对臭气组成及其对臭气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类型蛋鸡舍的臭气组成和浓度相似,蛋鸡舍内臭气成分的浓度从高到低为NH3、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挥发性含硫化合物(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VSC)、酚类、吲哚类和胺类,对臭味贡献率从大到小为吲哚类、酚类、VSC、VFA、胺类和NH3。无管理操作和喂料过程中臭气组成和浓度相似,饲料的味道对蛋鸡舍臭气浓度影响较小。喷雾消毒和清粪过程中NH3、吲哚类和臭气浓度均显著增加(P<0.05)。此外,粪污在清粪带滞留期间,NH3浓度增加了6倍,胺类、VSC、吲哚类、酚类和VFA的浓度相对稳定。除NH3以外的其他成分主要来自肠道微生物的降解,对臭气贡献率高达99.99%,是臭味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风送式喷雾机风筒结构对飘移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为改善风送式喷雾机的飘移性能,为原有喷雾机的出风口设计安装一个锥形导风筒和一个同轴柱形导风筒.试验结果表明:锥形导风筒可以约束气流的运动轨迹,提高气流在水平方向的速度,有效约束雾体、减小能量损失;同轴柱形导风筒可以使风筒出口的气流速度成梯度分布,速度外高内低的气流可约束雾滴的运动轨迹,减小雾滴飘移,使沉积率提高30.6%.  相似文献   

12.
室内空气质量受复杂交互因子的影响,它是多种影响因素和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清晰辨别理解各因素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和作用方式,是制定正确的改善空气质量措施的基础。本文针对农村室内空气质量污染的特点,对影响农村室内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房屋建筑与通风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开门关窗、开门开窗两种通风方式进行室内CO浓度测试,开门开窗工况下,室内CO浓度超标时间较开门关窗工况下减少了8 m in,而且CO浓度峰值也由开门关窗工况下的17.3m g/m3降为开门开窗工况下的13.9 m g/m3。对CO浓度和空气换气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之间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In order to select appropriate methods of reclamation of anthropogenic soil in the area of the former ‘Jeziórko’ borehole mine, the air capacity and air permeability of the soil were measured. A field covering an area of 6·25 ha in which the former mining boreholes were only eliminated and no other reclamation treatments carried out was chosen for the study. The control stand was located in phytocoenosis Querco‐Fagetea situated in the vicinity of the sulphur mine, but outside the area of direct mining activities on Haplic Gleyso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0–10, 10–20 and 20–30 cm layers in 25 equally distributed locations of anthropogenic soil and 1 of natural soil. The soil water‐air properties at the soil water potential of −9·81 kPa and at the potential at the time of soil collection (the so‐called actual state) were determined. Spatial relations in the capacity and air permeability observation series were assessed for post‐industrial soil by geostatistical methods. Kriging with a linear variogram was used.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made mapping of the air properties of heterogenic soil cover in the study area possible. Non‐reclaimed soils of the experimental field were characterized by faulty aeration resulting from a relatively low air capacity and, additionally, insufficient air permeability. The important objective of reclamation should be the homogenisation of the reconstructed soil in order to achieve equally good soil structure and air conditions favourable for vegetation within the whole investigated area.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风温和风速下,排气余热直接回收对干燥过程及能耗的影响;建立了排气余热直接回收利用的理论分析模型,探讨了环境条件对排气余热直接回收利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种田间测算土壤导气率的瞬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长度等效原理,定义了三维边界条件下难以直接测定的土柱外气体运动范围,从而建立了适用于三维边界条件下土壤导气率瞬态测算模型,并利用三维稳态导气率测算模型对其测定结果进行验证。经杨凌小麦地和烟台苹果园土壤导气率测定试验检验,新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其导气率测算结果与三维稳态模型测算结果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以三维稳态模型导气率测定结果为标准,新模型与三维稳态模型两者测定结果整体相对误差小,小麦地测定结果80%以上相对误差变化幅度小于15%;苹果园测定结果75%以上相对误差变化幅度小于20%。  相似文献   

16.
温室内气流运动速率对厚皮甜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该文研究了温室内0(CK)、0.4(A-1)、1.0(A-2)、2.2 m/s(A-3)的气流运动速率对厚皮甜瓜开花坐果期生长发育和生理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A-2)较对照单叶叶面积增加21.68%、叶面积指数增加63.06%、气孔导度增加120.32%、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均大幅增加,成熟时间提早2 d、总糖含量增加11.07%、产量提高24.43%;同时,成熟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大,处理A-3分别比CK增大13.88%和3.6%;还原糖含量随风速的增加而递减,CK比处理A-3高10.53%;果肉厚度和果实维生素C含量差异不显著。说明温室内的气流运动速率对厚皮甜瓜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有显著影响,并以1.0 m/s的气流运动速率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生物质挡尘墙设计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排风区的空气污染能够造成疫病在畜禽舍间的交叉感染,也同时影响场区外的大气质量。使用生物质挡尘墙对纵向通风的蛋鸡舍排出空气进行控制,经生产试验证明挡尘墙有较好的净化效果。挡尘墙外侧的总悬浮颗粒物浓度降低了77%,可吸入颗粒物降低了55%;微生物总数与大肠杆菌浓度降幅大于85%;臭气浓度经过挡尘墙时出现剧降,外侧浓度只有内侧的50%左右。经过挡尘墙的处理,排风区空气从超标数倍的严重污染状况降到正常空气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准格尔盆地南缘不同生态功能区夏季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监测和分析,为不同地区空气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就不同生态功能区(水体、林区、停车场、聚集区)进行空气负离子浓度监测及评价,通过AIC-1000型空气离子测量仪进行数据采集并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不同区域生态功能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由高到低依次为:精河天池哈密巴尔鲁克,且精河、天池与哈密、巴尔鲁克之间差异显著(p0.05);(2)不同生态功能区中水体和林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含量较高,且空气负离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出现早、晚较高,中午较低的动态变化趋势;(3)空气质量等级指标:天池(A级,1.28±0.42ind/cm3)精河(A级,1.16±0.08ind/cm3)哈密(D级,0.33±0.14ind/cm3)巴尔鲁克(D级,0.32±0.03ind/cm3);(4)不同天气状况对空气负离子浓度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雨天(699ind/cm3)沙尘(507ind/cm3)晴天(428ind/cm3)阴天(395ind/cm3)。[结论]不同生态功能区空气质量变化与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基本一致,空气质量沿准格尔盆地南缘由东到西呈现劣—优—劣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9.
风筛式清选装置筛上流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理论分析了风筛式清选装置的筛面流场,试验研究了其主要参数对流场的影响规律,指出了简易风筛式清选装置合理的筛面气流分布类型及其获得途径。  相似文献   

20.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槽形风蚀坑表面气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野外对呼伦贝尔沙质草原槽形风蚀坑表面二次流的观测结果,利用相对风速(v/vR400)比较不同部位之间气流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异情况。发现:槽形风蚀坑内气流结构紊乱,坑内前部位置出现风速随高度降低的现象,形成反向回流;风蚀坑内在斜向气流的情况下有螺旋环流产生,由于气流聚集,在坑后部形成的高速气流容易将大量沙物质搬运到坑后;在坑口积沙区坡脚遇阻减速后气流辐散溢出。认为槽形风蚀坑是在碟形坑的基础上,沿强风能方向延伸扩展,3个出风口最终合并而形成的大型风蚀地貌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