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机条播小麦‘罗麦10号'不同施氮量试验,分析了氮素吸收利用和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条播小麦施用氮肥能显著促进有效穗数、粒数的增加,产量呈现随氮素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后减的趋势。机械条播小麦氮肥利用率在氮肥0—315 kg/hm~2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当氮素施用量过高时利用率反而降低。当氮肥施用量为315 kg/hm~2时,氮肥利用率最高为31.56%,氮肥的农学效率、偏生产力、生理利用率分别为9.26、20.52和29.25。效益分析表明,氮肥的最佳施肥量为317.55 kg/hm~2,此时效益最高。综合考虑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机械条播小麦生产中氮肥施用量315 kg/hm~2为宜,可供沪郊小麦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青浦区小麦生产上氮肥的适宜用量,特以"扬麦11"为试材,开展了小麦氮肥梯度试验。结果表明,在磷、钾肥用量不变且较适中的情况下,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小麦产量、每穗总粒数、有效穗数等指标均呈抛物线型分布。在土壤全氮为1.76g/kg的肥力下,每667 m~2纯氮适宜用量为15.85 kg,此时每667 m~2小麦产量为342.16kg。  相似文献   

3.
在磷钾肥施用水平相同的基础上,研究氮施不同用量对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氮肥产量最低、为450.2 kg/667m~2,氮肥施用量15kg/667m~2产量最高、为623.7kg/667m~2,氮肥施用量在0~15kg/667m~2范围内,玉米产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氮肥施用量达20kg/667m~2时,产量下降。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肥料利用率随之提高,氮肥施用量15kg/667m~2,肥料利用率最高、为36.26%,当氮肥施用量达20kg/667m~2时,肥料利用率下降。  相似文献   

4.
随着小麦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氮肥用量也在增加,氮肥的利用率和增产效果在下降。是在高产条件下摸索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生长动态及增产效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赣榆县小麦高产、高效的经济施氮量为18kg/667m2左右。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小麦生物学产量、籽粒产量、每穗粒数、667m2穗数等均呈抛物线型分布。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水稻"浦优22"在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比例下的产量规律,探索该品种的最佳施肥模式,特开展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肥用量对"浦优22"的产量影响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上。在氮肥运筹方面,拔节孕穗期适当增加氮肥投入量能增加每穗总粒数,从而提高产量。综合分析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种植水稻"浦优22",每667m~2纯氮施用量宜为18kg,基蘖肥∶穗肥以7∶3为较适宜。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一定氮、磷肥施用水平下小麦钾肥的施用效果,探讨合理的钾肥用量,完善灌云县中部地区小麦施肥指标体系,特进行了小麦钾肥用量试验。结果表明,在每667m~2施氮(N)量为23kg、施磷(P_2O_5)量为4.5kg的水平下,每667m~2钾肥(K_2O)用量为6kg时,小麦每667m~2有效穗数(48.5万穗)、每穗粒数(35.3粒)、每667m~2产量(理论产量659.48kg、实收产量528.67kg)、增产率(62.4%)、每667m~2纯收益(1121.81元)均为最高,且高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因此,灌云县中部地区小麦生产每667m~2最佳钾肥用量为6kg。  相似文献   

7.
机械侧深施肥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是一项新兴施肥技术。为探究机械侧深施肥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特开展了水稻机械侧深施肥与常规施肥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机械侧深施肥相较于常规人工施肥,能减少1次施肥,每667 m~2施肥用工节约0.1个,每667 m~2纯氮用量减少5.5 kg,氮肥利用率提高3.91%,每667 m~2产量提高4.54%,每667 m~2纯收益增加113.04元。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不同氮肥施用量对稻茬"宁杂1818"油菜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最佳氮肥用量,特进行了其氮肥用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施用纯氮20kg,稻茬油菜"宁杂1818"每667m~2产量最高,达283kg。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用量,在早稻上研究了不同缓/控释肥料及其运筹方式对水稻生育特性、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素缓释肥+追肥能显著提高水稻成穗率,增加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且与常规施肥相比,木质素缓释肥+追肥在每667 m~2纯氮施用量减少23.2%的情况下,水稻每667 m~2产量仍能增加2.8%。该肥料在早稻上应用宜每667 m~2基施40 kg并进行适量追肥。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青浦区水稻上氮肥的适宜用量,采用相同磷钾肥用量、不同氮肥用量在水稻上进行了肥料梯度试验,考察了氮肥不同施用量条件下水稻穗粒结构及产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水稻目标产量为600kg/667m2,在土壤全氮为1.1~1.3g/kg的田块上纯氮适宜施用量为19.0kg/667m2,在土壤全氮为1.4~1.6g/kg的田块上纯氮适宜施用量为18kg/667m2,在土壤全氮为1.7~1.9g/kg的田块上纯氮适宜施用量为17kg/667m2,在土壤全氮为2.0~2.3g/kg的田块上纯氮适宜施用量为16kg/667m2。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轮作制度下最优化的施肥措施,在光明米业试验农场进行了在稻-麦、稻-油、稻-绿肥三种不同轮作制度下,不同氮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稻-绿肥轮作、每667m~2纯氮总施用量为15.2 kg、氮肥运筹采用前氮后移施肥方式的水稻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为635.02 kg,土壤生产力达60.4%,每667 m~2纯氮总施用量减少1.15 kg,稻米品质优。  相似文献   

12.
为给小麦机条播技术的推广及绿色、高产、高效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扬麦11"为材料,在秸秆全量还田的情况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氮肥运筹对机条播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氮量处理中,产量、有效穗数及千粒重均以施氮量为255kg/hm~2处理最高,每穗实粒数则以施氮量为300kg/hm~2处理最高;在不同氮肥运筹处理中,有效穗数、产量均以基苗肥∶返青肥∶穗肥为60∶10∶30处理最高,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则以基苗肥∶返青肥∶穗肥为40∶10∶50处理最高。综合考虑产量及其结构、茎蘖动态和氮肥利用率,机条播小麦氮肥施用量宜为255kg/hm~2、氮肥运筹以基苗肥∶返青肥∶穗肥=60∶10∶30~50∶10∶40为宜。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不同氮肥水平下珍珠糯的分蘖动态及产量构成的变化,探索氮肥对珍珠糯分蘖成穗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确定不同施氮水平下的经济效益,优化施肥模式,为该品种在生产上高效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珍珠糯的分蘖数量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不同处理分蘖成穗率的范围为60.73%~78.54%;氮肥用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始穗期和齐穗期延迟,成熟期在纯氮用量为202.5 kg/hm~2时最晚;各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结实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千粒重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纯氮用量为157.5 kg/hm~2时千粒重最高。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纯氮用量在157.5 kg/hm~2时产量最高;氮肥农学效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在纯氮用量为180.0 kg/hm~2时达到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根据拟合方程,当纯氮用量在96.88 kg/hm~2时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值。综上分析,该品种在磷、钾肥适当的条件下,氮肥(纯氮)用量在157.5 kg/hm~2时,产量结构较为合理,产量最高,群体质量也较高,综合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为探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投入产出比例较为合理的施肥方式,以水稻"金农香粳1267"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不同用量有机肥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每667 m~2约提供有机氮10.2 kg),及每667 m~2施用N 12 kg、P_2O_5 1.76 kg、K_2O2.2 kg的条件下,每667 m~2有机肥用量为0、250、500、750 kg 4个处理的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差异不显著;每667 m~2施用有机肥250 kg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每667 m~2为645 kg;每667 m~2施用有机肥750kg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最高,为28.4%;若不计算有机肥成本,每667 m~2施用有机肥250 kg处理的经济效益最高,若计算有机肥成本,则不施有机肥处理的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上海市青浦区小麦生产上钾肥的适宜用量,特以"扬麦11"为试验材料,开展了小麦钾肥梯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氮、磷肥用量不变且用量适中的情况下,随钾肥用量的增加,小麦产量、经济效益等指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土壤缓效钾含量为369 mg/kg、速效钾含量为125 mg/kg的肥力水平下,以每667 m~2纯钾用量为2.5 kg时,小麦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为347.82 kg,每667 m~2净收益为719.77元。  相似文献   

16.
在稻麦两熟轮作地区,采用裂区设计的试验方法,研究了小麦秸秆还田和氮肥不同用量对水稻产量、氮素、钾素利用以及稻瘟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单位面积成穗数、每穗总粒数、实粒数与结实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秸秆还田条件下单位面积成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以及千粒重均较不还田处理高;同时促进稻谷和水稻秸秆对氮素和钾素的吸收。小麦秸秆还田能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0.63-7.45%;能有效抑制病穗率3.33-10.67%,降低水稻稻瘟病病情指数2.80-28.13%;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生长最佳施氮量为20 kg/667m2。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豫南稻茬小麦合理的氮肥施用量及其适宜播种方式。[方法]以信麦9号为材料,研究信麦9号在条播和撒播2种播种方式下,不同氮肥(0、150和225 kg/hm~2)施用量对信麦9号植株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主要是通过在保证穗数的前提下,提高穗粒数来实现的,而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增施氮肥显著提高信麦9号的株高、穗长及其每穗小穗数,降低不孕小穗数;其中不孕小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更大。增施氮肥显著降低了植株主茎叶龄,增加了单株次生根条数及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改善了信麦9号的茎蘖动态变化。撒播与条播相比,撒播在适氮环境下产量较高,条播在高氮环境下产量较高。[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改善植株的生长发育,可对豫南稻茬麦区信麦9号的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完善小麦秸秆全量还田配套技术,探讨了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肥的适宜用量和水浆管理技术。结果表明,在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肥(纯氮)的适宜用量为18kg/667m2,在纯氮用量14~18kg/667m2范围内,水稻产量、穗数、实粒数与氮肥用量呈正相关,千粒重基本一致。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后,要重视干耕晒垡,可在栽秧后10~15d内排水露田1~2d,以改善耕层通气状况,促进水稻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9.
研究氮肥施用量对浙优18在灌浆期光合产物的积累、转运,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67 m2总施纯氮17.5~20.0 kg时,浙优18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等产量构成因子较优,灌浆期光合产物的积累量、齐穗至成熟期的转运量,以及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施纯氮17.5 kg时的叶面积指数较适宜。籼粳杂交稻浙优18以667 m2总施纯氮17.5 kg较适宜,既可降低氮素用量,又可获得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20.
针对规模化养殖企业产生大量畜禽粪便处理困难和如何进行农田利用的问题,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畜禽粪便有机肥与氮肥配施对砂质潮土小麦土壤的pH、速效养分、酶活性以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pH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化学氮肥施用量对pH影响不明显。随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小麦土壤中的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质量分数显著增加,而化学氮肥施用量增加,仅增加而土壤碱解氮质量分数,而对土壤速效钾、速效磷和有机质质量分数的影响不明显。有机肥的施用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但在相同有机肥施用量下,化学氮肥的施用去抑制碱性磷酸酶活性,而对中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无明显的影响。小麦的穗粒数和穗数随着有机质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特别是可以明显提高小麦穗数,在无有机肥施用时,氮肥施用对小麦穗粒数影响不明显,而在低量有机肥(1 600kg/667m2)和中量有机肥(2 400kg/667m2)处理下,小麦穂粒数总体上随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小麦产量随有机肥和氮肥的施用量增加明显增加。所以,有机肥与化学氮肥配施,可适当减少化学氮肥施用量,从而可减少化学氮肥对土壤面源污染的负荷,同时也可使畜禽粪便有机肥得到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